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海東時報》艾肯泉:藏在柴達木的“大地之眼”


《海東時報》艾肯泉:藏在柴達木的“大地之眼”

《海東時報》艾肯泉:藏在柴達木的“大地之眼”

《海東時報》艾肯泉:藏在柴達木的“大地之眼”

  從空中俯視,艾肯泉就像一隻巨大的眼睛,所以它又被稱為“惡魔之眼”或者“自然之眼”“大地之眼”,而那不斷噴湧的泉眼,正是它的瞳孔,黃綠色的泉水如玳瑁色的瞳孔,深邃而迷人。

  可怕的“惡魔之眼”

  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西南部,靠近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花土溝鎮莫合爾布魯克村、距花土溝鎮直線距離約27公里處有一片草原——阿拉爾草原,這裡綠草成茵、牛羊成群,草原上生機勃勃,充滿著生命的活力。雖然這裡比不上呼倫貝爾大草原,但對於柴達木盆地而言,卻是一大自然奇觀,也是上天賦予這裡人民的巨大厚贈。但就在這樣一片繁茂的草原中間,有片荒涼的戈壁灘,連生命力堪稱“小強”的芨芨草也無法生存。這是因為在當地有一口名叫“艾肯泉”的怪泉,泉水流經的地方寸草不生。

  在蒙古語裡,艾肯就是“可怕”的意思,艾肯泉就是當地人心裡可怕的泉。艾肯泉的泉水無法飲用,也不能用來浸泡,所以泉眼周邊十分荒蕪,沒有任何生物願意光顧這片危險的地方。如果有不瞭解泉水厲害的動物誤飲,就會中毒而死。所以常常能在周圍看到一些死去動物的屍體,令人毛骨悚然。

  千百年來,艾肯泉噴湧不停,如同沸騰的開水,咕嚕咕嚕向上噴湧,非常神奇。談到這個泉水的歷史,當地人說早在上個世紀,俄國作家、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就曾三次到過這裡進行考察,並且在他的《走向羅布泊》一書中還有特別介紹。《走向羅布泊》的“柴達木南部及西部之行”章節中,普爾熱瓦爾斯基用當地蒙古族同胞的稱謂,將其記載為艾肯泉。

  除了泉水“有毒”,在艾肯泉的四周是一些紅褐色的沙石,看似非常堅硬,輕輕踩上去還能發出“咔哧咔哧”的聲音,然而下面卻非常蓬鬆,一不小心就會陷進去,或許這也是為什麼野獸都會避著艾肯泉走的原因。

  艾肯泉“毒”從何來

  如此一個美麗的泉水為什麼會有一個如此可怕的名字呢?據當地政府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艾肯泉的泉水雖然看起來很清澈,但是裡面的含硫量極高,連外面的芨芨草遇上都會枯萎,更別說飛禽走獸了,所以野獸見了此泉也會害怕,即不能喝,也不敢到裡面去洗澡。

  艾肯泉的泉水和普通水的顏色並沒有多大區別,但泉水的硫含量遠遠地超出了正常水平,不僅足以威脅生命,而且還能夠侵蝕周邊的岩石。在長年累月的泉水侵蝕下,周邊看似堅硬的紅色褐巖,但實際上卻十分鬆軟,不小心的話就可能會陷進去,類似於沼澤地一般。這就給在周邊活動的動物帶來了極高的危險性,因此動物們都會退避三舍。

  吉林省第三地質調查所所長唐凱曾到艾肯泉實地考察,他初步推測,艾肯泉的形成可能與深大斷裂、含水層發生傾斜有關,但目前缺少關於艾肯泉的完整報告,具體的成因、流量和化學成分還有待進一步考察和分析。“從肉眼上看,艾肯泉水顏色普通,但不能飲用。因為其中硫含量很高,上升的泉水晝夜噴湧,腐蝕了周圍的植被和土壤。”唐凱說。

  不過,當地聰明的村民發現,艾肯泉的泉水是有藥用和養生價值的,所以有些村民經常帶少量的泉水回家泡腳。

  青海“大地之眼”成網紅

  俗話說美麗和危險是硬幣的兩面。在艾肯泉極高危險性的背後,是人類無法忽視的美景:從高空俯瞰這片區域,艾肯泉就形似一隻“眼睛”,它的美麗讓人難以忽視,每張俯拍的照片都是一張絕美的壁紙,色彩鮮豔而又高冷。因此,位於青海柴達木的這一“大地之眼”成為網紅,很多遊客為之嚮往。

  “草原火鍋”“大地之眼”……這些都是網友對日前在網絡上走紅的“艾肯泉”的別稱。從空中俯瞰,泉眼與噴湧而出的泉水組成了“大地瞳孔”的造型。因長期蒸發,泉水裡的礦物質在土地上沉澱出深紅環帶狀的“天眼邊界”。茫崖市文體旅遊廣電局局長唐拓華表示,冬天本來是青海的旅遊淡季,但隨著艾肯泉在網上走紅,越來越多的探險愛好者慕名前來。

  當然,艾肯泉背後還有眾多謎團待解,這些謎團為艾肯泉披上了神秘面紗。如此看來,艾肯泉不僅有著旅遊價值,其源源不絕的泉水還帶來了豐富的礦物資源和科考價值。當地政府部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有關部門正在組織力量進一步調查、評估艾肯泉的旅遊價值和自然資源,考證泉水成因,檢測泉水水質。在保障資源安全、遊客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進艾肯泉的旅遊發展。

  據瞭解,艾肯泉免費開放時間為上午11時至下午5時。為了保障安全,晚間暫無開放計劃。旅遊部門提醒,通往艾肯泉的道路為沙土便道,周邊沼澤較多且有野生動物出沒,有條件的遊客應駕駛越野車結伴前往,到達後切勿下水遊玩和飲用泉水。

  溫泉是怎樣形成的

  ●新聞鏈接:

  溫泉是泉水的一種,是從地下自然湧出的,泉口溫度顯著高於當地年平均氣溫的地下天然泉水,並含有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的礦物質泉水。現在也有很多地區人工打井,一般在600-2000米,用深水水泵抽取地下水,富含多種有益礦物質,水溫一般在20攝氏度以上,也叫溫泉井。由於各地所處的氣候、緯度及海拔高程之不同,溫泉的溫度下限很難統一。

  溫泉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地殼內部的岩漿作用所形成,或為火山噴發所伴隨產生,火山活動過的死火山地形區,因地殼板塊運動隆起的地表,其地底下還有未冷卻的岩漿,均會不斷地釋放出大量的熱能。由於此類熱源之熱量集中,因此只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層,不僅會受熱成為高溫的熱水,而且大部份會沸騰為蒸氣,多為硫酸鹽泉。另一種是受地表水滲透循環作用所形成。也就是說當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滲透,深入到地殼深處的含水層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熱加熱成為熱水,深部熱水多數含有氣體,這些氣體以二氧化碳為主,當熱水溫度升高,上面若有致密、不透水的岩層阻擋去路,會使壓力愈來愈高,以致熱水、蒸氣處於高壓狀態,一有裂縫即竄湧而上。熱水上升後愈接近地表壓力則逐漸減少,由於壓力漸減而使所含氣體逐漸膨脹,減輕熱水的密度,這些膨脹的蒸氣更有利於熱水上升。上升的熱水再與下沉較遲受熱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產生的壓力(靜水壓力差)反覆循環產生對流,在開放性裂隙阻力較小的情況下,循裂隙上升湧出地表,熱水即可源源不絕湧升,終至流出地面,形成溫泉。在高山深谷地形配合下,谷底地面水可能較高山中地下水位低,因此深谷谷底可能為靜水壓力差最大之處,而熱水上湧也應以自谷底湧出的可能性最大,溫泉大多發生在山谷中河床上。

  (時報記者張揚整理部分圖片來自茫崖市攝影家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