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怎樣培養孩子關心父母的習慣?

亞亞X


這是一個好問題,值得我們仔細思考。

這些日子去朋友家,發現有的孩子會給父母添茶倒水,有的孩子卻是隻顧自己玩耍;有的孩子上街就想買東西、各種消費,有的孩子卻想法給父母節約錢……

同樣的孩子,不同的家庭,表現千差萬別。原因在哪裡?家庭教育。

那麼,怎麼培養一個孩子關心父母的習慣呢?

  • 第一,培養感同身受的能力

什麼叫“感同身受”?就是你覺得苦的,他也覺得苦;你感覺好的,他也感覺好;你覺得累的,他也不輕鬆;你覺得委屈的,他也不快樂。

孩子不是溫室裡的花,總有一天他要獨自面對風雨。在父母的羽翼下,讓他儘量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一種呵護——足夠多的生活技能,能幫助他更好應對未來的風險。

比方說,當你覺得累時,讓孩子給你捶捶肩、捏捏腿,讓他給你端洗腳水;當你忙於家務時,讓孩子給你收拾屋子、掃地擦窗戶;你做飯他洗碗;你看書他煮茶;每一件為你服務的事情,都在增長孩子的主人翁責任感,體會做事辛勞的同時,增加對父母的體諒。

  • 第二,堅持鼓勵孩子的好習慣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個孩子有著良好的習慣,也許不久就會被壞習慣帶偏。於是我們需要對好習慣不斷地強化。

比如朋友家的孩子,從4歲開始洗自己的小衣服,幹了之後大人收回來,他自己疊好放回小衣櫃裡,這個習慣一直堅持了下來。偶爾朋友幫孩子疊好給他,他會覺得自己得到了無條件的幫助,感覺很開心,還會很感恩。

孩子關心父母,不是一件兩件事就能養成,有些孩子天生懂事,也是佛家說的善緣,有些孩子天生搗蛋,就需要父母用良好的方法去引導了。

  • 第三,強調意義和價值——拒絕功利主義

有些家長會說,孩子學習壓力夠大了,捨不得再讓他為生活操心。

可咱們終究要把孩子培養成合格的人,而不是一個學習的機器——這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有感情有夢想,後者眼裡只有成績。

只有成績的孩子,在完成了小學、中學到大學乃至更高學位的考試進階之後,會感覺自己茫然無助,不知道前程究竟在哪裡,就因為他們一直都被功利化的培養,把工具當成了目的——成績只是工具,成為合格的人才是目的。

家長別把生活想得太簡單,感覺孩子大了,自然就會煮飯了,自然就會做家務了,自然就懂得如何生活了——如果沒有習慣煮飯、做家務、好好生活,你讓他怎麼去適應新的生活方式?等到他需要做這些時,二三十年都過去了,要改變二三十年的生活方式,容易嗎?

所以,在教育引導孩子的時候,要明白每一件事對於孩子的意義和價值:學習意味著更多機會、更有選擇;而為父母服務、為家庭付出,意味著更有擔當、更懂人情;孰輕孰重?


筆者發現,很多家長一邊無意識地包辦了孩子90%的生活,一邊擔憂孩子不懂得感恩、不關心父母、很自我,他們全神貫注卻只看到孩子,很少回頭看看自己。

既然你都包辦了,孩子為何還要去做?既然你可以全權處理,孩子為何還要參與?既然你潛意識就覺得應該為孩子受苦挨累,又何苦去怨孩子不懂事不體諒?

父母才是孩子所有行為的根源,要找問題,先反省自己,也許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素秋慈


父慈子孝。上樑不正下樑歪。

父母應先以身示範,再做到真實而智慧的慈愛孩子。然後再懇切的引導孩子關心他人乃至關愛父母。

溺愛的孩子不會關心別人。從小要教孩子以合理規矩,委以不同年齡段的責任,使不驕不嬌。

還可以給孩子看一些好的影片、書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總之,教育之道在於所“染”。


意誠無界


一句話回答:

孩子是模仿大人的,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垂範、多做表率,關心、關愛雙方老人。

∞ 把複雜的事情簡單說,歡迎關注,期待交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