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只有如來和諦聽能分辨真假美猴王?

《西遊記》是一本哲理小說,它藉助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來講述

修身學道的理論。基於這個判斷,我們之前解讀了:

“ ”

“ ”

“ ”

等情節的哲理內核。現在,我們來解讀另一個家喻戶曉的典故——“真假美猴王”,看看這個故事裡隱含了怎樣深刻的哲理。

為什麼只有如來和諦聽能分辨真假美猴王?

敦煌壁畫裡的唐僧和猴行者

“真假美猴王”有什麼隱喻

在《西遊記》裡,唐僧是個修行者,代表著法性;而孫悟空是他的心,白龍馬是他的意,豬八戒是他的情,沙和尚則是他的才。悟空在書裡一般也被稱為“心猿”,第五十六回回目就叫作“神狂誅草寇 道昧放心猿”。如果大家還有印象的話,應該知道第十四回有一個呼應的回目,叫作“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

第十四回講述唐僧從五行山下救出孫悟空,收他為徒弟。師徒二人走在通往西天的大道上,遇到了六個賊人攔路,他們是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悟空作為隱而不見的心,雖然嬌小,卻能降服六賊,為唐僧開路。但唐僧嫌他無惻隱之心,師徒倆發生矛盾,悟空一怒之下飛回花果山,途徑東海,便找龍王討酒喝。龍王趁機勸他說:“大聖,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

妖仙,休想成正果。”悟空被他說動,只得回頭西轉找唐僧。彼時,唐僧已得到觀音傳授的《定心真言》(緊箍兒咒),並且成功騙悟空戴上緊箍咒,降服這隻放蕩不羈的猴子,實現了“收心”,共同走向西天正道。

為什麼只有如來和諦聽能分辨真假美猴王?

心猿歸正

第五十六回則反了過來,前面說的是“收心猿”,這回講的則是“放心猿”。前面說的是心猿歸正才消滅六賊,這回講的卻是神志發狂才誅殺草寇。前面是“悟”,這裡則是“迷”。修道者迷失正途,神志發狂,憤怒傷身,導致大道昧而不明,最終連修道之心也給放走,復歸了人心,形成“二心”。

“真假美猴王”其實就是兩顆不同的心,一為道心,一為人心。

唐僧急於趕路,導致六賊重現

第五十六回開頭說:“靈臺無物謂之清,寂寂全無一念生。猿馬牢收休放蕩,精神謹慎莫崢嶸。”“靈臺”就是心的意思,這句詩說明修道者要做到無人心的境界,不要心生雜念、心猿意馬,這樣才能“除六賊,悟三乘”,實現“萬緣都罷自分明。”

唐僧成功克服女兒國的美色及琵琶洞的情慾誘惑後,已經是死心向道了。師徒四人取路西行,遇見一座山,唐僧生怕又有妖怪。悟空則寬慰說:“師父放心,我等皈命投誠,怕甚妖怪!”這一說就讓唐僧鬆懈了下來,以為修道的路上,心魔已經無關緊要了。

所以翻過高山後,豬八戒就“賣弄精神”起來,把擔子都丟給沙僧,自己上前趕馬。豬八戒是唐僧的意,這說明唐僧此時已經放鬆修道的意志,不肯兢兢業業,而是想要馬走快點,儘早得道。急於求成正是人心的表現,所以悟空舉棒向馬喝了一聲,那馬嚇得飛奔了二十里。

可惜欲速則不達,唐僧騎馬跑開沒多遠就遇到了一夥盜賊來攔路。唬得他戰戰兢兢,跌下馬來,再也無法前行。盜賊向唐僧討要盤纏,唐僧這才想起行李還被沙僧挑在後面,自己急於趕路,反而身無長物。沒有辦法,他只好“打誑語”——這說明已經迷失了正道——說自己有個小徒弟在後面,身上有銀子,等他來了再給盜賊銀子,盜賊便把唐僧吊了起來。

唐僧與孫悟空生二心

因為心(悟空)落在了唐僧的後面,所以修行路上又被六賊阻斷,使唐僧心迷而意亂,偏離正途,開始著了相。悟空趕上來,變成了個小和尚,看到那群盜賊後,心裡卻暗喜說是:“買賣上門了!”心一碰上六賊,就必然要將其消滅。所以他跟唐僧說:“承你抬舉,正是這樣供。若肯一個月供得七八十遭,老孫越有買賣。”只要修道者還有道心在,知道用心來破六賊,自然就不會被迷惑,因此悟空才告誡師父要時時“抬舉”他。

悟空在把唐僧打發回舊路之後,就要了結盜賊的性命,說:“待我一個一個打來,一發教你斷了根罷。”而然唐僧畢竟六根未斷,他叫八戒傳話給悟空“莫要打殺那些強盜”,當他聽說悟空把盜賊全都打死後,就反過來詛咒心,口裡絮絮叨叨的“猢猻長,猴子短”。修行者唐僧開始因六根不淨而脫離道心,師徒也就生出了二心。

荒誕的是,唐僧在埋葬兩個盜賊之後,還對其做禱告,說什麼“他姓孫,我姓陳,各居異姓;冤有頭,債有主,切莫告我取經僧人。”說明師徒已經

離心了。所以後面寫“孫大聖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師徒都面是背非。”雖然走的還是取經路,但魔障已經成,又得遭難。

為什麼只有如來和諦聽能分辨真假美猴王?

師徒二心

唐三藏“道昧放心猿”

天黑之後,師徒四人在一座莊院裡借宿。莊院主人正是盜賊的父母,主人訴說生養逆子之苦,悟空則說:“連累父母,要他何用!等我替你尋他來打殺了罷。”這是

道心破六賊的堅決。而主人卻說:“總是不才,一定還留他予老漢掩土”,這是人心對六賊的的流連。兩心分歧,反映的正是修道者唐僧的矛盾。

盜賊回家後,知道唐僧師徒借宿於此,就預謀殺害。老者急忙喚醒四人,讓他們趁夜色逃離——這表明修道者既然不願意破除六根,就期望能夠繞過六根,繼續上取經路。可以六根不除,道依然還是無法修成。所以盜賊很快就追上了他們,這時的唐僧說:“悟空,切莫傷人,只唬他便罷。”悟空哪肯聽,再次痛下殺手。說明,心已經發狂了,再也不受修行者的控制。

所以唐僧下馬後立即念起《緊箍兒咒》,並且說:“你這潑猴,可惡太甚!不是個取經之人。”道心所以堅決破六賊,但如果缺少仁念,無心向善,那也就不是真正的道心,仍然是人心。所以唐僧才說:“我不要你跟了,你回去罷!”而且此時的悟空早已離心,所以也就沒像三打白骨精那次一樣,苦苦要留,很乾脆的離去。

第五十六回說明心神不定者,難以修成大道,最終取經路也會受阻。

真假美猴王的出現

悟空離開唐僧後,心神又安定了下來,他知道自己已經一心向佛了,再也沒地方投奔,“真個是無依無倚”。這跟過去總是念念要回花果山做妖精已大不相同。所以,悟空又回去找師傅,並且告誡他:“只怕你無我去不得西天。”不料唐僧並不領情,又要念咒,悟空“見師傅更不迴心”,只好離開。

這時,他忽然醒悟“這和尚負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訴觀音菩薩去來”。根據《大唐三藏法師傳》的記載,玄奘在西行路上,每次遇到困境都會念起觀音菩薩,並總是得以解脫。因此,當悟空醒悟知道要去找觀音的時候,他也就回歸了道心,成為真正的行者。而唐僧仍“不迴心”,“背義忘恩,直迷了一片善緣”,所以他就要被人心——假猴王給纏上了。

因此,觀音對悟空說:“你那師父頃刻之際,就有傷身之難,不久便來尋你。”唐僧最終還是得收心的。

果然,唐僧遇到了假猴王,不僅被打傷,連行李都給搶了去。沙僧為了找回行李,飛行三晝夜才來到花果山,見到假猴王。那假猴王不知道修道的真諦,只是誇口說自己也要去西天,獨佔功勞,“

教那南瞻部洲人,立我為祖,萬代傳名也。”這全是人心勢利的言語。之後,假猴王與沙僧交手,沙僧大敗,只得逃往南海見菩薩,卻在那裡看到了真猴王孫悟空。

為什麼只有如來和諦聽能分辨真假美猴王?

為什麼只有如來和諦聽能夠辨別真假猴王?

悟空與沙僧拜別觀音,回到花果山,兩猴王相遇,難辨真假,就像道心和人心易混淆一樣。心本是一個,

向大道則為道心,向私慾則為人心。那麼要怎麼去分辨這兩者的區別呢?第五十八回講的就是這個問題。

悟空見到假猴王后就大罵:“你是何等妖精?敢變我的相貌,佔我的兒孫,擅居吾仙洞。”告誡修道者,一旦離了道心就會立即被人心所佔據。等道心迴轉過來,兩心就要開始相爭,“攪亂大乾坤”了。

沙僧材質愚鈍,難辨真假,所以自己先回去找師父。兩猴王一直打到南海觀世音菩薩處,觀音分配真假的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她說:“且放了手,兩邊站下,等我再。”又念緊箍咒看二猴的反應,結果難辨真假。菩薩沒辦法,只好叫悟空到天庭上去求助眾神。這說明,單單靠視覺、靠直觀是看不出人心、道心之別的

二猴到天庭後,眾神將也看不出區別。玉帝便命李天王用照妖鏡來照照,結果仍是毫髮無差,難辨真假。表明,即使使用工具來直觀,仍然也沒法分別人心和道心。

二猴沒辦法,只好去找唐僧——想直接訴諸於修道者本人。可是唐僧修道未成,就連他自己也無法分辨自己內心中的這兩面,只得作罷。這都是著於色的緣故。

視覺既然無法分辨心的真假,那隻好求助於聽覺了——二猴打入地府裡,找到地藏王菩薩,菩薩命諦聽出來分辨。誰知諦聽已經聽出了假猴王的來歷,卻不敢揭穿,說幽冥之神,法力有限,還是去找如來為好。——靠靜坐傾聽依然無法達到“禪門無心訣”的境界,因為它還著於聲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觀音、天神、唐僧以色辨心,無有所得;諦聽以聲求心,不能降服。最終還得上雷音寺找如來,以心見心

為什麼只有如來和諦聽能分辨真假美猴王?

如來佛高坐寶殿,向眾僧說法:“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為照了,始達妙音。”又說:“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競鬥而來也。”他指出諸位菩薩雖然法力廣大,但還是不能遍識周天之物。其中有四猴不計入十類之種、不達兩間之名。裡面有一隻叫“

六耳獼猴”,非常“善聆聽”,所以才被諦聽給聽了出來。這個假猴王就是六耳獼猴。

那獼猴知道真相被如來說破了,所以變得“膽戰心驚,急縱身跳起來就走”,而真悟空不可能會有此反應,不可能想逃跑。所以眾僧成功分辨出了真假,並由如來將其收服,悟空將其打死。見到真如,以心見心後,二心終於歸一,道心重新佔據原位。

最後再由觀音勸解,唐僧悟空師徒再次同心,度過了這關劫難,重上西天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