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是什麼,讓他們選擇如此過一生

是什麼,讓他們選擇如此過一生

圖為黃亞飛老師(資料圖)

人的一生充滿選擇。當考驗來臨,取捨之中是智慧,更是價值追求:

在湘北連綿起伏的大峰山下的一所小學,雙手只有三根殘指的老教師黃亞飛,默默耕耘43年,為3000多名孩子點亮了智慧之燈——他,是大峰山孩子們心中的“勤奮筆俠”;

在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鎮梅村,村醫郭光俊50年來紮根山區,為村民治病防病。村裡條件不好,他就上山採藥,以減輕村民用藥負擔,還將大部分收入都用於村衛生所的建設——他,是梅村百姓心中的“最美鄉村醫生”;

在湖北宜昌市,西陵消防中隊的消防員們在地表溫度超過40℃的酷暑環境中,身著數公斤重的“棉襖”、負重30餘公斤,“以練為戰”,每日訓練時間超過8小時——他們,是守護百姓安全的“最美逆行者”;

……

深山裡的堅守、數十年如一的奉獻、酷暑下的揮汗如雨、災難來襲時的逆行……一個又一個的“平民英雄”,做著最平凡的工作,可這份平凡卻又讓人震撼。是什麼,讓他們選擇如此度過一生?或許除了崇高的愛國奉獻精神,再無其他力量能夠如此強大。

“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愛國是中華民族世代自強不息的精神財富和力量源泉,它從來不是空泛、抽象的,而是用熱血鑄就、用奉獻書寫。革命戰爭年代,舉著炸藥包衝向暗堡的董存瑞,烈火中紋絲不動的邱少雲……共和國的旗幟,是無數烈士們用鮮血染紅的。英雄主義精神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為了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而流血犧牲、忘我奮鬥。

和平年代,不需要每個人都“捐軀赴國難”,但這種精神在任何時代都不會褪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批示全黨全國向優秀先進典型學習。從常將“我是來幹事的,不是來享福的”掛在嘴邊的李保國,到秉持“賺錢的事你們來幹,不賺錢的事讓我們來幹”信念的廖俊波;從“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的黃大年,到抱定“守島就是守家,國安才能家安”信念默默守島32年的王繼才……他們的先進事蹟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都以黨和國家的需要標註個人志向,在平凡的崗位上用奉獻書寫不平凡的人生華章。沒有氣壯山河的豪言,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他們將一生奉獻給了農村大地、大山河海、遙遠邊疆、實驗機房,在歲月深處鐫刻滾燙的赤子之情,充分彰顯了新時代奮鬥者的品格與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奉獻,每代人的奉獻都有自己的時代特徵。我們的時代,是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催人奮進的時代;我們的事業,是前無古人、披荊斬棘、前途光明的事業。建功新時代、擔當新使命,須臾離不開愛國奉獻精神。我們要善於把握時代跳動的脈搏,把時代要求與自己的奮鬥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前輩矢志愛國、甘於奉獻的優良傳統的同時,以創新精神理解它、實踐它、詮釋它,用實際行動賦予愛國奉獻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新的精神境界。

上個世紀50年代,建成後的川藏公路被稱為“世界公路災害的百科全書”。建設者中,有個傳奇人物叫張福林,在檢查爆破炮眼時被巨石砸中後不幸去世。人們在他的挎包裡發現一本日記和5包菜籽,“我要把幸福的種子撒在西藏高原,讓它生根、開花、結果。”無數像張福林一樣的建設者傾注心血、無私奉獻,令“天路”不斷向遠處延伸,花開四季。在我國各個地區,還有許多像川藏公路一樣的公路要建設,在邊海防線上,還有許多像開山島一樣環境艱苦的哨所要堅守;在脫貧攻堅領域,還有許多“硬骨頭”要啃;在改革開放的征途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要闖;在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上,還有許多坎坷要踏平……新時代的奮鬥者當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在自己的崗位上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郝思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