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看待繼北大碩士被阿里巴巴拒了後,清華的博士也被百度拒了這件事?

趙先森


一看到這個消息其實一點都不奇怪。我覺得還是2點原因,第一點,就是用人單位覺得你不夠優秀,第二點就是用人單位覺得你太優秀,不適合這個崗位。

從第一點來說,用人單位在卡的應該是你的第一學歷,不然北大清華碩博士應該比較優秀了,但是大家都知道,考研讀博清華北大還是比較容易的,相對於高考來說。在用人單位有本碩博都是985,或者本科985,研究生是藤校的更適合對象時真的不會考慮你,畢竟用人單位也想要更好的。而且本科就讀於名校的學生確實素質更好點。

另外可能就是你的專業是不匹配的,今年19考研複試,雖然金融等專業神仙打架,但清北復交浙大全部沒招滿,原因在於部分專業缺人嚴重。說明985的一些冷門專業仍然不具備競爭力。而且專業不匹配也證明你從事這個崗位是不合適的。

用人單位覺得你太優秀的原因也有,但是主要可能在於你要求的薪水太高,用人單位覺得用高薪養一個不確定能給公司帶來收益的人太不保險。也不排除部分名校高學歷的學生雖然很優秀,但是和社會脫節比較大。每個老闆都是在計算你能給公司帶來什麼,而不是憑你學歷吃飯。願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


醫學教育與專業選擇


北大、清華畢業生應聘被拒,十分正常。我國社會必定會從學歷社會走向能力社會,大學生要重視自己的能力培養。

誰說北大碩士、清華博士去某公司應聘,就一定會被錄用?就連哈佛、/<font>MIT畢業生去應聘,不被錄用,現在也十分正常。/<font>

首先,人們一直反對用人單位以學歷識人,但內心深處,卻一直有學歷情結,總認為名校畢業的學生就比其他學校畢業的學生能力強,就會受到用人單位青睞。如果覺得北大、清華畢業生不被錄用,十分奇怪,那是不是承認用人單位就按畢業學校身份錄用人才呢?或者反過來,有的用人單位以連北大、清華博士都不用來體現自己的用人水準,這不照樣有名校情結,/<font>“蹭名校”炒作嗎?

名校畢業是一個學生的求職身份,但這並不能代表就有比其求職者有更高的能力。這提醒所有進入名校的學生,要在求學期間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能認為只要有名校身份,就在人才市場暢通無阻。同樣,對於非名校畢業生,也不要因自己的學校/<font>“出身”就自卑。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學歷社會”最終會轉變為能力社會,名校身份、海歸身份現在都已經貶值,每個學生在規劃自己的學業和職業發展生涯時,不能只想著改變自己的學歷身份,而要想著怎樣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

其次,一名大學畢業生不被一個單位錄取,並不說明他不優秀,而是適合不適合。這也是擇業要雙向選擇的原因。用人單位要選適合的大學生,大學生也要選適合的用人單位。用人單位聘用人才,要看人才本身是否勝任,哪怕畢業生很優秀,但這並不一定適合本單位,用人單位要考慮招聘人才和崗位的匹配度,包括穩定性。比如有用人單位擔心名校畢業生擇業期望太高,工作不穩定,因此,寧願選擇一些來自非名校的大學畢業生。而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也會投多家簡歷,被一家單位拒錄,還有其他單位的機會,而其他單位的機會說不定更適合自己。因此,要理性地看待不被某家單位錄用。這是人才市場中十分正常的雙選選擇現象。


熊丙奇看教育


很久以前曾經看過一篇武俠小說,裡面的大反派是一個將軍,武則天的後人,實力逆天,無數英雄豪傑都折在他手裡。終於有一次,一群少年英雄經過種種努力得以和他對峙,問他:你這一生最怕的是什麼?

明將軍說,他最怕的有三件事物。前兩件我都記不清了,反正和天下大勢有關,而第三件,是一個女人。

小說裡寫:聽了這話,所有人都鬆了口氣,甚至覺得這傳說中不可一世的厲害人物也親近了起來。原來他也是一個普通人。

在我讀中學的時候,北大曾經有一個畢業生選擇賣豬肉,一時成為新聞。只因在大家心目中,北大清華畢業的人應該是人生贏家, 去左右時代風雲,最不濟也要進個世界五百強,怎麼可以賣豬肉呢?聽起來也太不美了。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這名畢業生甚至出來道歉,說自己對不起母校,給母校抹黑了。道歉之時,幾度哽咽。

大家對北大清華的期望值也太高了,高到這裡的畢業生必須去那些最光鮮的地方做最光鮮的事情,才不算丟臉;而如今,更有某些畢業生認為,哪個單位要是拒絕了自己,就是奇恥大辱。

北大碩士清華博士被拒有什麼稀奇,這個世界上哪一條哪一款寫著,只要你是北大清華的碩士博士,人家用人單位就必須倒履相迎?

進入一所好學校,並不代表你就一定會成為優秀的人;成為了優秀的人,也並不代表用人單位就需要你這個類型的。

比這個世界把你捧起來最可怕的,是自己把自己捧起來。

聯合國秘書長也是會尿床的,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一時之間找不到合意的工作完全是很正常的事情。

成績越好的人,有時候越難接受人生的挫折,因為他已經優秀習慣了,所以才對這個世界的拒絕感到莫名驚詫。

而更多普通人,早就習慣了,努力,失敗,成功,再失敗,繼續努力……週而復始。

比起來,當年那位賣豬肉的北大畢業生格局要高遠多了。雖然沒有成為人們心目中預想的那種“優等生”,但如今賣豬肉也賣出了名堂,身價已經過百億。他的名字叫陸步軒。

北大畢業生可以成為國之棟樑,也可以賣豬肉,甚至還可以被一些知名企業拒絕錄取……這完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只因在你證明自己的實力之前,你並不偉大,偉大的是你的母校。


吹上來的小動物


平常心看待。

你希望我怎麼看待,說北大的碩士和清華的博士也不過如此?還是說阿里巴巴和百度太嚴苛?

北大的碩士和清華的博士就是很厲害,阿里巴巴和百度就是很牛逼,知識無用論就是自欺欺人。

一個清華博士被拒了,有什麼好震驚的,就是十個清華博士被拒了,又怎麼樣。

在網上隨便搜一搜北大傑出校友,或清華傑出校友,就能找出幾百個北大、清華畢業生在世界500強公司任高管,在政府機關任要職的例子。

從概率來看,高學歷確實是知名企業的敲門磚,大多數名校畢業生都處於社會精英階層。

先不說清華博士和百度之間可能是因為薪資或崗位等問題沒有達成一致。退一步說,就算清華的博士是因為能力不足被拒,又有什麼可驚訝的,難道名校裡就沒有能力不足的學生了麼?

那你對名校的期待也太高了,高學歷不是萬能的,清華畢業去賣豬肉的也不是沒有,普通學校畢業生也能逆襲,畢業於杭州師範學院外語系的馬雲就一手創辦了阿里帝國。

學歷只是一方面,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但你不能因此認為學歷一文不值。

如果是質疑阿里巴巴和百度的招聘流程,知名企業的HR部門通常都有一整套為自己公司量身打造的招聘流程,不僅看學歷,更注重應聘者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公司已經囊括了眾多的業界精英,他們不缺應聘者,只想挑選最適合的人才。

別說北大清華的畢業生去應聘失敗,哈佛、劍橋的畢業生去應聘失敗也不稀奇,而且普通學校畢業生應聘成功的也大有人在。

如果你用幾個個案以偏概全,否認高學歷的價值或知名企業的招聘流程,是你的認知出現了偏差。


張兆傑說


我在阿里的時候,有華南理工的博士來面試,被拒了。我說說內部原因。內容很真實,是我聽事業部主管跟HRBP聊天得知。

1.年齡可塑性問題。我們全部門都是國內外名校畢業,但最高學歷只是研究生,平均年齡27歲。80%年齡24-28歲,而博士已經33歲,之前沒有相似社會工作經歷。年齡問題導致可塑性比較低,同事絕大多數比他小,而且還小七八歲。讓一個學歷比他低,年紀比他小,當他的職業引導人甚至是他的主管,擔心他內心接受不了,難以融入群體,待不長久。

2.學歷問題。阿里還是比較看重學歷教育背景的,但這不是全部。畢竟商業公司,還是考察員工績效為主。目前,博士應聘崗位非技術崗,屬於產品運營崗。這個崗本科學歷就可以勝任,博士從學歷上講,並沒有在崗位勝任力上表現出出明顯的優勢。

3.成本問題。博士開價並不高,12k底薪。在廣州,這個價這個崗,在公司待了三年(算是大學實習期)同事底薪也是這個水平,但已經對業務非常上手,年紀也不過二十五六,距離成家還有五到六年時間,可以把全部精力撲在工作上,這就是潛在的隱形人力價值。但博士呢?從創造價值角度來說,沒有特別厲害的地方,但是隱形人力成本很高。

歸根到底,博士面試被拒是什麼原因?

不是公司原因,不是博士自己原因,是社會和教育,造成的人才結構性失調問題。


莎139296814


我女兒上高中時,有幾個同學一同坐車去參加奧賽,其中有一個是清華苗子,後來也果真考上清華。

一路同行,一位家長回來後就感慨,我終於知道自己家孩子和人家差距在哪了?

因為一路上,大多數孩子都是在聊天睡覺,只有那個孩子既不聊天也不睡覺,從上車到下車,一分一秒都不浪費,埋首看書。

其實,即使他不看書,他也不會和同學聊天,因為他不知道聊什麼,怎麼聊,這樣的孩子就是屬於典型的書呆子,適合搞科研,如果讓他做團體項目,恐怕會兩敗俱傷。

我車間以前也有一位清華畢業高材生,有一次從國外購買的設備出故障,廠領導將儀表電氣維修三個車間的領導技術員全部叫到現場研究,誰也不敢發言,他圍著設備轉了兩圈,告訴維修人員從哪兒下手,維修人員不服,他當場把公式寫在地上,廠領導果斷拍板,動手。兩個小時後,設備恢復正常,直到今天還在運轉,直接給我們廠子節省上百萬修護費。

不過,那老哥直到退休也只是科級幹部,而且是最沒有實權的那種單位。因為他不僅本事大,脾氣也大,上面領導和他都合不來,他再有本事,人家不用他,就讓他閒著,用我們的話說,這樣的人在國企就是浪費,但性情所致,即使在民企只怕也未必會如魚得水。

所以,不論北大清華,還是哈佛耶魯,高學歷不代表高情商,找工作不僅要適合你的能力,還要適合你的性格。


簡心如玉


這有什麼奇怪的,別說阿里百度這樣的大公司,像我們公司一個幾十人的的公司,我在面試過程中就有一個清華博士一個北大碩士連二面我都沒給機會,清華的這個博士四十多歲,以前自己帶過兩次團隊,將團隊由十幾人帶到幾十人,之後都與原公司高層鬧翻,最後被迫出來找工作,坦率來講此人有能力,有經驗,有學歷,但是我招的是工程師,是攻克技術難題的專業技術人才,而此人與我性價比不高,此人適合合夥人的角色,所以沒有給他二面機會,說白了就是不合適。而北大碩士則過於狂妄,面試時我提出一些專業知識問題,此人拒絕回答,問一些其以往工作經驗或者項目,此人也拒絕回答,你什麼都不說我怎麼判斷你是否合適這個崗位。所以也沒給他機會。這種事就是看合不合適,你不合適這個崗位再優秀也沒用。


金鈤投挑


高智商被拒是特例吧!別把人家一棍子打死吧!其實招聘是看這個人適合這個崗位和清北學歷無關吧!我講個真實的故事吧,我兒子和一群成績好,學校也好的人一起去應聘,其實優秀的人挺多的,我去了都是絕望,想著考不上了,考試成績英語他就沒人家考的好,面試又是一群人綜合打分,等結果出來還真是招聘上了,而比他優秀的人落榜了,我也想不通麼


心態50248


總有些人拿個案來滿足自己的酸葡萄心理,下面摘一段清華大學官網上的文字:

清華大學平均每年畢業學生逾6500人,就業率一直保持高位,畢業生去向以國內升學、出國(境)留學和工作就業為主。2015年,清華大學畢業生共7035人(不含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其中,本科生3113人,研究生3922人。畢業生就業率為98.4%。其中,國內深造比例近三成,出國(境)留學比例不到20%,工作就業比例超過一半。
  2015年,清華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單位以企業單位為主,其中在國有企業就業比例最高;其次為高校、科研及其他事業單位;再次為各級黨政公共部門。
  根據2015~2016年度《泰晤士報》排名,2015年清華大學出國(境)深造的畢業生中,超六成在世界排名前50位的大學留學。

  《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世界大學排名》(QS排名)是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世界大學排名之一。2015年,該排名首次專門發佈《QS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排名》,清華大學被評為全球第九,亞洲第一。

應聘過程中被阿里、百度這樣的頂尖企業拒掉,並不是什麼反常、丟人的事情,企業要的是合適的人,不是學歷最高學校最好的那個,這是稍微有點職業常識的人就應該知道的道理。

由博士被拒就去質疑博士的能力,由清華博士被拒就去質疑清華學生的能力,你們真的想多了。

那些說高分低能、智商高情商低的人,也可以歇歇了。你見過幾個高分低能低分高能的?要真這樣,學校就關門了,這世界不就是一群低能兒的天下麼?

知識經濟時代,還在拿草莽當英雄,只能說諸位OUT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是說著玩兒的,國家花大力氣拿巨資搞千人計劃、百人計劃,你看看那些進入計劃的人都什麼出身!

小草有它的價值,大樹也會被砍倒,但你不能因為森林中有一兩棵樹倒了,就否定森林的價值。

我們多數人都不是北清畢業的,我也不是,但我們沒有必要去看人家一兩個學生的笑話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自己努力超過他們就好了!


職場簡史


職場,合適比優秀更重要。

被拒只代表求職者和職位不相符,並不代表北大碩士或清華博士不優秀。

有一期《非你莫屬》,因為一個女生太優秀,我認為思敏文化不能給到一個適合她的職位,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竟然有人因為“優秀”被拒,其實職場永遠都是雙向選擇。

我清楚的記得,在我25歲的時候,面試我的總經理是一位優秀的職場女士,她說,“先不要說你適不適合,先問自己我是否熱愛,能否堅持這個崗位。沒有經驗不是關鍵,沒有專業也可以學,關鍵是你熱愛、堅守。”放到今天來講,就是不忘初心。

我在分答做過一期小講,第一步就是打造一份漂亮的簡歷,很多人覺得自己很厲害,有學歷、技能,殊不知,面試官考慮更多的可能是求職者的經驗是否與崗位相符。很多人給自己貼標籤“我是靠才華吃飯的”,那麼,在讓大家看到你才華之前,請做好你的自我介紹,這份自我介紹不是我是誰,不是我來自哪裡,而是用方案、成果,來介紹自己的IP。

第二,求職前的準備,不光是求職禮儀的幾大部分準備,還要了解你即將面試的企業、崗位,你自己是否能夠勝任。很多畢業生說自己求職就是在某招聘網站海投,其實,這樣的方式好比大海撈針,於人於己都是浪費時間。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同樣用於職場。用心打造好自己這份“簡歷”,才是最好的投石問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