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中國建築的的“面子”——大門

大門是中國古代建築中另一個重要的部分。它是建築的出入口,所處的位置特別明顯,比較有講究。和屋頂一樣,大門也是房屋主人的一種身份象徵。

古代的大門,一般由門框、門頭、門扇等幾部分組成。

門框是由左右兩根框柱加上面一根平枋組成一個框架,固定在房屋的柱子之間或者牆洞之間,主要做安置門扇之用。門扇安置在門框上下突出的門軸內,能夠自由閉合。固定上門軸的是一條稱為“連楹”的橫木,在連楹的兩端各開出一個圓形孔,正好承受門的上軸。下軸也和上軸一樣,需要被固定在門框上,但承受著下軸的構件除了要固定門軸,還要承受門扇的重量,所以都用石料製作,根據它的位置和作用,命名為“門枕石”。宮殿、寺廟、王府的大門的門枕石外部都做成獅子頭,而普通人家的門枕石上只做出抱鼓石或者一些更為簡單的雕刻裝飾。

中國建築的的“面子”——大門

門框上最初還有簡單的兩面坡屋頂,用來遮陽擋雨,這個門上的小屋頂稱為“門頭”。門頭不但具有功能上的作用,而且也有裝飾作用,它使大門顯得更為氣派。後來,門頭的實用功能日益消退,逐漸演變為一種罩在大門上的單純的裝飾部分。

門扇是大門本身最重要的部分,古代最常見的是兩扇,也有一扇或超過兩扇的。在中國古代建築中,這種門扇都是用木板製成的。就一般住宅而言,一扇門扇的寬度至少有半米,而對寺廟、宮殿等大型建築而言,門扇能達到1米甚至1米以上。如此寬度的門扇,自然不可能由一整塊木板製成,需要用幾塊木板橫向拼合而成,故我們將這類門稱為“板門”。

中國建築的的“面子”——大門

拼合板門最原始的辦法,就是在門板後面加幾條橫向的木條,用鐵釘由外向內將門板和橫木固定在一起,這些釘子稱為“門釘”。門釘發展到後來,成為古建築大門上的一種特有裝飾。雄厚的實拼板門,按上一排排碩大的金色門釘,使大門顯得更加威武、堅固,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門釘的價值還受到封建統治者的重視。明太祖朱元璋曾把門釘列入典章制度,規定宮城“正門以紅漆金塗銅釕”。到了清代,乾隆年間編《大清會典》一書,對門釘作了詳細的規定,如“宮殿門廡崇基,上覆黃琉璃,門釘金釘,壇廟園丘(土遺)外內垣四門,皆朱漆金釘,縱橫各九。親王府制,正門五間,門釘縱九橫七,公門釘縱橫皆七,侯以下至男遞減至五五,均以鐵”。由此可見,小小的門釘已為封建統治集團所壟斷,門上門釘的行數和枚數也成了其政治地位和權力的標誌。

在門扇的中央,一般還有獸面形的門環,叫做“鋪首”。古代俗語說:“獸面銜環闢不祥”,可見,鋪首是含有驅邪意義的傳統門飾。在門扇上安裝鋪首,不便於開門關門,而且也是一種很好的裝飾。合浦西漢墓出土的銅屋,門上鑄有一對門環,大概是我國最早的門環了。關於鋪首的發明,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中國建築的的“面子”——大門

說的是魯班見到螺螄、對它的形象很感興趣,在伸出腦袋時,就悄悄地用腳在地上畫它的形象,螺發覺了,就縮回腦袋,緊閉螺殼,始終不開。於是魯班就將螺螄的形象搬到家宅門上,作為大門堅實保險的象徵。在民間,門上鋪首的形象比較單純,兩隻門環的基座固定在左右兩扇門板上,座上伸出兩隻門環,門環下面還有兩個鐵疙瘩釘在門上,以便在叩門時發出聲響,同時又保護了木板門面。與門釘一樣,門環也成為封建等級制度的一種直觀反映。到明代,官方正式規定公主府第正門用“綠油鋼環”,公侯用“金漆錫環”,一、二品官用“綠油錫環,三至五品官用“黑油錫環”,六至九品官用“黑油鐵環”。


門的種類非常多,根據建築物的不同,有城門、富門、殿門、廟門、院門、宅門之分。現在,若說最有名的大門,非明清紫禁城的午門莫屬。

中國建築的的“面子”——大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因其正處在子午線上而得名。午門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磚砌的巨大城墩,另一部分是建在城墩上的木構門樓。午門平面呈“凹”形,城臺正中為一最高等級重簷廡殿頂的樓座,東西兩側前端各建重簷方亭一座,正中樓座與兩端方亭之間連以廡廊,全部建築高低錯落,彷彿朱雀展翅,居高臨下,震懾人心。城門正中開券洞三個,一人時經過一次,試後的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在放榜後可由此門出宮,這被認為極大的榮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