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秦始皇的皇后是誰?

比李白白


秦始皇當然有皇后,只不過我們不知道而已,有可能沒立皇后,有可能被殺。

秦始皇有20多個兒子,還有幾個女兒,這些兒子女兒的母親,中間肯定有一個是秦始皇的皇后,但由於各種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來推測一下。

秦始皇13歲就繼承皇位,由自已的母親趙姬和丞相呂不韋掌握朝政,結果秦始皇受到自已母親的背叛,趙姬不僅與呂不韋偷情,後來又與呂不韋找來的嫪毐在一起,還生了兩個同母父的弟弟,偷情也就罷了,嫪毐居然靠趙姬給的權勢陰謀造反,想殺秦始皇自立,被剛剛行弱冠之禮的秦始皇擊敗,之後秦始皇才開始親政。



再之後,秦始皇的弟弟成蟜,也為爭奪皇位而發生叛亂,叛秦降趙,成蟜的同謀、部下、支持者全被秦始皇誅殺。

秦始皇從即位之初,就開始遭受一次又一次的背叛,而且秦國朝堂之上的各種勢力也錯綜複雜,彼此爭鬥,而最大的勢力來自楚國。

為什麼秦國朝堂之上有楚國勢力,這是因為秦楚一百年來聯姻的結果,自秦國被晉國打壓,無法出函谷關後,秦國與楚國開始聯姻,首先是秦惠文王娶了楚國公主羋八子為妾,也就是後來的宣太后,而宣太后的弟弟魏冉也把持秦國朝政多年。



之後秦始皇的父親異人為了討好身為安國君王妃的華陽夫人,改名為子楚,華陽夫人也是楚國人,秦始皇的父親為了能順利當上太子,主動與楚國勢力交好。

再之後就是楚國王公貴族出身的昌平君和昌文君,身為秦國重臣,在秦國朝堂之上為官數十年。直到秦滅楚國的前昔,來自楚國外戚勢力的昌平君聯合楚國的項燕部,在韓國舊都新鄭發生叛亂,這一次的叛亂對秦始皇的打擊最大,秦始皇傾秦國所有力量,湊齊60萬大軍,一舉消滅昌平君和楚國,而昌文君也因為叛亂受到牽連而誅殺。

至此,秦國朝堂之上再無楚國勢力,包括那個極有可能是楚人的扶蘇生母,也是極有可能是秦始皇的皇后,由於昌平君的造反,而受到牽連被誅殺。



秦始皇的皇后很可能是昌平君的姐妹,或者是楚國公主,由於秦滅楚,導致一系列的楚人不滿,由於楚人的造反,被秦始皇一網打盡,包括皇后。

陳勝、吳廣造反打著項燕和扶蘇的旗號,項燕是楚將,可扶蘇呢?秦始皇的兒子,陳勝吳廣除了要爭取楚人支持,很有可能也為了爭取身為楚人兒子扶蘇的支持者。一切的跡象都指向秦始皇的皇后很可能是楚人,有可能被殺,有可能被廢,但史書沒有記載,我們也無從得知,一切都是推測。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皇后就是沒有立,兩個原因一個是個人原因,嬴政因為趙姬的問題,讓他對女子的貞潔十分看重!有史可查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全國各地巡遊。當他走到今浙江一帶時,得知當地男女婚姻比較自由,經常發生逃婚事件,婦女死了丈夫可以再嫁。他認為這不符合封建道德和法規,便命人把詔令刻在石頭上,這便是“會稽刻石”。其中有這樣幾句:一、“有子而嫁,倍死不貞”,意思是指責那些再嫁的寡婦帶著兒子改嫁,這是背叛丈夫的不貞行為。又說“妻為逃嫁,子不得母”。意思是,女子如果因為不滿男方而另找對象,是淫蕩的傷風敗俗的行為,將來她的兒子都可以不認母親,別人發現了殺掉她也無罪。



相傳有一個叫懷清的年輕寡婦,世代富豪之家,資產鉅萬。她丈夫死後,由寡婦獨自支撐家業,不再改嫁。秦始皇把她樹立為在全國提倡婦女貞節的典型,曾賜令她“旁座”,即與自己平起平坐,當時就連當朝丞相在皇帝面前也只能站著,可見秦始皇對懷清的推崇。秦始皇還為這名寡婦修築了一座“懷清檯”用來彰揚她的事蹟。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兒子扶蘇是楚國人所生,而在滅楚時,秦國的楚國勢力和他對著幹,出於政治原因而沒有立後!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扶蘇死後,大澤鄉起義,當時的陳勝吳廣打出了張楚的旗號,有意思的是,他們“詐稱公子扶蘇、項燕”,讓死去的扶蘇當他們的精神領袖,去從事反秦復楚的大業。


職場前沿思維


秦始皇陵園

裡面,卻根本沒有為皇后預留

陵墓

的位置。秦始皇的皇后是誰,任何一部史書都沒有記載。而且,秦始皇后宮的任何資料也沒有記載。涉及到秦始皇后宮的史料,只有秦二世胡亥即位後的一句話:“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於是把秦始皇的後宮全部誅殺。這是所有關於秦始皇的史料中惟一涉及後宮的記載,堪稱

一句話新聞

。因此,秦始皇就成為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後宮狀況不明的皇帝。況且,他還是“始皇帝”,距離《史記》成書僅僅一百年! 我認為,這一不正常的狀況與母親對他肉體和心靈的雙重傷害息息相關。 嬴政13歲即位,22歲親政,長達九年的時間裡,秦始皇沒有立皇后;在22歲到50歲長達28年的*統治時期,秦始皇也始終沒有立皇后。這到底是為什麼? 答案仍然是他的母親。 因母親帶來的心理陰影終生伴隨著秦始皇,致使他成了一個女人的仇視者,視所有的女人為不潔之物,就像他的母親一樣。可是他對母親的感情又是奇異的。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母親死後,秦始皇的生活中出現了一位奇怪的女人。 這個奇怪的女人叫清,是巴郡的寡婦。《史記?貨殖列傳》中有寥寥數語的記載:“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檯。清窮鄉寡婦,禮抗萬乘,名顯天下,豈非以富邪?”—清的先人因經營丹礦成為億萬富翁,清作為家族的後裔繼承了這份家業,而且擁有一支龐大的私人武裝保護家業,此之謂“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始皇認為清是一名貞婦,對她非常客氣,而且把清接到秦朝的首都咸陽安度晚年。清病故後,秦始皇又將清的遺體運回家鄉安葬。不僅如此,秦始皇因為懷念清,專門在埋葬之地為她修築了一座名為“懷清檯”的豪華紀念碑,以供緬懷,以至於司馬遷感嘆道:清不過是一名窮鄉僻壤的寡婦,竟然“禮抗萬乘”,和秦始皇平起平坐,名聲顯於天下,難道不是因為她富有的緣故嗎? 司馬遷的感嘆也許遠遠沒有揭示出清和秦始皇關係的實質。 秦始皇對清的禮遇令人驚詫。最奇特的是,秦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防止六國之人的反叛,把全國所有的兵器都收繳加以熔化,鑄造成編鐘和12個重達三萬公斤的銅人,安放在宮中。嚴苛的《秦律》也明文規定:天下兵器,不得私藏。可是秦始皇卻能容許清擁有一支龐大的私人武裝!這份禮遇早已遠遠超越了司馬遷認為的是為表彰清的富有的程度。還有學者認為,秦始皇一生都在求神仙和不死之藥,而清經營的丹礦是冶煉丹砂的最大企業;秦始皇陵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保守估計大約有100噸水銀,同樣需要丹礦冶煉提取,因此之故,才對清超乎尋常地禮遇。可是,在清死後,秦始皇已經失去了繼續懷念清的利益動機,怎麼解釋“懷清檯”的刻骨相思? 宋朝的夏竦在《女懷清檯銘》裡批評巴清“婦越閨戶,預外事,是非貞也;圖貨殖,忘盥饋,是非孝也;採丹石,棄織紝,是非功也;抗君禮,乖婦儀,是非德也”,指責秦始皇表彰巴清是“婦非所表而表之,表貪競也;臺非所築而築之,築禍亂也”。夏竦以靈敏的嗅覺,也許還有不為我們所知的資料,態度隱晦,同時又旗幟鮮明地推翻了秦始皇對清的“貞婦”封號。夏竦到底在懷疑什麼? 我認為,夏竦懷疑的是—巴寡婦清是秦始皇的戀人!在清身上,折射著秦始皇對母親的奇特感情。這種感情一方面是仇恨,一方面又糾纏著莫名的戀母情結。尤其是對天性內向的秦始皇而言更是如此。清的年齡大約比秦始皇要大上十歲左右,秦始皇把這份感情移情到了清的身上,清就是秦始皇母親的“想像性的替代”。清死後,即使築起了豪華的“懷清檯”,秦始皇仍然無法消泯對清的刻骨相思,不久就在巡遊途中病死,追隨清的亡魂而去。

立刻懂知識


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子女,按照當時的政治制度安排,他不可能沒有皇后,最大的可能性是在史書中被刪掉了。

秦始皇為什麼沒有皇后,這牽涉到統一六國的大業。秦始皇想要攻滅其他六國,就必須先把國內的外戚勢力幹掉。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代,各個國家之間的聯姻是十分緊密的,比如秦晉,在秦國公主嫁到晉國就會在晉國產生秦國的外戚勢力。外戚勢力對國家之間的戰爭會起到明顯的干涉作用,例如信陵君竊符救趙,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危在旦夕。趙國公子平原君向魏國公子信陵君求救,這裡信陵君的姐姐是趙國平原君的夫人。這種聯姻關係,導致國與國之間不是完全按照國家利益考慮問題,它還要按照親戚關係來考慮問題。如果考慮親戚關係,就無法完成滅國的戰爭,只能進行一些攻伐戰。

在朝堂之上的外戚勢力都是怎麼被消滅的呢?首先是秦始皇的同父異母的弟弟成蟜,史書上關於他的記載只有兩個,一是在秦莊襄王在位時,他曾出使韓國,並拿回一百里的土地,當時他只有十五歲。一個十五歲的孩子為什麼能有這麼大的功績?原因是在他的母親韓夫人身上,當時嬴政還沒有繼位,韓夫人通過家族關係幫助成蟜建立功績,與嬴政競爭王位。第二個故事是秦王政派成蟜攻打趙國,他卻臨陣叛逃。要知道當時的秦國是軍事第一大國,這不合情理。到底誰會迫害成蟜?最大可能性是趙姬。趙姬位於深宮中,能幫她幹這是的只有呂不韋或嫪毐,但呂不韋是丞相,身份比較複雜,不太可能去做這事,那隻能求助於嫪毐。在商鞅變法之後,在秦國封侯是相當嚴肅的事情。王翦當初帶兵伐楚的時候,還向秦始皇請求侯爵的封賞。這就說明沒有軍功不可能封侯,嫪毐後來被封為長信候,有可能是消滅了韓國外戚勢力而來。接下來就是趙國勢力,這不需要多說,嫪毐造反,呂不韋也被罷官,自己的親媽趙姬也被秦始皇軟禁。

最後一個被消滅的是楚國勢力。秦楚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密,早些的宣太后以及華陽夫人都是楚國人。在宋仁宗的時候,陝西鳳翔縣出土了一塊石碑,記錄了嬴政好多代之前的秦王詛咒楚王不得好死,也記錄了這之前秦楚兩國已經有了十八世的聯姻關係。這足以說明楚國外戚勢力在秦國朝堂歷史悠久,但在華陽夫人死後,楚國勢力莫名其妙消失了,這不符合常識。這隻有一種可能,有人把這段歷史隱藏了。

秦始皇為完成統一大業,是必定要把楚國勢力清除出局,但為什麼要把這段歷史給隱藏起來呢?這隻有一種可能,楚國勢力的人物與嬴政牽扯很深。這要從昌平君身上說起,他是楚王的兒子,華陽夫人的侄子,嬴政的表叔,也是楚國滅國後,楚將項燕尊奉的楚王。按道理說,昌平君的身份在秦國絕對應該是焦點人物,即使被幹掉也沒有必要在史書中被刪除。原因有可能是昌平君與嬴政的私生活很緊密。這就推論出另外一個同樣消失的跟秦始皇私生活很緊密的“皇后”同樣有可能是楚國人。秦國在嬴政這一代延續了秦楚聯姻的傳統,皇后是楚國人,而且皇后與昌平君關係緊密。所以昌平君被幹掉,皇后也被幹掉。

歷史還有兩件事來給出解釋。秦始皇死後,趙高矯詔,對扶蘇說,你自殺吧。扶蘇真就自殺了,這太不合理了吧,你最起碼驗驗詔書的真偽吧,怎麼能說死就死。原因有可能是,扶蘇是楚國公主的兒子,楚國勢力被連根拔起,傾巢之下,焉有完卵,扶蘇相信詔書讓自己自殺是真的。另一件事是陳勝吳廣在起義時代表的是楚國,打出來的旗號是兩個人,一個是項燕,這不必多說,另外一個是竟然是公子扶蘇,如果扶蘇是楚國公主的兒子,這就解釋的通了。其實這也可能說明了秦始皇本來就是打算讓胡亥繼位的,並不存在趙高李斯矯詔。

這都說明了秦始皇本來是有皇后的,並且皇后是楚國人,只是因為秦始皇需要清除外戚勢力,他們的歷史被隱藏了。

以上觀點全部來自於李開元先生的著作——《秦謎》,推薦去看原著,相當精彩。


君不諱


在解答這個疑問之前,我們先來簡單覆盤下秦始皇繼位的過程。

說有個叫呂不韋的衛國商人,在趙國見到此時身為質子的公子異,也就是秦始皇他爹,後來的秦莊襄王。

呂不韋覺得這人奇貨可居啊,值得投資(最早的風險投資?),於是他壓上了全部的身家,開始扶植公子異,並將自己的好玩伴趙姬送給了公子異,之後便生下秦始皇嬴政。

呂不韋穩住公子異後,立馬跑到了秦國,開始做工作,他先找到了秦孝文王(秦始皇爺爺,此時還是公子)的媳婦——華陽夫人。

這個華陽夫人雖然是大夫人,可是沒有兒子,呂不韋就在她耳邊吹風,將公子異認為養子。

呂不韋這人辦事很有效率,這事很快就辦成了。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秦國這段時間的政局變化——簡直不要太快。

此時在位的秦昭襄王去世。

秦孝文王繼位,在位三天,去世。

然後就是這個公子異繼位,名秦莊襄王,在位三年,去世。

秦王嬴政繼位。

咱們換個角度,站在華陽夫人的角度看這個事就是這樣的:

本來是個王室貴胄的媳婦,然後公公死了,自己老公繼位了,身份一下子變成了王后,轉眼間,三天後,變成了王太后,屁股還沒坐熱呢,又變成了太王太后。

很刺激啊。

好了,廢話少說,咱們開始破案。


第一:成蟜

成蟜(動漫形象)

歷史文獻中對於成蟜這個秦始皇同父異母的弟弟記載甚少,基本只有兩條記載:

1:他曾奉秦王政之命,前往韓國迫使韓桓惠王割地百里給秦國,時年15歲。

2:成蟜率軍攻打趙國,成蟜在屯留叛秦降趙。

從第一點看,成蟜這個人還有點本事啊,15歲便拿回百里土地啊。

可是你轉眼一看,成蟜生母名為韓夫人,你就明白了。

這個韓夫人是韓國人啊,也就是說明這個成蟜與其身後的外戚集團都是韓國勢力。

知道了這一點,第二條就說得通了,他一個當時天下第一強國的秦國王室,為什麼會臨陣叛徒。

原因很明瞭,有人要殺他。

那麼誰要殺他呢?秦始皇?

不對,是趙姬。

趙姬(影視形象)

趙姬作為秦始皇生母,她的一切權利與地位都來自嬴政,而這個成蟜和嬴政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他具有同樣的繼承合法性。

而且趙姬身為趙國人,與成蟜的韓國外戚形成了後宮之中的敵對關係,這種敵人,不得不除。

所以,成蟜這個人可不是能簡簡單單一筆帶過的,此人代表著,在秦國中,趙國勢力除掉了韓國勢力。

要知道,在戰國時期,征伐戰與滅國戰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

那時戰國諸國中,各國人員複雜,甚至身居高位,征伐戰中,還會幫自己的國主出謀劃策,可是涉及到滅國戰,那就不好把握了,會對故國產生一種不明的感情,從而影響甚至成為滅國戰的阻礙。

成蟜韓國勢力的覆滅,直接影響到嬴政的戰術攻略,六國中,第一個滅的,就是韓國。


第二:嫪毐

嫪毐(影視形象)

嫪毐這個人各位都很熟悉了吧,據說他在某一方面有特殊的能力。

呂不韋身為秦國的宰相之後就沒空和趙姬玩了,便安排了嫪毐給趙姬。

後來他倆玩的還挺好,甚至私生了兩子。

可是嫪毐身上有個兩個疑點:

第一,他如何封侯。

第二,造反造的莫名其妙。

商鞅變法後,秦國對於封侯這件事可是相當看重的,基本是要完全靠軍功才能獲得的。

他的“長信侯”是哪來的?

結合上文成蟜事件,還有他封侯的時間來看,應該是他幫趙姬幹掉了成蟜的韓國勢力。

趙國人趙姬、嫪毐幹掉了韓國人成蟜、韓夫人。

在政治博弈上,說的通。

再來說嫪毐造反。

秦王嬴政9年,這一年他22歲,正月,在雍城舉辦秦政大典。

此時,嫪毐在咸陽發動兵變,造反了。

不奇怪嗎???

這時的秦國所有的核心資源都在雍城,你在咸陽造個毛反啊?

如果他不是腦子不清楚的話,那麼,他針對的就不是嬴政,而是另有其人。

可他針對誰?史書上隻字未提。

那我們來看下現在秦國朝堂上,除去已經剔除的韓國勢力,還有哪些?

明面上只有呂不韋、趙姬、嫪毐的趙國勢力。

其他勢力史書沒有詳細記載啊。

怎麼辦?找唄。

詛楚文

宋仁宗時期,在陝西鳳翔縣出土了一塊“詛楚文碑”

上面記載的是在秦始皇很早之前的一代秦王詛咒楚王。

其中除了秦王祈求天神保佑秦國獲勝,詛咒楚國敗亡之外還提到一點:

上述,秦楚兩家百年好合,聯姻數代,長達三百年,17代君主。

再來看秦國秦始皇上下這幾代有哪些楚國人?

宣太后(羋月)楚國人,前文提到的華陽夫人是楚國人,在呂不韋倒臺之後繼任宰相的昌平君也是楚國人。

知道了這些,一下就明白嫪毐是針對誰了,嫪毐針對的就是現在秦國朝堂之上的楚國勢力。

當然,這場兩國的勢力之爭,趙國失敗了。

發生叛亂之後,嬴政迅速反應,將嫪毐五馬分屍,直接車裂了。

之後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呂不韋、趙姬等一干趙國勢力統統瓦解。

好了,趙國勢力現在剔除乾淨了,轉年,趙國滅。


第三:秦始皇的皇后是誰?

秦始皇后,這個歷史上第一位“皇后”,竟然在史書上毫無記載。

要說嬴政根本沒有立皇后,我從小就不信,不過那時候只會讀課本和現有文獻,沒有頭緒。

直到看到李開元先生的《秦迷》一書,豁然開朗啊。

前文提到了一人,昌平君。

昌平君(影視形象)

對於昌平君這人的印象大家都知道他是項燕擁立的楚王,可不要忘了,他還在秦國當過宰相。

他也是華陽夫人的侄子,華陽夫人死了之後,秦國中的楚國勢力是被他繼承的。

(算下來,他是嬴政的表叔?)

現在我們整理下線索。

1.秦楚兩國百年聯姻,到了華陽夫人這裡還在延續傳統。
2.華陽夫人只是嬴政的養奶奶。
3.昌平君身為華陽夫人的侄子與秦國丞相。

那麼華陽夫人在自己那刺激的身份轉換之後,她為了確保自己的政治地位,會不會繼續促成秦楚聯姻的傳統呢?

公子異繼位後,身為公子異的養母,還是有話語權的,可他不能給公子異安排楚國夫人,因為此時呂不韋、趙姬的趙國勢力剛剛得勢,一定會極力阻攔。

他們當時可不知道公子異只能在位三年,所以只要不是給公子異安排夫人就行。

那麼華陽夫人最好的選擇就剩下嬴政了。

此時嬴政剛滿10歲,到他繼位13歲之間這三年,正是那個時代婚娶的時間,給他安排一個秦楚聯姻的可能性大的嚇人。


第四:為何陳勝吳廣起義打“扶蘇”的旗號?

陳勝吳廣起義

前面說到,嬴政的皇后很可能是楚國人,那麼人選呢?先按下不表,先來說另一件事——陳勝吳廣起義。

這場起義中,有一個疑點,就是陳勝吳廣在起義時打出的旗號有兩個:

一個是打“項燕”的旗號,這點無可厚非,項燕身為楚國大獎,以他的名義復國是可以的。

可是他們還打“扶蘇”的旗號,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就彷彿你要推翻康熙的大清,要反清復明,結果你打“雍正”的旗號?神經病啊!

但是如果這中間牽扯到一個人,就不一樣了——昌平君

前面說到,華陽夫人給嬴政選皇后,這個人選一定要與自己關係密切,否則就達不到鞏固自己地位的目的了。

而昌平君是自己的侄子,昌平君又是楚國公子,那麼這個人選呼之欲出了,昌平君之女/姐妹——楚國公主。

秦始皇的皇后是楚國公主的話,扶蘇作為其子,陳勝吳廣打“扶蘇”的旗號復國就說得通了。

昌平君的記載其實也很少,我們知道到他在秦國當過宰相,後來叛秦,被項燕擁為楚王。

可是他在秦國這麼長一段宰相生涯的細節在史書上一概沒有。

而秦始皇后更是一絲一毫都沒有記載。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這是秦始皇在準備開始滅掉楚國時,就將二人與之身後的楚國勢力連根拔起了。

並且,因為自己皇后是楚國公主的身份,他連帶著將所有與其相關的記載全部銷燬。

總結:

賈誼的《過秦論》,其中“奮六世之餘烈”讀起來,彷彿秦始皇統一天下,全靠著前六世的功績,他只是做了一個掃尾工作而已。

雖然李悝、吳起、商鞅這些變法者實行變法後,使得這些國家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改變,國力也日漸強大。

可他們都留下了一個重大的問題——國家最高層的政治結構沒有發生改變。

這些朝堂中的別國勢力,是統一天下最大的絆腳石。

而秦始皇所做的這一整套層層剔除,甚至有些冷血無情的創舉,正是他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倚仗。

其他六國做不到,秦國曆代秦王也做不到,做到的只有這千古一帝——秦始皇

參考資料:《過秦論》《秦始皇本紀》《史記·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戰國策·卷六·秦策四·頃襄王二十年》 《秦迷》

我是蘇三,以大歷史觀宏觀看歷史,以人物事件細緻寫歷史。


蘇三說史


皇后簡稱“後”,是中國歷史上是最高統治者——皇帝正妻的稱號。在古代天子獨大,沒有人可與之平起平坐,所以天子的配偶不可以叫“妻”,因為其諧音“齊”就有“平齊、平起平坐”的意思,所以只能叫“後”。在封建王朝中,有所謂“外事五權,內事五枚”的說法。五枚均為”後“所執掌。皇后負責管理後宮,理論上所有嬪御、後宮的宮女、 女官等都受其挾制,所謂“後宮之主,母儀天下”。

歷朝歷代,都很注意立後,冊立皇后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要詔告天下,普天同慶。很多皇帝終其一身還多次立後(原來所立皇后去世或被廢之後),但是遍觀史冊,卻未能發現秦始皇立後的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稱為始皇帝,已經有相對完備的史官制度,不可能是遺漏,很多人認為,秦始皇一輩子就沒有冊立過皇后。

秦始皇13歲即位到22歲親政,中間有9年的太平天子時間,也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時間。即位3年,他便有資格立後,但前後9年都未立後。22歲到39歲的17年是其自己掌權、統一六國的時間,國事繁忙,在後方立後也不費事。從39歲到50歲時,秦始皇多在巡遊路上,但是立後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後人猜想,他沒有立後可能有以下原因:

1、秦始皇的個人性格及家庭環境之影響。史載,秦始皇的母親趙姬生性淫蕩。行為失謹,穢亂後宮。趙姬先是背叛秦始皇父親與呂不韋勾勾搭搭;後來又與內侍嫪毐淫亂並生了兩個兒子(實際上是秦始皇的兩個異母弟弟)。這些都使秦始皇的內心和尊嚴受到極大傷害,可謂是終生難忘的傷痛。為此,他殺死兩個異母弟弟並把母親趕出了首都咸陽,後來雖有悔過,但至死未讓她再住咸陽。由怨母而仇視、鄙視女人的心理陰影,使秦始皇長大後在婚姻能力上未能健康發展。宮中眾多女人,僅僅是為滿足他的生理的工具,他遲遲不願意立後。

2、與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有關。秦始皇曾四次巡視六國故地,其中三次都會見了徐福等方士以求長生不老之藥,甚至派徐福率領3000童男童女赴海外尋求仙方。這種長生不老的厚望一定程度上延遲了秦始皇立後的進程。他或許想發現後宮裡誰有能陪伴他共同成仙的資質?要等他自己實現長生不老的宏願之後再行立後?或沒準那些方士會給他帶回一個仙姑為後呢!

3、後宮美女美女如雲所致。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裡曾經大肆鋪陳“妃嬪媵嬙,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六國的宮內秀色及其原來王宮貴族的絕色女子都蒐羅進宮裡供他一人淫樂。可謂是各具韻致,奼紫嫣紅。深通馭人之術的始皇帝,或許就在短期內就不想為一人一後所羈絆,多享受下才是上算。

4、除性格多疑恐皇后掣肘。他特殊的成長經歷和後來受到的系列心理刺激、傷害可能造成他對立後有心理陰影。

5、自命不凡沒有看上眼的。秦始皇以始皇帝自居,自認功德超過了古代的聖賢 ——三皇五帝,對皇后的要求自然也就非常高了。他對統一六國後收入後宮的眾多佳麗非常鄙視,痛恨她們拋棄亡國之辱而媚悅新主的行徑,但對守貞重節的女子卻倍加讚賞。他對皇后的要求過高導致遲遲沒有納入他法眼的皇后人選。

正是上述的一種或多種原因導致偉大的始皇帝秦始皇始終未曾立皇后,直到秦始皇去世後出現陵園內一墓獨尊,沒有皇后墓的歷史罕見現象。

歡迎交流,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中國歷史上,皇權是至高無上的,有皇帝就要有皇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是秦始皇,那第一個皇后是誰呢? 雖然皇后是女性,但是因為其權力之大,統御整個後宮,所以也會出現一些干政的現象,自古以來也誕生很多女性政治家,而她們當中有很多也是從皇后開始起家的。

關於秦始皇的皇后,為什麼歷史中沒有記載呢,要知道在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都一定會有關於皇后的記載,但是唯獨秦朝的歷史中沒有,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對於這件事,民間有幾個說法:

1、第一個說法是秦始皇的母親生活不檢點,偷了人,並且有了兩個私生子,所以導致秦始皇本身對女性極為痛恨,所以有關後宮的內容他沒做任何的記載。不過後來,雖然秦始皇給母親逐出了宮,但是後來聽從了賢人的忠告,又把母親接了回來,恢復了秦王和太后之間的關係,其實這樣看來在秦始皇眼中,這並不是一件不可原諒的事。所以這個說法有些牽強。

2、第二種說法是秦始皇死後,秦二世下命令,凡是秦始皇的後宮,沒有孩子的,一同陪葬,有孩子的可以跟孩子一同生活。然後為了遮掩暴力行為,就刪除了對秦始皇后宮的記錄。

所以到現在都沒有秦始皇皇后的信息記載。

那麼中國第一位皇后是誰呢?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后是劉邦的老婆呂后。很多人可能會吃驚,為什麼呂雉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后? 現在人們提起呂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呂后將戚夫人變為“人彘”的故事,如此歹毒的女子卻成為中國歷史的第一個皇后,有些讓人難以接受。但這是事實。


丫丫說史


秦始皇並沒有立後,具體原因未可知,史料並未記載。但是他後宮有很多的妃子,其中為我們所知道的只有兩個,一個是公子扶蘇的母親鄭妃,另一個胡亥的母親胡姬。

秦王嬴政13歲即位,22歲親政,這段時間他應該娶了很多個女人,但是並沒有立皇后,或許是要把最好的留到後面吧。但是在22歲到50歲這段長達28年的統治時期,秦始皇也一直沒有立皇后,原因非常令人好奇。

有人猜測他不立後最大的一個原因是受他的母親趙姬的影響,這個女人太過水性楊花,先帝死後經常招納男寵,而且還跟呂不韋曖昧不清。這一切雖然秦始皇不說,但是都看在眼裡,覺得這樣真的是太過分了,所以就覺得女人都沒有一個好東西,遲早會背叛自己,所以就一直沒有立後。

還有人猜測他不立後是因為還沒有來得及,他過了中年以後就開始尋找長生之法,一心致力於尋找仙藥上,根本沒有空閒的時間立後,也沒有那個心思。可能他是想等到長生以後再找個貌美賢良的女人立後吧,可惜沒有等到那一天就死了。


小琛總


首先正史沒有記載過秦始皇有立過皇后,甚至對於他的孩子和嬪妃記載都甚少,我們熟知的秦始皇的兒子也只有扶蘇和胡亥,至於其他的都不得而知,所以既然沒有立,又何來的皇后呢?

而對於秦始皇為什麼不立皇后,歷來無論是史學家們還是民間都猜測不斷,很多人都認為始皇帝之所以不立後,很大程度是因為他的母親趙姬,我們都知道趙姬在始皇帝登基之後,並開始放縱自己,整個後宮都被搞的烏煙瘴氣,甚至明目張膽的將自己的男寵嫪毐帶入宮中供自己玩樂,到最後甚至還支持嫪毐造始皇帝的反,若不是始皇帝早就知道他會反,恐怕嫪毐都可能造反成功啦,所以他由於怨母最終導致自己仇恨女人,所以始皇帝終生不立後。再者還有人猜測由於始皇帝前半生一直在為統一六國而奮鬥著,後半生一直在為長生不老而努力著,所以他遲遲都沒有立後,甚至還有人說是因為始皇帝作為千古第一帝自命不凡,所以宮中的女子都看不上眼,所以就沒有立後。

當然個人不贊同以上的猜測,個人認為始皇帝沒有皇后應該是真的,但是他在未稱作皇帝之前,絕對有王后,理由有二個:

一、始皇帝登基之初年僅13歲,直到始皇帝22歲才發現趙姬和嫪毐的關係,而在這之中9年的時間,始皇帝並沒有討厭自己的生母趙姬,反而很孝順她,同時古人13歲就已經是可以娶妻生子了,那麼作為一國之君的始皇帝,不管是願意也好還是不願意也好,皇太后趙姬要做的第一件事肯定就是幫始皇帝選王后,而古代講的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作為皇帝雖然權利很大,但在生母還在世的情況下,皇后的人選肯定是她說了算。所以這個時候始皇帝絕對是有自己的王后,而且是趙姬幫他選的

二、始皇帝登基之時,天下還是由七國一同掌控,雖然此時的其餘六國實力已不如秦國,但如果六國聯合起來,對於秦國來說絕對是一個致命的威脅,所以始皇帝必須先交好一些國家,然後在滅掉一些國家,只有這樣才有機會統一天下,而且始皇帝在之後也的確是這麼做,他先交好齊楚兩個大國,然後就近滅掉韓趙等國,那麼始皇帝要怎樣才能交好齊楚大國呢?雖然史書說的是用錢去賄賂齊楚的大臣,然後由他們去勸說齊楚君王同意交好,但我想僅僅只是這樣的話,齊楚君王也有可能不同意,那麼怎麼辦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始皇帝和兩國聯姻,就是始皇帝娶了兩國的公主,然後將一國的公主立為王后,只有這樣齊楚才有可能同意交好。而事實上這種猜測的確存在,在現今就有史學家猜測扶蘇的生母楚國公主就是當時的王后。

基於此所以個人覺得始皇帝是絕對有王后的,那麼肯定就有人會問,為什麼最後始皇帝統一六國登基為帝之後,卻不把這位王后立為皇后呢?其實很簡單,試想下始皇帝這麼一個雄才偉略、心高氣傲之人,而且正是他一統六國,創立“皇帝”偉業的時候,他會忍受這麼一個被迫接受的王后嗎?顯然不會,如果把這位王后立為皇后,世人只會嘲笑他之前的作為,如果這位王后是太后趙姬所立,人們一看到這位皇后只會想到始皇帝有一個水性楊花的母親,而且始皇帝一看到這個王后也會想到他所受的屈辱,那麼反之,如果這位王后,是當初始皇帝為了求齊楚兩國與自己和好而立的,那麼人們一看到這位皇后,想的就是當初這麼一位雄才偉略的始皇帝也有屈服的時候,而這個就絕對是始皇帝不允許的啊,所以不管如何他絕對是不會立這位王后為皇后的。同時始皇帝為消除這位王后的存在,他很有可能就是毀掉了所有有關這位王后的記載,而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看不到任何有關始皇帝王后記錄的原因吧。

那麼又有人會問為什麼始皇帝不立另外一個人為皇后呢?這個嗎,其實誰都不知道,不過我斗膽的猜測下,為什麼始皇帝不立皇后?首先皇后是什麼意思呢?很簡單就是母儀天下的人,在明面上皇后就是和皇帝平起平坐的主,皇帝管理著全天下的所有事情,而皇后就是管理著全天下的女人,她是全天下女人的表率。那麼始皇帝作為一個都不願意和三皇五帝平起平坐的主,他會允許自己的身邊有一個女子跟自己平起平坐嗎?顯然不會,哪怕這個平起平坐只是名義上,他也絕對不允許,他要做的是讓全天下的人,不管是男是女也好,他才是唯一的皇,至高無上的皇帝。所以這也許就能解釋為什麼始皇帝直到死都不願意立皇后的原因吧。


澳古說歷史


秦始皇的一生充滿了謎團,這謎團其中之一就是,秦始皇的皇后是誰?

中國曆代王朝的皇帝,他們的後宮都在歷史上有記載,特別是皇后,那可是母儀天下的,相當於現在的第一夫人,制度上對立皇后還有專門的規定呢。秦始皇,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皇后,也就是始皇后,是哪一位女子,史書上卻一點記載都沒有,兩千多年以來,也沒有任何人知道,這非常奇怪了。不僅是始皇后,即便是關於秦始皇的後宮的信息,都基本沒有,這就更加奇怪了。於是,有很多人對這種奇怪的現象作出種種猜測,有人說秦始皇迷信方士,一心追求長生不老,這種追求使他遲遲沒有立後不過這種說法站不住腳,秦始皇信方士追求長生不老,都是秦國消滅六國,一統天下,而且是秦始皇瀕臨晚年的事了,按照傳統,秦王親政後就應該立後,也就是在他二十多歲的青壯年時代,四五十歲、年老體衰的時候所產生的追求長生的思想不會干擾幾十年前的事情。

還有人說,秦始皇的母親,就是那位趙姬,生活作風不太好,豢養面首,居然還生有兩個孩子。這件事對秦始皇影響頗深,他處死了面首,把母親驅逐出京,感情上由怨恨母親發展到仇恨女人,甚至成為一種心理障礙,這就使他遲遲沒有立皇后。這也是一種說法,但是也有人認為這樣的理由不成立。秦始皇的母親豢養面首確實是事實,不過娜毒的事情背後其實是他的母親與養祖母華陽太后間的政治鬥爭,後來,有人勸告秦始皇做的事有點過的時候,秦始皇自己又考慮到政權的穩定和繼承關係的安定,也就把他的母親迎回京城,母子關係恢復正常。秦始皇是極為出色的政治人物,他採取行動的根據都是政治因素,純粹的感情色彩並不多見。另外,秦國以前的歷史當中,太后養面首、生孩子並不少。

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就和來秦的外國義渠王生了兩個孩子。宣太后的兒子也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確實知道這件事,他還很好地利用了這件事:他和他的母親合謀定計殺死了義渠王,隨後又吞併了義渠王名下的國土,威脅了秦國西北邊境的多年的一個心腹大患就此消失。母親和外人生了孩子,秦昭王並沒有什麼反常的舉動,在宣太后的主持下,他很早地娶妻立後,後宮眾多,子女也不少,這其實表現了秦國社會中實利人情濃厚、相對的道德約束卻很淡薄的邊風古情。所以說,太后的養不養面首和秦王立不立後之間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

還有一種觀點是,秦始皇的性格決定了他沒有立皇后。秦始皇一統六國以後,後宮當中雲集東方六國的佳麗,要從中選一個既出身名門,又賢良淑慧女子確實是一個難題。何況,秦始皇認為自己功德要超過了古代的聖王—三皇五帝,當然,皇后的標準也就很高很高了。

唯一能和秦始皇后宮有一點關係的史料記載就是在《史記》中,對秦始皇死後的個細節記述。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三十七年條中這樣說:“九月,葬始皇驪山。……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秦始皇在沙丘去世後,趙高和左丞相李斯合謀,篡改了遺詔,逼死太子扶蘇,擁立秦始皇幼子胡亥為帝,就是秦二世,九月咸陽舉行了盛大的葬禮,秦始皇被安葬在了驪山,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秦始皇陵。這時,胡亥下了一道如何處置秦始皇后宮的命令。這道命令的意思是先帝的後宮當中那些沒有子女的人,不宜外放出宮。最後,這些人全部被殉葬,這些人的數量還不少。

根據這條記載,我們可以得出如下信息,秦始皇后宮當中女子不少,但是具體的數量現在已經無法知道了。根據繼承了秦國制度的漢朝政治制度來看,如果從漢朝初年的情況來推斷秦始皇后宮的情況,那麼秦始皇應該有正夫人一人,就是皇后,側室若干人,統一都稱為夫人。夫人們的稱號分別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幾種,比如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她是惠文王的側室,稱夫人,正式的稱號是八子,夫人地位的高低,就和政府官員的品級一樣,也都有規定。現在有專家推測,秦始皇后宮中真正有名分的,最多也就是十幾個人。後世傳說秦始皇后宮上萬佳麗,都是野史、傳聞,或者是文學的誇張,是不能當做歷史來相信的。

可能在我們看來,能夠入選秦始皇的後宮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情。

其實不然,非但不是榮耀,還有可能是一場災禍。這些女子最後下場是什麼樣的?那些為秦始皇生育過子女的,還算逃過一劫,那些沒有子女的,雖然還在青春年華,就不得不“追隨秦始皇於地下”去了。命運不可說不悲慘。

綜上所述,千古一帝秦始皇雖然後宮中有不少的女子,但是他確實沒有立過皇后,至於為什麼沒有立,說法很多,但是,現在還沒有哪種說法能夠完全立得住腳,因此,這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