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們沒有聽過網商銀行和微眾銀行麼?

BlockChain2020


根據網商銀行7月6日公佈的2017年年報顯示,實現營業收入42.75億元,淨利潤4.04億元,同比增長28%。

於是,就有好事者對比了同樣是互聯網公司主導的微眾銀行,發現網商銀行竟然不如微眾銀行“發展的好”。

在6月25日公佈的2017年財務報表當中微眾銀行的年營業收入67.48億元,淨利潤達到了14.48億元。

確實,如果僅僅從營收與利潤上來看,微眾銀行顯然比網商銀行更賺錢,但是,這種對比其實並沒有看到事情的真實。

按照微眾銀行官網的介紹,微眾銀行是騰訊牽頭髮起設立的中國首家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線上投資理財貸款平臺,全稱應該是“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註冊資本30億元人民幣,主要股東為騰訊、百業源投資和立業集團,分別持股30%、20%和20%。微眾銀行高管層大部分來自平安系,但目前中低層尤其是產品開發和營銷人員大部分來自互聯網,其中來自騰訊的員工達40%。

浙江網商銀行由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上海復星工業技術發展有限公司、萬向三農集團有限公司、寧波市金潤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其中螞蟻金服持股30%,復星持股25%。浙江網商銀行是一家以互聯網為平臺面向小微企業和網絡消費者開展金融服務的民營銀行,開業後將按照“小存小貸”模式為小微企業和網絡消費者提供有關貿易與生活方面的金融解決方案。

由此可見,網商銀行與微眾銀行分屬阿里系和騰訊系,定位也截然不同,微眾銀行定位是“線上投資理財貸款平臺”,而網商銀行則定位為“面向小微企業和網絡消費者開展金融服務”。

如今進入更細緻的對比,我們還會發現,微眾銀行的指標都好於網商銀行。比如,微眾銀行營收入67.48億元,網商銀行營收入42.75億元;微眾銀行淨利潤14.48億元,網商銀行淨利潤4.04億元;微眾銀行貸款不良率0.64%,網商銀行貸款不良率1.23%;微眾銀行總資產817.04億元,網商銀行總資產781.7億元;微眾銀行資本充足率16.74%,網商銀行資本充足率13.51%。

這種差異實際上完全是兩家民營銀行的業務不同造成的,而網商銀行顯然更是一家地地道道的商業銀行,主要業務是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服務。網商銀行2017年年報數據,截至2017年末累計為571萬小微經營者提供貸款服務,其中包括超過100萬的線下碼商。

微眾銀行至今雖然頂著銀行的名字,實際上依然只是一家“現金貸公司”,如果非要對比,應該是拿螞蟻金服旗下的“螞蟻小貸”來和微眾銀行對標好像更合適。公開資料顯示,在螞蟻小貸最近三年的營業收顯示,其營業收入2014年為10.9億元人民幣,2015年為30億元,2016年為38億元,2017年1-9月份為69億元,預計2017年全年的營業收入超過2014年的7倍。

在6月25日公佈的2017年財務報表中,微眾銀行各項貸款餘額477億元,同比增長55%,各項存款餘額53億元,同比增長62%。不過,按照網商銀行的年報,其2017年累計向小微經營者發放貸款4468億元,其中有264.5億元發放給了農村用戶。

以此來看,網商銀行貸款放出了4468億,營收卻只有42.75億,而微眾銀行只放貸477億就收入了67.48億,可見其“利潤”之高,也間接說明了消費金融業務的現金貸是多麼的賺錢,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是多麼的辛苦。

不過,數據對比可以看出,網商銀行經過兩年的積累,已經在小微企業貸款方面步入快車道,形成了行業裡獨一無二的優勢。

年報顯示,截至2017年末,網商銀行已經累計為571萬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提供了貸款服務,戶均貸款餘額2.8萬元。其中,包括了75萬的農村用戶,至2017年末網商銀行貸款餘額中有11.9%為涉農貸款。此外,代銷的貨幣基金產品“餘利寶”累計為675萬小微經營者提供了現金管理服務。而在上個月,網商銀行三週年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其信貸業務已經服務850萬小微經營者,其中線下碼商已經超過了300萬,這些數字越遠超過了2017年的年報數據,可以顯示2018年上半年提速明顯,模式發威。

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會長李東榮介紹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總體上依然面臨成本高、風險大、效率低、供需不匹配等問題,從而影響了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的內生動力和商業可持續性。所以,網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水平保持在1.23%,雖遠低於行業內小微企業貸款的平均水平(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第十屆陸家嘴論壇上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末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為2.75%),但依然有提升空間。

網商銀行的信用級別從AA+被上調至AAA,評級展望為“穩定”,這是目前民營銀行的最高評級。隨著螞蟻金服在科技金融領域的更加成熟,網商銀行也宣佈啟動“凡星計劃”,向行業開放所有能力和技術,與金融機構共享“310”模式,目標未來三年,與1000家各類金融機構攜手,共同為3000萬小微經營者提供金融服務,經營業績有望更上一層樓。


馬繼華


文 財經無忌

「在大多數情況之下,去理解另一種文明都是很困難的。」荷蘭人伊恩·布魯瑪在為《菊與刀》一書作序時,在開篇中這樣寫道——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商業——他接著說,要在殘酷的戰爭中理解敵人,這又需要更多的「寬容」,同時又是多麼的必要,「因為對敵人的優勢和弱點有客觀認識將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中國,同一個行業中,捉對廝殺的場景並不少見,但有關阿里和騰訊之間的競爭總是顯得格外關注。

一方面,這兩家企業已經成為了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巨頭,無論是體量還是影響,都超過了一般的企業,自然備受關注,另一方面,這又是兩家風格迥然的企業——雖然他們都有明星般號召力的創始人,但戲路並不相同。

於是人們樂於見到阿里和騰訊短兵相接——在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相繼交出2017年年報時,這一刻又來了。事實上,阿里和騰訊並沒有太多直接的競品,而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是例外。

這樣的比較已經進行了三年——他們是同一批獲准籌建的民營銀行。

1、

事實上,雖然同為民營銀行,並且都是純線上走互聯網的民營銀行,但由於阿里和騰訊兩家公司截然不同的基因,也決定了網商銀行和微眾銀行有著不同的成長路徑。

在定位上,網商銀行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服務的是電商系的小老闆和企業主。而微眾銀行雖然也有一部分的中小企業客戶,但由於騰訊有社交業務的基礎,因此個人客戶是他們的主要服務對象。

簡單理解,相當於一家是做B端客戶的,而另一家是做C端客戶的。

年報也顯示了這一點的區別。網商銀行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已經累計為571萬小微經營者提供貸款服務。而就在上個月,網商銀行三週年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其信貸業務已經服務850萬小微經營者。微眾銀行的年報則稱,已經累計向近1200萬人在線放貸,旗下主打的產品「微粒貸」,是一款針對個人用戶的信用貸款產品。

主力用戶的區別,也讓這兩家銀行的產品有很大的差異性——網商銀行提供更多的是針對中小企業主的經營性貸款,而微眾銀行則是為個人消費者提供消費信貸業務。

這兩年,消費類型的信用貸款一直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風口。被激活的用戶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信用貸款,但由此帶來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魚龍混雜的互金行業裡,個人消費貸款讓很多沒有自控力的用戶「失控」——裸貸是其中的一個極端。

可以這麼說,微眾銀行殺入個人信用貸款業務是挑了一個「軟柿子」,經營指標的導向是騰訊最被人詬病的一個價值觀。而網商銀行顯現了另外的氣質,誰都知道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是中國目前最為難啃的一塊骨頭。在這一點上,馬雲就像是堂吉訶德——「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是阿里理想主義的表現。

2、

商業的秘密隱藏在數據中。表面上,目前微眾銀行的收入和利潤都略高於網商銀行,但分析其中的各項數據,就能發現其中的差異性。

比如,在利率上面,微眾銀行大約在14-18%,平均在15%以上。來自裁判文書網的多起案例顯示,一些微粒貸借款人聲稱,自己在微粒貸上被按「日利率萬分之五」收息,而這將導致罰息年利率高達27.375%。不過在判決時,法院不支持微眾銀行主張的按照27.375%收取利息,而是將綜合費率上限確定為通行的24%。

網商銀行的利率基本在10%以上,多數是12%左右。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網商銀行的科技應用。

隨著大數據風控技術的成熟應用,科技賦能金融,已經能夠極大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降低風控授信成本。比如網商銀行採用「310」貸款模式,即借款人3分鐘申請、資金1秒鐘到賬、信審過程0人工,全程信審決策的自動化,也將每筆貸款的成本降到2.3元。

在手續費收入方面,微眾銀行的淨手續費收入佔比也高於網商銀行。

但這是因為微眾銀行是銀行聯營的模式,向銀行收手續費,在聯合貸款方面,微眾銀行合作的聯合貸款機構達50家,這50家機構分享了75%的微眾銀行業務。而網商銀行主要以自營的模式服務小微,手續費收入主要是代銷餘利寶的手續費,而眾所周知,貨幣基金是低手續費產品。

在這些細節的比較之後,我們也能發現雖然財報數據中,微眾銀行在收入和淨利上高於網商銀行,但這其實是由於兩者的業務模式不同造成的,並不是經營能力上的差距,並且從長遠來看,網商銀行未來將能比微眾銀行走得更遠。

因為當網商銀行通過這幾年的積累,未來數量驚人的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將直接為網商銀行的財報添磚加瓦——而相比較而言,產品單一,僅僅倚靠個人用戶的微眾銀行,風險和不確定性更大,因為他們的業務幾乎每一家傳統銀行在互聯網化後都能實現。

3、

網商銀行的產品創新能力也讓同行驚訝。

2017年開年,網商的兩大業務新零售和碼商板塊都開始下沉。一方面是基於阿里生態圈的向下擴張;一方面是基於螞蟻金服的生態推出了針對碼商的「多收多貸」產品。

「網商銀行從成立開始就立足於服務小微企業。」網商銀行行長黃浩介紹,儘管去年市場資金成本平均上升了1個百分點,網商銀行給小微企業提供的貸款平均利率還是降低了1個百分點,「哪怕壓縮自己的利潤空間,也希望盡我們所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就在上個月,網商銀行宣佈啟動「凡星計劃」,向行業開放所有能力和技術,與金融機構共享「310」模式,目標未來三年,與1000家各類金融機構攜手,共同為3000萬小微經營者提供金融服務。

黃浩表示,2018年網商銀行將力所能及地繼續降低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同時,向風控技術要效益,向基於AI的運營能力要效益,在銀行自身發展與服務小微企業之間找到平衡,從而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性格決定命運,同樣,

基因不同的網商銀行和微眾銀行,也必然會長成不同的模樣——但三歲看老,有些結果或許已經能被預測了。

(完)


財經無忌


聽說過,也在用。



網商銀行是阿里開辦的商業銀行,微眾銀行是騰訊開辦的商業銀行,兩家都是互聯網銀行,沒有實體營業網點,只在網上辦理業務。

比如,網商銀行有貸款業務——螞蟻借唄,理財業務——餘利寶、餘額寶以及銀行存款零活寶、隨意存。原來餘額寶限額限購時,可以購買其中的餘利寶。

微眾銀行有銀行存款、貨幣基金、理財產品、投資產品等業務,更像是一個理財平臺。

微眾銀行的存款利率挺高的,三年定期4.10%,五年定期4.875%。最近又推出了20萬起存的五年期大額存單,利率為5.04%,可以提前支取,按照靠檔利率計息。



互聯網銀行屬於新生事物,不過目前兩家都已經盈利。兩家比較的話,微眾銀行搞得更好一點。


顏開文


同樣作為我國第一批批准的商業銀行,阿里網商銀行與騰訊微眾銀行都已正式開業。這兩家銀行都強調服務小微企業,營運模式相似,都是不設實體網點,全網上營運,而且運用大數據等方式審批貸款。

那麼,到底阿里網商銀行與騰訊微眾銀行有什麼不同?

綜合兩者的實力來看,網商銀行似乎更勝一籌,那麼微眾輸在哪兒?

第一回合:輸在基礎,支付用戶數相差懸殊,無自有生態

兩家銀行在運營模式上“撞臉”,兩家都想做成輕資產的平臺,網商銀行因其之前的小貸基礎,走的是“自營+平臺”模式,微眾走的是平臺化模式。

微眾和網商都有打造輕資產模式的資本。微眾大股東騰訊為中國社交霸主,而網商大股東阿里壟斷中國電商,兩者都具有龐大的用戶基數。從支付用戶數來看,網商拉開微眾一大截。

l 據網絡最新數據,QQ月活躍賬戶達6.27億,微信和WeChat的合併月活躍賬戶數達到6.00億。微信用戶中,3億用戶有零錢,80%的用戶是微信支付用戶,而50%是微信支付的活躍用戶。

l 支付寶活躍用戶數超2.7億。

史玉柱曾暗諷微眾銀行,“大部分互聯網企業搞金融沒戲,用戶都是玩遊戲和聊天的,沒有支付,怎麼做銀行?”微眾銀行社交和金融的鏈條還未打通。微眾將小微企業主、年輕白領和都市藍領納為自己的目標客戶。秉承騰訊“半條命”的合作思路,微眾向金融機構開放連接,聯合合作銀行做其沒有能力做或者自己做成本更高的事情。

在金融生態的培養上,阿里要又有微眾。阿里在2007年就開始了嘗試,為其生態中的商家提供貸款。截至目前,螞蟻微貸戶均3萬多,不良率大概1.5%。在網商銀行成立後,螞蟻微貸業務將逐漸併入網商銀行運作。

第二回合:輸在產品創新不足,年化微高

微眾銀行APP版上線,網友直呼毫無特色,產品單一。網商銀行主打借唄,8月又為互聯網中小企業推出流量貸。微眾重磅推出微粒貸,年化利率在18%。網商銀行行長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其推出的個人貸款,利率低於微粒貸。

l 網商銀行:借唄,個人信貸產品,貸款日利率為0.045%低於微粒貸的0.05%,最高5萬元,最長期限12個月,可隨借隨還。借唄為和微眾微粒貸PK產品,目前在支付寶有使用入口,未來將上線至網商銀行。

流量貸:8月25日,網商銀行對外透露,其正與中文網站流量統計機構CNZZ合作,面向中小規模的創業型網站推出全新信貸產品“流量貸”,首批授信總體額度為100億元。流量貸通過流量統計數據以及個人及企業信用來判斷信用額度,最高額度100萬元,其產品是網商銀行首次向阿里巴巴平臺之外的小微企業發放貸款。

l 微眾銀行:微粒貸,微粒貸是今年5月發佈的一款個人信貸產品,貸款額度在500-20萬以下。在昨天上線的微信6.2.6新版本中,“錢包-銀行卡”一欄下方新增了“微粒貸”。“微粒貸”是通過“白名單”機制篩選出首批最符合“微粒貸”客戶定位用戶。此外,如果你在央行的個人徵信報告有違約記錄,系統也會識別,並告知你“無法借錢”。

第三回合:輸在技術,先於網商上線,人臉識別轉化率低

阿里和騰訊是國內兩大技術巨頭,網商和微眾兩家銀行都跑在去IOE的“雲”。

眾所周知,網絡銀行最大的技術難點,在於遠程開戶。此前,兩家都宣稱通過人臉識別來搞定遠程開戶的問題。今年3月,馬雲在德國大秀刷臉支付,但網商銀行還是因為沒搞定人臉識別的事情而延遲開業。相對微眾貿然上線,網商銀行的表現更為穩重。

遠程開戶:

l 網商銀行:網商銀行的人臉識別技術由螞蟻金服與Face++合作研發。近日,網商銀行上線測試版中,測試者對網商銀行的反饋不錯。

l 微眾銀行:微眾銀行的掃臉技術由騰訊旗下的優圖團隊研發。微眾銀行APP上線,因其人臉識別操作準確率低而被叫停。

第四回合:輸在風控,社交大數據難以轉化為金融大數據

網商銀行的風控技術都是從原來的阿里小貸轉移而來,已有五年的歷史,風控模型和技術手段等都相對成熟。對於微眾來說,如何將社交大數據轉化為金融大數據是個大難題,社交數據多為噪音數據,對風控只能起輔助作用。

l 網商銀行:網商銀行沿襲了螞蟻小貸(原阿里小貸)風控體系。螞蟻小貸基於互聯網和大數據的一個典型模型被稱為“水文模型”,即按小微企業類目、級別等分別統計一個阿里系商戶的相關“水文數據”庫。有了這個數據庫,不僅可以完善風險管理,平滑各種特殊因素對於授信對象的影響,幫助授信單位站在更詳盡數據基礎上進行授信,還可以對小微企業自身經營的走向及小微企業資金需求的節點和量等進行預判。

l 微眾銀行:微粒貸在獲得客戶授權情況下,第一步進行反欺詐校驗,然後運行六大模塊的數據,包括來自公安數據模型、央行徵信數據模型、手Q社交模型、微信社交模型、財付通支付數據模型以及資金飢渴度模型,由這六大模塊來最終決定最終放款額度。

第五回合:團隊實力不相上下,微眾輸在團隊穩定性

近期,微眾銀行曹彤離職事件刷爆朋友圈。網傳原因為微眾銀行高管團隊多為平安系,曹彤因背景不同玩不轉。雖然微眾銀行高管陣容相比網商銀行要豪華,但行長離職對團隊影響極大。而網商銀行高管及員工多出自阿里、螞蟻團隊,此前大家就合作默契。相比微眾,網商團隊更為穩定和團結。

l 網商銀行: 300多名員工,其中2/3的員工為數據建模人員。高管團隊中,螞蟻金服總裁井賢棟任網商銀行董事長、俞勝法任行長、趙衛星任副行長、唐家才任首席信息官、馮亮任產品總監、童正任合規總監、車宣呈任財務部門負責人、廖旭軍任內審部門負責人;

l 微眾銀行:微眾銀行40%的員工來自騰訊,主要為互聯網產品開發人員。微眾銀行高管層大部分來自平安系,除了原行長曹彤(現已離職)、副行長秦輝外(原深圳銀監局政策法規處處長),董事長顧敏、傳即將接任行長的微眾銀行監事李南青、首席信息官馬智濤、首席風險官王世俊、首席合規官及首席運營官萬軍、副行長梁瑤蘭以及黃黎明均來自中國平安。

第六回合:拼資本,註冊資本金少了點兒

單從註冊資本來比較,網商銀行註冊資本40億,微眾銀行註冊資本30億,網商銀行勝出。再從股東背景來看,兩者不相伯仲。

l 網商銀行: 螞蟻金服30%,上海復星25%,萬向三農18%,金潤資產16%,金字火腿3%,其它8%;

l 微眾銀行: 騰訊30%,百業源投資20%,立業集團20%,其它30%;

綜合以上幾輪的比拼,網商銀行因其前幾年阿里小貸和支付寶的鋪墊,比微眾提前做了幾年功課,跑在微眾前頭。但是,網商銀行和微眾銀行的面對的競爭和挑戰才剛剛開始。隨著時間推移,很多問題將會顯現。一方面是來自監管的挑戰,如KYC賬戶的開立、流動性透明管理等,互聯網民營銀行對過去制度構成衝擊,也需要積極配合監管部門對制度進行補充。另一方面是同業競爭,傳統銀行也在向網絡延伸,此外一些非銀行類型金融機構也在實現網絡化經營,這些都是互聯網民營銀行的潛在競爭對手。


澤時金服


通過,微眾銀行就是騰訊做的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