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南寧上林縣一老人在家中不幸死亡,兩歲幼兒靠自來水成活,你怎麼看?

養生番茄


今天看到這則新聞感到既痛心又慶幸。痛心的是老人辛苦了一輩子,還沒享受到人間的幸福快樂,就這麼匆匆地走了,並且,在走的時候與之相伴的僅是一個尚且不能交流感情的幼兒,老人想對這個世界說的最後一句話究竟是什麼,竟無人知曉;慶幸的是陪伴老人走過最後一程的兩歲幼兒竟靠自來水活了下來,這應該說也是一個奇蹟。

在農村,迫於生活壓力甚至說生存壓力導致大部分年輕人背井離鄉去創世界、去討生活,而守在家裡的大多都是老弱病殘幼。這些留守者當中有的自己的生活尚且無法料理甚至自身的健康尚且無法保障,但他們還需要照顧家中的其他更幼小者或更羸弱者,長此以往,他們的身體終於被勞累拖垮,進而釀成了許多令人痛心的後果,令人慨嘆不已。


要想避免這種現象的頻繁發生,各級政府應該關心、關注農村留守者的生存狀況。最起碼來說,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應該組織建立留守者“聯動照顧機制“,要求每家每戶每天都要互相照應,如有突發事件或困難要及時通知到村民小組和村委會,村民小組和村委會應該迅速行動,及時處理或解決。

總之,避免這種悲劇的發生是當務之急。要想避免這種悲劇的再次發生,各級政府應該積極想辦法,想對策。否則,這種悲劇就會頻繁上演。


老胡說三農


99隨便語:爺爺病死家中5天,兩歲幼兒躺在爺爺身邊,靠自來水活命,讓人心酸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

一位可憐的老人走了。

他是孤老,家裡是村裡貧困戶,兒媳因為嫌棄他家窮而離家出走,兒子被迫遠赴外地打工,留下兩歲多的孩子,由體弱多病的爺爺照顧。

這對爺孫倆相依為命,尚未長大懂事的孫子,成為爺爺臨死前唯一的見證人……

如此淒涼景象,你是否覺得似曾相識?

是的,這就是當代很多農村家庭的現狀,年輕人外出打工,家裡留下老人和孩子,成為留守家庭,唯一的區別,有的老人咬牙堅持著,有的堅持不住倒下了。

事發經過——

(1)7月27日,廣西南寧上林縣三里鎮雙羅村韋揚莊,一位66歲的老人病死家中。

(2)韋錫明老人的老伴,在今年初去世了,韋錫明自己常年體弱多病,但也只能咬著牙,獨自一人撫養尚未滿3歲的孫子阿奇。

韋錫明的兒媳婦是外省人,因為嫌棄家裡窮,去年離家出走再也沒有回來。

韋錫明的兒子叫韋江,因為想賺錢改變家裡的現狀,在今年4月,隻身去往廣東打工。

(3)事發時,有村民來到韋錫明老人家裡,想借一把農具,於是發現了慘烈的現場,老人躺在床頭的地上,屍體已經腐爛,孫子阿奇就躺在老人身邊,已經全身癱軟,奄奄一息。

經過搶救4小時後,阿奇才恢復意識。

(4)經過分析,韋錫明已經去世5天左右,在這5天裡,年幼的阿奇沒有食物,靠著打開廚房裡的水龍頭喝水,才活了下來。

(5)不滿3歲的阿奇,原本身體就不好,不知道什麼原因,有時候會身體抽搐,發暈,所以連村裡的幼兒園也沒法上。

經過這次事情後,阿奇會吃村民給他的零食,卻總是一言不發。

這家人太可憐,村民自發為他家捐款,目前已經籌集到2萬元,希望可以給阿奇治病。

第一,這是一個貧窮的農村家庭的真實寫照。

這對爺孫倆的事情,看得人鼻子發酸,因為爺爺可憐,孫子更可憐。

這樣的家庭,在很多貧窮地區農村裡都能看到,大概的過程是這樣的:

當家裡男孩子長大,就出去打工,然後碰運氣帶回一個外地女人,結婚生孩子,然後女人嫌棄家裡窮,悄悄跑了,已經變成父親的男孩子再次出去打工,家裡留下老人和孩子。

這就是一次次的重複。

我們可以猜想,當孩子長大,又會重複他父親的老路,出去打工,再帶回一個女人,結婚生子,如此重複……

第二,我們不能責備阿奇的父親,甚至不能責備他的媽媽。

在這樣的故事裡,阿奇的父親是個弱者,他沒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命運,他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賺不到很多錢,所以沒本事找到踏實過日子的女人。

但這不是他的錯,他自己也不想成為失敗者。

我們甚至不能咒罵阿奇的媽媽,那個拋棄兒子,拋棄丈夫,一個人逃跑的女人。

人都不是聖人。

任何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力,那個女人同樣也想幸福,但她和阿奇的父親沒有感情,當她認識到這個家庭的貧窮,無法給她幸福的時候,她就會逃跑。

她是個壞女人,然而,她的壞卻符合人性。

假如你是個女人,你面對同樣的狀況,你能保證自己甘願貧窮,不逃跑嗎?

結束語:在這個悲慘的故事中,我們甚至無話可說,因為你發現,你和故事裡人物,其實是同一種人。


99隨便


如果不是因為生活,如果不是因為貧窮,誰又願意背井離鄉,留下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和一個兩歲的孩子在家裡。

南寧上林縣一位六旬老人在家裡不幸死亡,然而除過孩子之外,沒有人知道,兩歲的孩子靠自來水維持生命好幾天。



這則新聞很具有社會現實意義,反應的正是我國很多農村地區留守老人以及留守兒童的現狀。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謀生,因為條件有限就只好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裡,為了生活,不得不和至親分開。誰也不想一年四季漂泊在外,誰也不想連自己的父母最後一面沒有見老人就離開了。這樣的事實真的很殘忍,見證老人去世的竟然只是一個兩歲大的孩子。一個孩子,他又能知道什麼,還好他頑強的活了下來!

生活確實不容易,但是在生活的同時,請不要忘了家裡的老人和孩子,他們還在等著你的回來,他們你上次離開的時候就是見他們的最後一次。


如果不是鄰居及時發現,可能一條幼小的生命也要離開了。通過這件事我真的希望相關部門能夠重視農村留守人員的生活狀態,這不是個例,而是演變成了社會現象。

孩子還小,他有無限的可能!不管是相關部門還是在外打工的親人們真的請多給予他們一些關愛吧!

這是大貓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在文章下面留言評論!

大貓聊三農,我是王大貓。喜歡大貓的可以關注一下啦!


大貓聊三農


南寧上林縣一老人在家中死亡,兩歲幼兒靠自來水成活,這又暴露出農村又一個突出問題――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生存問題。

題中韋老漢六十多歲,孫子兩歲,兒子離異獨自一人在外打拼。家中剩下一老一小艱難度日。

要是兩老一小那還好說,偏偏韋老漢也是獨身,其突發死亡後,就只剩下一個不諳世事的兩歲小孩。好在他已經懂得一些生活常識,知道打開自來水飲用,才得以生存下來。

值得慶幸的是鄰居及時發現並採取了措施,才使得小孩得到及時的救助。

如果不是小孩慬得打開自來水的方法,如果不是鄰居發現的早,恐怕這個小孩也就一命嗚呼了。

農民工在外打拼,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著巨大貢獻,成為城市發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軍。但是,他們的父母和孩子的撫養問題卻擺在了人們的面前。要想讓農民工堅持下去,就必須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第一要建立城市和農村託老,托兒中心,讓老人孩子的生命、生活得到保障;二是城市幼兒園、小學、初中向農民工子女開放,讓他們能在父母打工的城市入托、入學、學習知識。三是通過承包地、宅基地退出方式,獲得城市住房,讓他們在城市安居樂業,創業發展。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看完這則新聞報道,感到鼻子酸酸的,很有一種想要流眼淚的衝動。這種悲慼的事情,竟然還發生在社會發展相對先進的現時階段,實在太不應該了。

事件經過:7月27日,廣西南寧上林縣三里鎮雙羅村韋揚莊,60歲的留守老人韋某(男)靜靜地躺在床頭地板上,身體已經開始腐爛。在他的旁邊,也躺著兩歲多的奄奄一息的孫子。據韋某的鄰居稱,他本來想去韋某家借農具,發現有水從樓上流下來,於是上到二樓,才發現了眼前這一幕。韋某估計在5天之前已經死亡。

韋某一家是低保戶,其老伴已經在今年初病故,25歲的兒子現在廣東打工,兒媳婦是外省人,因嫌棄家貧,已經離家出走,不再回來。兩歲多的孫子身體不好,經常出現抽搐、暈倒現象,所以幼兒園也不敢招收,只能跟著身體也有病的爺爺,孩子經過搶救,目前身體狀況好轉。

村民同情其遭遇,紛紛籌集善款,解囊相助,暫時解決了他們目前的困難。

這是一個沉重的社會問題,留守老人、兒童的種種苦難現象,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繞不開的話題。面對這個家庭的不幸,我們不能苛責任何人,除了同情,也只能在心裡默默的為他們祝福。

韋某25歲的兒子,是家裡的頂樑柱,在這樣的年齡,一般條件稍微優越的人,正是瀟灑玩樂的時候,他卻已經過早的背起了家庭的重擔,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背井離鄉去討生活,可見,他活得多麼不容易。

韋某的兒媳婦,相信也沒有多大的年紀,匆匆結婚生子,婚後受不了苦日子,便拋家棄子而去,似乎有些殘忍,但也是現時這個社會的正常現象,面對這份苦,面對現實中的種種誘惑,估計也沒幾個年輕女人能做得有多高尚。

我們只是希望這個社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憐憫,多一份愛心。沒有幾個人願意貧窮,他們已經拼盡了汗水,依然沒能過上好日子,這不是他們的錯。當某些人過著窮奢極恀,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時,你們是否良心的發現,也許你們拔下自己身上的幾根毫毛,很可能就改變了許許多多貧苦人的現狀。


農夫山前有點恬


留守兒童,老人,這本是一件悲傷難過的事,即使是一個少不更事的幼兒,也有自己強烈的求生慾望,在爺爺突然離世,身邊無一人的情況下,兩歲幼童靠著自來水活了下來,這是求生欲,還有句話叫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其實孩子能打開自來水求生說明什麼?只能說明這個年僅兩歲的孩子對自家水龍頭不是第一次開啟喝水了,這背後的故事太過於心酸,可想而知這個兩歲幼童與爺爺過著怎樣的日子。這無助的幾日裡孩子經歷了什麼苦難,無不讓人落淚。

事件描述:7月27日,南寧上林縣三里鎮雙羅村韋揚莊,有一名老人在家中不幸死亡,因為農忙時節,沒有人注意,多天後鄰居去他家借農具,發現一樓有自來水流出,到二樓一看,老人已經死亡至少五日,身體已經發爛發臭,而身邊的孩子也奄奄一息。

孩子父親常年在廣州打工,孩子母親改嫁他處,孩子自身因為有疾病,經常抽搐、犯暈,當地幼兒園不敢收,孩子一直和年邁爺爺生活在家裡,留守兒童老人就經歷了這樣悲慘的一幕。

這件事的背後暴露出的恰恰就是一直以來關於留守兒童和老人的故事,因為生活,年輕人不得不外出打工養家餬口,不得不將年幼孩子丟給年邁老人撫養在農村,孩子沒有一個好的教育,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往往都是缺吃少穿,這樣的留守兒童比比皆是,所以也是造成此事發生而在多日後才被發現的禍根。

生活無奈,近兩年來國家關於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扶持很大,希望我們這些出門在外的能回去,照顧我們的孩子,照顧我們的父母,常回家看看。


珞珈社


悲劇之中,再現留守兒童的問題,孩子也比較命大,要是弄出個三長兩短來,實在是現象不了那個畫面。

爆料中稱老人在疾病中離去,幾天之後才被鄰居發現,鄰居發現也純屬偶然,因為他看到對方家流出自來水,想看看到底怎麼回事,要不是這個熱心的鄰居,後果不堪設想。據說老人的遺體躺在床上,旁邊還坐著2歲左右的小孫子。

老人的兒子在廣東打工,和兒媳離異,破碎加留守,孩子就被爺爺照顧,爺爺不在了,兩歲小兒還有什麼生活能力,僅靠自來水維持生命。

除了新聞本身的描述,背後的事情也引人深思,這麼小的孩子對死亡有概念嗎?他會不會認為爺爺只是睡著了呢?可憐的孩子坐在爺爺的遺體旁邊,他會想寫什麼呢?

現在是夏天,遺體需要妥善處理,不然就會腐壞,孩子假如看到變化,會不會留下陰影。

留守問題時經常會提到的問題,為了賺錢,去大城市打工,這也是很多人的常規思路,這也是追求財富者通常的辦法。說到底就是人生的選擇。

老人年紀其實並不大,大約才60歲左右,我想誰都沒料到老人會在這個年紀駕鶴西去,包括老人的兒子。

希望老人走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


泊圖泊途


這種事情並不是個例,由於地區發展不平衡,大批青壯年去了大城市打工,剩下的留守兒童的生活,孤寡老人的生存狀態是一直存在的問題。

除了突然死亡不被知曉,不能得到其他救助外,不少老人還無奈的選擇自殺。

有數據顯示,中國老人自殺比例是其他群體自殺比例的三倍。而75% 的自殺發生在農村,是城市的 3 倍。

本文中,目前沒有公佈老人因什麼原因死亡,60歲還有幼兒,不會自殺,應該是慢性疾病折磨後,突發死亡。

這並不是個例,甚至我沒辦法苛責他的子女。因為殘酷的現實是,如果不出門,他的兒子兩個人都養不活。

所以有時候看見一些所謂的“高端中國人”排斥外地人,我都覺得很可笑。

如果不是不少大城市吸血鬼一樣的佔盡了一切資源,地區發展不平衡,你以為誰想背井離鄉,誰喜歡租別人房子,甚至睡大街上,誰希望自己孩子在家沒人看,自己父母孤苦無依,誰喜歡在大城市過著豬狗不如的日子?

人,怎麼可以用自己投胎投的好的條件,用自己理所當然的剝削,心安理得的歧視別人。

這個孩子才兩歲,我根本沒辦法想象這一幕能夠給他帶來多大的陰影,除了呼籲大家平時多關心此類家庭,多善待你身邊的外來打工人員。

根本的,還是希望貧窮地區能夠大力發展起來,誰想背井離鄉啊!


廖彩琳律師


下午看到一條新聞,說是老人去世多天,孩子靠自來水活了下來。具體如下:

7月27日,南寧上林縣三里鎮雙羅村韋揚莊,有一名老人在家中不幸死亡,因為農忙時節,沒有人注意,多天後鄰居去他家借農具,發現一樓有自來水流出,到二樓一看,老人已經死亡至少五日,身體已經發爛發臭,而身邊的孩子也奄奄一息。


原來因為貧窮,孩子的母親已經改嫁,父親在廣東打工,孩子由年老多病的爺爺照顧。孩子又經常抽搐,犯暈,沒有學校敢收留孩子入學。老人去世這幾天,孩子靠喝自來水活了下來。

據村民講的確聽道有孩子哭泣,但是因為忙於農忙,並沒有太在意,老人去世後,村民覺得可憐的幼兒能活下來已經萬幸,目前村民正在給幼兒及老人家捐善款。


看完新聞,我內心很糾結,又看看身邊剛兩週的孩子,和六十多歲的母親,心裡有一種人到中年的滄桑感。

母親在我生孩子之後過來幫我帶孩子,她有十幾年的高血壓,平日裡,我工作比較忙,母親總是會說“你忙你的,我沒事,不就看一個孩子嗎?”我內心裡總是放心不下,在單位附近租了房子,又在家裡安裝了攝像頭。

說實話,沒孩子前,我天真的以為生完孩子就沒事了,有孩子後,我才發現根本不是那回事,因為看孩子就是一個大問題,像我這樣經濟條件有限的人,只能把孩子託付給家裡老人,可是母親身體也不好,這兩年,她腿疼,腰疼,高血壓嚴重……我工作又很忙,背地裡,我都不知道大哭過多少次。

在有限的時間裡,我拼命地看育兒書,只是希望孩子能夠少生病,聽話一些,懂事一些,還好,孩子如我所願,從一週兩個月開始自己吃飯,吃飯前會自己洗手,吃完飯會自己收拾碗,現在開始學著自己刷自己的尿盆……

都說我特別寵愛我兒子,只有我覺得有些虧欠,他還這麼小,本來有些事情我應該讓他大些再做,但是,有時候我會想,萬一哪天老人有事了,我又不能丟下工作,他可能需要自給自足。


這件事情裡的孩子能夠活下來,可能和老人的教育有關係,也可以說是“求生本能”,或者說是“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有人可能聽說過“吃大餅”的故事,說是母親出遠門給烙了張大餅,結果回來孩子餓死了。

可能很多人以為這是故事,但是真有類似事情發生過,所以我總在想,如果我們不能保證陪伴孩子一輩子,那麼應該從小就教會他一些生存本領,豈不是很好。

有時候我也懷疑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一直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孩子留再多的財物,都比不過讓孩子學會生存的本領。


秘語相傳


真是一出悲劇!不知道孩子是怎麼熬過來的?假如村子裡沒有人,那孩子……真是不敢想象!

首先對老人的死亡表示同情,才60歲的年紀,卻不幸故去,不知平素是否患有慢性疾病?辛勞了一輩子,臨死前卻沒有子女在身邊,只留下一個不懂事的2歲娃娃,真是可憐!不知在彌留之際,他的內心在想些什麼,是遠方的兒子,還是身邊的孩子?

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空心化的鄉村,如果不引起重視,這樣的悲劇也許還會上演。農村有的村落,鄰家相距甚遠,人員稀少之處,可以說是“老死不相往來”,如果單靠鄰居來發現異常,這是不現實的。令人疑惑的是,這個兒子在外打工,留下2歲的孩子與老父親在家,為什麼幾天都沒有一個電話?假如打了電話,發現沒人接,再打給鄰居,就可以早點發現異常,至少不會讓孩子受到更多的傷害!

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是他鄉,這是很多農村青年面臨的困境,身在異鄉工作,卻融不進去,而為了生活,又無法回到家鄉。就像有的網友指出的,誰不想在家陪伴孩子,誰不想把孩子帶在身邊陪他一起長大?只是在家,靠著那二畝地,人情往來、家庭開銷、孩子費用哪裡來?把孩子帶出來,借讀費、租房費用,微薄的薪水又捉襟見肘!兩難啊……

所以,不要空談什麼其他的,發展經濟是第一要務,只有人人有工作,口袋裡有了錢,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希望悲劇不要再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