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 烏鬃鵝飼養技術

烏鬃鵝飼養技術

雛鵝的培育

  由於養鵝主要靠草地放牧,所以育雛應選擇早春有草的地方。在南方雛鵝的培育一般採用自溫育雛的方法。雛鵝出殼後,經挑選的健雛轉入育雛舍。若為農戶小規模飼養,可放在直徑75釐米的竹籃(或木盒)內,並鋪墊草,每籃可育50只雛鵝。籃的上方安裝1只25瓦電燈泡,可使籃內局部溫度達到27℃~30℃。飼養人員要晝夜精心照顧。在北方最好採用育雛舍的方法育雛鵝(或者籠育)。育雛舍地面鋪10釐米厚的墊草,要求陽光充足,保持墊草的乾燥,育雛溫度1日齡~3日齡為27℃~30℃,以後隨日齡增長每週可降2℃~3℃,3周齡後降至18℃,45周齡即可放牧。

  飲水和開食時間。應根據雛鵝已能起身,用手指引誘大部分伸頭張口啄食,併發出尖叫聲,此時即可飲水。開食約在鵝出殼後30小時~36小時,應先飲水後開食。餵給的飼料最好是雛鵝配合飼料,也可以是經淘淨後再浸泡1小時的碎米,邊吃邊加料,快吃完時再餵給洗淨(以防農藥中毒)切成細絲的萵苣葉、小油菜、小白菜等。每次餵食20分鐘~30分鐘,1周齡的雛鵝每晝夜餵食6次~7次,白天5次~6次,晚上1次;7日齡後每天餵食次數可逐漸減少到3次,天氣好可在清潔的淺水塘內放遊,讓小鵝飲水,游泳,採食浮萍;天冷時,半月齡後才可放遊。雛鵝長到5周齡時,餵給用水浸泡1晝夜的大麥粒,為正式放牧做好準備。

  肉鵝的管理

  肉鵝放牧最好採用分區輪牧,要防止牧草過熟而降低適口性與利用率,還要根據植被的產草量和鵝的採食性能合理安排放牧。每天早晨放牧前餵給全價飼料,牧歸後再喂料1次;每週應補飼0.5千克~1千克的全價飼料。肉鵝70日齡時應進行20天左右的肥育,選擇半水半陸地之處建0.7米高的竹木結構的圍欄,場地大小應按每平方米可養5只鵝計算。每天飼餵2次~3次,飼料摻入切碎的青菜或水草,每次喂完後讓鵝下水遊1小時~2小時,這樣才有利於肉鵝的增重。

  種鵝的管理

  90日齡時應對後備種鵝實行限制飼餵,防止體過肥和早熟,此階段以放牧為主,一般不予補飼,尤其不補精料。若放牧地點草量少,草質差,每天可適當補飼一些粗飼料,如秕穀、粗糠、乾草粉等,產蛋前20天左右應改喂含粗蛋白的種鵝飼料。另外在開產前1個月應注射小鵝瘟疫苗。

  整個繁殖期間,每天每隻鵝喂250克~300克混合粉料,並全天供給足夠的優質粗料,同時配合放牧,特別是第2年的種鵝,應主要靠放牧和以粗料為主,再適當補飼少量的穀物。

  在冬季和休產期間,種鵝應飼餵優質粗料,並適當補給谷實類飼料。種鵝的飼養主要是因時因地放牧,並防止種鵝過肥,產蛋量下降。

  烏鬃鵝產蛋不多,應儘量提高種蛋的質量,母鵝的產蛋窩必須多鋪乾淨的墊草,以柔軟的碎草為宜,保證種蛋的清潔。冬季要及時撿種蛋以防受凍。夏季也應勤撿種蛋,防止母鵝伏臥在種蛋上面,造成蛋內胚胎早期發育,降低出雛率。

  繁殖技術

  烏鬃鵝的交配能力強,公鵝性行為表現較早,但配種日齡應控制在300日齡左右。配種方式一般採用本交,也可採用人工授精,公母鵝配種比例為1∶8只~1∶10只,種蛋的平均授精率為87%。母鵝每產完一期蛋就巢1次,所以一般採用母鵝天然孵化。孵化期30天~31天,平均授精蛋孵化率為92%。母鵝孵化前,應準備好孵窩,下鋪墊草,上鋪草蓆,放入種蛋再將母鵝抱上孵化。每天一次將鵝抱出餵食,飲水,排便。雛鵝出殼後應及時將蛋殼取出,若發現雛鵝出殼困難,可用人工將打嘴處蛋殼剝開,將頭拉出即可,此為人工助產。千萬不能全部將蛋殼剝掉,否則胎雛死亡。

  另外還可採用電器人工孵化法,所需孵化條件與雞相同。烏鬃鵝的種蛋可與雞的種蛋同時進行孵化,只是蛋盤需特殊加工。由於鵝蛋脂肪含量高,孵化中後期由於脂肪代謝增加,蛋溫急劇增高,對空氣流通的需要量增加,因此從第22天開始,每天應在機外涼蛋2次~3次,每次約30分鐘,涼蛋結束時,用小噴壺往蛋上噴37℃的溫水,以增加蛋殼溫度的散發。第28天落盤,第31天出雛。採用人工孵化法可減少母鵝的醒巢時間,增加產蛋量。種鵝的利用年限比其他經濟禽類要長,一般可利用3年~4年,母鵝可達6年。

  飼養方式

  烏鬃鵝有3種飼養模式:前期舍飼,後期放牧;前期舍飼,中期放牧,後期舍飼育肥;全程舍飼,適當結合放牧,此方式雖能使子鵝迅速生長,但由於消耗精料多,飼養成本高,所以在各地的養鵝生產中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鵝的生物學特性,提高經濟效益。鵝舍的建築要求十分簡陋(育雛舍除外),只要能阻擋烈日暴曬、風雨侵襲即可。但冬季要採取防風措施。

烏鬃鵝飼養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