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最美奮鬥者”,致敬西遷人!

“最美奮鬥者”,致敬西遷人!

西遷故交桑榆落

迎來滿園桃李旭日升

哪裡有事業,哪裡有愛,哪裡就有家!

他們聽黨指揮跟黨走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以無私的奉獻精神和昂揚的奮鬥狀態

為共和國西部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

做出了了不起的貢獻!

今年,他們被授予“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

向這群可敬可愛的西遷人們致敬!

11月30日,湖南衛視《新聞當事人》欄目推出“最美奮鬥者 交大西遷篇”專題節目,致敬為祖國西部建設奉獻畢生的交大西遷人。

黨讓我們去哪裡

我們背起行囊就去哪裡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中央根據統籌發展戰略,結合當時局勢,決定將交通大學從上海內遷至西安。1955年4月,交通大學接到國務院下達的遷校命令後,立即做出響應。

“最美奮鬥者”,致敬西遷人!

1955 年5 月上旬,彭康校長與德高望重的五位教授——朱物華、鍾兆琳、朱麟五、周志宏、程孝剛以及總務長等一行8 人,風塵僕僕趕到已是麥浪滾滾、豐收在即的三秦大地。他們在西安市城東、城西、城南5 處校址間來回奔波勘察、琢磨思量。最後,他們把腳步落在了大唐興慶宮遺址這片土地上。

“最美奮鬥者”,致敬西遷人!

1955年10月26日,交通大學西安新校區破土動工,教學區、學生生活區、家屬區三處同時開始基建。在遙遠的關中腹地,一千多名建築工人開赴工地,他們深知要完成十一萬平方米的建設,才能保證1956年9月在西安的第一次開學。

“不能等時間,你要搶時間,從西遷的精神來說就是那樣,爭分奪秒。”

“最美奮鬥者”,致敬西遷人!

1956年1月,交通大學校刊上公佈了第一批赴西安教職員工的名單,與此同時,由33名師生代表組成的交通大學西北參觀團,在徐家彙交大校園門口整裝待發。

“最美奮鬥者”,致敬西遷人!

1956年2月9日,參觀團寫成了萬言報告,刊登在了校刊上。報告中寫到:“在參觀後,我們不僅親身感覺到西北工業建設的宏偉,而且也更加感覺到了遷校西安的必要性。”

“最美奮鬥者”,致敬西遷人!

1956年6月,距離開學還有三個月的時間,中心大樓、學生食堂主體工程告竣,員工宿舍、學生宿舍基本完工。實習工廠、圖書館大樓、幼兒園的設計接近完成。

“最美奮鬥者”,致敬西遷人!

1956年8月10日,一千多名師生登上了交大支援大西北的專列,大家領到的車票上印著一行大字——“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

“最美奮鬥者”,致敬西遷人!

1956年9月10日,交通大學舉行了隆重的首次開學典禮。

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專業及師生遷至西安。沒有中斷任何教學,沒有遲滯一屆招生,交通大學服從黨和國家的安排,也在黨和國家的精心安排下,創造了中國高教史上的奇蹟。

“最美奮鬥者”,致敬西遷人!

西遷,不僅意味著學校整體搬遷,也意味著教職員工也要以家庭為單位整體搬遷。遠離家鄉,遠離親朋,可以想見,對這個群體中的每一個人是多麼大的考驗,需要下多麼大的決心,需要有多麼大的毅力。

當時的西遷教工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6歲,最年長的66歲。每一個遷來西安的交大人,想的是祖國的大家庭,大家都義無反顧,堅決西行。

建設大西北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黨和國家一聲令下,以鍾兆琳先生、陳大燮先生、張鴻先生為代表的著名教授義無反顧地帶頭西遷。他們放棄了上海優越的生活條件,支援大西北,在田野四圍的簡陋校舍中迅速開展教學和科研,紮根黃土地艱苦奮鬥。

陳學俊教授: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最美奮鬥者”,致敬西遷人!

陳學俊教授作為西遷時最年輕的教授,當時年僅38歲。

1957年9月,陳學俊夫婦帶著四個孩子,乘坐交大第一批專業課教師的專列前往西安,臨行前他們註銷了戶口,並將位於上海市鬧市區牯嶺路的住房,交給了上海主管部門。

“最美奮鬥者”,致敬西遷人!

陳學俊:我不覺得可惜,我支援西部建設了,送給上海,就送給上海市了。

陳學俊夫婦一到西安,就立刻投入緊張的教學和科研,結合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陳學俊在能源動力領域展開多項重大科學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陳學俊所在的動力機械系全部遷往了西安。當時全系共有教師52人,其中43人是舉家西遷。

“最美奮鬥者”,致敬西遷人!

鍾兆琳教授:擁護國家決定,建設大西北!

“最美奮鬥者”,致敬西遷人!

鍾兆琳先生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畢業後應老師一聲召喚,他放棄了西屋電氣工程師的優厚待遇回國任教。他教了60多年的書,培養了褚應璜、丁舜年、張煦等多位共和國的院士,以及數以萬計的科技人才。

1957年遷來西安時,鍾兆琳先生已年近花甲, 夫人臥病還需人照顧。周總理曾說,鍾先生不必去西安新校,但鍾先生堅持隻身前往西安。

鍾兆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支援西北,每個教師都有責任。不把西北開發建設起來,中國就沒有真正的繁榮昌盛。

“最美奮鬥者”,致敬西遷人!

鍾兆琳帶領電力工程系師生來到西安後,帶頭創建的電機實驗室,不僅成為了西北最早、規模最大的實驗室,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生前,鍾兆琳老先生留下遺囑,將畢生所有積蓄設為教育基金已獎勵後學。

“最美奮鬥者”,致敬西遷人!

改革開放後,鍾兆琳老先生已是耄耋之年,需要拄杖而行,還不辭辛苦地前往新疆等地考察,還想著學習維吾爾語,好為新疆人民服務。一直到他去世前不久,他還對開發大西北提出建議。

六十三年前,

交大人打響了支援大西北的前哨戰;

六十三年後,

交大人又將整裝待發,開始新的征程。

遷校以來,西安交大累計培養了二十七餘萬名大學畢業生,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特別是西遷以來培養了三十多位院士,奠定了西部工業發展的高等教育基礎,打造了中國西部首屈一指的科教高地。

“最美奮鬥者”,致敬西遷人!

向“最美奮鬥者”西遷人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