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借勢借力借智開化法院華埠法庭巧斷“家務事”

  一件離婚案的背後是一個家庭的分崩離析,一件贍養案的背後是父子、兄弟姐妹間的勢同水火……家庭無小事。今年,面對婚姻家庭糾紛案件數量增加、案件類型趨於多樣化、複雜化的形勢,開化縣法院持續深入探索家事審判方式改革,法官斷起“家務事”來更有溫度,讓親情間的冰雪得以融化。

  借力鄉鎮“四平臺”

  以冷靜開解心結

  不久前,一對年邁的老夫妻來到華埠人民法庭,他們想要起訴曾經的養女,請求分割共有財產。原來,老兩口曾於1980年收養了女嬰雷某,十年前解除了收養關係。收養關係存續期間,夫妻二人以三口人的名義審批建房,所建房屋為三人共同財產。現雷某隨丈夫居住,卻鎖上了原本在孃家的房間門,不讓老人居住。

  法官在充分了解情況後,認為可以先開展調解。在徵得這對老人家的同意後,華埠法庭家事調處中心立即對接鄉鎮“四平臺”,藉助村兩委及網格員的力量,試圖將該起糾紛化解在基層。

  “別把關係搞這麼僵。你們無兒無女,現在年紀又大了,萬一身體不適,都沒人侍奉床前,怎麼辦呢?”村幹部深諳雙方之間並非有解不開的“死結”,便極力勸解雙方重歸於好。在眾人輪番勸導之下,老兩口表示願意撤訴,並與雷某恢復收養關係,雷某也表示十分樂意贍養二老,以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此類家事糾紛,衝突的外表下其實飽含親人間的溫暖與柔情,有時候我們提供一個非訴的環境讓他們冷靜對話,加以中立的第三方進行勸解,比‘辯論式’的庭審更能有效化解矛盾糾紛。”開化縣法院副院長洪志剛說道。

  借力“老孃舅”

  以良言化解糾紛

  11月25日,華埠法庭家事調處中心,兩位社區“老孃舅”應邀來到這裡與法官一同調解一起離婚案件。

  調解開始時,原告許某便不停數落妻子李某的種種不是,訴說夫妻感情早已因為雙方性格不合且毫無共同語言而破裂,請求法庭判決離婚。

  “你就是嫌棄我老了!虧得我平日裡還省吃儉用給你買新衣服。”面對丈夫的指責,被告李某哭訴道。

  “一日夫妻百日恩,生活中磕磕碰碰都是難免的,意見不合的時候要學會換位思考。”“夫妻之間一定要多溝通多交流,不能置氣。”在瞭解了雙方當事人的主要“癥結”後,承辦法官與兩位“老孃舅”你一言我一語地勸起來。

  “父母的爭吵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此時,當事人的女兒靜悄悄地站在門外,一言不發,這一幕正好被“老孃舅”看在了眼裡,順勢與當事人聊起了孩子,並以此為調解的突破口。

  “我確實不該只顧自己的感受。”原告看著女兒,感到十分內疚,不再堅持離婚,並申請撤訴。

  為提高家事糾紛的調解成效,華埠法庭設立“錢江源老孃舅”工作室,選聘9名德高望重、群眾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孃舅”進駐法庭,將法官專業法律知識與他們豐富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加速化解矛盾。

  借力移動微法院

  以網絡消解情緒

  “我在外地,大老遠的趕不回來!再說了,哪有女兒到法院起訴自己父親的!”電話中,被告鄭某的情緒有些激動。

  這是華埠法庭受理的一起撫養費糾紛。2010年,陳某與鄭某協議離婚,約定女兒的撫養費由兩人共同承擔,直到女兒完成學業、獨立生活為止。不曾料到,鄭某自離婚後便杳無音訊。直至2017年,陳某突發疾病,再無力獨自承擔女兒的撫養費。陳某輾轉聯繫上鄭某後,他也只是支付了女兒一個學期的費用便又消失不見。今年8月,無奈之至的陳某帶著女兒到法院起訴,以女兒的名義要求鄭某支付2010年以來的學費、生活費等。

  日前,該案開庭審理,被告鄭某因身在外地打工未能出庭。法官撥通了他的電話,說明事由。

  “你回不來沒事,但是案子我們還是要處理的。”法官見鄭某有些氣憤,立即告知他可以利用移動微法院進行在線庭審。聽說通過手機微信小程序即可在線參加庭審,鄭某的語氣瞬間緩和了一些。

  也許是因為在視頻裡看見了前妻陳某的憔悴和女兒的沉默,鄭某有一些愧疚之情。在法官的主持調解下,鄭某爽快答應將定期支付女兒的撫養費。父女雙方就此通過移動微法院簽訂了調解協議。

  “家事糾紛的當事人多數都是帶了不良情緒來的,開庭過程中不是爭吵不休就是乾脆推脫不出庭,這個時候我們利用移動微法院這個平臺讓雙方‘碰面’,既能化解‘尷尬’,又能有效化解矛盾!”華埠法庭庭長鄭國平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