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現有疑似病例幾百人,每天確診一兩百人,為何不一次檢測完?

贛榆百事通


今天的疑似病例522人,這個數字相對於前段時間高峰期每日新增幾千人已經少了很多,而且隨著復工復產,核酸試劑的產量也上來了。要說高峰期檢測試劑少疑似患者多檢測不過來可以理解,那麼現在僅僅數百人為什麼不一次檢測完呢?估計很多網友都會有這樣的疑問。

確實現在每日新增疑似患者不多,核酸檢驗試劑的供應量也比以前更充足。但這裡有一個檢驗陽性率的問題,會有部分患者是假陰性的,通過一次核酸檢測沒有檢測出來,但是卻又接觸史和比較典型的症狀,那麼這些人還是疑似患者,還需要多測幾次,這也是疑似患者沒辦法一次檢測完的原因。



從另一個角度看,每天都會有新增的疑似患者,我覺得不太可能來一個疑似就檢測一個,應該還是每天固定時間做檢測,檢測出來也需要時間,這是疑似患者不能清零的原因之一。只有哪天不再新增疑似患者,然後集中把那些現有疑似患者檢測掉,一般連續兩到三次檢測陰性可以暫時排除,但是還需要單獨隔離14天以上。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帶來幫助!喜歡就點個贊吧!


汪醫生小課堂


大家好,我是波波醫生,我來給大家解答一下。

截止3月5日,累計新冠肺炎確診感染者為80565人,較前一日增加143人;現有疑似522人,較前一日增加143人。

可能很多人有一個疑問,現階段疑似病例才幾百人,為什麼不一次性做核酸檢測來確診或者排除呢。

我們先來看看疑似病例的定義:

疑似病例是指患者具有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學史,然後具有相應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外周血象改變,胸部CT示磨玻璃影。

當流行病學史和實驗室檢查滿足後,則先報為疑似病例。報為疑似病例後,則由當地疾控中心對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並採集咽拭子檢測,而咽拭子檢測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這期間報為疑似病例。

“最美好”的情況是第一次咽拭子就顯示陽性,這樣就可以很快的將疑似病例修改為確診病例。但是我們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案例,大家在網上也關注過一些報道,有些病人第一次咽拭子陰性、第二次咽拭子還是陰性,按照規定我們應該將患者排除。但是患者的實驗室檢查和胸部CT表現又很明顯,因此為了謹慎一點,還是報為疑似。

確診病例必須以咽拭子檢測陽性為標準,如果咽拭子為陰性,不能臨床表現再怎麼典型,都不能報為確診。

確診病例的確診如上圖。需要說明的是,第三點,關於新冠病毒IgM抗體是《新冠肺炎診療指南(第七版)》新添加的。

就現階段的數據來看,疑似病例在一天天的減少,這很值得我們的欣慰,說明防控已經到了收尾階段了。

也期待早日戰勝新冠,早日解除疫情,這樣大家就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了。


波波醫生說健康


現有疑似病例幾百人,每天確診一兩百人,為何不一次檢測完?

雖然疑似病例有幾百人,以檢測能力來看,一天可以檢測完,但是實際情況並不一樣,疑似病例的來源比較複雜,不是人等試劑,是試劑等人。



篩查人群類別不同

在篩查方面,試劑盒15分鐘能出結果,一天能檢測幾百人,試劑盒檢測,能排除流感和真正的病例,病人和普通人,這樣能在最短時間內篩查出確診病例,避免病例流落在外,造成二次三次傳染。



在排查方面,通過籍貫,工作地,密切接觸史來找出疑似病例,並且通過檢測篩查出病例。

前一天累積的疑似病例,還有當天新增加的疑似病例,需要通過試劑檢測完,才能夠排除出疑似病例,有兩種可能,一是轉為確診病例,二是轉為密切接觸者,需要隔離14天。

篩查的難度在於無症狀感染者

10-14天是潛伏期,但是有些人雖然感染了,但是一直沒有症狀出現,有時候,bingdu比較狡猾,需要檢測好幾次,才能最終確診。

很多地區偶爾出現個別病例的增加,除了輸入性病例,還有隱瞞疫區的接觸史,如果潛在病例沒有被發現,可能會導致家庭內部傳染,這樣疑似病例的人數很難一次檢測完。

密切接觸者數量也不少,但是有些有出現臨床症狀,比如:發熱,ct發現肺部異常。如果密切接觸者沒有出現症狀,只是隔離觀察。

現在各省疑似病例並不多,偶爾出現的病例,也只是個位數,大部分的疑似病例在武漢,隨著逐步的篩查,疑似病例會越來越少。


星星媽育兒說


截至3有5號下午14時左右,全國現有疑似病例522例,比昨日增加了143例。有些朋友不禁會問:試劑盒子夠用了,醫護人員也不緊缺了,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疑似病例?既然核酸檢測可以確診新冠肺炎,那全部做檢測不就能判斷是不是新冠肺炎了嗎?其實,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有些人呈現假陰性

目前,核酸檢測可以說是確診新冠肺炎的“金標準”,只要檢測結果呈陽性,就可以確診。但是,媒體已經多次報道,很多患者核酸檢測結果呈假陰性。為什麼是假陰性呢?因為主體已經感染了新冠病毒,但是沒有測出陽性結果。這些患者需要做兩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核酸檢測,最終才能得出陽性結果。英雄李文亮醫生的前兩次核酸檢測結果也是陰性,直到第三次才呈陽性。所以,醫生並不會僅憑核酸陰性結果就輕易下結論,假陰性患者需要繼續隔離,待進一步檢測。這一系列過程都是需要時間的,所以疑似病例不可能在短時間清零。

其次,疑似病例還在增加

對於現有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都需要進行隔離觀察,在隔離觀察期間,有些人會出現一些疑似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進而根據診療指南,可能會被確診為疑似病例。另外,病毒存在潛伏期,患者在沒有出現症狀時,一般不會主動去醫院就診,在這期間可能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新增被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如果出現一些症狀,也可能被列為疑似病例。現在疫情尚未結束,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還是會小幅度增加,所以不可能一次全部檢測完。

換個角度來看,疑似病例小幅度增加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說明各地排查力度加大,人群感染的風險在降低。就拿印度來說,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印度的確診病例一直都是3例,很多人在分析這個事情的時候,表示很擔心,因為有些人感染後可能沒有就醫,這可能造成人群大面積感染。雖然這些都是猜測,但是不無道理。所以,每天都有新增疑似病例,其實是件好事。

我是黃志豔大夫,致力於用樸實無華的文字解釋複雜難懂的疾病知識,幫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體。您的點贊就是我最大的動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新冠肺炎的困擾,請把這篇文章轉給他們吧!


黃志豔大夫


你好,我是一名內科醫師,來回答你的問題。經過全國各地的努力,疫情在逐步的得到控制。現在每天新增確診的人數在逐步減少,新增疑似的人數也在逐步減少。截止到北京時間03.05 20:00,全國現有疑似病例522例。有很多網友如題主一樣,心裡面有疑惑,為什麼不一次把疑似病例都檢測完呢,這樣就可以一下子明確疑似病例到底是不是感染病例了?其實這種想法是存在偏差的,下面來給大家來解釋一下!

疑似病例為何不一次檢測完?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明確一下疑似病例及確診病例的診斷標準,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有流行病學史中的任何一條,且符合臨床表現中任意2條。無明確流行病學史的,符合臨床表現中的3條,即可診斷為疑似病例!👇👇


而確診病例的診斷標準是:疑似病例同時具備以下病原學或血清學證據之一者👇👇




這樣我們就可以從疑似病例與確診病例的診斷標準上來分析解釋這個問題:(1)從疑似病例標準來說,現在每天新增的疑似應該都是當天新發現的,由於沒來的及核酸檢測,或雖然已經檢測,但結果未出或第一次核酸檢測為陰性者,這些都歸為了疑似病例;(2)從確診病例診斷標準來說,確診病例的診斷首先是疑似病例,然後經過核酸檢測陽性才能確診。然而有一部分疑似病例經過多次核酸檢測仍然是陰性,這樣需要的時間就會很長。還有一部分是由於採樣技術、採樣部位、檢測試劑盒等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侷限性,從而造成假陰性,但臨床症狀仍然是疑似,這樣疑似的病例數就會一直存在!綜上可見,疑似病例並不會如題主說的那樣,一下子就可以檢測完,因醫學的科學性、嚴謹性,沒有確鑿的證據,就不能一下確診!

小結:由於每天依然有新增的病例,使大家始終心裡繃著一根弦,不能放鬆下來。但我相信,經過國家的努力,經過我們每個人的努力,新增確診病例與新增疑似病例在不久的時間將會迎來雙清零。希望大家依然要堅持,依然要做好個人防護!

用心科普,傳遞知識與健康,以上文字只是個人意見,如果喜歡,歡迎關注點贊!


有點理想的住院醫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釋。現在疫情已經在慢慢的控制,新增確診病例與疑似病例都在減少。有人問為什麼不一次檢測完呢?下面來分析一下!

為何不一次檢測完?

關於每天新增的疑似病例,雖然目前核酸檢測的試劑盒供應充足,能讓每一個疑似患者均能進行核酸檢測,但每天新來的患者,並不一定都能出結果,有的第一次出結果顯示的陰性,還需要第二次檢測,只要有新增的疑似病例,總的疑似病例就不會一下都清零!關於每天總的疑似病例,有的檢測一次有可能出現假陰性,比如英雄李文亮連續兩次核酸檢測都是陰性,直到第三次才呈陽性,這種情況就會造成檢測週期延長,致使疑似病例仍然存在。最後,疑似病例採集的形式、採集的部位、試劑盒的應用都存在一定的侷限性,這些都會造成疑似病例的假陰性!



小結:疑似病例只有通過核算檢測陽性才能為確診病例,醫學的嚴謹性與科學性使檢測有一定的程序,這就造成了有的疑似病例不能一下都被確診是不是!我們也不用太糾結於這,相信在很快的時間內,疑似與新增病例都會雙雙清零。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防護,努力為疫情防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用心護理,愛護一生,歡迎大家交流,喜歡記得關注吧!

護理小天地


自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漢市出現了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疫情很快就蔓延開來,全國各地紛紛出現感染病例,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一天天大幅度上升,一天新增數千人的時候確實挺讓人揪心的。經過三個多月的艱苦奮戰, 目前我國疫情的上升態勢得到遏制,確診病例一天天減少,治癒病人也在一天天增多,疑似病例也已經減少到幾百人的水平,全國各地也紛紛復工復產。這是很鼓舞人心的戰果,要知道,目前意大利、韓國等國家疫情還處在上升態勢,一些外國人甚至都跑來中國來避難了,要是擱前一兩個月,他們敢來嗎?


我們都知道,確診病例都是從疑似病例篩選出來的,截止目前疑似病例僅為482例,為什麼不一下子把這幾百人檢測完清零呢?接下來吳醫生就帶大家聊一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認識一下什麼是疑似病例,疑似病例需要結合流行病史及臨床表現綜合分析。流行病史指的是有到過有疫情的地區或者有接觸過從疫區出來的人。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3點:1.發熱或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狀;2.CT等影像學表現符合新冠肺炎的特點;3.發病早期血常規提示白細胞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數正常或減少。如果有流行病史且符合2點以上的臨床症狀,或者無明確流行病史但符合3點臨床表現,我們就可以考慮為疑似病例。

確診病例需要從疑似病例中篩選,如果疑似病例符合以下三點中的任何一點,我們就可以確診為新冠肺炎了:1.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2.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新冠病毒高度同源;3.血清新冠病毒特異性IgM、IgG抗體陽性;血清新冠病毒特異性IgG抗體由陰性轉位陽性或恢復期較急性期4倍及以上增高。

從以上介紹我們得知,要確診新冠肺炎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麼簡單,有一點不要懷疑,那就是醫生比大家更想知道是不是新冠肺炎,醫生肯定會第一時間安排確診試驗,等待結果需要一些時間,而且確診的檢查並不是那麼敏感,有些病人可能第一次檢測的時候提示陰性,有些需要測幾次才提示陽性。為了謹慎起見,那些檢測陰性的病人也需要觀察一段時間才能排除。另外,目前疫情還沒有完全熄滅,每天還是會有一百多的新增疑似病例。所以說,並不是醫生不想清零疑似病例的數據,而且目前還暫時無法一下子清零啊。

雖然我們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但我們還不能放鬆警惕,目前國外的疫情嚴峻,我們除了要警惕國內疫情的反撲,還需要警惕境外疫情的輸入。在還未完全取得勝利的之前,我們都不能放鬆警惕。

我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給大家傳播健康知識的全科醫生,關注我,您就擁有了一個家庭醫生。

全科吳醫生


現有疑似患者幾百人,每天確診一兩百人,為何不一次檢測完?

其實幾乎所有的人都有這個想法,為什麼一次不把所有的人都檢測完,當然還有人有其他的想法,把全國人民都做一次核酸檢測,不是一次性就解決問題了沒嗎?



目前是不可能把全國的每一個人都做一次核酸檢測,主要是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感染的能力非常強大,運輸儲存和檢測均需要全程保證安全,對檢測核酸的實驗室和運輸儲存的條件均有特殊的要求,所以核酸檢測成本極高,包括運輸、保存成本和檢測成本,這就意味著並不是每個醫院或者每個地方都有這樣的檢測條件。而且因為各方面的原因,不一定檢測一次核酸均提示陽性,影響檢測結果的因素採樣的標本不合格,患者在發病開始的時候複製的病毒比較少採樣的時候不一定能夠把病毒逮個正著,運輸儲存標本不當影響檢測結果,另外核酸檢測試劑也會影響檢測結果,而且檢測一次核酸提示陰性,因為各種原因的影響,並不代表著以後就不一定不會被感染。



所以目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主要是從疑似患者中來,對疑似患者均要採集標本進行核酸檢測。

而疑似患者主要表現為:

1、發病前兩個星期去過有新冠肺炎的地區,包括武漢、武漢周邊或者武漢及周邊以外的有新冠肺炎的社區。或者接觸過來自武漢及周邊的人或者接觸過社區發病的患者。

2、發病前的兩個星期之內和新冠肺炎患者有過近距離密切接觸。

3、家庭、醫院、辦公室、聚餐或者聚會出現聚集性發病。

4、出現發熱、呼吸急促、呼吸窘迫等表現。

5、發病早期抽血化驗提示白細胞和淋巴細胞正常或者減少。

6、胸部CT 出現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學表現。

有流行病學歷史,臨床表現出現任意兩條表現或者沒有流行病學歷史,臨床表現三條都出現則需要高度懷疑新冠肺炎,及時按要求隔離和診治。



新型冠狀病毒成功侵入人體之後並不是馬上發病,而需要潛伏1~14天才發病,而且目前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已經出現了第四代,所以導致了疑似患者並不是一次性全部出現,而是逐漸出現,而伴隨嚴防嚴控措施和醫療資源的不斷投入,診斷及治療程序的簡化,疑似患者也就越來越少,而新冠肺炎患者主要從疑似患者中來,所以確診患者也逐漸減少,伴隨疫情的發展,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疫情總有消失的一天,即各種數據清零的時候,從中國的疫情來看,逐漸好轉,但是中國以外的疫情如韓國疫情等卻不容樂觀,而且有境外輸入病例,所以目前疫情依然沒有解除,目前依然需要做好防護措施。


佳園道


現在還有疑似病例522人,昨天新增了143個疑似病例。從2月29日開始每天都是新增一百多個疑似病例,於是不少朋友心中就在想,為什麼不把這些疑似病例檢測完?為什麼每天都還有一百多例?還有完沒完了?今天劉醫生給大家分析分析這到底是什麼情況。
一,
疑似病例肯定都是做了檢測的,但是結果肯定不是陽性,要是陽性那就是確診病例了。所謂的疑似病例,那就是醫生根據患者的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綜合分析,認為患者極有可能是新冠肺炎,但是又缺乏病原學和血清學的明確證據。比如一個患者有發熱、咳嗽和乏力,14天內和新冠肺炎患者有密切接觸史,但是咽拭紙試驗卻是陰性的!這個時候肯定不能給他下明確診斷,因為缺乏病原學診斷。那這個病例就只能算疑似病例。怎麼辦?重新做咽試紙試驗!在這個確認的過程中時間就慢慢流逝了。但是有一點好的趨勢,大家注意到沒有這幾天每天的疑似病例雖然都是新增一百多例,但是2月29號的時候疑似病例累積有851例,而今天只有522例了,總體來看疑似病例是在減少的。



二,疑似病例無法“一次性檢測完”。上面也提到了,確診病例肯定是疑似病例明確找到病原學或者血清學依據的!只要還有處於潛伏期的患者,那就很有可能還有疑似病例,只要有疑似病例那基本上也還會有確診病例,而確診病例肯定有密切接觸者,密切接觸者很有可能被感染上病毒,有的可能很快就表現出來,有的則帶病毒潛伏。所以,要想徹底沒有疑似病例,那麼起碼要在最後一例確診病例的時間往後推兩週以上。

希望新增確診病例為零,新增疑似病例為零的那一天早點到來!加油!



骨科木匠劉醫生


大家好,我是醫療工作者張,是一名執業醫師,可以為大家普及一下健康知識,若想了解更多,請關注我!

截止2020年3月5日15時,我國新冠肺炎累計確診80566例,累計治癒52158例,累計死亡3016例,現有確診25392例,現有疑似522例。在國家政府密切監督管理和全國人民的積極配合下,新增確診和新增疑似病例除湖北省以外的大部分省市已經在逐漸清零。有人表示了疑惑:現有疑似病例就幾百人,每天確診一兩百人,為什麼不一次檢驗完呢?

我們先來看看最新的消息



3月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其中說明了疑似病例的診斷標準。結合下述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綜合分析診斷為疑似病例:

  1. 流行病學史 (1)發病前14天內有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其他有病例報告社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發病前14天內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者)有接觸史; (3)發病前14天內曾接觸過來自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來自有病例報告社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 (4)聚集性發病(2周內在小範圍如家庭、辦公室、學校班級等場所,出現2例及以上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的病例)。
  2. 臨床表現 (1)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 (2)具有上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影像學特徵; (3)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
  3. 有流行病學史中的任何一條,且符合臨床表現中任意2條。無明確流行病學史的,符合臨床表現中的3條。



我們明確的是新增確診病例是從疑似病例中進一步檢測得到的,在試行第七版中明確提到了確診的檢測方法。

疑似病例同時具備以下病原學或血清學證據之一者: 1.實時熒光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 2.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 3.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和IgG抗體陽性;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G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或恢復期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1)病原學檢查:採用RT-PCR或/和NGS方法在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糞便等標本中可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下呼吸道標本(痰或氣道抽取物)更加準確。標本採集後儘快送檢。 (2)血清學檢查: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多在發病3- 5天后開始出現陽性,IgG 抗體滴度恢復期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

我們平時生病上醫院肯定要做檢查,最普遍的做的就是血常規和尿常規檢查,沒有人是採集了血液或者尿液後立馬就出結果了吧?都需要時間的。這種數據分析並不是人為進行分析,而是由儀器進行數據分析的。如果是人為我們還可以加派人手大力排查,儀器的數據分析不行,它有固定的時間,時間到了數據就出來了。血尿常規都要半天時間,更何況是病毒的檢測呢?而且我們知道核酸檢測也有假陰性的存在,這導致我們要做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核酸檢測,才能取得真正的結果。最新出來的血清學檢查更要在三到五天後才能得知結果。

結語:慶幸的是防控措施做得很好,我國的疫情形勢也在逐漸的緩解,新增疑似和確診病例逐漸減少,我相信新冠疫情的結束就在不久的將來,繼續做好自己能做的,耐心等待疫情的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