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蘇德戰爭初期,為什麼德軍要進攻斯摩稜斯克,而不是直插莫斯科?

小龍蝦148499353


因為希特勒不同意進攻莫斯科。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下達了第21號戰爭令:“德國軍隊必須準備好在結束對英作戰前,以速戰速決的方式摧毀蘇聯。”

德軍總參謀部根據這份指令開始制定作戰計劃,也就是巴巴羅薩計劃。但在具體的作戰目標上,是否要進攻莫斯科,希特勒和德軍總參謀部的元帥們產生了分歧,這種分歧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影響了計劃的實施,最終導致了巴巴羅薩行動的失敗。

一、要不要進攻莫斯科?

當時的德國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總參謀長哈爾德認為應該直插莫斯科,就像在西歐的行動那樣,迅速擊破蘇聯。

元帥們此時都認為蘇聯不堪一擊,蘇軍雖然數量龐大,武器裝備也比德軍多,但是士氣低落,指揮訓練很差,蘇芬戰爭中的表現可見一斑。

中路指揮官包克元帥認為德國軍隊“如果打,就一定可以擊敗俄國人”。

希特勒和元帥們一致認為只需要幾個周就能摧毀蘇聯。

不過希特勒的目標是優先攻擊列寧格勒和波羅的海國家,而不是莫斯科。

他對總參謀部的計劃不太認可,他覺得元帥們低估了蘇軍對德軍兩翼的威脅。為此,他召集參謀人員進行了仔細研究。

1941年3月中旬,希特勒駁斥了總參謀部的計劃,他推斷出普利皮特河的沼澤不會對蘇軍行動造成阻礙(後來的戰況證明了他的推斷是正確的),現有計劃將德軍鋪得太開,對羅馬尼亞、匈牙利和捷克的力量過於依賴。

3月17日,希特勒在於軍隊領導人會議上重申了他的觀點,“莫斯科完全不重要”。勃勞希契和哈爾德接受了希特勒的觀點,對原計劃進行了修改,中路的目標就定在了斯摩稜斯克。

也就是說,巴巴羅薩計劃最初就不包括莫斯科,中路的目標就是佔領斯摩稜斯克。只是後來德軍發現莫斯科周圍聚集了大量蘇軍,才決定進攻莫斯科。

二、為什麼不是莫斯科而是斯摩稜斯克?

(在斯摩稜斯克會戰中被俘的斯大林之子)


閃電戰的戰爭理論是,在空軍掩護下,裝甲部隊快速穿插迂迴到敵軍後方,阻止敵人組織有效防禦,形成包圍圈,後方步兵跟進,消滅包圍圈內敵人,摧毀敵人有生力量。

也就是說,佔領一座城市的目的也是為了包圍敵人,並非單純的攻城略地。

當時蘇軍主力佈置在邊境地區,佔領斯摩稜斯克區域,就可以阻止蘇軍渡過第聶伯河,從而實現將蘇軍主力消滅在第聶伯河以西的目標。

德軍並非全是快速部隊,跟在後面的步兵師基本上是徒步行軍,少數裝甲師無法完全大包圍,只能突擊到較近的距離,等待後方步兵師跟進。說白了就是,受到了德國國力的限制。

距離上,當時德軍佔領了波蘭,東部邊境距離莫斯科超過了1000公里。

這麼遠的距離,蘇聯境內糟糕的交通系統,德軍自身後勤供給的困難,裝甲部隊要突擊到莫斯科,難度太高了,而且得不到空軍掩護,當時德軍飛機可飛不了那麼遠。

從明斯克到斯摩稜斯克的交通狀況要好得多。需要注意的是,德軍裝甲部隊主要依賴公路。

斯摩稜斯克雖然位於明斯克——莫斯科之間的鐵路線上,但蘇聯用的是寬軌鐵路,德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利用。而且第聶伯河以東到莫斯科之間的區域內,公路條件要差許多。

另外,從心理層面來說,希特勒不願意進攻莫斯科,他不想重蹈拿破崙的覆轍。

從經濟因素考慮的話,北方的波羅的海和南方的烏克蘭更有價值。控制波羅的海可以保障從北歐進口的鐵礦運輸線,控制烏克蘭可以獲得工業區和糧食。

因此,在最初的巴巴羅薩計劃中,中路只需要打到斯摩稜斯克就可以了,目標就是消滅蘇軍主力。

三、為什麼後來又要進攻莫斯科?

(基輔會戰被俘的蘇軍士兵)


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後,德軍進展神速,取得了巨大的戰果。

1941年7月3日,哈爾德樂觀的估計,“再過兩週,就能徹底擊垮蘇聯”。

然而,無論是希特勒,還是元帥們都發現自己低估了蘇聯。

8月11日,斯摩稜斯克會戰已經結束,德軍雖然獲勝,但是損失也不小,損失了15萬人,近一千架飛機,和幾百兩坦克,進攻能力遭到削弱。

哈爾德在日記中寫道:“戰爭開始時,我們確定敵軍有200個師,現在我們統計到了360個。我們消滅了一打,另一打又會補充上來,我們的部隊只能在無盡的戰線上,在沒有縱深的情況下,不斷遭受敵人的攻擊。”

中路德軍進展雖然很快,但是他們發現蘇軍越打越多。

在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理論指導下,哈爾德提議,德軍繼續進攻,集中力量消滅莫斯科周圍的大量蘇軍。

但根據巴巴羅薩計劃,莫斯科要等到在列寧格勒被攻下之後才能考慮。

希特勒不同意繼續進攻莫斯科,但元帥們都一致認為應該立即集中力量進攻莫斯科,這其中包括古德里安。

哈爾德不願意跟希特勒說自己的想法,於是派古德里安去勸說希特勒。

不過古德里安沒能說服希特勒,希特勒堅持要進攻基輔,奪取烏克蘭,他甚至說“我的將軍們一點都不懂戰爭的經濟因素”。

9月25日,基輔會戰結束,德軍取得了巨大勝利,俘獲了將近70萬蘇軍以及大量武器裝備。

將軍們認為蘇聯即將被摧毀,極力主張進攻莫斯科,希特勒動搖了,猶豫了。

希特勒沒有否決哈爾德的提議,於是進攻莫斯科的颱風計劃開始了,當然災難也很快降臨了。

總的來說,戰爭初期希特勒不同意進攻莫斯科,更多是出於經濟層面的考慮。

而將軍們基於戰爭理論,要求進攻莫斯科,由於軍隊實力的限制,最後以斯摩稜斯克為初步目標。

但無論是希特勒,還是將軍們,他們都低估了蘇聯的戰爭潛力,在戰爭準備上嚴重不足,最終導致戰爭的失敗。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喲。


江蝶夢


德軍之所以先拿下斯摩稜斯克,是因為該地是攻打莫斯科的必經之路,如果繞開斯城而去先攻打莫斯科,無疑德軍的側冀裝甲集群和步兵必然暴露在蘇軍的眼皮底下,蘇軍在兩側或後面一旦包抄德軍,配合莫斯科的駐守集團軍裡外夾擊德軍。

德軍只有先掃除斯摩稜斯克蘇軍,才能一勞永逸而無後憂。駐守在該城的是巴甫洛夫部下的65萬餘眾的精銳部隊,只因巴甫洛夫輕敵,只用三個集團軍的兵力在城外陣地駐守,而且擅自撒消了坦克軍,其它兵力只佈署在城中周圍,面對德軍古德里安的第二裝甲集群,霍特的第三裝甲集群,斯摩稜斯克的蘇軍防線外圍很快被德軍撕破了大口子,蘇軍潰不成軍。不得已,巴甫洛夫下達了全線撒退的命令,西方面軍的四個集團軍在撒退的過程中,在德軍的炮火覆蓋下,加上德國凱塞林空軍的集群轟炸,蘇軍狼狽而逃,眼看斯摩稜斯克就要陷入德軍囊中。

斯城的失守必然殃及莫斯科,該城陸路水路交通樞扭發達,對於德軍攻佔莫斯科提供武器裝備及軍需物資具有戰略意義。面對殘酷的敗退局面,斯大林震怒之下,對擅自撒退的巴甫洛夫及手下的方面軍參謀長,集團軍通訊主任,第四集團軍司令四人執行槍決。火速調蘇軍元帥鐵木辛哥前往斯摩稜斯克組織部隊反攻,並抽調西南方面軍第十六集團軍,第二十四,二十八集團軍和潰退下來的西方面軍組成新的西方面軍與德軍在斯城展開了達兩個月之久的血戰。

從七月十日到九月十日,蘇軍共傷亡48萬餘人,損失坦克1348輛坦克,飛機約900多架,各種火炮近萬門,德軍共傷亡14萬人,坦克戰損約800多輛,飛機350多架。斯摩稜斯克戰役,阻緩了德軍進攻莫斯科的腳步,使蘇軍在短期內嬴得了時間,使蘇軍轉入戰略防禦,斯摩稜斯克戰役徹底粉碎了德軍閃擊全蘇聯的全盤計劃。



硯田劍影


這個問題首先要看一下當時的地圖,還要了解一下當地的交通情況。
找了一張地形圖,不能光看政區的那種地圖,看看地形圖很多事情就會明白了。

東歐平原上,密佈森林沼澤,森林和沼澤作為自然障礙可以極大的限制軍隊特別是陸軍的行動,陸軍行動特別是大軍行動,一定是要依託道路行動的,因為大軍行動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後勤保障,就是要有源源不斷的物資保障,這個方面運輸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理論上如果補給基地距離前線不超過250公里,可以使用汽車,如果要是超過了250公里,那麼最好使用鐵路或者水運。


坦克部隊對於道路的依賴是非常嚴重的。

而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進攻路線大體上是沿著拿破崙進軍的那條路線,原因就是這條路是有現成的。在首先攻克了明斯克以後,沿著道路繼續向東下一個目標就是斯摩稜斯克,這條道路現在也還是從華沙通往莫斯科的主要道路,所以德軍進攻斯摩稜斯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這種交通要道只要爆發戰爭通常就是雙方爭奪的焦點,很多地名會在戰史中反覆出現,比如徐州,阿勒頗這種地方。

當時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之間的分界線就是普里皮亞季沼澤,這個沼澤面積巨大,而且可以說成為了一個天然的屏障,大兵團作戰一般是要避開這種地形,無論是德軍還是蘇軍,而蘇軍游擊隊則是有力的利用了這一大片沼澤和森林在德軍的反覆掃蕩中生存了下來。

對於德國的目的就是要和蘇聯爭奪生存空間,那麼一方面是要大量的消滅蘇軍有生力量,還有就是要迅速的向前推進,這樣使用現成的道路就是德軍最明智的選擇。那種在森林中重新修一條路的辦法,看著非常牛,但是速度太慢,反而是喪失了時間,而且對於自身的損耗太大,德國人如果是一邊修路一邊向東,那就不可能在戰爭初期取得那麼多的大合圍戰的勝利,這些勝利就是利用裝甲部隊相對於步兵部隊的機動優勢,迅速插入蘇軍後方所取得的,沒有道路這種機動速度優勢根本無從發揮。

戰爭的後期包括德軍在法國,的確是讓坦克部隊通過了一些複雜地形,但是這些複雜地形距離都不是很長,而且這些地方對於裝甲部隊的後勤車輛還是巨大的障礙。這一點在後來蘇軍出兵東北平原時表現的特別明顯,雖然蘇軍近衛第6坦克集團軍翻越大興安嶺,把日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但是坦克集團軍的後勤車輛都還在山上,到了日本宣佈投降的時候,實際上蘇軍坦克部隊的燃料已經基本耗盡,如果日軍沒有投降,失去油料的坦克絕對是一堆廢鐵。所以從斯摩稜斯克進攻莫斯科其實是一條最快的路線,就是直插莫斯科。德國人沒有繞路。至於後來分兵南下,那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圖片來自於網絡。


紅色手電筒


吃飯能不經過咽喉?斯摩稜斯克東距莫斯科380公里,是從明斯克通往莫斯科的咽喉要地。只要想達到莫斯科,斯摩稜斯克是繞不過去的!1812年,拿破崙率法軍入侵俄國,就是經由斯摩稜斯克這座古城進入莫斯科的。

斯摩稜斯克,橫跨第聶伯河,城市被滾滾的第聶伯河水分成南北兩個城區,南部為老城區,大約佔整個城市總面積的百分之七十,北部則為新興的工業區。斯摩稜斯克西南靠近白俄羅斯,東北距離莫斯科不到400公里,連接明斯克與莫斯科的鐵路就從城區通過,使該城成為蘇聯西部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德蘇兩國軍隊於1941年7月10日—9月10日在斯摩稜斯克地域實施的攻防戰役。希特勒企圖以中央集團軍群圍殲蘇聯紅軍斯摩稜斯克集團,奪取西德維納河與第聶伯河之間地帶,打開通向莫斯科的門戶。

德中央集團軍群(由博克元帥指揮)
第4集團軍(由克魯格元帥指揮)
第2裝甲集團軍(由古德里安上將指揮)
第3裝甲集團軍(由霍特上將指揮)
第9集團軍(由斯特勞斯大將指揮)

第2航空艦隊(由凱塞林元帥指揮)

蘇軍:陸續投入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中央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的18個集團軍。指揮官為S.K.鐵木辛哥蘇聯元帥。鐵木辛哥是一位德高望重,資歷頗深,擁有豐富指揮經驗,突出指揮才能的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個為人平易敬人的領導。


蘇軍在此次戰役中首次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在俄語裡是俄羅斯女人常用的名字葉卡捷琳娜的愛稱。這本是個很普通的名字,但由於一首《喀秋莎》歌曲和“喀秋莎”火箭炮,這個名字響遍了全世界,備受人們喜愛。戰後,蘇聯當局為了表彰《喀秋莎》這首歌在戰爭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專為它建立了一座紀念館,這在人類的戰爭史和音樂史上,應該是首例)

斯摩稜斯克交戰結果,蘇聯紅軍統帥部為準備莫斯科防禦和爾後在莫斯科會戰中粉碎德國軍隊贏得了時間。而德國軍隊卻轉移主要攻擊目標,將“中央”集團軍群的精銳南下基輔,參加基輔戰役,失去了進攻莫斯科的寶貴時間,使蘇聯紅軍得到了喘息。


世界近現代史


因為德軍採用的並不是真正的“閃電戰”模式,不同於閃電戰追求的對敵方最致命的戰略目標進行快速突襲,德軍在東線的戰略更加趨於正統,也就是說更加穩健,即在採用傳統的戰略計劃框架內最大化的利用裝甲部隊的閃電突襲模式。德軍在東線的“閃電戰”只在於戰術、戰役上,算不上是戰略級別的。



正統戰略理論,即由克勞塞維茨、毛奇、施麗芬建立並發展起來的,這種戰略要求在深入蘇聯內部之前,必須要擊敗蘇軍的主力,以避免擔負過大的冒險。所以計劃要求通過幾次大規模的會戰來達成進攻目標,以階段性的、持續的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保證蘇軍保持在一個戰略防禦的層面,防止其積蓄其強大的反擊力量。這樣裝甲部隊就必須和步兵部隊合作,形成一個又一個大的包圍圈,而斯摩稜斯克作為通往莫斯科路上必須要經過的交通樞紐,必須予以佔領,這裡將作為德軍進攻莫斯科的前進基地,德軍將在這裡建立兵站和儲備倉庫,這是保證上百萬中央集團軍群發起進攻的基本前提,尤其是對於那些數量眾多而又缺乏機動性的步兵部隊而言,其對於補給中心的依賴非常大。



以古德里安為首的裝甲兵將領曾經提出不同的戰略計劃,即放棄傳統的戰略理論,將“閃電戰”上升到戰略的級別上,集中中央集團軍群所有的裝甲部隊全速向莫斯科挺進,正如在法國那樣,中途不浪費一分鐘時間,對於向斯摩稜斯克這樣的交通樞紐,如果不能通過快速突襲佔領,那麼就繞過它,交給後面的步兵處理,補給工作甚至需要空軍的大力支持,這樣就使得蘇軍一直無法建立其完整的防線,最終崩潰。關於側翼掩護問題,對於裝甲部隊來說,最好的掩護就是不停的機動中,這樣蘇軍就無法集結其強大的反擊兵力來圍殲裝甲部隊。



古德里安的這一戰略計劃確實存在著很大的風險,但也孕育著巨大的勝利,甚至是決定性的,而代價卻又是非常低的。不過從後來的實際經驗來看,古德里安的方法成功的幾率非常大,經驗表明,突入的裝甲部隊或者機械化部隊越深入,其兵力和裝備損失率越小。舉個例子,突入縱深200公里的裝甲部隊其損失可能只有突入縱深100公里的裝甲部隊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因為越快速的深入,造成的混亂就越大,防守一方的計劃就越亂,裝甲部隊造成的破壞就越大,遇到的抵抗反而越來越小。

只要德軍採取正統的戰略理論,就只能是一步一步的佔領那些重要的交通樞紐,將補給中心一步一步的向前推移,只有鐵路能維持規模龐大的軍隊的進攻,公路和空軍只能維持數量不多的裝甲部隊的補給,而對於數量龐大的步兵部隊則無能為力。而只要德軍堅持裝甲部隊和步兵部隊的一起協同作戰,那麼斯摩稜斯克就必須在進攻莫斯科先於佔領。


戰略論


戰前,蘇軍在西部方向防禦設想中,就已把北起列寧格勒,中部斯摩稜斯克,西南基輔三地當作防禦莫斯科的重要屏障,這三地的連線構成一個三角形,並在斯摩稜斯克周圍構築過大量防禦工事。

戰爭爆發後,蘇西方面軍在德軍主力打擊下,丟盔卸甲,大量部隊被殲滅,餘部紛紛向後敗退,不久德軍佔領明斯克、渡過第涅伯河,斯摩稜斯克暴露在德軍的攻擊下。

斯大林對斯摩稜斯克的得失相當重視,勝則能阻擋德軍進一步攻向莫斯科。因此蘇軍大量增援斯城,同時前方敗退的殘軍也被組織了起來,全力防守斯城。激烈的戰事由此爆發。

對德軍來說,斯城是必經之地,不奪取斯城,不殲滅此處的蘇軍,是不可能直接攻向莫斯科的(如繞過的話,大量蘇軍留在側翼,必在以後引起大麻煩,而且通往莫斯科的鐵路、公路都經過斯城,主幹道被擋,對繞行主力的後勤帶來致命風險),所以德軍也是必須佔領,沒有其它出路的。

大戰因此爆發……


探測衛星A


這個問題應該結合當時的實際戰況來看吧。

首先,戰前德國就制定了三路進攻的路線,中路進攻部隊本來就把斯摩稜斯克作為預訂目標。

其次,在實際作戰中,蘇軍在此集結了大量兵力,德軍如果用迂迴穿插後方的方式,直攻莫斯科,則腹背受敵,所以必須啃下這塊骨頭。

最後是戰略考慮,當時蘇德戰場陷入膠著,雙方都摒著最後一口氣,誰能在三個戰場贏得一場勝利,就能佔據優勢,德軍中路軍的進攻猛烈,蘇軍防禦也付出了相當大的本錢,已經成為陣地攻防戰。德軍進攻斯摩稜斯克即能大量消滅蘇軍有生力量,又能打開通往莫斯科的門戶,不管是軍事意義還是政治宣傳意義都非比尋常。

所以當時戰場而言,德軍不適合穿插進攻莫斯科,硬碰硬的交戰,才是首選。


丹書戰史


這個問題,也就簡單說吧。你要進屋,不先叩門嗎?地理擺在那裡,從西進攻莫斯科,斯摩稜斯克就是大門。


白夜夢囈


其實一切都不是計劃怎麼樣的。而是戰場上情況瞬息萬變,根據實際情況需要做出的決定!


中醫胃腸科馬志永


交通樞紐才是重點!!!

機械化部隊對後勤保障要求太高,德軍裝甲部隊是現代化了,後勤部隊有一半還是騾馬運輸根本就無法保障前線需要,蘇聯公路是出了名的爛路卡車也無法保證正常運輸到位,就剩下鐵路還行。

通往莫斯科的鐵路就一條,斯摩稜斯克是中轉站,德軍要不想餓死自己就必須保證鐵路線暢通,當年拿破崙打下莫斯科又敗了就是因為沒有補給只好撤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