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幼熊貓長大後為什麼要與母親分開過?



大熊貓是獨居動物,每個分佈範圍大約4到6平方公里,但是有些熊貓分佈範圍通常會有很大的重疊。在這種情況下,氣味起到調節個體之間接觸的作用。一個位於大熊貓尾巴正下方肛門周圍的腺體被用來給其他熊貓留下嗅覺信息。腺體與樹木、岩石和草叢摩擦,氣味傳達大熊貓身份、性別和可能的地位信息。雄性大熊貓用氣味來識別它們生活的區域,而雌性大熊貓主要用它來發出發情信號。

除了母熊貓對幼年大熊貓的照顧,大熊貓唯一的交流活動發生在發情期,每年春天,持續一到三天。野生和圈養大熊貓都有春季交配(3月至5月)和秋季出生(8月至9月)的習慣。雄性大熊貓首先通過氣味,最終通過發聲來定位雌性。據記錄,每個雌性有1至5個雄性大熊貓爭奪。此時,雄性大熊貓在爭奪交配機會時變得非常好鬥。



大熊貓交配後,受精卵進入子宮壁,交配後兩到三個月。雌性尿液中的激素水平表明胚胎/胎兒的生長髮育期僅持續約兩個月。總而言之,大熊貓懷孕平均135天(範圍為90-184天),但是,由於生長階段較短,一個足月胎兒平均僅重約112克。相對於母熊貓來說,大熊貓的後代是最小的胎盤哺乳動物(大約是母親體重的1/800)。在出生後頭兩到三週,母熊貓用她的前爪和拇指般的腕骨擁抱幼崽,讓幼崽靠著自己,這種方式幾乎像人類一樣。



新生的熊貓是眼睛不能睜開,只能吮吸和發聲。它依靠母熊貓提供溫暖、營養和刺激排洩。最初幾個月生長緩慢。眼睛在大約45天開始睜開,第一次搖擺行走是在75-80天。在最初100-120天裡它都需要母熊貓照顧。到大約14個月的時候,乳牙已經長出,幼年熊貓就能吃竹子了,到了18-24個月,就會脫離母熊貓獨自闖蕩江湖。在母熊貓能夠產下下一胎之前,必須與母親分離。圈養大熊貓可能會在圈養狀態下存活超過30年,但野生大熊貓的壽命估計約為20年。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熊貓自力更生

熊貓天生喜歡獨自闖蕩,幼熊長大後就開始尋找自己的領地了。

他們一直延續熊貓家族的自力更生的血液,不僅延續那吃的境界,而且還把快樂生存之道帶給世間!


熊貓喜歡獨處,熊貓夫婦短暫相聚就各奔東西,熊媽媽負責照顧孩子,熊貓不喜歡成群結隊,考慮到生存環境的險惡,熊貓媽媽在很小的時候就告訴孩子要獨立生存,分散獵殺他們的對手。

熊貓媽媽在小熊還小時,就指導幼熊怎樣攀巖峭壁怎樣爬大樹,把世代相傳的生存之道教會,熊貓媽媽還意氣深長對孩子說:

“孩子們,我們祖先來自遙遠的古代,在那時候很多物種都消失了,只有我們熊貓家族還在這個星球存活,我們的祖先用行動證明,自力更生,往高處爬才是勝利者,等你們長大了,闖蕩就是你們的生命!”


幼熊聽懂了,他們風吹日曬雨淋在竹林練就本事,

過了幾年小熊對媽媽說:“我聽老鷹說,遠方那個山頭有很多竹子,媽媽我想去山那頭,可能山那頭會更美!”

熊貓媽媽說:

孩子,媽媽一直等你說這句話,現在媽媽老了走不了,那個地方我年輕時就想去,因為要照顧你們我一直惦念那個遠方的美景,若是去就去吧!算是把我的心願也帶去吧!”

小熊點點頭

揮淚向母親道別開始了他自力更生,開疆拓土去了!

熊貓有圓溜溜的大臉,胖嘟嘟的身材,有人說他是“竹林隱士”,我覺得應該叫他“吃貨隱士”!

熊貓不僅肥呆而萌萌噠!而且那雙為事業打拼的黑眼圈就可以證明對事業多麼認真執著,在他們看來有黑眼圈的才是熊貓家族精神!

有黑眼圈 熊貓個個是“國寶”,個個都是逗笑高手,能把不開心,萌到你笑到心花怒放。

除了吃圓潤,熊貓就像一個傳遞真善美的形象大使,把心寬體胖的美告訴世間萬物: 能吃是福,能把痛苦忘記也是福!


愛闖蕩的“熊貓”,他們有自己的理想,獨立不怕苦,他們生性兇猛,偏偏愛上世間所有人都向往和追求寧靜致遠,在艱苦環境中自力更生,繁衍生息,他們是我們人類學習的榜樣!

好了要是你有什麼想法歡迎在下方賜評留言


影趣圖文


因為它們也需要獨立


比昨天更好一點點


母子親情是最終指向分離的,那是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