01.05 水環境精準治理打響“當頭炮”

中國環境報記者童克難

從三江匯合的四川宜賓到長江入海口的上海,橫跨11省(市)63個城市,覆蓋長江干流、9條主要支流及太湖,2.4萬公里的長江入河排汙口排查工作即將結束。

這是繼2019年11月環渤海4省(市)入海排汙口排查工作完成之後又一重要節點。

機構改革後,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落實中央部署,創新工作思維,明確提出“水陸統籌、以水定岸”, 全面啟動入海入河排汙口排查整治。通過抓好“排查、監測、溯源、整治”4個環節和工作,進一步打通水裡、岸上,打通陸地、海洋,加快推進我國水生態環境改善的步伐。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多次強調,要將入海入河排汙口排查整治作為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的“當頭炮”和“牛鼻子”,擺在優先位置,作為首要工作推動。

歷時近一年,專項行動組織6668人次,用“拉網式”的排查方式,結合衛星遙感、無人機、無人船等高科技手段,徒步走遍了約2.8萬公里(渤海3600公里,長江2.4萬公里)岸線,“既用高科技,又下笨功夫”,為打好長江保護修復和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對此,輿論評價為“史無前例”。

改革釋放的“紅利”

從2019年1月唐山市試點開始,一年時間,排查使環渤海和長江流域排汙口的底數逐漸清晰。這是生態環保鐵軍艱苦努力的結果,更得益於中央機構改革釋放的“紅利”。

2018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出臺了機構改革方案。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把原來分散的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職責統一起來。

李幹傑表示,“統一監管職能之後,推動‘查、測、溯、治’等四項任務,就是要把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和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基礎性工作抓實、抓牢,為長江和渤海水生態環境改善奠定堅實的基礎。”

改革釋放的“紅利”不僅是基礎,也為後續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渤海為例,作為我國唯一的半封閉型內海,渤海資源環境承載力有限,海水自淨能力最差,是我國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最突出、最典型的區域之一。

按照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到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要達到73%左右。

整治迫在眉睫,但“斷點”依然存在。

“排汙口就像汙染源和海洋環境質量的‘連接點’。以前這個連接點是個斷點,因為沒有人能說清楚環渤海排汙口的具體情況。”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執法局局長曹立平說。

機構改革後,有人整理了水利、海洋和生態環境3部門涉及排汙口的材料,有6大本千餘頁。

“如果不掌握排汙口,渤海治理是很難見到實效的。”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指出,“排汙口到底有多少?到底在哪裡排?誰在排?排什麼?排多少?”這五個問題,同樣適用於長江流域。

生態環境部給出的數據顯示,進入長江的汙染物中,沿江廢水、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別佔到了全國的43%、37%和43%,雖然水環境總體不斷改善,但形勢依然嚴峻。

“這是由於長江流域一直缺乏整體性保護。”長期研究長江流域保護問題的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呂忠梅表示。

有專家撰文表示,從單純以陸源達標排放為導向,到以長江、渤海環境承載力倒逼出陸源治理目標的“查、測、溯、治”,抓住了“排汙口”這個關鍵點,形成了創新思維,有助於實現汙染源和水環境改善目標的輸入響應,為水環境質量精準管理鋪平了道路。

除了中央改革釋放的“紅利”和改革創新的系統治理思路,“史無前例”的還有“有口皆查、應查盡查”的現場排查方式。

站在水裡(海里)看岸上(陸上),直接的、間接的,不管排的是什麼,所有向渤海、長江排汙的“口子”,都要摸一遍,並實行清單化管理。

“我們的優勢在海里,其他單位的優勢在岸上。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大家可以在合作過程中取長補短。”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海域監管中心副主任宋德瑞說。

機構改革後,宋德瑞同他的原單位——國家海洋監測中心一同轉隸到生態環境部,並參與了渤海排汙口現場排查工作。

這也是此次現場排查工作的另一個特點:改變了以往地方“自查”或“自查”加上級“抽查”的模式,由生態環境部抽調全國力量,進行異地交叉執法,“一竿子插到底”,直接組織開展。

“以前一些工作往往是國家提要求,組織地方排查,層層部署,層層上報。不到現場去,實情到底如何,老實說心裡沒底。而現在對每段岸線全部徒步走到,所有排口逐一登記,建立臺賬,就是為了掌握最真實的情況。”生態環境執法局督察專員李天威說。

“史無前例”的“大兵團”作戰

另一個“史無前例”,是9輪次的 “大兵團”作戰。

抽調生態環境部機關、直屬單位和部分省份生態環境部門共6668人次組成現場排查隊伍,這充分體現了生態環境部黨組集中力量辦大事、打贏攻堅戰的決心,也對統籌協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請大家按照工作手冊儘快熟悉。”第一批渤海排汙口排查現場工作開始後,排查人員在唐山組組長隆重的帶領下,緊盯“三下五處二”開始工作。

這裡說的“三下五處二”,是生態環境執法局為方便大家記憶編寫的口訣。

“三下”是指橋下、水下、林下等無人機航測盲區,可能存在隱蔽排口的敏感區域;“五處”指海邊、入海河流邊、港口碼頭、工業集聚區、人口集聚區等排汙口集中分佈的重點區域;“二”指現場排查要完成二項任務,無人機提供的疑似點位要查,無人機尚未發現的點位也不能放過。

在此之前的培訓會上,李天威就排查內容、操作方法、現場APP使用步驟逐一對排查人員進行了培訓。為了更形象,生態環境執法局還錄製了具體操作和應對不同現場的視頻。

在組織機制上,排查工作逐漸形成了“三長三員一組”的工作模式。“三長”即督導組組長、城市組組長和工作隊隊長;“三員”指保障員、聯絡員和技術員;“一組”指機動攻堅組。

樹幹式的組織模式保障了排查工作的有序進行。督導組由司局級幹部擔任組長,就現場紀律、作風、質量、進度等針對性開展督導;保障員進行“兜底式”保障;攻堅組配備最“精良”的裝備,負責攻堅克難。

為了讓大家儘快上手排查工作,生態環境執法局還專門製作了“四冊兩卡三讀懂”。

“四冊”包括城市組長小參考、現場排查工作手冊等;“兩卡”即兩張隨身小卡片,包括瞭如何安裝排查軟件、現場排查36字法和72字訣等非常實用的信息。

快速上手,離不開前期大量的準備工作。“在排查前,組織保障員到每個城市逐一踩點,和當地一起分析基礎資料,細化落實排查要點及注意事項,我們也稱之為‘城市讀懂’。”生態環境執法局一處處長王鍔一介紹,從督導組組長到每一名現場排查人員,都能拿到側重點各有不同的工作手冊,相當於每個“角色”都有屬於自己的“腳本”。

培訓的內容越來越實用,編寫的口訣越來越順口,“腳本”也越來越適合每一個現場排查人員的“角色”。在幹中學、在學中幹,機制的理順和制度的完善也經歷了一個過程。

“‘壓茬’式的工作模式為後續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生態環境執法局工作人員仇鵬介紹,從試點到三批排查結束,渤海和長江排汙口排查人員中,約1/3的同志參加了不止一次現場排查工作。

有經驗的同志在現場發揮“傳幫帶”作用的同時,“自下而上”的反饋機制也為迅速改進不足、確保質量提供了保障。

如第一批長江入河排汙口現場排查結束後,生態環境執法局就第一時間召開總結會,邀請一線人員座談,針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

會後,生態環境執法局共梳理出APP功能人性化、保障機制系統化、服務職責明晰化等12類34個重點問題,並制定《意見彙總和改進措施表》逐一分解落實,優化了第二、三批長江入河排汙口排查組織工作。

為後續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對所有“口子”進行如此規模的排查,是第一次。

由於口徑不同,排查結果從數量上勢必相比之前會有很大增加。對於結果,上級是否問責、輿論是否關注、公眾是否誤解,因“史無前例”,這些問題都可能成為一些地方的顧慮。

“現場排查是一次‘普查’,不要把它當成‘督察’。”

“專項行動不是對以往工作的推倒重來,而是在原有工作基礎上的拓展和深化。”

“從壓實治汙責任角度來看,把‘口子’弄清楚,就是要把相應的監管責任落到實處,將宏觀政策要求真正落到微觀管理主體,從而打通整個管理循環體系。”

緊緊圍繞中央決策部署,思想工作的潤物細無聲和業務交流無處不在。從部長李幹傑到普通排查人員,專項行動中生態環境部與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同志反覆交流討論,形成了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強大共識。

“這是好事兒啊!”瞭解了目的和意義,親歷了排查過程,山東省的一名副市長說,這次排查太有必要了,整治這些排汙的“口子”,會拔出蘿蔔帶出泥,一定會有改觀的,心裡有譜了。

道理是講出來的,更是踏踏實實幹出來的。

總結渤海排查試點城市唐山和長江試點城市重慶、泰州的經驗,合理可行的“三級排查”技術路線逐漸完善。

一級排查通過無人機遙感得到高分辨率的航測圖像,解譯出疑似排汙口信息,逐一甄別落入到手機APP中;二級排查再由人員實地拉網式排查,徒步核查水下、草下、碼頭下等航測盲區,對一級排查進行校驗,提高排查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最後三級排查,通過專家攻堅排查,最終實現規範統一、質量優先的目標。

在這個技術路線中,人工核實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以說是個“笨辦法”。

“但是‘笨辦法’確實很好用,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排口,現場排查人員一下就找到了,好像來過一樣。”一些基層同志這樣感慨。

正如親身經歷了排查工作的同志們所言,所謂“笨辦法”,放在整個長江保護修復和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中看,只要真抓實幹、紮紮實實取得效果,就是好辦法,也是巧辦法。

效果已經顯現。以結束了渤海排汙口現場排查工作的河北省為例,目前排查情況已經納入了渤海地區入海排汙口整治清單。

下一步,河北省將按照邊排查邊監測的要求,推進入海排汙口水質水量監測,指導沿海3市根據監測結果,分類開展整治,並建立入海排汙口管理長效機制。

“我們將珍惜試點機遇,按照全面覆蓋、查源溯本、建章立制、長效管理原則,建立統一的排查整治體系,進一步提高試點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泰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錢忠介紹,泰州長江沿岸的重點工業企業信息已全部納入平臺,從項目環評審批到日常企業監管進行全過程跟蹤,實現了長江沿岸區域的汙染源情況明和底數清。

“不僅數據對地方環境管理是有效的支撐,無人機天上飛、無人船水上測、排查人員岸邊走的排查經驗,還將為長江和渤海生態保護提供借鑑。”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楊海軍表示。

緊緊抓住中央機構改革釋放的“紅利”,生態環境部創新工作思維,“以水定岸、以海定陸”,“史無前例”的“查、測、溯、治”的治理理念將入海入河排汙口排查整治擺在優先位置,連接斷點,打通堵點,解決了過去長期以來存在的職責交叉重複、九龍治水、多頭共治的問題,為後續工作提供了堅實保障,也為渤海和長江的(海)水環境質量根本好轉增添了利器。

“現場排查工作只是排汙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的開端。2020年,我們將在監測、溯源和整治上下功夫,按照‘一口一策’的原則,實行排汙口的規範管理和整治銷號制度,堅決打好長江保護修復和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曹立平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