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秦國能統一六國?

無心冰冷的唇


從春秋到戰國的轉折點是三國分晉,之前強大的晉國分裂為趙魏韓三個小國。其實,這也是秦國命運的重要轉折點。

雖然春秋時期秦國也一度和晉國爭霸,但在晉國分裂之前,晉國始終保持著對秦國的戰略優勢,秦國基本上只能自保,沒有多少能力主動出擊,更沒有能力直接威脅中原地區。原因很簡單,只要秦國要出中原,就必須經過晉國的地盤,而晉國只要封鎖關中盆地的出口,秦國就出不來。

三晉分立之處,魏國也曾經佔據上風,並一度對秦國形成壓制之勢。但魏國的小霸主地位並沒有持續多久就衰落了。因為魏國仗著自己強大,幾乎把周邊的秦國、趙國、韓國都欺負遍了,而且試圖欺負齊國。最後是齊國在馬陵之役把魏國擊敗,魏國開始衰落。秦國也擊敗了魏國,魏國就失去了優勢地位。

魏國衰落之後,秦國就開始不斷主動出擊,韓國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被秦國打垮,接連喪師失地。而且,韓國佔據著秦國出中原的必經之路,所以,在三晉分裂之前秦國打不出來,但現在面對的是弱小的韓國,秦國進出幾乎沒有什麼障礙。韓國只能不斷割地求和,和秦國的邊界線不斷後退。

三晉分裂的同時,秦國也在經歷了變法之後不斷強大起來,對關東各國的威脅越來越大。所以有了六國合縱抗秦的建議。但這時候只要是六國聯合起來,主動進攻秦國,都非常困難。原因也很簡單。就像晉國可以輕而易舉的封鎖秦國出中原的通道一樣,秦國只要在六國攻秦必經的函谷關一帶堅守不出,六國也無如之何。

更重要的是,六國在聯合攻秦的時候,也是各懷鬼胎,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盤,都不肯積極進攻。比如齊國在六國聯合攻秦的緊要關頭,偷偷抽調軍隊回去滅宋去了。之前齊國和楚國、魏國都對宋國垂涎欲滴,但誰都不先動手。而在六國聯合攻秦的時候,齊國作為合縱的盟主,卻偷偷滅了宋。

楚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不斷向北擴張,也讓關東幾個主要國家都感到很緊張,尤其是臨近的魏國和齊國,對楚國都非常警惕。尤其是齊國。楚國在滅了吳國之後,不斷北上,已經和齊國接壤,而秦國對齊國來說,中間還隔著三晉,根本說不上有什麼直接的威脅。所以,相比之下,齊國對楚國的警惕遠遠超過對秦國。

這也是在合縱之說大肆流行、六國聯合攻秦的議論在六國最為流行的時候,秦國仍然能夠通過連橫輕而易舉的破解了六國合縱的原因。秦國和齊國相約,各自稱帝,齊國也是沒怎麼考慮就同意了。因為對齊國來說,秦國沒什麼直接的威脅。秦國如果能夠壓制三晉,對齊國的擴張也是有利的,比如齊國就可以進攻燕國。

相比之下,秦國的地緣優勢就比較明顯了。關東六國比較強勢的時候,秦國可以閉關鎖國,悶聲大發財,等到秦國國力強大了,要打出來,首先就是進攻韓國,而韓國也只能向六國求援,但真正出兵救援韓國的,一般也只有趙國和魏國,因為三晉這時候已經明白了,他們雖然分裂了,但仍然是唇亡齒寒的關係。

所以,秦國不斷進攻韓國,不僅是不斷的蹂躪和打擊韓國,也是不斷的消耗趙國和魏國。而這時候秦國又征服了巴蜀,後方的補給更加穩定,同時戰略縱深也在不斷增加。而趙國和魏國、韓國,都沒有什麼戰略縱深,也沒有什麼可供他們繼續開拓和擴張的空間,只能在內部挖掘潛力,消耗一點就少一點。

但三晉的重要性又在於,在秦國不斷消耗和削弱三晉的時候,齊國和楚國無動於衷,作壁上觀,各自忙各自的,而當秦國開始進入收割階段之後,先後消滅三晉,對齊國、楚國就處於絕對優勢地位了,齊國和楚國都沒有機會反抗了。齊國甚至是在秦滅三晉和燕國之後就直接投降了。楚國雖然抵抗了一陣子,但也已經孤木難支了。


蕭武


個人覺得,說秦始皇如何統一六國,不如說是秦國如何統一六國。

因為統一六國是一個系統而又龐大的任務,在秦始皇之前,就有眾多的秦王,為最後統一六國而準備著,奮鬥著。

從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開始,秦國就已經將目光投向了東方,而在當時來看,戰國七雄中秦國的實力是最弱的,所以從秦孝公開始,一代又一代的秦王都在為秦國的強盛而奮鬥著。

到後來秦惠文王南滅巴蜀,將糧倉天府之國成都平原納入秦國版圖。後來又修都江堰,鄭國渠,使得秦國兵多糧足。

又經過秦武王,秦昭襄王的努力,秦國不斷的與各國進行各種交鋒,並在長平之戰中重創趙國,使得戰國後期,七雄中唯一一個能與秦國一較高下的趙國至此一蹶不振,放眼天下,秦國再無敵手。

又經過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的治理,當秦國傳到秦王嬴政手中之時,秦國國力對東方六國已經形成碾壓之勢。

天下一統已經成為歷史的必然,那就是量變之後的質變,是大勢所趨,阻擋不住的歷史洪流。

而秦始皇,只不過是去順勢而為,去完成了這個一統天下的大勢。韓,趙,魏,楚,燕,齊,一個一個的,秦國實現了國家的一統。

那是國力碾壓下的必然結果,而嬴政剛好正處在駕馭秦國這輛戰車的位置上。不論是誰,處在那個時候,那個位置上,一般來說都能帶領秦國一統天下。

所以說,從這一方面來看,嬴政也是幸運的,他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








Mr種茶家


戰國時期的連年戰爭,影響了經濟發展

2定、各諸候國的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

生活。秦國經過商秧變法,實力超過東方

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秦王贏政即位後,為

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他招募各國的人才,委

任.並及時聽取建議,積極策劃統一大計

公元前230年,秦國發動強大的攻勢.,開

統一六國的戰爭。秦國的軍隊勢如破竹,先後

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公元前221年

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定都成陽。

秦滅六國後,又北進南下,對邊疆地區進行

拓和經營,管轄範圍大為拓展。

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

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

封建國家


小香蕉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我是小七!

秦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是分久必合的規律,但是歷史選擇了大秦,一定有原因的

一、商鞅變法,雖然他被車裂。商鞅推行的重賞制,後來發展到士卒在戰場上砍掉一顆敵人的頭顱,賞田一傾、宅一座。赤裸裸的經濟加身份誘惑,一個敵人頭顱就成為有身份的人。所以秦兵看見敵人那不是敵人,是行走的良田和別墅,個個踴躍殺敵。這是人和。

第二、數代累計資本和國力。秦國的漢中平原,農業發達,背靠大草原,糧草充足。這是天時。

第三、六國在常年征戰中消耗過重,齊國本來憑著鹽業經濟曾經一度高出其他國家,軍力上被小小的燕國敗得快沒有國土了。這是機會

第四、最重要的是秦國擁有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西北地勢又高,別國打秦國路遠還很難過函谷關,秦國其他國家猶如下山猛虎。這是地利。

第五、理想一定要有,萬一實現了呢!太后羋月有、兒子秦昭王有、曾曾孫嬴政有!

一家之言,歡迎討論補充。我是修行千年的小七!



楚小七劇說人生


首先強調一下,統一六國這件事不是秦始皇一個人乾的,是秦國人乾的。

整個春秋戰國期間,秦國總共有過37位君主。

春秋時期的君主就不多說了。

戰國時期像秦武王嬴蕩(舉鼎舉死的那位)、秦孝文王贏柱(在位1年,一說在位3天)這等貨色也就不說了。

但有四位厲害角色是不能不說的:

第一位:秦孝公嬴渠梁——幹過兩件大事,一是遷都咸陽,二是任用商鞅變法強秦,為秦國統一奠定了政治基礎,也是這個嬴渠梁喊出了統一天下的口號,為秦國統一建立了明確目標,在秦國人心中種下統一天下的夢想的種子。

第二位:秦惠文王嬴駟——任用大將司馬錯滅掉了蜀國等小國家,拓展了秦國疆土,擁有了巴蜀糧倉,為秦國一統天下提供了物質基礎。

第三位:秦昭襄王嬴稷,就是大家熟知的羋月的兒子,嬴稷在位時間長達56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僅次於乾隆爺的人。嬴稷的主要貢獻是中用戰神白起等人全面削弱了周邊力量。

第四位:秦莊襄王贏異人,也就是秦始皇他爹。異人令呂不韋率領10萬大軍一舉殲滅了東周七邑,剷除了東周王朝最後的反抗力量。

接下來才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不客氣的講,秦始皇統一六國是站在秦國五六代君主長達120餘年浴血奮戰的基礎上的,有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感覺。當然秦始皇這股東風是一股東風漂亮且有力。


水滴國學


眾所周知,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國家是秦始皇建立的秦朝,在春秋戰國時期那麼多的國家中為什麼是秦國統一了中國大地?他有著什麼樣的優勢讓他成為最後的勝利國家?

其實,秦國的成功並不是一步就達成的,其強大是由前幾位君王勵精圖治而獲得的成功。筆者一直認為有一點秦國是很幸運的,從秦孝公到秦始皇在位時間較長的皇帝都很有才能,任人唯賢、勵精圖治一步一步將秦國治理的強大而繁盛。提起秦國的強大,有一個人是不可繞過的,他就是秦孝公時期大臣商鞅,他主持的變法改革行動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而變法之後各個王者的勵精圖治也是秦國統一華夏的原因之一。下文當將進行詳細的介紹。

一、商鞅變法是秦國統一華夏的根本原因

秦國原來並不強大,其地理位置在古代時候並不屬於中原地區,是一個比較偏遠的弱小國家,經常受到鄰國的欺辱攻打。在國力上和老牌的齊國、魏國等國家相差懸殊。他之所以最後能夠統一六國,商鞅變法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這是秦孝公在位時期由商鞅主持的一場改革行動,當時秦孝公想要選舉賢能的人改變國家弱小的情況,商鞅就進入他的眼中。

商鞅變法包括的範圍比較廣,涉及到國家各個方面,農業、軍事和政治均在其中。在農業上,他提出要重視耕織,鼓勵農民去開墾荒地,並且規定誰開墾的土地就屬於誰,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民的積極性。在軍事方面,他提出以戰爭中所立的功勞來確定職位的大小。在政治上,他廢除了官位的繼承製度,並且在秦國開始推行郡縣制。

正是商鞅對秦國各個方面進行的改革,使其由戰國時期的弱小國家厚積薄發成為了七雄之一。

2、商鞅變法後秦國先後出現了數位勵精圖治的王者

秦孝公支持商鞅變法使得秦國有了和其他國家的一爭之力,而他的繼任者秦惠文王嬴駟則在他的基礎上將秦國發展得更加強大。他是秦國的第一位君王,在年僅19歲的時候就登上了秦國的王位,當時他為了鞏固地位和平息舊貴族的的怨氣就殺了商鞅。雖然他將變法的主持人殺死了,但是他卻堅定的執行著商鞅變法的政策。他在位期間,秦國不僅吸納了多位人才,而且還將義渠和蜀國掌握在手中,既穩定了自己的後門,同時還為自己後來的征戰取下了糧倉,他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不僅是嬴駟在國家治理上很有一套,他的兒子秦昭襄王嬴稷同樣也十分厲害。嬴稷是秦國曆史上在位時期非常長的一位王,他繼位初期,是由他的母親羋八子掌握著秦國的大權,雖然羋八子僅是一位女性,但她在政治上的才能絲毫不遜於其丈夫和兒子。在嬴稷年滿20歲之後,就開始親自處理國事,他在位期間採取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派遣戰神白起先後打敗了韓國、趙國、魏國、齊國和楚國,將其他六國打的毫無還手之力,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非常好的局面。

綜上所述,秦始皇能統一六國掌握天下大權其根本原因就是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但是也不可忽視秦國曆代先王們的的功勞,真的是“奮六世之餘烈”。


凡塵了事


嬴政親自執政,吞併六國。


公元前252年,孝文王去世後,異人繼承了王位,是為莊襄王。到公元前247年,莊襄王去世了,接著便是嬴政繼位。這時嬴政才13歲,未能親政,由相國呂不韋代管,呂不韋被尊為“仲父”。
公元前239年,21歲的嬴政第一次面臨嚴峻的考驗:一是(呂氏春秋)的面世。呂不韋招攬“賓客三千”,著書立說,編成了一部(呂氏春秋):主張天下為公,主張君道無為,反對君主獨裁,主張德治教化,主張天下統一。這五點主張,前四點都與嬴政所採用的法家理論和法家政策決然對立。二是嫪毒的陰謀政變。嫪毒本是呂不韋的舍人,經呂不韋引薦給太后,很得寵幸。被封為長信候,又得到山陽和河西,太原作為封地,一時權利大增,遂與太后密謀篡位。


公元前238年,嬴政到故都雍城靳年宮(今陝西鳳翔縣)舉行加冠禮。嫪毒趁此機會偷了秦王的御璽和太后的御璽,在咸陽發動政變。嬴政果斷平叛,將嫪毒車裂處死,滅其三族。
一年後,嬴政借呂不韋和政變有關,罷了他的相國職位。再過一年,嬴政又送給呂不韋一封書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徒處蜀!呂不韋自知絕望,便飲酒自殺了。秦王嬴政在親政後的兩年時間裡,順利地消滅了兩大敵對勢力,緊接著,他便著手重新組織文武底,制定戰略方針。


嬴政的幕僚共有二十多人,其中尉繚為國尉,策劃和指揮軍事,李斯為長史,協助尉繚工作,王翦,王賁,蒙武,蒙恬,都是將門之子,能征慣戰,頓弱,姚賈長於辭令,隨機應變。這是一個以法家為主的文武齊全的班底。嬴政的戰略方針基本上是繼續執行秦昭王時相國范雎制定的“遠交而近功”的政策。
範睢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的中心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難以達到時,應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不能越過近敵去打遠離自己的敵人。為了防止敵方結盟,要千方百計去分化敵人,各個擊破。消滅了近敵之後“遠交”的國家又成為新的攻擊對象了。“遠交”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避免樹敵過多而採用的外交誘騙。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罷黜呂不韋,親自執政,開始謀劃吞併六國的戰爭。其作戰的總謀略仍然是沿用范雎的遠交近攻,各個擊破之策。
從公元230年開始,秦國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向山東各地大進軍。秦首先攻韓,虜韓王安,韓滅亡,秦在韓地設置潁川郡。

公元前229年,秦攻趙,趙派李牧,匹馬尚率軍抵抗。秦以重金收買趙王寵臣郭開,郭來造謠說李牧,匹馬尚謀反。趙王很昏庸,以趙蔥,顏聚取代,結果李牧被殺。秦軍很快攻破趙軍,殺趙蔥,顏聚逃跑,秦軍攻克邯鄲,俘趙王。趙公子嘉率宗族數百人逃到代郡(河南蔚縣一帶),自立尉代王。
公元前227年,秦攻燕,燕太子丹和他師傅鞠武商量,準備聯合諸侯共同抗秦。但太子丹認為這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於是派荊軻去刺殺秦王,想此以來阻止秦國統一,挽救自己的滅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殺秦王的故事。結果刺殺沒有成功,反而激怒了秦國,加速了對燕的進攻。要聯合退守代地代王,兩國共同抵抗,也被秦軍擊破。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佔燕都薊城,燕王喜逃到遼東,殺了太子丹獻給秦王求和。

公元前225年,秦攻魏,包圍了大梁,放河溝的水灌大梁,大梁城壞,魏王假投降,秦沙魏王家,魏滅亡。接著,秦王開始攻打楚國,當時秦王問青年將領李信,多少兵力可以取勝,李信說20萬夠了,又問王翦,王翦則說非60萬人不可。秦王以為王翦老了,李信壯勇,就派李信,蒙武領20萬人伐楚。王翦不得用,稱病回老家。李信開始取得了勝利,後策劃楚軍大敗,李信回秦國。秦王親自向陽翦道歉,但是陽翦說自己老了,秦王一再讓他出來領兵,王翦仍說非60萬人不可,秦王答應。王翦遂領60萬大軍伐楚,大破楚師,殺楚將項燕。公元前223年,秦軍攻佔楚都壽春,虜楚王負當,楚亡。不久,秦國又繼續平定了楚屬百越地方。


秦朝滅了趙國,燕國,楚國後,派王翦的兒子王賁為大將,再去掃除燕國,趙國殘餘。公元前222年王賁攻下了遼東,俘虜了燕王喜,接著就攻下了代城,俘虜了代王嘉。至此,燕國,趙國徹底滅亡。
最後只剩下了齊國,而秦國長期以來對齊國的遠交籠絡之策是很成功的,齊王建在位40多年,“事秦謹”“不修攻佔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知道五國滅亡後,齊國統治集團才慌了,“發兵守其西界”然而為時已晚。公元前221年,秦王命令王賁在消滅了燕國後率兵南下,攻打齊國,一路上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抵抗,不幾天的工夫就打進了齊國都城臨淄,齊王建投降,齊國滅亡。

秦自公元230年滅韓,到公元前221年滅齊為止,首尾10年,盡滅東方六國。


史記記錄片




不僅是戰國的秦國,更是中國的秦國!

也是華夏正統的奠基時代,而後雄漢400年,東至高麗,南至越南,西通羅馬,可見秦的基礎鋪墊之堅實!

從養馬之徒到稱霸天下,用了500多年。

其興起原因複雜,講主要幾個方面:

1、秦人堅韌團結。當然這於秦地艱險,需要報團抵禦入侵!

2、領導人東出意志傳承。歷代秦君均以東出為己任,前赴後繼。

3、改革開放徹底。文化包容,不論出生,不論國籍有能力秦國用人不疑。百里奚、商鞅、犀首、張儀、範睢、呂不韋、李斯、韓非等。商鞅20年深徹變法,民間至廟堂令行禁止,至始皇帝秦法仍在完善。

4、善於創新。秦國兵器鑄造實名制,工匠精神傳續。弩箭、兵陣、鄭國渠、都江堰都是領先時代。

5、君王明正。秦孝公至嬴政之間未出現大的動亂和昏庸無道的君王,昭襄王、嬴政更是千古雄才。

6、名將輩出。司馬錯、白起、王翦、王賁、蒙敖、蒙恬等!


小莊有道


經過秦始皇幾輩老祖宗的努力,秦國已經具有了一統天下的能力,而且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家的戰鬥力已經不同以往,而且這也是幾輩老祖宗的願望,所以說秦始皇只是繼承和發揚老祖宗們的目標,最終實現消滅六國,統一中國。

自古以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經過春秋戰國幾百年間的混戰,老百姓之間已經非常疲憊,所以說這時候出現一個統一的帝國是非常重要的,而秦國當時有統一全國的能力,而長平之戰,讓東方六國唯一一個可以和秦國作戰的趙國失敗,使為秦國統一掃平了障礙,而且秦國進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統一了中國。

而且秦始皇在登位之前他的一位祖宗已經把東周滅了,而當時的東周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所以這時候不管有沒有目標但是都要進行,秦始皇前期政治非常清明,重用賢才,重用將領,使秦國積累了一大批賢臣能將,為統一作出了準備。

還有就是秦國軍隊實行的政策,使得秦國人民非常好戰,和東方六國其他國家不一樣,這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北田共T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首先是老百姓的期盼。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的戰爭,讓老百姓苦不堪言。誰都盼著天有陽光,地有餘糧,家有寧日。

秦統一是商鞅變法之後國力的大幅度提升所致。自己弱小隻能是被人吞食。秦的生產力先進了,國力強大了,攻打別的國家才有了底氣。

秦的作戰策略得當為統一加速。秦遠交近攻,連橫攜手,一個一個收拾,讓六國自顧無暇又相互消耗,最終都成了弱小的綿羊,被秦一個個吞掉。

秦統一六國的路徑是:公元前236年借燕趙之戰之機,以救燕為名佔領了趙國的部分地方,兩年後秦強力攻趙,趙奄奄一息。前231年,魏國和韓國給秦割地示好。一年後,韓國已成了一隻疲憊的羊。前229年,秦王翦滅了趙國。兩年後,燕國成了一堆爛泥。前226年,趁韓國內亂,秦滅了韓。一年後,秦引黃河水灌了魏的都城開封,魏亡。同年,秦攻楚,楚地部分歸秦,前222年,楚的江南地區被秦佔領,楚亡。就在這一年,秦攻打燕的遼東地區,燕亡。

一年後,秦消滅了齊國。

十年磨一劍。秦兼併了六國,進入了帝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