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趣談民俗傳說12——關於“財神”的那些事兒

西方經常批評我們華人是一個沒有信仰的群體,既然沒有信仰,那就是危險的民族,所以到處傳播“威脅論”,好像把這個世界弄髒的完全是我們的錯一樣,這很可笑。

在西方人的刻板偏見中,有兩大誤區:第一,不是所有不信仰三大宗教的人就是沒有信仰;第二,就算不信教,我們很多人也都有著自己的信仰,那就是“錢”。這聽起來似乎很俗,但其實是務實的表現。

當一個區域社會還處於發展階段,人們在馬斯洛需求理論所提出的階層中多數處於較低水平時,信仰“錢”,說明這個地方民族還在努力奮鬥。大部分錢都是奮鬥而來的,所以它也是真正的社會推動力之一,也可能為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指出另一條可行性的道路也未可知。愛錢,沒什麼可恥的,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天天想著天上可以掉餡餅的話,那“財神爺”都不會保佑你的。

對於財神的崇拜,源自道教,是道教中一位最具人氣的世俗神。中國民間流傳著關於“財神”的很多種不同版本,在歷史人物以及民間傳說的取材中,曾被傳為財神的有且不限於以下這些人,他們分別是:王亥、比干、趙公明、李詭祖、范蠡、劉海、關羽、沈萬三、柴榮、端木賜、管仲、白圭,等等等等,雖然沒有科學統計,但可以很負責任的說被傳為財神的人物,應該是中華民間信仰中數量最多的一個團體,至於招財利財的瑞獸奇寶,那就更是數不勝數了。

目前主流的財神團體大概是以下三個:三財神、四方財神以及五路財神,但具體他們都是誰,因為財神信仰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導致百家之言,沒有定論。

三財神分“大、文、武”,即大財神正神居中,文財神保家底儲蓄、年年有餘,武財神保進賬財路、歲歲平安。傳說中的大財神版本有王亥、比干、趙公明、關羽等;文財神有范蠡、比干、李詭祖、財帛星君等;武財神有關羽、趙公明、善財童子(左金童)等。

目前比較確定的是,四方財神指的是端木賜、李詭祖、管仲與白圭,而五路財神則指的是王亥、比干、范蠡、關羽和趙公明,後來經過地域民俗文化的大融合,四方五路又被合稱為“九路財神”,他們分別是中斌財神王亥、東路文財神比干、南路文財神范蠡、西路武財神關公、北路武財神趙公明、西南正財神端木賜、東北正財神李詭祖、東南正財神管仲以及西北正財神白圭,因為這一版本人物較全,人們覺得拜一次最值,因此逐漸成為了最主流的財神信仰版本。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關於橫財神、偏財神、白財神、黑財神等等的說法,因為不太主流,這裡也就不一一展開來說了。在這裡我們按照慣例講一個關於“財神”的比較有趣的故事:

關於財神趙公明,最早的出處其實並不是明代許仲琳的《封神演義》,而是東晉幹寶所著的《搜神記》。根據《搜神記》中的記載,趙公明其實本來是一位瘟神,是八部鬼帥之一,統領著億萬鬼兵,是世間群鬼的剋星,也就是說,早年間其實趙公明先生乾的是與“鍾馗”一樣的工作,這也就可以解釋作為一個財神,他老人家為什麼是手持殺器,黑麵兇相,坐騎猛虎的形象了。後來,道家吸收其成為了四路大元帥之一。後來一代代的民間傳說更迭,他老人家也從鬼帥瘟神調動工作成為了一路正財神,司掌世間一切財源。

相傳真實的趙公明本人是一位經商奇才,經商理念以信為本,以善愛民,仁德仗義疏財,生死苟利國家。古人在感悟趙公明財富人生之傳奇時,將其逐步神化,道家封其為天宮一等天仙,掌管世人三十歲以後的財運。

民俗傳說,一聽一樂,有悟更好,無趣亦切莫當真。

趣談民俗傳說12——關於“財神”的那些事兒

趣談民俗傳說12——關於“財神”的那些事兒

趣談民俗傳說12——關於“財神”的那些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