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印度空軍戰鬥力到底怎麼樣?

第一軍情


雖然印度空軍以“摔飛機”而聞名,但是我們也別小瞧印度空軍,目前印度空軍的排名遠超英國、法國等歐美航空強國,僅次於美國、俄羅斯、中國,位居全球第四。

拋開人員素質、武器裝備國產化程度,印度空軍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印度空軍部隊大約有15萬兵力,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印度的空軍部隊主要包括3個部分,分別是印度的飛行部隊、防空導彈部隊和雷達部隊。

主力戰機:印度空軍目前的主力戰機主要由俄製戰機組成。其中許多資料聲稱蘇-30MKI戰機272架,但是經過推算,目前印度空軍應該已經有了12至13箇中隊的蘇-30MKI,按編制應有218至236架。扣除已知的墜毀10架,實際保有量為208至226架。另一款主力戰鬥機就是米格-29戰機,印度是最早購買米格-29戰機的國家,前前後後購買了將近80架米格-29戰機,截止到2015年,還剩下48架戰機,從2012年開始,印度斥資9億美元對其進行現代化升級改造。此外,印軍還裝備有“幻影”-2000H/TH戰機、LCA“光輝”戰鬥機、米格-27ML戰機、“美洲虎”-M/S攻擊機等戰機,機隊規模非常龐大。

其他機型:在空運力量方面,印度擁有近百架安-32、近40架D0-228、20餘架BAe-748、以及24架伊爾-76大型運輸機,此外還有美製C-130中程運輸機和C-17遠程運輸機。至於直升機,使用的型號包括米-8系列、米-17系列、米-26、米-35、“雲雀”、“印度豹”、AW101以及國產的“北極星”等。


當然,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句話用在印空軍身上是再好不過的,印度空軍的主力部隊整體上缺乏統一的佈局和規劃,戰鬥力水平參差不齊,主力戰機的國產化程度很低,自主研發和大規模生產能力有限,這對於空軍長期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印度空軍在接下來的戰機更新換代項目中仍然表現差勁,例如遲遲得不到合格隱身戰機,那麼印度空軍將很可能會被其他航空強國輕鬆超越。這個世界上“第四軍事強國”也將很快被取而代之。


書生雜談天下


中印中段邊境地圖

在許多人印象中,印度空軍是支素質低下、經常墜機、戰鬥力堪憂的力量。但若進一步探究,人們會愕然發現,其實我們對於印度空軍所知甚少。現有資料不僅零亂和自相矛盾,而且引用的往往是十餘年前,甚至二、三十年前的過時信息。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在沒有內部情報資料的情況下,我們不妨從公開資料入手,去蕪存精,管窺一下印度空軍的方方面面。

組織架構

1947年印巴分治時,原“印度皇家空軍”也一分為二。新成立的印度空軍分到了7個戰鬥機中隊、1個運輸機中隊,共計200餘架各型飛機的“遺產”。此後一路發展至今,印度空軍已經發展成了一支規模可觀的空中力量。

設在新德里的空軍司令部,是印度空軍最高指揮機構。空軍參謀長是空軍最高指揮官。空軍司令部下轄訓練司令部(班加羅爾)、保養司令部(那格普爾)和東部(西隆)、中部〔阿拉哈巴德)、西部(巴蘭)、西南(左德普爾)、南部(特里凡特琅)5個地區司令部。

各地區司令部主要負責指揮轄區內作戰部隊的戰鬥值班、協同訓練和戰時的作戰指揮。保養司令部負責飛機的維修及升級事宜。訓練司令部統管全軍空、地勤各專業人員的初、中、高級訓練。它不僅下轄有眾多的院校,而且作戰部隊改裝新機型期間,亦脫離所在地區司令部,以中隊甚至聯隊為單位,整建制調歸訓練司令部管轄。

印度空軍空、勤人員的養成,首先要經過空軍飛行學院的初級訓練。飛行員學制半年、領航員學制1年。畢業學員升入印度空軍學院。空軍學院設有中級飛行訓練班、高級飛行訓練班、戰鬥機飛行訓練班、空中交通管制訓練班和專業技術地勤訓練班。飛行訓練班學制半年。空中交通管制訓練班學制為42周。專業技術地勤訓練班學制為48周。學員畢業後,依專業的不同,分別到戰鬥機訓練聯隊、運輸機訓練聯隊、空軍行政學院及空軍技術學院進一步受訓。

空軍行政學院主要為空軍培訓各類地勤專業人員,學制1年。

空軍技術學院設有技術、管理、研究與發展等3個系,主要培訓航空工程技術軍官和技術專業士兵。學制1至4年不等。

印度空軍的最高學府,是空軍空戰學院。其培訓對象不僅是空軍軍官,而且還有來自陸軍和海軍的軍官。學院設有高級空中指揮班、高級參謀研究班、聯合空戰班和武器操作班等。高級空中指揮班,主要招收空軍軍官學員,學制22周,每年辦1期,學員畢業後一般擔任飛行部隊更高一級的指揮與參謀職務。高級參謀研究班、聯合空戰班和武器操作班等,學期為數週至10個月不等。

此外,印度空軍還擁有8所地勤訓練學校,學制10個月至1年不等,主要為空軍培訓各種專業技術軍士及防空導彈操作手。

從諸多院校的專業設置和學制來看,印度空軍對人員培訓工作是非常重視的,培訓體系也是完整的。至於實際培訓效果如何,因為缺乏令人信服的詳實資料作支撐,尚無法作出客觀評估。

印度空軍安-32運輸機

力量構成

印度空軍作戰部隊由飛行、導彈,雷達部隊組成。飛行部隊和防空導彈部隊的最大建制單位是聯隊。聯隊下轄若干中隊,中隊為空軍基本作戰單位。雷達部隊的最大建制單位是中隊。2001年的印度空軍擁有39個飛行聯隊、6個防空導彈聯隊和22個雷達中隊。16年過去,其規模會有多大變化呢?鑑於印度空軍的飛行聯隊編成不一,且常有換裝的飛行中隊在作戰聯隊和訓練聯隊間轉隸。因此,筆者以為,統計印度空軍作戰實力,還是以中隊為單位為宜。

蘇-30MKI

許多資料聲稱,印度空軍裝備了272架蘇-30MKI。實際上,這只是印度與俄羅斯簽訂的一系列直接引進和引進套件自行組裝的合同總數。印度於上世紀90年代後期,引進了18架蘇-30MK,後於2001年引進了32架蘇-30MKI整機,並被授權在14年內自行組裝140架蘇-30MKI,18架蘇-30MK型也一併升級為蘇-30MKI。令人驚訝的是,一向拖沓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在該項目上卻顯示出罕見的高效。從2004年組裝出第1架蘇-30MKI,僅用10年時間便提前完成了該項目。此後,印度又分2次向俄方追加了蘇-30MKI套件訂單。數量分別是40架份、42架份。以上合同總數為272架。

蘇-30MKI是印空軍主力制空戰鬥機

那麼,目前印度空軍蘇-30MKI保有量到底是多少呢?該國1個標準的蘇-30MKI中隊,編制數量是18架。據2013年5月出版的《印度時報》報道,當時印度空軍接收了170架蘇-30MKI,裝備9箇中隊。其中,普納和巴雷利空軍基地各自有2箇中隊,泰茲普爾、查布亞、哈爾瓦拉、焦特布爾、坦賈武爾各有1箇中隊。報道中提到,此後還將在希爾薩部署1箇中隊,在泰茲普爾、查布亞、焦特布爾、哈爾瓦拉將部署第2箇中隊。最後1個蘇-30MKI中隊將於2018年部署到坦賈武爾。以此計算,印度空軍的蘇-30MKI中隊數量,最終將達到15個。印度斯坦航空公司10年內裝配出140架蘇-30MKI,年均14架。考慮到項目剛開始時,裝配速度不可能很高。因此目前該公司的年裝配速度應該在16架左右,甚至更高一些。如此推算,目前印度空軍應該已經有了12至13箇中隊的蘇-30MKI,按編制應有218至236架。扣除已知的墜毀10架,實際保有量為208至226架。

看上去,蘇-30MKI數量著實不少,但根據印度總審計署2015年12月18日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該國空軍裝備的蘇-30MKI戰鬥機妥善率只有55%至60%。

截至目前,印度空軍保有的“幻影”-2000H/TH戰機總數為49架,裝備3箇中隊。2011年7月,印度政府批准空軍耗資30億美元,對“幻影”-2000T//TH機隊進行升級。升級內容包括採購超過400枚“米卡”主動雷達制導和紅外製導空對空導彈,配備泰利斯公司生產的RDY-2 X波段火控雷達和新型航空電子設備。升級後,單座型被稱為“幻影”-2000I,雙座型被稱為“幻影”-2000TI。首批2架戰機於2015年3月升級完畢。如果印方制訂的為期5年的升級計劃進展順利的話,那麼目前應該有約20架左右的“幻影”-2000H/TH完成了現代化改裝。

經過達索升級的首架“幻影”-2000TI

米格-29UPG/UP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進口米格-29的國家,前後共購入了80架,包括多個亞型。截至2015年,還剩下48架米格-29UPG、17架米格-29UP,裝備4箇中隊。從2010年起,印度空軍斥資9億美元,對米格-29機隊的發動機、雷達和電子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力求使其戰鬥力接近米格-29SMT。2012年底,印度空軍完成了3架米格-29UPG的升級。目前該升級工程進展到何種程度,外界無從知曉。

印空軍米格-29編隊

米格-27ML

綜合各方面信息判斷,老舊的米格-23已經基本退出了印度空軍的戰鬥序列,可能還有少量在飛行院校和訓練聯隊裡服役。不過,印度空軍目前仍編有3箇中隊,共55架米格-27ML。該型飛機雖說已經升級為半玻璃座艙,能攜帶瞄準吊艙併發射精確制導彈藥,但卻面臨著不少維修問題,出勤率不高。

印度空軍仍有3箇中隊的米格-27ML攻擊機

“美洲虎”-M/S

目前印度空軍中尚有1個“美洲虎”-M中隊和6個“美洲虎”-S戰機中隊,保有量為105架。印方正著手對這些飛機進行升級改裝,力求使用到2035年以後。改裝內容包括換裝以色列航空航天工業公司埃爾塔系統分公司的EL/M-2052 X波段主動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對飛機的“攻擊顯示與測距慣性導航系統”進行升級。由於改裝後飛機空重增加,印度空軍也在考慮為其換裝新型發動機事宜。

“美洲虎”仍是印度空軍最為倚重的戰鬥轟炸機,圖為經過DARIN II升級的“美洲虎”IS

米格-21

米格-21曾是印度空軍裝備數量最多的機型,最多時曾擁有20個米格-21中隊。

2016年,《印度斯坦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援引印度國防部的消息稱,印度空軍的戰鬥機中隊目前已經縮減到33個(裝備了大約640架戰鬥機)。如果文章所稱的“戰鬥機”僅包括蘇-30MKI、“幻影”-2000H/TH、米格-29UPG/UP和米格-21的話,那麼前3種機型加起來只有18至19箇中隊(蘇-30MKI至2017年年中只有12至13箇中隊,因此反推至2016年時,應至少核減1箇中隊),米格-21就應該有14至15箇中隊。停產30年後,頻繁摔機的米格-21機隊規模還能達到鼎盛時期的70%—75%,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因此,印媒所稱的“戰鬥機”,應該是將攻擊機也包括在內。如果算上米格-27ML、“美洲虎”-M/S各3箇中隊,印度空軍現役的米格-21中隊數就應該是8至9個。至於米格-21保有量,以640架減去其他各型戰機數量,應該在140至158架之間。平均每中隊約15-19架。從2001年開始,印度空軍將其中125架升級為了米格-21UPG。主要改進是換裝俄製“長矛”脈衝多普勒雷達,最大探測距離57千米,最大跟蹤距離45千米,最多能同時追蹤8個空中目標,並攻擊其中的2個。此外,該機型還改裝了法制平顯、任務計算機、數字地圖顯示器、慣性導航系統、頭盔顯示器等以色列制雷達警告接收器、無線電干擾系統、誘餌發射器等。在武器方面,米格-21UPG可使用R-77、R-73、R-27等空對空導彈以及KAB-500KR電視制導炸彈。

更換新型風擋和座艙蓋的米格-21UPG

在印度納勒斯舉行的“印度合作”(COPE INDIA)聯合軍演中,印度空軍的米格-21UPG曾在預警機的指揮下,發揮自身雷達反射截面小的優勢,藉助以色列的電子干擾系統,採取“掠襲”戰術,成功“擊落”了參加軍演的美國空軍F-15C戰鬥機。雖說此類聯合軍演在規則上有諸多限制,與真實空戰場景並不完全一致。但米格-21UPG的表現說明,該型飛機絕非一無是處的“魚腩”。如果運用得當,它在現代空戰戰場上仍然可以有所作為。

其他機型

除了以上作戰飛機,印度空軍訂購的83架LCA“光輝”Mk.1戰鬥機,到目前為止僅交付4架,實際戰鬥力可忽略不計。

印度空軍目前只裝備了4架LCA“光輝”MK1戰鬥機

印度空軍還擁有3架A-50EI預警機,裝備於駐紮在阿格拉空軍基地的第4飛行聯隊第50飛行中隊中。該聯隊下屬的第78飛行中隊,則裝備有6架伊爾-78MKI空中加油機。

A-50EI預警機

印軍HS-748運輸機

在空運力量方面,印度擁有近百架安-32、近40架D0-228、20餘架BAe-748、以及24架伊爾-76大型運輸機。除此之外,印度於2011年斥資11億美元引進的6架C-130運輸機,已於2014年3月28日墜毀了1架,目前只保有5架。斥資58億美元進口的10架C-17戰略運輸機,已於2015年4月全部交付完畢。

印度空軍的蘇-30MKI和伊爾-76

至於直升機,印度空軍擁有全軍絕大多數的直升機。型號包括米-8系列、米-17系列、米-26、米-35、“雲雀”、“印度豹”、AW101以及國產的“北極星”等。

印軍米-17V5直升機

印度空軍“獵豹”直升機

印度空軍“北極星”直升機

防空導彈

至於防空導彈,截至2008年末,印度空軍的6個防空導彈聯隊共下轄16個“薩姆-2”導彈中隊、24個“薩姆-3”導彈中隊和6個“薩姆-8”導彈中隊。防空實力已經明顯落伍。

早在2003年,印度空軍就聲稱要引進“安泰-2500”,但未見落實。幾年又打算斥資60億美元,從俄羅斯引進5套S-400地空導彈系統,但也未見交付。印度空軍近年用國產“阿卡什”防空導彈系統,替換了一些老舊的“薩姆-3”。因此,6個防空導彈聯隊的規模,不太可能擴充。

空軍型“阿卡十”防空導彈

雷達

據2008年10月28日《印度時報》的報道,時任印度印度國防部長的安東尼承認,自1991年以來,空軍沒有再補充任何雷達系統。許多引進自蘇聯的老舊雷達早已不敷使用,某種預警雷達竟然有47%的缺額。從2008年至今,未見有印度進口大批早期預警雷達、氣象雷達、導航雷達的報道。只是在2001至2002年,以色列向印度交付了2部“綠松”預警與火控雷達(“箭”2的配套雷達)。因此,印度空軍雷達中隊數量不可能有增長,且欠編現象嚴重。

主要基地

印度空軍的基地分為基地、前進基地、保養和後勤基地、野戰機場這四級。其中基地有完善的燃油、彈藥、航材儲備,常駐有飛行部隊,並擁有可靠的警衛、防空和工程搶修兵力。前進基地的各方面條件相對較差,是各飛行部隊的臨時駐訓場所。因為較靠近前沿,戰時將得到較大加強。保養和後勤基地主要負責各型飛機的搶修和中修任務。野戰機場最靠近前沿,條件最為簡陋,主要供運輸機、直升機臨時起降,為前沿部隊提供運輸補給。

印度空軍較為完善的基地數量,為45至51個。從2011年開始,印度空軍耗資109.4億盧比,對30個主要空軍基地進行翻修升級。目前這項工作業已全部完成。

在中印邊境東段和中段,印度空軍有9個直接針對中國的基地和前進基地。從東到西分別是多奧姆多奧馬前進基地、察不亞基地、庫布爾佳姆基地、焦爾哈德基地、泰茲普爾基地、古瓦哈提基地、哈希馬拉基地、北巴格多格拉基地和巴雷利基地。

多奧姆多奧馬前進基地位於阿薩姆邦布拉馬普特拉河南岸,多奧姆多奧馬城東南2公里(北緯27°33′08″,東經95°34′15″)。距西藏昌都邦達機場351公里,距昆明750公里,距成都880公里。該前進基地跑道長2000米,有較多分散式機庫。

察不亞基地

察不亞基地位於阿薩姆邦布拉馬普特拉河南岸,察不亞城西22公里,迪布魯加爾城東20公里(北緯27°27′37″,東經95°06′54″)。距拉薩貢嘎機場469公里,距林芝市254公里。該基地跑道長3100米,有較多分散式機庫,部署有8輛“阿卡什”防空導彈發射車。常駐有第14聯隊第102戰鬥機中隊,裝備蘇-30MKI戰鬥機。並極有可能在近期增加了第2個蘇-30MKI中隊。

庫布爾佳姆基地位於阿薩姆邦布拉馬普特拉河南岸,迪布魯加爾城東7公里(北緯27°29′01″,東經95°01′05″),距拉薩445公里,距林芝市252公里。該基地跑道長1900米,常駐有第22聯隊第110中隊,裝備米-8直升機。

焦爾哈德基地位於阿薩姆邦布拉馬普特拉河南岸,焦爾哈德城西3公里(北緯26°43′49″,東經94°10′30″)。距拉薩貢嘎機場434公里,距林芝市325公里。基地跑道長3200米,有較多分散式機庫。常駐有裝備安-32中短程戰術運輸機有第10聯隊第43,第49中隊,以及裝備米-17直升機的第129中隊。

泰茲普爾空軍基地

泰茲普爾基地位於阿薩姆邦布拉馬普特拉河北岸,泰茲普爾城北7公里(北緯26°42′32″,東經92°46′54″)。距拉薩貢嘎機場344公里,距亞東縣城396公里,距林芝市367公里。基地跑道長3300米,有較多分散式機庫和聯排(24機位)機庫,部署有8輛“阿卡什”防空導彈發射車。常駐有裝備蘇-30MKI戰鬥機的第11聯隊第2、第106中隊,以及裝備印度國產“北極星”直升機的第115中隊。泰茲普爾和察不亞,是印度空軍在其東北部最重要的2個基地。

古瓦哈提基地位於阿薩姆邦布拉馬普特拉河南岸,古瓦哈提城西15公里(北緯26°06′29″,東經91°35′10″)。距拉薩貢嘎機場364公里,距亞東縣城308公里。基地跑道長3100米,常駐有裝備HS-748運輸機的第19聯隊59中隊,以及裝備米-8直升機的第118中隊。

哈希馬拉基地位於阿薩姆邦布拉馬普特拉河北岸,哈希馬拉城西8公里(北緯26°41′54″,東經89°22′05″)。距拉薩貢嘎機場297公里,亞東縣城97公里,距洞朗83公里。基地跑道長3000米,有較多分散式機庫,部署有8輛“阿卡什”防空導彈發射車。常駐有裝備米格-27ML攻擊機的第16聯隊第22、第222中隊。

北巴格多格拉基地位於西里古裡走廊,西里古裡城西8公里(北緯26°40′56″,東經88°19′40″)。距拉薩貢嘎機場313公里,亞東縣城106公里,洞朗93公里。基地跑道長3000米,有較多分散式機庫,戰時可進駐戰鬥機。常駐有裝備“獵豹”直升機的第142空運支援隊,以及裝備米-17V5運輸直升機的第156中隊。

巴雷利基地位於阿薩姆邦布拉馬普特拉河北岸,巴雷利城北5公里(北緯28°25′21″,東經79°26′56″)。距拉薩貢嘎機場1122公里,距阿里獅泉河機場411公里,距日喀則和平機場968公里,距新疆和田機場960公里,距洞朗390公里。該基地跑道長3300米,有較多分散式機庫,為新德里附近主力戰鬥機基地。常駐有裝備蘇-30MKI戰鬥機的第15聯隊第8、第24中隊。

實際戰力

由於資料嚴重不足,要客觀評價印度空軍的實際作戰能力,是非常困難的。而且只能定性,無法定量。

印度空軍奉行的是“戰略性威懾防空”戰略。簡單來說,就是利用信息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優勢,在承受住敵對國最初的攻擊後,用現代化技術和高性能的遠程飛機,通過空中加油,延長空中作戰時間,對入侵之敵進行大縱深和遠距離的反擊作戰,以求“後發制人”。該戰略強調,反擊作戰應把戰場引向敵領空,以減少空戰的附帶損傷。在該戰略的指導下,印度空軍在《2020年遠景規劃》中指出,印度應利用其在信息技術和空間技術領域的核心競爭優勢,加快天基預警、偵察、通信力量建設,奪取制空天權,全面提升空軍的縱深戰略打擊能力。

不過,從機種構成看,現階段印度空軍的構成並不均衡。堪稱現代空戰“力量倍增器”的預警機,該國空軍實際僅有3架A-50EI可用。即便能保證100%的完好率,也無法在一個戰役方向上保持24小時不間斷空中預警。至於印度與巴西合作,在ERJ-145支線客機基礎上研製的“天空之眼”預警機,雖說已在今年的印度航展上露面,首架據說也於2月14日服役,但以印方一貫的表現來看,該型預警機要達到真正可用狀態,還尚需時日。至於印度國防採購委員會於2016年3月批准的,在A-330寬體客機基礎上研製大型預警機的“計劃”,離落實還遙遙無期。

印度空軍蘇-30MKI飛行員

此外,印度空軍也極度缺乏專業的電子偵察、電子干擾和情報收集飛機,僅在一些戰術飛機上裝有少數電子偵察和干擾吊艙,其電子作戰能力薄弱。

在2005年以前,印度空軍的防空、控制與監視系統、戰機任務管制系統和、空域管制系統互不兼容,相互獨立。2006年,以色列艾爾比特系統公司和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在招標中勝出,負責為印度空軍將3個系統整合為1個類似北約指揮控制網的新系統。不過,由於印度空軍的裝備來源複雜,俄製裝備與西方裝備在兼容性上一直有問題。就拿俄羅斯、以色列合作研發的A-50EI“費爾康”預警機來說吧。link-16高速數據鏈也無法與以色列的處理數據庫兼容。無奈之下,以色列只得在系統架構外,另外增加了一個顯控平臺了事。

不過,雖然存在不少問題和短板,但印度空軍的戰役指揮、協調和管控能力比以前有進步,則是不爭的事實。2013年2月,印度空軍在拉賈斯坦邦波卡蘭靶場,舉行了代號為“鐵拳”的大規模演習。參演機種包括蘇-30MKI、“幻影-2000”、米格-21戰鬥機,“美洲虎”攻擊機,安-32、伊爾-76、C-130J運輸機,伊爾-78空中加油機,米-17V5和米-35直升機,總數量達上百架。能組織協調如此規模的多機種聯合演習,說明印度空軍至少有組織中等規模空中戰役的能力和手段。從“印度合作”(COPE INDIA)聯合軍演中,米格-21UPG在體系支持下,出人意料地“擊落”F-15C來看,印度空軍對於在體系作戰中,如何揚長避短,出奇致制,還是下了一番苦功的。

至於飽受垢病的事故率居高不下的問題,原因可能涉及到飛機自身、地勤維護保養、訓練強度及飛行員素質等方方面面。

印度空軍飛機主要由俄、法、英、美、意等國設計製造。這些國家無一地處熱帶,出口給印度的也非專為其研發的專屬品。因此飛機不適應印度高溫、高原、高溼的環境,發生“水土不服”的問題,並不意外。尤其是蘇-30MKI,其本質上是伊爾庫茨克工廠為了生計,在蘇-27UBK基礎上大量堆砌貌似先進,但不成熟的設備而成。這樣的飛機在服役之初故障頻發,是很自然的事情。

慶祝印度獨立日而進行了國旗塗裝的蘇-30MKI

當然,將墜機責任全推給飛機質量,是不公平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維修後的戰機事故率之高,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在2004年至2007年間,印度空軍有29架軍機墜毀,其中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製造或進行了維修的就有26架。該公司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組裝米格-21系列飛機,但半個世紀後,這種老舊機型還必須送返俄羅斯大修。其實際技術水平可見一斑。

關於印度飛行員的素質,是最難以準確評價的。根據2015年4月,印度議會國防委員會的一份報告,印度空軍的戰鬥機數量與飛行員數量之比為1∶0.81,遠遠低於1∶1.25的規定比率。不過,該國飛行員均來自高種姓階層,是印度社會的“精英”。以印度龐大的人口基數,按說在“精英”階層裡選拔出數百名合格飛行員絕非難事。出現這種匪夷所思的情況,到底是高事故率導致了大批飛行員傷亡,以致後來者望而卻步?還是印度空軍堅持“寧缺勿濫”,嚴把飛行員入職門檻呢?估計二者兼而有之。

在訓練強度方面,目前有據可查的數據還是20餘年前的——1988至1989年度的180—200小時,以及1992至1993年度的120小時。至於近年來印度空軍飛行員的年均飛行小時數,則是個謎。況且飛行小時數並不能代表一切,訓練科目設置和構成比例,以及訓練標準和強度,更能反映飛行員實際水平。此外,印度空軍與西方各國同行有較多交流切磋的機會。在印巴長期對峙中,飛行員也有較多近似實戰的戰備巡邏和模擬攻擊鍛。最近的一次實際空戰發生在1998年。這些都有助於其技術水平的提高。

參加“紅旗”軍演的印空軍軍官在F-15C前留影

2008年參加在美國內華達州內斯利舉行的“紅旗”軍演時,印度空軍蘇-30MKI戰機從本土出發,行程2萬餘公里,期間多次進行空中加油,順利抵達目的地,並在隨後的演習中出動300餘架次。此次演習,美方規定不允許使用中距彈和數據鏈,客觀地說,這對蘇-30MKI不利。由於機體空重過大,發動機功率並未增加,以及雙座構型對氣動有較大影響,實際上蘇-30MKI的推重比和格鬥能力,在蘇-27大家族中排倒數第二,僅高於蘇-34。不過,得益於蘇-27本就極為出色的格鬥能力,以及飛行員的盡力發揮,印軍飛行員還是擊敗了不少來自英國、法國及其他國家的同行,但被美軍的F-15C以大比分擊敗。

演習中,美軍發現了印度空軍的若干弱點:因為本土機場維護不善,加之蘇-30MKI發動機對吸入異物極為敏感,因此印空軍指揮員習慣將最小起飛間隙定為1分鐘。這在戰時顯然不利於快速反應。蘇-30MKI的無源相控陣雷達峰值功率7千瓦,平均功率1.6千瓦,對戰鬥機大小的目標探測距離140公里,能同時跟蹤15個目標,並攻擊其中的4個。這個性能還不及許多平板多普勒雷達。另外,蘇-30MKI的敵我識別系統有問題。印軍飛行員往往還在用語音詢問已方預警機,當面出現的目標是敵是友時,被對方搶先擊落。以至於到演習後期,急了眼的印軍飛行員在探測到目標後,不管是敵是友,都立即發起攻擊。這在真正的戰場上,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參加美國紅旗軍演的印度蘇-30

此外,蘇-30MKI未實現“飛火推一體化”,其推力矢量噴管是由後座飛行員手工操控。要充分發揮推力矢量帶來的瞬盤增益,必須要前後座飛行員配合得天衣無縫才行。而對陣的美軍F-15C戰機充分利用自己的能量機動優勢,利用印軍飛行員急於求勝的心理,常誘使對方啟動推力矢量噴管,蘇-30MKI由此獲得更大瞬盤能力的同時,往往因過度機動,迅速喪失能量而失速。此時F-15C會立即先爬高,再轉入俯衝攻擊,即使印度飛行員啟動電子對抗系統,干擾導彈瞄準,F-15C也會用機炮輕鬆“擊落”蘇-30MKI。

綜合紅旗軍演的印方表現,印空軍飛行員素質並不如外界想像的那麼糟,但在技術上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無論勝負如何,這種對抗演習對印空軍飛行員水平提高,是毋庸置疑的。在2010年年底的對抗演習中,蘇-30MKI和A-50EI預警機的組合,戰勝了英國“颱風”和E-3D預警機的組合,就是其進步的最好證明。

印度空軍參謀長揚言:若與中國爆發空戰,印度能贏

據《印度時報》近日報道,印度空軍參謀長達諾亞昨天表示,雖然印空軍目前戰鬥機數量不足,但仍有能力打“兩線戰爭”。

達諾亞近日在年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單獨對付巴基斯坦不是個問題。當被問及巴基斯坦認為其戰術核武器是應對印度的有效手段時,達諾亞稱,“空軍有能力定位、瞄準、打擊邊界上的目標”。

達諾亞

與此同時,達諾亞說,印空軍也有“足夠的能力”應對中國,即使從數量上看,印度的空軍實力比不上中國。“重要的不是他們有什麼,而是他們能動用多少力量來對付我們……他們能在西藏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達諾亞說。《印度時報》稱,如果爆發衝突,中國可以從西藏的8個空軍基地動用超過20個戰鬥機分隊,但由於作戰環境海拔高、空氣稀薄,他們的武器十分有限,戰鬥機的燃料也會成問題。而滿載燃料的印度蘇-30MKI戰鬥機可以從泰茲普爾等空軍基地出發,打擊位於中國內部深處的目標。

達諾亞表示,中國並沒有減少在春丕河谷的軍力。《印度快報》說,春丕河谷在印度錫金邦以東,位於洞朗地區。6月16日至8月28日,中印在洞朗地區對峙。“不過我希望他們能在軍事演練結束時離開,而且冬天很快就到了。”他稱,“和平與成熟”的解決方式符合兩國利益。

印度目前擁有33個戰鬥機中隊。“當然在‘兩線戰爭’中,我們其實需要42箇中隊進行全頻譜作戰。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目前的實力沒法打‘兩線戰爭’。在戰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們有B計劃來完成任務。” 達諾亞稱,印度空軍擁有42個戰鬥機中隊的時間時2032年。他還表示,在當前的地緣政治形勢下,爆發“兩線戰爭”的可能性比較小。

《印度快報》說,兩線戰爭指的是印度同時應對來自中國和巴基斯坦的軍事威脅,這是印度國防部長給三軍下達的指示內容之一。上個月,陸軍參謀長拉瓦特表示,印度應該做好打“兩線戰爭”的準備。

印度空軍告訴政府一個令人絕望的消息

印度雖然一直在強調裝備自主化,武器國產化,但是因為自身羸弱的國防實力以及腐敗的官僚體系,導致其武器產業一直沒能發展起來,到今天依然嚴重依賴外來武器。

最近,印度空軍再次傳來一個令印度政府上下絕望的壞消息,那就是他們期盼了三十多年的國產光輝戰機,不能達到軍方的要求,還不足以保護印度的天空,這對於印度來說,這三十年看來又白等了。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印度決心研發自己的國產戰機,就是大名鼎鼎的LCA光輝戰機,這款承載了印度人太多期望的武器,經過三十多年拖拖拉拉的研發,到目前為止依然處於一事無成的狀態,在這期間,很多年輕的軍迷逐漸長大,並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了新的一代軍迷,但是印度的光輝戰機依然難堪大用。

雖然期望很高,而且希望將這款戰機發展出艦載型號,但是現在的印度,僅僅象徵性的裝備了若干數量,而且只會在閱兵式上拉出來,完全是一個花架子。至於用於作戰和巡邏的戰機,則是直接使用引進俄羅斯的戰機,原因很簡單,這款戰機的性能軍方用著不放心。

這也是印度為什麼寧願花著能買F35的價格從法國購買陣風戰機的原因,也是堅決主戰從美國引進F16戰機生產線的原因。

那些官僚為了提高之際的支持率,就會想辦法要求印度軍方必須裝備這款戰機,不管性能如何,自己想裝備上去再說。如果軍方不想裝備怎麼辦?很簡單,要求軍方取消在全球範圍內的武器招標就可以了。

淪落到這種命運的還有著名的阿瓊主戰坦克等其他印度裝備,總而言之,面子比軍隊的戰鬥力重要多了。我只要任期內的花團錦簇,哪管卸任後的滔天洪水。

印度空軍放棄LCA後,陸軍將阿瓊坦克踢了出去

再見,阿瓊,印度陸軍可能將阿瓊坦克踢出未來坦克項目

根據英國簡氏防務週刊11月8日報道,印度陸軍已經提出未來主戰坦克項目項目( Future Ready Combat Vehicles-FRCV),並且向全球主要坦克生產商發出邀請,根據印方要求FRCV不僅僅是1輛主戰坦克,還有可能在它的底盤上面改裝自行火炮、裝甲搶救車等。

根據印度陸軍發出信息,FRCA戰鬥全重大約在50噸級,主要用於替代T-72主戰坦克,印度陸軍共裝備了1700輛T-72坦克,FRCA將將作為2020年之後主力坦克與現役T-90S主戰坦克形成高低搭配。

FRCV將會替代印度陸軍現役T-72主戰坦克

印度陸軍已經引進了T-90S主戰坦克,FRCV將與它形成高低搭配

按照印度媒體說法,印度陸軍此舉表明已經將國產阿瓊坦克踢出FRCV項目之外,因為阿瓊坦克MK1戰鬥全重已經達到57噸,改進型阿瓊MK2更是達到了驚人的67噸,不符合FRCV項目要求,以致有人懷疑印度陸軍這個要求是不是故意先把國產坦克排除出去,如果推測屬實,就表明繼印度空軍拒絕LCA戰鬥機之後,又一個印度明星武器裝備被放棄。

阿瓊坦克是印度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主戰坦克,其戰術技術指標直接對標國際三代主戰坦克,這些指標嚴重超過了印度經濟技術實力和工業基礎,只能引進國外零部件“攢”1輛坦克,然後國產化,結果就不用說了,阿瓊研製時期已經超過40年,至今還沒有真正形成作戰能力,雖然勉強有一部坦克交付部隊-實際也是印度政府強令印軍接收的結果,但是這些坦克在部隊表現非常差,加上進口零部件價格昂貴,來源也不穩定,所以交付部隊不久就停止使用,阿瓊坦克情況並不是偶然,LCA同樣如此,一開始要求技術指標非常高,結果就是飛機遲遲不能出來,勉強交付部隊也無法正常使用,最終只能被放棄。

阿瓊MK2戰鬥全重達到67噸,印度國內交通線根本無法承受

此次FRCV項目,印度似乎汲取阿瓊坦克教訓,對於指標要求就要現實的多,例如戰鬥全重在50噸級,這個指標應該考慮到了印度國內交通網承重能力,例如火車車廂、公路、橋樑等,當年阿瓊坦克樣車出來之後,戰鬥全重直逼60噸,結果就是印度國內交通網難以承受,只能拆除炮塔之後運輸,戰略/戰役機動能力低下,相比較之下,40噸級T-72主戰坦克更加靈活,儘管現在印度經濟有所發展,基礎設施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是支持60噸級主戰坦克恐怕還是力不從心,所以印度陸軍將FRCV定在50噸級還是非常現實的。

從全球坦克型號來看,符合FRCV要求坦克並不多,50噸級這個指標已經將大部分西方主戰坦克排除出去,我們熟悉豹2A6、M1A2、挑戰者2主戰坦克戰鬥全重都在60噸以上,,滿足要求包括法國勒克萊爾主戰坦克、日本90式主戰坦克、俄羅斯T-90MS主戰坦克,日本90式主戰坦克價格昂貴,性能也不突出,首先可以排除,印度最近和法國防務關係密切,戰鬥機、潛艇等重大項目都由法國獲得,所以法國勒克萊爾主戰坦克是一個非常有競爭能力選手,不過勒克萊爾主戰坦克價格也不便宜,FRCV項目肯定包括授權生產,法國武器一向以精密著稱,對於印度工業基礎來說是一個挑戰,印法陣風戰鬥機項目就卡在這一塊,競爭能力不可避免會受到影響。

俄羅斯T-90MS比較符合FRCV要求

俄羅斯T-90MS應該是FRCV項目最有潛力競爭者,T-90MS戰鬥全重超過50噸,比較適合印度國內交通網要求,坦克在火力、火控、電子設備、信息化等方面比T-90S有較大改進,尤其採用了更大功率發動機、綜合傳動系統和自動變速箱,整體作戰能力有明顯提高,加上印度從上世紀80年代就裝備了T-72主戰坦克,新世紀又繼續引進T-90S主戰坦克,還獲得授權在國內組裝生產,主要部件、設備國產化也在進行,因此T-90MS能夠最大限度利用印度陸軍現有後勤資源,例如T-9MS就可以使用T-72、T-90S彈藥,許多後勤保障設施也通用,現有T-72和T-90S坦克組裝線以後轉產T-90MS也比較方便。

當然T-90MS也有不足之處,它的發動機仍舊是T-90S發動機改進型,後者又來源於T-72主戰坦克發動機,而T-72坦克發動機又可以上溯T-34坦克發動機,到現在潛力已經挖掘到極限,發動機熱負荷非常大,高溫高原環境欠佳,印度陸軍可能會要求T-90MS換裝新型發動機,以替代現有發動機,從這個角度來講,印度陸軍FRCV項目可能會是1輛經過升級發動機的T-90MS坦克。

印度對它的發動機並不滿意,也許FRCV會是1輛經過改進的T-90MS坦克

從阿瓊到LCA,印度國產武器裝備可以說屢戰屢敗,從根本上來講還是印度國內基礎薄弱,研製武器裝備又好高騖遠,結果就是一地雞毛,就看印度能不能在FRCV項目汲取這些教訓了。


士兵FF


在許多人印象中,印度空軍是支素質低下,經常墜機,戰鬥機堪憂的力量。其實印度空軍已經發展成了一支規模可觀的空中力量。


印度空軍司令部設立在新德里,是空軍最高指揮機構,空軍最高指揮官為參謀長,司令部下轄訓練司令部,東部,中部,西部,南部等5個地區司令部。

各司其職,各地區司令部主要負責指揮轄區內作戰部隊的戰鬥值班,協同訓練和戰時的作戰指揮。

印度空軍人員要經過專業的飛行學院訓練,學院設有中級飛行班,高級飛行班,戰鬥機飛行班,空中交通管制訓練班和專業技術地勤訓練班。


印度空軍的最高學府是空軍空戰學院,培訓機構多培養空軍專業指揮軍官,設有高級空中指揮班,高級參謀研究班,聯合空戰班和武器操作班等。
以上出自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組織和個人,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歡迎評論和轉發,要想了解更多軍事,請您關注退伍士兵看人生。


流離在燈紅酒綠的青年


印度空軍在紙面上擁有不俗的戰鬥能力,因此美國的“全球火力網”給印度空中力量世界排名第四的“盛名”。根據網站統計印度擁有超過2102架各型號飛行器,數量佔據不小優勢。根據這個網站的統計,印度擁有676架戰鬥機、809架攻擊機、857架運輸機還有16架攻擊直升機,直面實力不俗。

截止2014年最後一次交付,印度的蘇-30MKI戰鬥機數量達到204架,同事還擁有66架米格-29戰鬥機,剩下的戰鬥機都是幻影-2000或米格-21這種已經落後的戰鬥機,當然,印度還擁有一定數量的LCA戰鬥機,但是該機目前數量少,不足以作為戰鬥力的引證。從戰鬥機數量和性能看,印度的空軍實力不俗,不過蘇-30MKI並不是一款成熟的戰鬥機,該機本來是俄羅斯為了研發矢量發動機版本的蘇-30而找印度出錢的試驗品,俄羅斯僅有少量訂購,其他的數百架蘇-30MKI全賣給印度,而蘇-30MKI戰鬥機裝備的AL-31FP發動機在實戰演習中被證明為雖然具備矢量能力,但在空戰中由於矢量機動大量損失戰機勢能,最終讓該機在完成矢量機動後,發動機無法提供足夠的動力讓其流暢進行其他機動動作,只能俯衝積攢勢能,反而容易在空戰中被擊落。因此印度未來打算購買機動性能更好的陣風戰鬥機甚至F-18EF戰鬥機。

戰略空軍的能力除了看戰鬥機,還要看戰略運輸機和後勤機種。印度有6架伊爾-78加油機,如果全部派出,可以同時為24架蘇-30MKI進行空中加油作業,足以支撐一個飛行中隊的行動需要。同時,印度還擁有17架伊爾-76運輸機和5架C-17運輸機,其戰略運輸實力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其戰略運輸機數量甚至超過中國,實力不俗,但在印度低下的戰略調度能力下,這些運輸機並未發揮規模能力,因此常被忽略。在戰略預警機、電子戰機等領域,印度則被中美俄遠遠甩開,印度擁有3架A-50預警機,在性能上落後於中美的戰略預警機,而在小型預警機領域,印度更是採用費爾康預警機和俄製預警機,性能和數量被中美遠遠甩開。所以儘管印度擁有不俗的戰略運輸能力,但在其他方面印度空軍都無法和中美俄這樣的空軍大國相比。


大國鑑


近日號稱印度空軍司令的埃倫-薩阿大放厥詞稱印度空軍俄製蘇-30MKI重型戰鬥機在巡邏時探測到了發現了中國解放軍空軍服役不久的殲-20隱身戰鬥機。印度媒體IDRW網的記者對其言論十分關注並採訪了印軍空軍司令,印度空軍司令信誓旦旦地宣稱中國殲-20隱身戰鬥機並非神話。埃倫-薩阿輕蔑地表示印度軍隊的普通雷達站就能輕易發現殲-20,他特別強調了發現殲-20隱身戰鬥機並不需要特殊手段和技術。能輕易探測到戰鬥力全球第二的隱形戰機聽上去十分不可思議,難道印度軍隊要逆天不成?

(俄媒的相關報道,俄文cy-30正是英文su-30)

印度空軍司令接受印度IDRW網的採訪引起了俄羅斯國內的關注,俄羅斯官方媒體《俄羅斯報》(唯一一家有權刊載俄羅斯新制定法律的媒體)居然也轉述了印度空軍司令的豪言壯語。第二天俄羅斯著名的衛星通訊社又對印度空軍的豪言進行了跟蹤報道,顯然作為印度最大的武器來源國,俄羅斯不會放棄這個絕佳的營銷機會!

(俄製蘇-30MKI“成功探測”到殲-20被俄羅斯大肆宣傳)

(殲-20這麼容易被探測到?其實這位爆料的印度大嘴巴連現役身份都不是)

印度IDRW網所稱的印度空軍司令埃倫-薩阿真實的身份是已經卸任的印度空軍第24任參謀長。實際上印度空軍的最高指揮官是空軍參謀長,媒體報道中的印度司令並不存在。2016年末埃倫-薩阿已經卸任印度空軍參謀長,所以其不合乎事實的言行並不能真正說明什麼。此前印度海軍准將辛格在俄羅斯北方造船廠監工時被俄方使用美女間諜迷的魂牽夢繞,顯然這位已經退役的印空軍軍官很可能又被俄方軍火商伊爾庫茨克飛機廠收買了。由於印度採購的法制陣風多用途戰機數量因雙方在價格和轉讓生產許可證等多處細節上的分歧而削減,而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又推遲對印度版F-16IN生產線的技術移交,俄方防務企業不肯死心放手一搏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印度空軍參謀長成網紅啦)

今年4月印度空軍動用了1100架戰機和1.5萬名軍人參加了聲勢浩大的超級陣容演習,這場大演習竟然十分安全地舉辦下來!不少媒體竟然驚呼印度空軍沒有一架戰機發生故障並摔機,這聽上去簡直是半個多世紀都不曾有過的安全記錄!有分析稱印度空軍期待飛行員實現一天內3-4架次的超高起降強度紀錄,顯然其對手遠非巴基斯坦空軍可比。

(澳大利亞軍事專家卡羅·庫珀和邁克爾·佩洛西利用計算機模型對殲-20和T-50的雷達反射面積進行了模擬。其結論是,“領結式” 分佈說明這兩款戰機的前向隱身性能都很優,但側向有比較明顯的反射波瓣。對手是2米波段的 VHF 雷達,殲-20和T-50的隱形性能均不理想。隨著波長變短,殲-20和T-50戰機的雷達隱身性能表現不斷改善,但外形設計更為精細的殲-20在信號控制水平上相比T-50有著明顯優勢,殲-20的隱身性能在T-50之上。除此之外,通過取消腹鰭、改裝矩形橫截面噴管、消除翼身過渡段和機身側面的圓弧過渡區等措施,殲-20的側向和後向隱形性能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而 T-50除了可改用類似F-22的風格尾噴管外,已經沒有多少改進的餘地,成熟版殲-20與T-50在隱形性能上的差距將比原型機階段更大。)

(印度媒體眾口一詞說隨便什麼雷達都可以發現殲20,那麼唯一的解釋只有殲20當時掛載了龍勃透鏡,這個裝備可以反射並增強雷達波,讓雷達便於觀測,也可以用來隱藏自身隱形飛機的信號。因此印度大肆炒作的發現殲20的新聞實在就是一個國際笑話。本圖即為掛載龍勃透鏡的殲20。)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殲-20隱身戰鬥機在外形隱身技術上直追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A-22,殲-20雷達反射波係為8波系,這與F/A-22的設計基本處於同一水平。在細節上殲-20的鴨翼前緣和主翼前緣存在稍小的角度差,尾部發動機和側面腹鰭都不甚完美。不過即便如此殲-20可以將雷達波向8個方向反射以降低空戰中最主要的前向被探測概率(避免始終向一個方向反射),這遠非F/A-35和蘇-57可比。

(印度墜機現場慘烈,蘇30照樣掉,印度人的技術水平,基本上除了俄羅斯之外全世界都笑而不語)

(真實的蘇-30MKI用上無源相控陣雷達和矢量噴管也沒用,俄製無源相控陣雷達PESA相比中國殲-20的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差距很大,無源相控陣雷達PESA也就是比傳統的脈衝多普勒雷達強一些)

(中國反隱身米波雷達是中國技術人員歷時20多年才研製成功的,中電科第14所和第38所各有建樹,其中14所是亞洲最大的雷達研製單位)

今年3月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對話》節目揭秘了中國獨立研發的第四代反隱身雷達,中電科集團CETC的首席科學家吳劍鋒總設計師表示2016年的珠海航展上國產反隱身米波雷達就亮相了。據稱馬鞍山方圓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實現了雷達迴轉支承壽命為10萬小時(此前只能達到七千小時)和動載跳動量僅為頭髮絲粗度三分之一的技術要求。在該領域內徹底結束使用進口部件的成績後軍用雷達功率芯片也獲得突破。去年11月中國解放軍全軍裝備質量綜合激勵項目評比中米波反隱身三座標雷達在雷達產品中拔得頭彩,畢竟JY-26雷達在東亞探測到F/A-22功勳卓越。而印度人說自己的雷達可以輕易看到殲20,只能說明印度人的雷達基本全都是普通雷達,因為掛載龍勃透鏡的殲20在反隱身雷達面前效果是不大的,可見印度雷達系統的低劣。

之前印度空軍宣佈正式退出FGFA項目(以俄製蘇-57為基礎),真不知印度200多億美元打水漂之後又在自導自演什麼?不過俄羅斯顯然早有準備,他們又搞出了一個T60計劃,以上就是效果圖,顯然俄羅斯並不滿意目前蘇57的性能,也想繼續忽悠印度共同研發更給力的隱形戰機。那麼這回印度到底會不會上當呢?說實話印度目前並沒有其他選擇,要麼買美國的肥電,要麼繼續硬著頭皮跟俄羅斯干。但以印度與美國如今愈加惡劣的關係,購入肥電恐怕可能性不大,就算購入了,不但會被大宰一刀,而且美國肯定不會向印度輸出任何技術,而俄羅斯又是個不靠譜的合作方,三鍋這次真的進退維谷的節奏了(請支持毅品文團隊的各種原創文章及實體書,獨立專業有種有料)


戰爭史


我個人認為,印度空軍的綜合實力還是不錯的,不過能力比較單一,能夠承擔印度領空的防禦任務和對周邊領空的制空爭奪,研發能力弱,依靠外來先進技術。

我們來大致瞭解一下印度空軍的組成部分,我從戰鬥機,轟炸機,運輸機,預警機,加油機五個方面來數一下印度空軍的實力。

印度現役的戰鬥機種類很繁雜,主要有蘇-30MKI,米格-29UPG,美洲豹,幻影-2000,米格-21,米格-27,陣風。

其中美洲豹,米格-27負責對地打擊,米格-29UPG,米格-21負責制空任務,剩下的蘇-30MKI,幻影-2000,陣風可以劃分為多功能戰機。

蘇-30MKI在之前被稱為“終極側衛”,總體來說是一架很強的戰機,有很強的制空和打擊能力

(當然這樣的劃分只是很粗略的,因為多功能戰機,空優機,攻擊機目前的概念很模糊,我舉個例子,米格-21這架飛機擅長高速截擊,也就是防禦制空,不過米格-21也可以對地,只不過相比於對地打擊的任務來說,制空任務的效率和能力都會更高。在此情況下,一架飛機使用用途在隨著戰爭的進行可能發生很大改變,上述的劃分是筆者認為的較為合適的劃分類型

這些飛機綜合起來數量還是不少的,蘇-30MKI現在應該還有240架左右在服役,米格-29UPG也有60架左右,陣風買了36架,米格-21大概還有120架左右,米格-27還有40架左右,美洲豹110架左右,幻影-2000還有40架左右。

但是這些飛機除了蘇-30MKI和陣風都很老舊,戰鬥力和出勤率是必須要考慮到的。儘管印度空軍,升級了部分機型來延緩退役時間,但是有些飛機還是太老了,比如米格-21。

印度空軍升級米格-29-UPG主要是在航電,發動機,油箱三方面,可以說解決了米格-29很多缺點

印度將125架米格-21升級為米格-21Bison,也就是米格-21-UPG野牛,但是這些飛機還是在2014年起開始逐步退役。不過顯然這些飛機在新機到任之前是很難退役光的,要不然沒有飛機去彌補空缺。

這樣來看的話,雖然印度空軍的戰鬥機數量較多,但是在可靠性上較真的話,這個數量和質量要打一些折扣。

轟炸機,沒什麼好說的,印度沒有可堪一用的轟炸機,目前應該是靠多功能戰機和打擊機完成打擊任務,不過說白了全球有戰略轟炸機的國家也只有美國和俄羅斯。

運輸機,印度的運輸機數量不少,而且型號很先進,有大名鼎鼎的C-130和C-17。還有部分伊爾-76,100架左右經過升級的安-32。

印度短時間投送兵力的能力很強,可以說印度就是為了爆發衝突而準備的。

印度C-130,C-130雖然誕生年代久遠,但依然是相當強大的運輸機,印度在爆發衝突短時間內0運輸戰略部隊時將會很大程度上倚仗C-130的能力

加油機,印度目前應該是有6架伊爾-78MKI作為加油機,中規中矩吧。不過印度空軍能夠伸手的範圍其實對於加油機的需求是較小的。

預警機,印度目前有3架A-50,還有一些對ERJ-145改造而成的EMB-145I(數量不明),其實不算強,但是應付自己領空內的防禦和周邊衝突也是夠用的。

上述就是印度空軍的實力部分,當然一些細枝末節,直升機,人員等我沒有計算在內。

1. 印度空軍有能力應付周邊衝突和國土防空,但是對於更遠的地方可能做不到有力的干涉。

2. 制空能力大於打擊能力,加油機,預警機數量較少,轟炸機空缺,發展不均衡。

3. 潛力較弱,自身研發能力很差,光輝戰機就是個典型例子。

以上就是我對印度空軍的綜合看法。



英雄光


印度作為中國的鄰居,一直做著“南亞霸主”的春秋大夢,在很多人眼裡它具有“不自量力,螳臂擋車”的標籤。當然這些跟中國相比較。雖然印度經常刷存在感,放大話,那麼不禁讓人疑問,印度軍隊的戰鬥力怎麼樣呢?尤其是空軍怎麼樣呢?

印度陸軍的戰鬥力,大家有目共睹,在此不再重複。說一說印度的空軍,印度空軍是印度國土防空作戰的一支重要力量,主要由航空兵部隊,地勤部隊,防空部隊和雷達部隊構成。航空部隊是印度空軍的重要戰鬥部隊,這支部隊裝備了大量的戰機,大部分戰機都是從世界各國進口而來,僅僅少數戰機為印度自己製造。

這些作戰飛機中有200多架是蘇30-MKI戰鬥機,雖然數量挺多,但由於印度空軍後勤保養體系的複雜性和臭毛病多,到了實際中能夠出動的飛機不到一半。除了蘇30MK戰機,印度空軍還擁有俄羅斯戰機,米格29,各種型號先進的戰機加起來大概有70多架。另外,還擁有法國幻影三代機60架左右,4架印度國產LCA光輝戰鬥機,這些三代機總計在300到430架之間,如此規模的戰機數量可以進入世界空軍的前8名。

當然印度還擁有一些輔助戰機,比如100多架的美洲虎攻擊機和數量頗多的米格21,C17運輸機等,可見印度的空軍規模還是非常空前的。目前,印度現在使用的米格21馬上將退役,而剛買的法國陣風戰機由於價錢太貴最後只買了38架,這容易造成印度空軍換裝產生重大問題。另外印度防空導彈部隊數量和質量嚴重不足,無法組成有效嚴密的防空網,雷達部隊更是良莠不齊,預警能力比較差。總體而言印度空軍規模大,作戰能力還是有的,不過其落後的後勤制度限制了戰鬥力,跟中美俄空軍相比較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攻擊機 美洲豹, 米格-27, 哈比

電戰機 A-50E/I, DRDO AEW&CS

戰鬥機 蘇-30MKI, 幻影2000, 米格-29, 光輝, 米格-21

直升機 北極星, Chetak, Cheetah, Mi-8, Mi-17, Mi-26, Mi-25/35

偵察機 搜索者 II, 蒼鷺

教練機 鷹式 Mk 132, HPT-32 風神, HJT-16 光線, 皮拉圖斯C-7 Mk II

運輸機 C-17 全球霸王 III, Il-76, 安-32, HS 748, 多尼爾228, 波音737, ERJ 135, Il-78 MKI, C-130J

空軍人數 12萬左右

世界前10能排進去


裝備解讀


迷彩虎軍事為您回答。就在前不久,印度空軍參謀長達諾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高調地表示,現在我們印度空軍的雷達能夠輕鬆地在數公里外發現殲20戰鬥機,大家不要擔心,印度空軍裝備精良,完全有能力應對中國的任何威脅。不得不說這個空軍參謀長的自信心確實要高於一般印度人,去年,這名印度高官就在媒體上表示,雖然印度空軍戰鬥機數量不足,但是仍有能力打“兩線戰爭”。

天啊!每年保持著世界最高摔飛機的事故率還能講出這樣的話,不得不說印度戰略忽悠局的工作可是比咱們厲害得多。

印度軍隊至今有句“牛氣沖天”的口頭禪——“從1962年以後,我們就沒打過敗仗”!不過要是翻開歷史的話,就印度空軍戰五渣的拙劣表現,簡直讓人不忍直視,第二次印巴戰爭時,印度空軍在空戰中就笑話不斷,有一回1架“蚊蚋”在交戰後偏離了編隊,最後竟然降落到巴基斯坦的機場上。最後這名印度飛行員沒有戰鬥開火就將自己和飛機一同送給了對方。後來該飛行員被遣返回國,繼續在印度空軍服役,當過俘虜不耽誤前程,屢經升遷後最終還升到了上將的位置。而這架完好無損的“蚊蚋”至今還展示在卡拉齊的空軍博物館。

關於印度空軍奇葩的戰鬥行徑簡直多了去了,這還是上個世紀和巴鐵兄弟鬧出的笑話,現在的中國空軍美帝都要忌諱三分呢!你既然說輕鬆地在數公里外發現殲20戰鬥機,不是鬧著玩嘛!

要知道,現在戰爭拼的就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2017年中國GDP超過12萬億美元,繼續穩居世界第二位,而印度還不足3萬億美元,居世界第六位。在工業實力方面,中國工業製造能力在全球名列前茅,許多工業產品產量全球第一, 國防建設基礎雄厚,基本上實現了主要武器裝備國產化。而印度的工業實力,主要武器裝備還依賴進口,萬國牌的貨要是真打起來坑不死自己才怪呢!

目前,印度空軍擁有31箇中隊,主力戰機約600架,主要裝備是那些老套的米格-21戰鬥機,以及較為先進的蘇-30MKK戰鬥機、幻影2000戰鬥機,就數量上來看,在南亞還是數一數二的,但是這些戰鬥機都只是二代機和四代機。

而且印度軍工基礎差,底子薄,裝備無法自給,嚴重依賴進口,空軍管理混亂,戰機維護和備件採購可以說毫無章法,事故率全球最高,實在不知道印軍高層信心從哪裡來,謎一樣的自信簡直讓人難以理解。


迷彩虎軍事



印度空軍的戰力應該是很強的,就其中主力航空兵部隊來說,它所裝備的200多架蘇30Mk|和36架陣風都是當今世界三代機(俄稱四代)中的佼佼者,而且機齡較新,除中國外,其周邊國家的戰機目前還都沒有如此豪華的裝備。

除此而外,它大量裝備的米格21的性能也曾經稱雄於世,名滿天下。幻影2000都是當年世界一流戰機,米格29儘管腿短,但其速度與機動性能也是相當不錯,還有其歷經三十年自力更生研發的光輝,其空軍只要了四架,說是剛入役就過時。這麼多優秀的戰機,雖距離其理想中的42箇中隊近700架規模尚有距離,但近30箇中隊的機群,與它的東、西、南沒有北字的近鄰相比,可以說是天下無敵(這是印度政府及其軍方最喜歡的稱謂)


問題是不知為何,這支龐大豪華的空軍在與鄰居巴基斯坦的較量中,竟是屢戰屢敗,經常挨扁,被揍的鼻青臉腫。

並非筆者有意去貶損誰,實話實說,印度空軍有一項技能,至今無人可以望其項背,一騎絕塵——與空氣作戰!比之唐吉訶德也不落下風,為此其戰鬥損失飛機達上千架。這支空軍的所有戰機,無論多麼先進適用,卻有至少三分之二消耗在這個戰場上。


另外,印度空軍建設特別注重於攻擊力,其防禦力中的地空導彈卻始終藏在閨中人不識。對空警戒雷達有時連自家的戰機,都飛著飛著看不見了,不是戰機忽然隱形,而是急著與大地接吻,啃泥去了。最近又有意從美國買50到100超級大黃蜂養,再從俄羅斯釆購幾套S400防空反導系統,充實其空中和地面防空戰力。眾所周知凱旋的性能超強,但在印軍手中,天知道他們會不會拿凱旋專射他那群大黃呢?大黃蜂必竟也有近三十年的年齡,雖然強悍,終歸廉頗老矣,能傷在凱旋手下,也算死得其所。

但儘管如此,這支軍隊卻從不缺乏凌雲壯志!它的近期目標是與俄羅斯合作的蘇57,但蘇57的有些性能指標在這支志存高遠的空軍眼裡,似乎有些欠擋次。它有釆購閃電2可能,但這個近期目標近期時間跨度就得改的長一點了。


中期目標要作亞洲第一,北面的中國不是對手,這一點精神印度人早就具備,它要打贏2.5線戰爭,這種精神是必須的。要做亞洲第一,就必須目空一切,遠期目標是要做世界大國,為此就必須有傲視天下的膽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