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安寧渠文旅小鎮:文旅融合“景”上添花

安寧渠文旅小鎮:文旅融合“景”上添花

安寧渠文旅小鎮試營業期間,陶藝老師在教孩子們製作陶瓷。(資料圖片)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史漓莎)清朝乾隆年間,安寧渠鎮曾是一個店鋪林立、客商雲集的繁華集鎮,熙熙攘攘,人聲鼎沸。斗轉星移,幾百年後,安寧渠文旅小鎮拔地而起,於今日正式開業,與市民見面。

文旅小鎮雛形初顯

文旅小鎮位於高新區(新市區)安寧渠鎮西北部,距離地窩堡國際機場約8公里,距市中心約15分鐘車程。小鎮規劃總面積60萬平方米,已完成開發14.3萬平方米,其中地上11.6萬平方米,地下2.7萬平方米。

小鎮建築以青灰色的磚石鋪貼,呈現古樸、典雅的風情,佈局分東西兩區。

西區為產業區共有建築8棟,針對企業招商,作為總部基地使用,其中包括教育基地、孵化基地等。東區商業區共有建築10棟,包括生活美學館、文化研學基地、科普劇場、紅色文化、酒店會務等。

將非遺文化資源與小鎮旅遊業融合起來,可打造旅遊項目的看點、亮點。烏魯木齊高新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呂玉煒說,他們以“新疆非遺”特色招牌,致力將小鎮打造成為一座養眼、養身、養性的魅力小鎮;一個宜學、宜業、宜遊的幸福小鎮;一個古雅風情與現代文明融為一體的文化小鎮。

在文旅小鎮中,匯聚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美術、藝術教育、名特餐飲等業態。

小鎮內設有文化產業孵化器、大師工作室、非遺傳承人工作室等場所,供各類文創工作者開展創意設計、產品研發、展示交易等工作。同時,鼓勵有創意、有自信的文創人員在園區成立工作室,並給予商業輔導和資金扶持。最終,將小鎮打造成烏魯木齊文化創意的生產中心、文創工作者的聚集中心、文化產品的創造中心。

“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商業區,而是開放的文化藝術體驗地。”負責運營該項目的新疆匯利高新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春蘭說,小鎮提供了一定規模的空間用於展示非遺文化產品、工藝美術作品及其他具有新疆特色的文創產品。消費者可在工作室內,參觀、體驗文創產品從創意到形成的生產過程。

目前,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自治區工藝美術協會已入駐小鎮,14位國家級、自治區級和市級非遺傳承人,9個非遺文化工作室也在小鎮落戶,包含角弓、剪紙、蛋雕、青花瓷、刺繡、泥人等非遺項目,他們將在這裡開班授徒,將深厚的非遺文化底蘊與現代時尚創意相融合。

張春蘭說:“2020年,我們計劃引入非遺項目100個、非遺傳承人40位;引入工藝美術項目100多個、工藝美術師40位;並進一步加大力度與浙江傳媒學院等內地發達地區高等院校展開合作,積極導入國內外優質資源,在小鎮形成最具影響力的文化藝術聚集地。”

文旅融合煥發新活力

如今,人們更加期待多元化、個性化的旅遊產品,更加看重旅遊體驗。高新區(新市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黨組書記王虹說,文旅小鎮將增加非遺展示和遊客體驗區,豐富遊客的體驗感,延長旅遊產業鏈。

體驗經濟時代,現在很多景區都有這麼一個現象:遊客更喜歡購買親自體驗或參與制作的非遺產品。這是為什麼?因為遊客可以通過親身參與獲得更豐富的旅遊體驗。

不同的非遺項目有不同的魅力所在。有些非遺項目適合做旅遊觀光,例如錫伯角弓製作、蛋雕展示;有些項目適合旅遊體驗,例如青花瓷和麵塑製作;有些可以品嚐,比如新疆傳統烤包子;有些適合開發成旅遊商品,好比剪紙、刺繡等。王虹認為不同類別特點的非遺進行旅遊開發的方向、方式、方法不同,都有很大的潛力與空間。

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是一種互補的產業價值創新,非遺項目的引入為小鎮注入靈魂,提升小鎮的內涵和品質;而小鎮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發揚提供更多模式。

王虹說:“非遺+研學、非遺+文創、非遺+演藝、非遺+節慶、非遺+展覽館……未來在文旅小鎮裡,我們還可以深入探索多種模式,讓非遺文化為旅遊產業添薪加火。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提煉題材、素材,通過創意設計和IP的授權、轉化,打通文化產業鏈,提高文化附加值,生產出更多體現地域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旅遊文化商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