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河曲王紅梅散文:端午情思

河曲王紅梅散文:端午情思

河曲視窗網特稿:(記者 王紅梅)包過粽子後我才知道,中華民族的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她傳遞美好情感與能量的神奇功效,只是我們不善於發現,就像美,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的眼睛。

棗樹花不張揚,悠悠開放在五月的熱情中,也許它細碎零星而本色的開放不會吸引你的眼球,但是,你一定能感覺得到,每年吃粽子的時候就是棗花開得最盛亦落得最盛的時候,在微風的縱容下,棗花防不勝防,落入了盆中的漿米里,這也許是彌留之際最後的精彩,在盆裡它和那些在今日“貴氣”的米粒一起暢飲漿水、一起跳躍舞蹈,幸運的話,被女人白皙的手掌舀起卻不會從指縫間流失,而從容步入三張葦葉搭建的宮殿中,煮透的葦葉軟韌無比、香濃無比,令它陶醉,更幸運的,它會意外得碰撞到紅棗——它辛勤開放然後默默落幕後醞釀的果實,花兒從來不會撞到自己的果實,只有此時此刻,生命瞬間血脈貫通,穿越時空,讓他們相親相融,相伴著實現生命的價值。儘管粽子是如此的講究,儘管小而精緻的宮中容不得半點異類,但我還是視而不見,迅速撫滑撫平表層的米粒,覆好葦葉,包紮好,放進滾沸的鍋裡,就讓它們一起享受一生一世最高級別的尊榮與待遇吧,一種奇特的想法湧上心頭,萬物自有它的一番清貴,棗樹花為什麼偏偏年年五月初幾落得最盛呢,難道不就是追尋這樣一種際遇、一種極限嗎?

一如粽子,她的清貴,不單在於她隸屬於這個節日,不單在於她為這個節日挑起隆重氣氛的主流,而更在於她的製作,那樣的講究和辛勞,米要泡到湯白米滑,棗要飽滿濃蜜,葦葉要黑綠鮮亮,煮到折而不斷,滴米不得外露,紮好的粽子要稜角分明,外觀精幹結實,久煮不爛,具備了這些,才是上好上乘的粽子,可以作為禮品拿得出手。包一個粽子不難,但要包好,需要的可不僅是耐心和辛勞,還得有技巧,米放少了,外形不會飽滿,米舀多了,米粒外露不說,稜角模糊就沒有形象了,而且煮的過程也有講究,要控制火力,慢火燉,一鍋粽子要煮到長達3個小時,你說說,它的清涼適口中摻雜了製作者多少的辛苦與智慧!不親手做,你哪知道媽媽們的愛有多深遠,當你輕鬆地從媽媽那裡、從婆婆那裡提上一袋粽子,回去在鍋裡熱熱就享有節日的幸福與滿足感時,可曾記得起你的母親,此時她們也許因坐在那裡包了一天的粽子而腰痠腿痛,因認真的包完美一個粽子而頸椎病又犯,躺在床上雖然難受心裡卻在笑,她們能吃了幾個粽子啊,還不是為了你和你的孩子們能一飽口福,不去愛別人家的粽子,這是愛的粽子,之所以那樣的純粹香甜,是因為有媽媽的愛浸潤在裡面,此刻,那些吃著城市商業粽子的遊子們,不知心裡能不能感覺到媽媽的唸叨,你不知道吧,她一邊包粽子,一邊在自言自語,“那灰小子,可愛吃這個哩,今年也許吃不上了……”。

棗花依舊無聲的落,幻想著去追逐屬於紅棗的境界,媽媽們還在埋頭默默包粽子,欲把親情寄託發揮到淋漓極致,此時的無聲敲擊無聲,交織成一首優美感人的樂曲,看著自己泡得發白的手突然感覺她好美,勞動創造美麗與神話,只有雙手才能造就經久不衰的奇蹟,生活在科技年代的我們,自動化成了這個時代生產生活的代名詞,但是,我們還是不要讓自己的雙手閒下來,所謂用進廢退,多動動手,多動動腦,多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有意義的事情,我們的生活將更精彩,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已享受並開始傳遞著傳承著人間的大愛與美好!

河曲王紅梅散文:端午情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