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埃及曾是尼羅河的糧倉,為何如今有人連飯都吃不飽?

草莓奶昔ru


埃及2017年底人口9755萬,GDP2353億美元。

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2400多年前,歷史之父希羅多德這樣定位一條大河和一個古國的天然關係。埃及全域只有尼羅河流經的狹長地帶土地肥沃,適宜耕種,而它僅佔國土面積的5%。阿拉伯第一、非洲第三人口大國九千多萬人聚居在1610公里(流經埃及長度)長的尼羅河兩岸和濱海三角洲,不論是從谷歌地圖、還是從飛機上鳥瞰埃及,尼羅河如同一條蜿蜒的綠絲帶,滋潤著這片古老土地。一首讚美尼羅河的詩作寫到:你從大地湧出,川流不息。你灌溉土地,養活了埃及;你獻出小麥,使眾神欣喜。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

“水流減少”的夢魘一直揮之不去。尼羅河的年總徑流量為850億立方米,僅相當於密西西比河的1/7或亞馬孫河的1.5%,根據1959年埃及/蘇丹用水協定,埃及佔到近2/3,蘇丹21%,餘量蒸發損耗。上游國家埃塞俄比亞、烏干達、坦桑尼亞、肯尼亞等正與埃及、蘇丹形成對立,他們要求不需埃及同意修建水利工程並重新分配水資源,畢竟整個尼羅河流域有3億多人口,且都是水資源窘迫的不發達國家。直至2011年,埃及堅決反對修改協定,因為它95%以上的用水來自尼羅河。此後,埃塞開建復興大壩,埃及、埃塞、蘇丹三國在水資源利用方面趨於協調合作。

20世紀初,埃及人口剛過千萬,1952年2200萬,1981年穆巴拉克上臺時4000多萬,三十年後翻了一番多。按照當下每10個月100萬的增速,官方預計的2025年過億目標可提前3年實現。

人口膨脹而土地依然,吃飯問題困擾埃及。20世紀50、60年代,“尼羅河糧倉”還是糧食淨出口國。2006年,該國小麥、玉米和食用油的自給率分別為60%、56%、61%,如今,穀物一半以上依賴進口,並以人均年消費小麥180公斤、年進口500—600萬噸雙雙位列世界第一。糧食嚴重依賴進口的同時,基本生活品的補貼政策“吞噬”了近40%的政府預算,數百萬家庭靠補貼的麵包、食用油和供電維持生計,政府改善其他服務的空間所剩無幾。


ruixuezhaofeng


以前的國王最民主,王國民眾最自由,風調雨順,大地豐收。自從納賽爾革命以來都是獨裁,土地不長糧食了。只要復辟王朝,馬上就好了。


阿中芳1


熱帶地區無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