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三藩之亂時康熙帝為什麼要處死王輔臣呢?

月光侃歷史


首先明確一點,王輔臣不是康熙賜死,當初王輔臣在三藩之亂中參與了反叛,而後屈服於康熙的軍事壓力,棄暗投明,投降清軍。此後在平叛中也多有戰功,三藩之亂平息後,康熙也沒有下旨降罪於他,只是自己覺得自己罪過太大,畏罪自殺而已。

那我們先來看看王輔臣的一生吧。

王輔臣(?-1681年),山西大同人。是一官宦家僕人的孩子,可謂出生貧寒。王輔臣青年時是一個小混混,遊手好閒,濫賭。欠下賭債後,無力償還,就隨姐夫劉某參加起義軍了,王輔臣就正式開始軍旅生涯。而後又因為賭博之事,與姐夫劉某發生打鬥,仗著自己天生神力,誤殺姐夫。

(三藩之亂王輔臣勢力)

隨後流竄到大同總兵官姜瓖麾下,姜瓖部將王進朝,見其儀表堂堂,高大威猛,長的十分像畫裡的呂布,一高興就收為義子了。為討好這個有權有勢的義父,王輔臣本姓李,就改姓王了。有這一層關係,王輔臣就由兵變官了。

王輔臣首鼠兩端可以說是得到了老大姜瓖的真傳了。

起先姜瓖明朝大同總兵,先是投降李自成,而後李自成被清軍打敗,又投降清軍將領英親王阿濟格,而後姜瓖受到清朝的不公正待遇,毅然反叛,而王輔臣在姜瓖的麾下也多次易幟。隨後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大軍向大同叛軍撲來,王輔臣作為小將在幾次與清軍的交戰中表現極為出色,被阿濟格賞識。王輔臣見老大姜瓖已是強弩之末,先投降阿濟格,機會抓的真準。

(歷史上,吳三桂待王輔臣如子侄)

在阿濟格的保護之下,王輔臣免於被誅,沒入辛者庫為奴。自此有了阿濟格這一顆大樹,在京城的王輔臣可是春風得意。京城王公貴族紛紛以結識王輔臣為榮。

但是阿濟格與多爾袞多有不和,且後來阿濟格也在與多爾袞的鬥爭中被多爾袞賜死,作為阿濟格的部下,自然日子也是不好過,但是多爾袞死後,順治帝親政,十分賞識多爾袞對手的部下王輔臣,提拔王輔臣為一等侍衛,為皇帝親信,前途不可限量。

之後,順治帝為王輔臣鍍金。西南戰事未平,順治帝命大將洪承疇出征,令侍衛王輔臣和張大元作為副將隨同出征。這大內侍衛雖職位低,可都是主子爺,一些官職職位較高的官員都惹不起,畢竟這些可是皇帝身邊的人。

張大元仗著大內侍衛的身份,多次怠慢洪承疇。而王輔臣就不擺架子了,盡心侍候洪承疇,戰後,洪承疇更是向順治帝褒王貶張,於是,王輔臣被提拔為總兵官。

吳三桂為籠絡武將,在皇帝面前要來王輔臣,授給王輔臣援剿右鎮總兵官隸屬於自己的部下。隨吳三桂平定南明朱由榔頗有戰功。

此時,王輔臣已是吳三桂愛將,吳三桂對其恩寵有加。一次,王輔臣與吳三桂子侄喝酒,酒過三巡,席上眾人已然醉了,言語有失,說了幾句冒犯平西王吳三國的話語,這些話語傳到了吳三桂那裡,吳三桂只責罵了王輔臣,王輔臣心裡憤憤不平,認為吳三桂偏袒自己的子侄。

(平西王吳三桂,三藩首惡)

恰逢朝廷削減吳三桂勢力。王輔臣乘機以大量金銀賄賂京官,希望調離雲南。這樣一來王輔臣的行為與朝廷不謀而合。朝廷調王輔臣為平涼都督,從此寄人籬下的王輔臣成為一方大員。這就是王輔臣前期的履歷。

那我們來看看,他在三藩之亂中所犯下的罪過。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藩叛亂,吳三桂派使者汪士榮說服王輔臣叛亂,王輔臣派兒子王吉貞將汪士榮押解朝廷,但是此時為向上級甘肅提督張勇彙報,王吉貞被康熙帝封為太僕卿,這樣一來功勞被王輔臣得到,引起張勇的極度不滿,於是二人心生間隙。

康熙放心不下三晉大地的戰況,康熙遣重臣莫洛出京擔任大學士管理經略事宜,陝西山西兵馬全部歸莫洛節制,莫洛與王輔臣原來就多有不和,且莫洛與張勇關係極好,這樣一來王輔臣處處受到不公正待遇。

莫洛來到三晉一年來,種種作為引起王輔臣不滿,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因為糧餉馬匹分配不公,王輔臣的副將邵苓芝怨氣沖天,擅自領兵衝擊八旗軍營,倉促中莫洛咽喉中箭身亡。王輔臣戕害欽差莫洛之罪已經坐實,無奈之下,一不做二不休,率部響應吳三桂,吳三桂封王輔臣為平遠大將軍,並資助軍餉二十萬兩,派猛將王屏藩、吳之茂北上支援王輔臣。


(王輔臣首鼠兩端,投機主義者)

公元1675年,王輔臣攻佔整個隴右,實力達到頂峰,康熙帝一方面派王吉貞勸自己父親迷途知返,一方面派圖海率大軍向平涼直撲而來。康熙帝以戰為主以招為輔的政策確實有作用,圖海大軍圍困平涼,而且圖海大軍佔據平涼城外高地,圖海取平涼如探囊取物,王輔臣敗局已定,加上兒子王吉貞反覆傳達康熙帝既往不咎的政策,王輔臣再次向清廷投降。康熙帝授予王輔臣為平涼都督,加太子少保銜。隨圖海清剿叛逆。

康熙帝對待王輔臣這樣一位叛將也算是仁至義盡,不僅官復原職,還向王輔臣說明王輔臣叛亂是身不由己,表示理解,還向王輔臣的上司圖海說明倘若王輔臣死於非命,就要追查圖海看管不嚴之罪,這就變相的說明要圖海保護王輔臣安全,那麼對於康熙帝的既往不咎,王輔臣為何又要自殺。

(圖海,對王輔臣有擔保之恩)

兩點原因

一、王輔臣自殺時,三藩之亂接近尾聲,康熙勢必清算有罪之人。

王輔臣死於1681年七月,而1681年冬,清軍攻佔昆明,叛賊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被平定。這就可以看出,1681年,三藩之亂已是強弩之末,敗局已定。王輔臣1676年投降清廷之後,康熙帝不殺王輔臣就是利用其叛軍力量打擊叛軍,一方面削減了叛軍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加強了朝廷的軍事實力。還有就是康熙帝利用王輔臣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宣傳朝廷優待叛軍的政策,引導更多叛軍將領棄暗投明,歸順清朝,畢竟,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兵家的至上之策。

(王輔臣之子王吉貞)

王輔臣見三藩敗局已定,自己的利用價值也到了盡頭,為不連累部將家人,自殺而亡。

二、耿精忠的下場對王輔臣震動很大。

耿精忠作為三藩之一,先於王輔臣發動叛亂,罪過極大。殺害福建總督範承謨,與吳三桂合兵江西,最後清朝派康親王傑書前往福建鎮壓,迫於清朝的軍事壓力,於1676年投降清朝,這一年也王輔臣投降清朝。隨後耿精忠陸續擊敗鄭經和尚之信的軍隊,也是頗有戰功。

(耿精忠(1644年-1682年))

耿精忠與王輔臣在三藩之亂中的罪過差不多,都殺害了朝廷的重臣,都參與了三藩之亂,與吳三桂與勾結。在之後棄暗投明的日子,平叛之中對清朝還是有功勞的。

但是在1680年,也就是王輔臣自殺前一年,朝廷以負恩謀反之罪逮捕耿精忠,削其爵位,這裡就可以看出康熙帝已經在清算這些參與反叛的地方大員了,論罪過,王輔臣與耿精忠不相上下。在1682年,耿精忠及其部將被凌遲處死。

所以,耿精忠被捕的下場讓王輔臣極為震動,認為朝廷不會放過自己。

浮人結語

1681年七月的一個晚上,王輔臣將其妻妾遣返回家,遣散家財給部下,讓部下各奔前程。喝下毒酒後,吩咐親兵將桑紙浸溼,蒙於自己的口鼻,造出窒息而死,而不是自殺的假象。自己未死於兵械,這樣就不會連累圖海,皇帝就不會追查圖海監管不嚴之罪。

康熙帝聽聞王輔臣暴斃後,沉默良久,只革去王輔臣之子王吉貞官職,沒有連累其家人和部署。

西路馬鷂子,臨死也算英雄一把。

參考文獻:

《八旗通志》

《清代通史》

《清史稿》

我是海浮人,你也在漂浮嗎?歡迎關注。


海浮人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清朝的活呂布,也就是大臣王輔臣,此人在清朝的名氣非常的大,但是最後卻落了一個被凌遲處死的下場,為什麼他會被這樣處置,大部分人都認為是因為他不夠忠心。


王輔臣是清軍入關之後一名非常出名的猛將,當時明朝有很多的將士以及官員,看到明朝大勢已去,所以也就非常識趣的投靠了清軍。

雖然揹負了不少的罵名,但是也不得不說這是一些識時務者的俊傑,而王輔臣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經擔任過陝西提督,而且在在職期間,康熙還曾經冊封他為太保,也就是太子的老師。


他之所以會被稱之為活呂布,是因為他的長相非常像當時流傳的呂布的畫像,除了長相英俊之外,他的能力也非常強。

他在抗擊清軍的時候多爾袞兩次都沒有拿下他守衛的大同,除此之外,吳三桂同樣也非常欣賞王輔臣,還曾經向順治提起,想要將王輔臣歸到自己的麾下,所以他的能力是大家所公認的。


雖然王輔臣確實能力超強,但是他卻並不能夠稱之為是一個忠臣,他在康熙十二年的時候參與了叛亂,當時王府城停止攻打吳三桂,並且還向他投降,之後又藉由自己所掌控的力量,佔據了清朝的不少州、縣。

後來又在清軍的威逼利誘之下,他再次降清。三藩之亂即將平定的前夕,全國已經開始安定下來。鑑於王輔臣反覆無常的黑歷史,康熙決定不給予他兵權,並且讓圖海嚴加看管他。

這個時候他已經得不到康熙的信任了,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之後就將王輔臣下旨處死,但他在得知這個消息就飲鴆而死了。


所以,一代能臣之所以會被凌遲,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忠誠的問題。


江水趣談


滿清在入關以後,為了迅速鎮壓李自成的農民軍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開始起用明朝的一些降官和降將進行統治。攝政王多爾袞代順治帝分別冊封了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俗稱“三藩”。

但是,隨著政權的日漸平穩,三藩的存在已經沒有了太大的意義。而且,三藩勢力越來越大,甚至開始與清廷分庭抗禮,尾大不掉之勢非常明顯。

1673年,年輕的康熙皇帝乾綱獨斷,終於下定決心,公然下旨撤藩。據《清史稿》記載:

聖祖初親政,舉大事書殿柱,即首“三籓”。可喜乞歸老,曷嘗言撤籓?撤籓自廷議,實上指也。三桂反,精忠等響應,東南六七行省皆陷寇。

吳三桂表面順從朝廷的旨意,暗中卻與平南王和靖南王進行勾結,積極籌備起兵事宜。之後,吳三桂斬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自封為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興明討虜”為旗號,公開舉兵反叛清廷。很快,另外的兩藩勢力也紛紛起兵響應。

由於他們準備充分,蓄謀已久,而且宣揚恢復漢人的河山。所以,叛軍由雲南開始,一路所向披靡,攻陷貴州後開進湖南,幾乎就完全佔據了湖南全境。一時間,雲南、貴州、四川、廣東、福建、湖南、湖北等省份,紛紛落入叛軍之手,戰火席捲了大清的半壁江山。

王輔臣(?——1681年),山西省大同人,原本姓李。他長期追隨王進朝併成為其義子,遂改姓王,原本為明朝將領,清軍入關後投降英親王阿齊格。王輔臣逐漸得到了朝廷重用,在洪承疇的保舉下追隨吳三桂作戰,一舉擒獲了南明的永曆皇帝。

後來,因為貪圖私利而與吳三桂的侄子鬧出了激烈矛盾,主動選擇離開吳三桂,被授予陝西提督一職。

吳三桂在起兵前,專程聯絡過王輔臣並許以重利,拉攏他一起造反。結果,首鼠兩端的王輔臣在經過權衡之後,立即向康熙帝告密,從而贏得了康熙的信任。

1674年11月,一直處於觀望狀態的陝西提督王輔臣,被康熙下嚴旨南下入川進行平叛。為了對王輔臣進行就近的監督,康熙還派出了滿族將領莫洛作為他的副將協同作戰。

當平叛的大軍進至寧羌一帶時,因為糧餉問題,王輔臣率領的漢軍主力與莫洛率領的八旗軍發生衝突,八旗將領莫洛中箭身亡。據《八旗通志·莫洛傳》記載:

王輔臣親自鼓譟上陣,攻擊莫洛軍營。

之後,康熙沒有對王輔臣治罪,而王輔臣也沒有公開反叛康熙,但卻以種種藉口停滯不前,等待清軍和叛軍之間戰爭局勢的明朗化。

吳三桂眼見王輔臣有機可乘,立即進行聯絡並加封他為平遠大將軍,同時提供大量的軍資和糧草。從此,王輔臣又開始聽從吳三桂的號令,加入到了叛軍的陣營中,尋機對清軍作戰。

原先負責鎮守沔縣的清廷定西大將軍董額,眼見王輔臣加入了叛軍,戰場形式瞬間出現逆轉,只得同原來鎮守漢中的鎮西將軍席僕臣,一同撤兵退回了西安,完全丟失了漢中之地。

漢中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它北起秦嶺,南至大巴山脈,是連接關中和四川的必經之地。佔據了漢中,可以說是進可攻,退可守,東出可得南陽,西進可至隴右,北上可取關中,南下可入四川。

清廷丟失漢中之地,實在是嚴重的錯誤,而且是戰略性的錯誤,對於戰局的影響非常巨大。

當時,不但湖廣、浙贛等東線戰場,面臨著叛軍的巨大軍事壓力;在西線戰場,伴隨著漢中的失陷,王輔臣果然選擇向北出擊,效仿當年諸葛亮的“六出祁山”,控制了隴南和隴西等地,西安頓時就危在旦夕。

陝西西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中部第一重鎮,一旦西安有失,那大清丟掉的將不僅僅是中部地區,就連整個西北地區也被徹底分割。

面對這種危局,康熙及時調整了自己的平叛方略。集中優勢力量,首先對付王輔臣所部,下令董額部和阿密達部攻擊秦州和平涼;下令甘肅提督張勇所部、武威總兵孫思克所部、寧夏總兵陳福所部,多路協同作戰,一舉收復了蘭州和隴西等地。

在整個陝甘寧晉一帶,康熙下令清軍幾乎傾巢出動,從四面八方向王輔臣的叛軍合擊,完成了戰略性包圍。

眼見康熙調兵遣將,王輔臣立即向吳三桂求援。吳三桂派出王屏藩和吳之茂等部,火速增援王輔臣。

與此同時,為了緩解王輔臣在西線的壓力,吳三桂命令東線的叛軍全力出擊,逼迫康熙從西線戰場分兵去救援。

危及關頭,康熙將自己最後的戰略後備軍圖海派出,令他節制陝甘寧各省清軍,統一指揮對於王輔臣的圍剿,務求儘早剷除王輔臣所部叛軍。

1676年,在圖海的強大政治攻勢和軍事攻勢面前,四面楚歌之下的王輔臣再度降清。但是,此時的康熙已經完成了對三藩的戰場形勢逆轉,王輔臣已經沒有太大的存在價值。

為了保全家人的性命,王輔臣最終畏罪自殺。不過,王輔臣如果泉下有知,也算是欣慰了。因為康熙帝在王輔臣畏罪自盡後,並沒有太過為難他的家人,就連王輔臣的兒子王吉貞也只是被革職而已。


文史不假


“西路馬鷂子”是他的一個綽號,他為人首鼠兩端,牆頭草,但是就能力而言,其實也是十分出色的。

王輔臣

王輔臣原來姓李,改姓王也是有著歷史原因的。當時他跟隨著義父南征北戰,他的義父姓王,於是他也就改了自己的姓氏,也開始姓王。後來歸降明軍,在清軍入關的時候他又歸降了清軍。


多爾袞死了以後,清廷算是重用了王輔臣,然後他能力出眾,被當朝的一位梟雄所看中,而這個人就是吳三桂。


後來也是因為在大清國建立之初王輔臣可以說是豐功至偉,所以康熙皇帝也是對他十分的器重,給了他不少的獎賞,還有一些虛名,這個可是成功的收買了王輔臣的心。

戒備

康熙年間,作為一位皇帝,他面對著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三藩。三藩之所耗,天下近半。康熙要打吳三桂,於是這個時候王輔臣就顯得有些重要了。畢竟他的兵馬強壯,也是大清朝不可忽視的一大戰力。



王輔臣在這件事情上表現的其實還可以,但是康熙卻不是這麼認為,他對王輔臣可以說是即用之,也防之。而康熙派去的莫洛呢?也不懂事,給王輔臣小鞋穿,於是終究有一次他忍無可忍,反了。


後來王輔臣的結局就是,他雖然兵多將廣,但是終究不是大清朝的對手,在圖海等人的圍攻下,最後失敗了。後來王輔臣投降大清,還是被賞為大清官員,但是後來還是被皇帝賜死了。


是阿維啊


王輔臣是畏罪自殺的,不過若是沒有自殺這一出,康熙也會下令處死王輔臣,為什麼呢?因為他是個叛徒。



01

平生履歷

王輔臣,先是跟著姜瓖起兵反清,戰敗後又投降清朝。順治帝非常欣賞他的勇猛,所以讓他擔任了御前侍衛的職務。

不久後,他又跟著洪承疇(明朝叛將)南下江南,一路攻城掠寨,幾乎打遍了整個南方。在作戰中,王輔臣和洪承疇建立極為深厚的友誼。被上司賞識,就意味著提拔,王輔臣隨後被推薦為湖廣總兵。



洪承疇老了,沒幹多久就退休了。這時,同樣是明朝叛將的吳三桂盯上了這個“香餑餑”。吳三桂惜才,有野心,洪承疇卸任以後他就把王輔臣要了過來。

自從王輔臣來了以後,吳三桂把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賞給王輔臣,比對他兒子還親。

王輔臣沒讀過多少書,但他知道什麼叫做知恩圖報,所以吳三桂對他越好,他幹活越賣力。

後來,順治駕崩,康熙即位。新皇帝是個英明的主,他知道若是留著藩鎮,日後必成禍患,於是決定削藩。

不過在這之前呢,他得幹件事——把三藩手底下的能人都撤走。而王輔臣能征善戰,康熙自然得把他調走。於是,王輔臣被調任山西提督。

臨走前,吳三桂還說了一堆感人肺腑的話,並給了他兩萬兩銀子做盤纏。

02

效忠康熙?

王輔臣上了京城面見康熙,康熙帝對他說:

愛卿能征善戰,朕實在想把你留在身邊,奈何陝西乃軍事重鎮。必須得有像你一樣的人才去管理,朕才放心。這是先皇賜予我的豹尾槍,朕平日裡隨身攜帶,今日給就給愛卿你了。

王輔臣被康熙的話感動的不行,就差掉眼淚了。此時正值春節,康熙也不著急讓王輔臣出發,讓他呆在京城享受了幾天。



康熙的種種舉動讓王輔臣下定決心,誓死效忠這個年輕的皇帝。

03

吳三桂造反,王輔臣表示:不與其同流合汙

康熙急於削藩,而吳三桂正享受著無上的權力,怎能輕易鬆手?於是乎,吳三桂造反了。



這要反就得有兵,有參謀,況且想要扳倒康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吳三桂想到了正在陝西的王輔臣,他派使者送上勸降信以及大量金銀財寶去見王輔臣。

王輔臣見到使者後,也沒有說話,沉默了半晌就把人押到京城去了。王輔臣剛下定決心,怎麼可能說變就變?

04

康熙的懷疑

康熙不是個多疑的皇帝,但是那些明朝叛將實在是讓他不放心。康熙是個聰明人,既然那些叛將不靠譜,就讓他們互相盯著。

康熙給甘肅提督張勇(明朝叛將)寫了封信,話裡話外都在讓他提防著陝西那邊。

張勇不是個傻子,明白康熙是讓自己盯著王輔臣。這傢伙從早到晚擔心康熙不信任自己,這下康熙給了他機會,怎能不珍惜?

於是,張勇開始派人在陝西打聽情況,自己也在甘肅練兵。甘肅的動向,怎能逃得了王輔臣的眼睛,他感到事態的嚴重性了——皇帝這又是在玩哪一齣?

王輔臣給康熙上書,說自己想當面見見皇上。康熙不同意,反而又強調了一遍陝西是軍事重鎮,一刻也離不開他。



王輔臣知道,康熙開始不信任他了。他又想辦法補救,向康熙提議,不如自己調離陝西,去湖南怎麼樣?康熙又不同意,派他去和莫洛一起去四川征戰。

05

王輔臣造反?

莫洛是滿洲正紅旗人,他出身“高貴”,向來瞧不起這些叛將。

來到陝西之後,莫洛就開始擺架子,而且還把王輔臣手下的兩千精兵都給撤走,佔為己用。王輔臣也沒辦法,誰讓他是老大呢?

莫洛一點軍事才能沒有,仗著自己的出身,以及幾萬兵馬,沒做啥準備就和吳三桂開幹。結果很顯然,莫洛連吳三桂的雜牌軍都打不過,只能撤退。可又令他沒想到的是,王輔臣一言不合造反了。

話說當時莫洛正著急撤退,王輔臣的手下卻來莫洛營中要糧要餉,弄得莫洛一陣火大。

之後,王輔臣做得更絕,帶領士兵來到莫洛營帳前將其斬殺。這下可好,四川的運糧後勤斷了,“叛將”王輔臣又再次造反。

康熙在得知消息後,是滿臉的不相信。為什麼呢?此時他的兒子還在京城中,況且前一段時間才見過,二人也談得來,怎麼說反就反了呢?

康熙是個寬仁之君,他不會隨便殺人,叫來王繼貞(王輔臣兒子)發現其並不知情,便打算放他走去繼續試探王輔臣。

06

搖擺不定的王輔臣

王輔臣是個重感情的人,看到自己兒子安然無恙回來之後,愈加感激康熙。只不過之前康熙的舉動,加上自己已然造反,若是再歸順朝廷,自己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

所以,他表面上表示一定會效忠康熙,暗地裡卻是搖擺不定。

康熙也並不是個糊塗蛋,在表示相信王輔臣的同時,急令陝西甘肅等地將領,時刻提防著王輔臣。

而此時,吳三桂和康熙打得正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王輔臣偏向哪一方,就決定了戰爭的勝利在哪一方。

吳三桂是個老滑頭,先前王輔臣不幫他,他是有點生氣。不過現在好了,王輔臣這小子有點反的意思,那就得拉攏過來。

這不,吳三桂立馬派人給他送了二十萬兩銀子。王輔臣禮是手下了,但這事辦不辦,他還得觀望一下。不管幫誰,現在都不是十拿九穩。

索性,他誰也不幫,就呆在平涼“老窩”裡。

07

生氣的康熙

王輔臣始終是搖擺不定,康熙很是生氣,於是派董額去修理一下他。

董額是個軟骨頭,帶了十幾萬兵屯在平涼城門口,就是不敢打。董額當年也是狂妄,不把王輔臣放在眼裡,吃了幾次虧之後,發現這尊大佛惹不得。避他還來不及,何談打呢?

王輔臣也沉得住氣,任憑董額在城外怎麼叫囂,他待在城裡面就是不出來。

王輔臣此舉是為何?他在等,等著康熙抬高價碼。果不其然,康熙開價了:

若是你肯投降,不光你死不了,你殺死莫洛的士卒也可既往不咎。

王輔臣是個老油條,康熙開出的條件實際上已經很誘人了。可王輔臣還是不滿足,反而發牢騷:

若是我投降了,也不知道我幾萬兵將何去何從?

康熙終於是沉不住氣了,既然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他立馬派遣大將圖海代替董額,征討王輔臣。



07

走投無路,只能投降

圖海可是一員猛將,先前就幹了許多殺人不眨眼的事,所到之處皆是橫屍遍野。

不過,這次打平涼,圖海收起了他的戾氣,禁止將士燒殺搶掠。因為他漸漸明白,要想征服敵人,不是讓他們畏懼,而是讓他們尊敬,讓百姓感到你的好。

雖然他一路破城,但一個平民都沒亂殺。不久,圖海就打到了平涼家門口,而且還把王輔臣的糧道給斷了。

正當圖海準備向平涼發起最後總攻時,他手底下一個人勸他放下武器,交給自己,不廢一兵一卒就可拿下平涼。

圖海當然是高興,立馬派此人出馬,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培公。周培公的計謀很簡單,就是靠著自己的關係網去說服王輔臣。



周培公有兩個老鄉,倆人在王輔臣那都很吃香。這倆人嘴皮子都利索,一頓煽風點火,愣是把王輔臣說動了(其實是吳三桂敗北,反清勢力越來越弱,王輔臣實在堅持不住了)。

康熙為了表示自己仁慈,遵守承諾,不處罰王輔臣,反而還讓他繼續帶兵打仗。

08

結局:畏罪自殺

雖然康熙沒殺死王輔臣,還“重賞”了他,但王輔臣始終惴惴不安。

之後王輔臣還自殺過一次,不過沒死成。一天,他突然把新娶的夫人胖揍了一頓,接著把她逐出家門。

接下來幾天,王輔臣一直拉著親信喝酒唱歌,不問軍政大事。



逍遙了幾天後,王輔臣算是過完了整個人生的癮,服毒自殺了。

康熙早已不是幾年前的少年天子,成為了一個強大的成熟君王。對於王輔臣這樣的叛將,康熙現在不處理,未來是一定會騰出手來解決。如此看來,王輔臣自殺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我是小豪說歷史,歡迎點贊,歡迎關注





小豪說歷史


有“馬鷂子”之稱的王輔臣,也算是清朝蕩平南明,一統天下的大功臣。

王輔臣,山西大同人,出身於明朝官宦的僕人家庭,地位非常的低。明末時局動盪,王輔臣輾轉投靠在了大同總兵姜瓖帳下,成為其手下重要的將領。

後來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正統明朝滅亡,隨後就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一路追擊並消滅了李自成。而此時姜瓖也在權衡利弊之下,選擇了向清朝投降,王輔臣也隨之降清。

然而投降後的姜瓖擔心自己會遭到清朝朝廷的猜忌,同時對於清初多爾袞執行的一系列錯誤的民族政策頗為不滿,於是在大同起兵反清,史稱“姜瓖大同反正”或“戊子之變”。

在這場姜瓖起兵反清的戰事中,王輔臣將自己無畏的勇猛和過人的軍事才能展現的淋漓盡致,率兵兩次打退多爾袞的親政,從此名聲鵲起,甚至多年後,已經重新投降清朝的王輔臣仍被順治皇帝提及:

“聞有馬鷂子者,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

在“大同反正”後,王輔臣重新投降了清朝,並且在辛者庫中沉寂了一段時間,後來又被重新啟用,並且先後受到了洪承疇和吳三桂的賞識。

特別是吳三桂,可以說對於王輔臣有著重要的知遇之恩。

他先是向順治皇帝請旨,封王輔臣援剿右鎮總兵官,隨後又讓王輔臣跟隨自己攻入緬甸,逼迫緬甸國王交出了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徹底蕩平了南明勢力,在此期間,王輔臣也是厥功至偉。

之後,王輔臣被調任平涼提督,成為了專制一方的大將。

有人說此時的王輔臣已經不甘於寄人籬下,想要自己撐起一片天下,也有人說因為吳三桂之子吳應麒對於王輔臣的嘲諷調撥了兩人之間的關係,令兩人關係上出現了巨大的不和。但是不管怎麼說,王輔臣調任平涼提督,對於後來歷史的發展都是有著重要的影響的。


“三藩之亂”爆發,王輔臣在吳三桂和康熙之間,採取了首鼠兩端的策略。

康熙十二年(1673年),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乘勢作出了撤藩的決定。隨後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鎮守雲貴的平西王吳三桂也上疏請求撤藩,康熙也都予以批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發佈討伐滿清檄文,開始起兵造反,“三藩之亂”就此爆發。

起兵之初,吳三桂聯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以及盤踞在臺灣的鄭氏集團,佔據了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三藩之亂”達到頂峰。

與此同時,吳三桂想到了曾經的老部下、此時坐鎮陝甘的王輔臣,於是吳三桂派人暗中聯絡王輔臣。

但是此時的王輔臣確是在康熙與吳三桂之間“待價而沽”。

在此之前,康熙皇帝極力拉攏王輔臣及其子王吉貞,紛紛委以重任,王輔臣也將吳三桂派來勸降的人交給康熙表明自己的“忠心”,以換取更大的封賞。

然而在吳三桂加大了招降的籌碼之後,王輔臣是馬上翻臉康熙,不僅殺掉了總督莫洛,宣佈起兵反清,同時更是佔據了陝西、甘肅、四川等大部分地區,直接威脅到了的康熙皇帝所在的京畿地區,畢竟這裡離著北京太近了。

此時的王輔臣並沒有同吳三桂兵和一處,將打一方,而是積極的攻城掠地,擴充地盤,對於吳三桂幾次協同出兵的邀約,他也是置之不理。

可以說,此時的王輔臣將“首鼠兩端”發揮到了極致。

之後,伴隨著戰局的推進,康熙皇帝開始組織力量進行反擊,“三藩之亂”的局勢逐漸發生了逆轉。

此時,已經平定了北部察哈爾叛軍的撫遠大將軍圖海,接受了康熙皇帝的命令,前往陝甘處理王輔臣的問題,並且開始於王輔臣進行了軍事對峙。

而此時,另外一個位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走上了歷史舞臺,他便是周培公。

這個時候的周培公僅僅是圖海帳下的一名普通幕僚,在圖海等人力主強攻王輔臣的時候,周培公提議由他進行勸降。而周培公憑藉過人的膽識和“三寸不爛之舌”,還真的勸降了王輔臣。

之後,圖海向康熙皇帝請旨,康熙皇帝降下赦詔,並重新冊封為王輔臣為平涼提督,加太子太保頭銜,其子王吉貞也繼續擔任總督。

至此,西北地區的叛亂算是得到了徹底的解決,而投降後的王輔臣則開始跟隨圖海,為清朝效力,這一年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


“三藩之亂”接近尾聲,王輔臣也用自盡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中,王輔臣是在“三藩之亂”即將平定的時候,被康熙下令凌遲處死的,然而歷史上的王輔臣並不是康熙下令殺死的,而是自盡而亡的。

王輔臣在重新投降清朝之後,可謂是“惶惶不可終日”,早在隨同圖海鎮守漢中期間,就有過一次自殺經歷,只不過是自殺未遂。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此時的“三藩之亂”以基本平定,王輔臣也跟隨圖海準備回京覆命。

然而,路途中的王輔臣先是在白天痛打自己的妻子,並且將其休掉,並安排其岳父將妻子帶走,然後又在深夜召喚一眾親信,將自己的財產分給眾人。

之後,王輔臣服下一杯毒酒,自盡身亡。

此時的王輔臣非常清楚,他的死已然是無法避免的了。

首先,康熙皇帝準其投降,並且仍對他委以重用,是因為在“三藩之亂”的特殊時期,國家尚屬於用人之際,對他進行優待既是間接削弱了吳三桂的勢力,同時也能對其他吳三桂的舊部將領起到榜樣的宣傳作用。而這些作用伴隨著“三藩之亂”的終結都會戛然而止,王輔臣自己也自知失去了應有的作用。

其次,王輔臣早年跟隨姜瓖,就有過降而復叛的經歷,“三藩之亂”期間,又一次在康熙與吳三桂之間“首鼠兩端”,不僅殺掉了總督莫洛,還在西北犯下了一系列罪行,這些必然也是無法原諒的。

再次,王輔臣作為軍人,也希望用一個非常體面的方式死去,他也不想用諸如凌遲、水刑等極度痛苦的方式死去。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王輔臣選擇了自盡。

而事情也如同王輔臣所預想的那樣,如果他真的到了北京,等待他的將是非常嚴厲的處罰,耿精忠就是例證。作為“三藩”之一耿精忠,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選擇了投降,但是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耿精忠被凌遲處死,屍骨還被范文程的孫子、範承謨的兒子範時崇拿去祭奠先人,可謂是悲慘至極。

不過令王輔臣感到欣慰的是,康熙皇帝也因為王輔臣的畏罪自盡,沒有過分的為難他的家人,就連他的兒子王吉貞也只是革職而已,也算是得以善終吧。


雍親王府


王輔臣不是被康熙處死的,而是自己飲毒酒自盡的。

“首鼠兩端”、“反覆無常”這兩個成語用在王輔臣身上在合適不過,其就是明末清初呂布的化身,只是呂布有殺乾爹的嗜好,他有殺姐夫的惡名吧了。

王輔臣生於明朝末年,出身卑微,年少之時,嗜賭如命,後來跟隨其姐夫劉愆參加了李自成的農民軍,依然不知收斂,有一次一下子輸掉了六百兩白銀,氣的劉愆差點吐血,於是打算親手宰了王輔臣,但沒想到反被勇猛的王輔臣給殺了。

王輔臣殺了姐夫劉愆之後,自知闖下了塌天大禍,於是連夜開啟了亡命之路,後來逃到了大同總兵姜瓖麾下,姜瓖手下有個大將王進朝,由於沒有兒子,對王輔臣呢,又一見如故,非常喜歡,便將其收為義子,王輔臣也就此改姓王(本姓李)。


一、兩敗多爾袞,名滿北京城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的農民軍以摧古拉朽之勢,攻入了北京城,崇禎皇帝被迫於煤山自縊,王輔臣跟隨義父王進朝一起投降了李自成的大順朝廷,然而大順的官印還沒捂熱,李自成的農民軍即被多爾袞與吳三桂給打的一敗塗地。

王輔臣又隨同姜瓖一起投降了滿清,但令王輔臣沒有想到的是,由於清廷對姜瓖封賞不公,使得姜瓖心懷怨恨,結果是投降清廷還未滿月,王輔臣又被迫與姜瓖一起扯起了反清的旗幟。

在與清軍的交戰中,王輔臣依靠自己的神勇,在萬軍從中來去自如,令清軍是聞風喪膽,更是連續兩次抵擋了攝政王多爾袞的進攻,王輔臣也由此一戰成名,甚至北京城的滿人都以認識“馬鷂子”為榮。


二、貴人相助,平步青雲

多爾袞病逝之後,順治皇帝得以正式親政,再一次降清後的王輔臣得到了一展才華的機會,順治皇帝任命他為御前一等侍衛,並與洪承疇一起隨軍出征,因盡心竭力的巴結洪承疇,所以戰後在洪承疇的保舉下,王輔臣做了總兵官。

當時,平西王吳三桂為了迅速的壯大自己的實力,所以對王輔臣是極力拉攏,並向順治帝舉薦王輔臣擔任了,援剿右鎮總兵官,隸屬於自己的麾下,順治十八年,王輔臣跟隨吳三桂在緬甸擒獲了,南明的皇帝朱由榔。

野心與實力同樣彪悍的王輔臣,不甘心久居吳三桂帳下,於是用重金賄賂了清廷的輔政大臣鰲拜,請求調到甘肅固原做提督,不久朝廷下旨,將王輔臣調離雲南,擔任平涼提督,至此王輔臣告別了寄人籬下的境遇,成為了專鎮一方的大將。


三、首鼠兩端、畏罪自盡

康熙十二年,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起兵反清,吳三桂派心腹汪士榮給王輔臣送信,請他出任自己的總管大將軍,但王輔臣沒有同意,而是把汪士榮與吳三桂的信一起上交給了康熙。

康熙十三年,因為糧餉與馬匹分配不公的問題,王輔臣命副將邵苓芝領兵衝擊了八旗軍營,倉促中總督莫洛咽喉中箭身亡,王輔臣隨即派特使持親筆書信求見吳三桂,表示願意一起反清。

王輔臣本以為憑藉自己的神武,可以撈到更多的政治本錢,獲取更高的政治收益,可人算不如天算,自己根本不是撫遠大將軍圖海的對手,迫於無奈只好又一次投降了清廷。

隨著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勢力,逐步瓦解,與圖海一起鎮守漢中的王輔臣是夜夜噩夢不斷,他知道自己的末日不遠了,自清軍入關以來,自己如此反覆無常,康熙怎能饒他,為了不受刀剮之刑,也為了不連累家人,王輔臣在康熙二十年八月的深夜飲鳩自盡了。

王輔臣的一生,算的上是一個傳奇,其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底層小混混,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及適時的借勢,一躍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堪為當世之人傑。



清史宴


王輔臣非康熙所殺,而是畏罪自殺。

《廣陽雜記》載:“(王輔臣)泣謂眾曰:“我起身行伍,受朝廷大恩,富貴已極。前迫於眾人,為不義事,又不成,今雖反正,然朝廷蓄怒已深,豈肯饒我。大丈夫與其駢首﹃於市曹,何如自死。然刀死、繩死、藥死,皆有痕跡,則將遺累經略,遺累督撫,遺累女等。我籌之熟矣,待極醉,縶我手足,以紙蒙我面,冷水噗之立死,與病死無異,女等以痰厥暴死為詞。”眾哭諫之,怒欲自刎。眾從其言,天明以厥死聞”。



王輔臣因懼怕被康熙清算,於是為了不連累家人,他決定自殺。當時他害怕用刀自刎,繩子自縊,藥物毒死等都會留有痕跡,這樣難免會連累被康熙派來不讓他自殺的圖海(實際上最後圖海還是被他連累,吞金而死),於是他決定吩咐親兵在他睡熟後,用桑皮紙噴酒,一層一層矇住口鼻,以此不留痕跡的自殺。當然最後因親兵誓死不從,他只得是飲毒酒自盡。

至於王輔臣在害怕什麼,他到底做了什麼事情讓他懼怕被康熙清算,這一切都得從頭說起。

王輔臣,早年間曾是大同鎮總兵官姜瓖麾下的將士,初與姜瓖一起投降了清,但後來因姜瓖認為清對他是有功不賞,於是再次起兵反清,王輔臣亦跟隨之,後兵敗投降英親王阿濟格,因王不是主犯,且是主動投降的,所以王輔臣倖免於難,只是被沒入辛者庫為奴隸。



順治親政後,王輔臣開始被重用(順治曾說:“聞有馬鷂子(王輔臣的別號)者,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順治七年(1650年)他被任命為御前一等侍衛。三年後,他被洪承疇保舉為總兵官,同年他被吳三桂看重,在吳三桂的招攬下,他做了吳軍的援剿右鎮總兵官。

在吳三桂的麾下,因一件小事,王輔臣與吳三桂起了衝突,不久他就買通朝中重臣,然後得以被安排到甘肅做了平涼提督。在前往甘肅時,王輔臣見到了康熙,對於康熙而言,這位“有武臣如此,朕復何憂”的大將,康熙自然是厚待有加,他先是廢除王的賤籍,劃歸上三旗,同時康熙還將一把豹尾槍贈予王輔臣,然後說道“汝,先帝之臣;朕,先帝之子。它物不足珍,其分此一槍以賜汝,汝持此往鎮平涼,見此一槍如見朕,朕見此槍如見汝”,就是我是先帝的兒子,你是先帝的臣子,其他的物品都不珍貴,唯有這把槍可以讓你經常想到先帝對你的託付和我對你期待。



之後王輔臣聽到這句話是萬分感動,言語真誠的說道“聖恩深重,臣即肝腦塗地,不能稍報萬一,敢不竭股肱之力,以效涓埃”。到了平涼的初期,王輔臣的確是做到了“肝腦塗地”,當時三藩之亂初起時,吳三桂曾秘密派汪士榮去招降王輔臣,這個時候王輔臣看都沒看,就將招降書和汪士榮上交康熙。

但是王輔臣這人素來高傲,他從來都是不甘於屈居人下的主,最初他就是因為跟吳三桂起了矛盾才出來自立山頭的,而在這時他就又跟康熙派來節制他的大學士莫洛起了衝突,並最終引起了兵變。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因糧餉馬匹分配不公,王輔臣親自領兵衝擊莫洛的八旗軍營,倉促中莫洛咽喉中箭身亡,其部就被王輔臣所並。之後王輔臣眼見叛清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於是他就派使者持親筆書信去見吳三桂,表示願隨反清。



此後,王輔臣就親率大軍自沔縣,經略陽,進入隴南,之後隴南的徽縣、成縣、文縣等皆不戰而潰,開城投降。而後秦州、慶陽、平涼等各州而都盡附於王輔臣, 自此王輔臣成為了真正的“平涼王”,開始嚴重威脅到清朝的西北面安全。

如此,在王輔臣不願意投降的情況下,康熙為了保證清朝西北方的安全,於是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任命圖海為撫遠大將軍,率兵急赴陝西,平定王輔臣之亂。而後,圖海利用攻心之策最終擊潰王輔臣,王輔臣再次降清。因局勢所迫,此時康熙並未對王輔臣下手,而是仍命他為平涼提督,加太子太保銜。



但是此時康熙雖依舊厚待於王輔臣,可王輔臣知道,一旦三藩之亂被平定,他和他的家人必定就會被清算,於是為了保護自己家人日後的安全,他決定用自殺來向康熙贖罪,藉此來保戶自己家人日後的安定。後康熙在聽到王輔臣死訊,默然良久,之後果然沒有株連他的家人、部屬,僅僅只是將王吉貞革職了事。



只得說王輔臣是咎由自取,如果他能不那麼反覆,而是一直忠心的跟著清廷走,以順治、康熙對王輔臣的看重,他的結局必定不會如此,最少也是能善終的,只是可惜啊!


澳古說歷史


原因有三:擁兵自重,待價而沽;不識抬舉,貪心不足;漢人將領,首鼠兩端

王輔臣,何許人也?

要想了解清楚這一段歷史,我們要先來了解王輔臣是誰?

當年清軍,入關皇太極和多爾袞招募了許多漢人在軍中效力,也有許多的漢人將領或者士兵被迫投降後加入到他們的軍隊當中。

王輔臣就是其中之一。

王輔臣綽號“西路馬鷂子”,本為李姓,明末清初的軍閥,早年追隨姐夫劉某參加農民軍,好賭,一擲千金,後與王進朝為誼子,改姓王,隨明末山西大同首將反清,不久投降於阿濟格。後來被順治皇帝重用,提拔為陝西提督,鎮守平涼。

可以說,王輔臣是順治帝一手提拔起來的。在三藩之亂前,其提領陝西提督,擁兵十幾萬,鎮守平涼。

其人發跡,也和三藩之亂的吳三桂有關係,平西王吳三桂將王輔臣籠絡為自己的部下,打入緬甸,擒獲朱由榔,吳三桂對王輔臣極為重視。

在此背景下,王輔臣平步青雲(曾自己花錢離開了吳三桂),一步步爬到了陝西提督的位置。(這其中也存在康熙帝想要離間吳三桂和王輔臣關係的意圖)

三藩之亂王輔臣犯事

康熙12年也就是1673年,三藩之亂禍起,吳三桂和康熙分別致信王輔臣,要求出兵。

但是王輔臣首鼠兩端,既沒有投靠吳三桂作亂,也沒有依康熙帝聖旨出兵討伐亂賊。而是原地在平涼關屯兵自重,意圖找到一個更好的靠山,甚至在原有基礎上,侵佔了周邊州縣。

無奈之下,康熙帝起用朝廷軍隊,一路滅殺叛軍,直至平涼關前。

其間康熙放王輔臣之子王吉貞帶信給王輔臣,希望王輔臣能迷途知返。但是王輔臣看到作為質子的兒子安然回來,反而變本加厲。

遭受到了當時以圖海為首領的官兵鎮壓打擊。

多重壓制下,王輔臣歸降。康熙命圖海和王輔臣一起鎮守漢中。但是王輔臣心理素質不過關,最終自殺身亡。

王輔臣的罪與罰

1.擁兵自重,待價而沽

王輔臣本就是降臣,受順治、康熙提拔,才有了提督之銜。但是他在三藩之亂意圖尋求利益最大化,是為不忠,不仁,不義。

在三藩之亂結束,他再次歸降了清廷之後,雖然康熙承諾不治罪,但他本人自知罪責難逃,必然結果就是自殺身亡。

其實,他也考慮了最終康熙不會放過他,株連九族大罪足以讓他家族滅亡。三思之下,唯以自殺謝罪。

2.不識抬舉,貪心不足

這是王輔臣第二大罪,在其左右搖擺不定的時候,康熙開出過很多誘人條件,甚至放了質子王吉貞,承諾不追責,但王輔臣一一辜負,甚至變本加厲,索要了很多軍餉糧草。就是拒不出兵。

3.其人為漢,首鼠兩端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康熙時代,重滿抑漢,雖然已經開始用了漢人為官,但如王輔臣一樣,其子王吉貞得在朝廷為質,平西王吳三桂之子吳應熊也在朝廷為質。

這種情況一直到康熙中期平臺殺鄭經的時候,在康熙的刻意經營下,才算有所改變。而距離三藩之亂已經十多年了。

王輔臣正是知道這一點,所以才選擇了在康熙還沒問責的時候自殺謝罪,以保全家族傳承。

總結一下

明面上說,康熙並沒有殺王輔臣,甚至在正史中,康熙在這件事上享有一言九鼎的美名。

但是,從根本上來說,王輔臣就是康熙殺死的,他“嚇死了”王輔臣。

殺人誅心,這才是最可怕的。


三度扯歷史


說起三藩之亂,就必然要提及吳三桂。吳三桂是明末清初最大的投機分子,誰對他有利,他就倒向誰。這樣的人,將慾望和利益總是擺在第一位,他們絲毫不考慮國家,更不會顧及百姓的生死。作為吳三桂曾經的手下,王輔臣深受吳三桂影響,這或許就是近墨者黑吧,三藩之亂髮生後,王輔臣也成為了一位投機者,或者說王輔臣的本性徹底暴露了。


王輔臣其人,綽號“馬鷂子”,他身長八尺,面頰白晳,人稱“活呂布”。他早年投奔李自成農民軍,聲名鵲起。清軍入關後,王輔臣力戰不敵,於是便跟隨大順將領姜瓖投降於英親王阿濟格。王輔臣被沒入辛者庫為奴。不久,因名聲在外,被順治帝重新啟用。王輔臣先侍洪承疇,後經吳三桂拉攏,跟隨吳三桂出兵緬甸,擒獲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自此,王輔臣因功被授予陝西提督,鎮守平涼,成為一方封疆大吏。

吳三桂自是非常欣賞王輔臣,二人稱兄道弟,把酒言歡,好不痛快。王輔臣奉旨離開雲南時,更是得到了吳三桂的大把賞金,多少呢,有兩萬兩銀子之多。吳三桂拉攏王輔臣可謂下足了血本。



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遣信使汪士榮聯絡王輔臣,約其一同反清。王輔臣將來使汪士榮和招降書一同解送京師,得到了康熙的讚許。而事實上,王輔臣之所以不為所動,只是在等待時機罷了。

不久,清廷與吳三桂亂軍陷入相持狀態。而王輔臣因與八旗軍統領莫洛產生矛盾,王輔臣率軍衝入軍營,擊殺了莫洛。王輔臣反象已露,他率軍佔據陝甘要衝,扼守平涼,清廷震動。吳三桂聞報後,立即加封王輔臣為平遠大將軍,與之遙相呼應。

事已至此,康熙急忙調兵遣將,以圖平定陝甘。一場大戰在所難免,清廷先是派豫親王多鐸之子董額前往陝甘平叛。可惜董額用兵無方,久攻平涼八月不下。無可奈何,康熙又命圖海為撫遠大將軍,直撲平陝。更為重要的是,此次出征,康熙為圖海專門調運了紅夷大炮,以壯其勢。


圖海能征善戰,又有良臣周培公輔佐。平涼被徹底圍困。王輔臣人困馬乏,在紅夷大炮的轟擊下早就失了心志,城中糧草也時日無多。周培公出馬了,他隻身前往城中,憑藉其三寸不爛之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王輔臣一方諸侯最終再次降清。

康熙念及王輔臣往日功勞,而且他也沒在清廷最危急之時反叛,對王輔臣,康熙採取了既往不咎的態度。王輔臣被加封太子太保,與圖海一起鎮守平涼。

但是,王輔臣自覺心中有愧,所謂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他擔心日後被清廷怪罪,禍及家小。康熙二十年,王輔臣遣散家財,安置好家人部下,他最後選擇用毒酒結束了自己。這位明末清初的投機者最終因投機害了自己。他能慨然赴死,這也足以說明,他還是有一定的政治眼光的。雖然康熙赦免了他,以後的皇帝就不見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