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嘮叨是一種病,得治

搜索“瑞丁老爸啟蒙學院”,一站解決家長的教育困惑。讓孩子擁有最有價值的童年!

1

為人父母真的是可以深刻改變一個人的秉性的,做了老師以後這種感覺就更加明顯了。

大學的學妹拜託我給他上二年級的兒子輔導一下書寫,她覺得孩子寫作業太慢了,總是被老師留堂。我給了孩子一首古詩讓他摹寫,想看看問題究竟處在什麼地方。

孩子剛開始寫了兩個字,媽媽就開始有點兒忍不住了——

“給你說了多少遍了,這個橫不能這麼長,都寫到格子外面去了。”

“不要看一筆寫一筆,要整體把握。”

“你問問老師,筆順是這樣的嗎?說多少遍也記不住。”

……

我讓學妹忍一忍,讓孩子安安靜靜地寫完。接下來空氣是安靜了不少,但從學妹的神態中我依然能夠感受到她的焦慮不安。

我能夠感覺到,孩子自然也明白媽媽心中極度的不滿。孩子剛寫完,我聽到他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孩子的痛苦可以理解,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有人在一邊喋喋不休地告訴你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你是絕對不會從這件事情中感受到任何樂趣的。你也絕對不會想著要把這件事情做好,只會一門心思地把事情趕快做完,好從痛苦中儘快解脫出來。

想象一下你在工作的時候,老闆時時在一旁催促和責備,你就可以明白這種狀態有多折磨人了。

孩子或許不可以像大人那樣表達自己的痛苦,但是他們感受到的壓力卻是一樣的。

但是學妹的痛苦我也可以理解。

生兒育女不是請客吃飯,從孩子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有數不清的壓力和挫折等待著毫無準備的父母們。生養孩子這條路有多麼艱辛,走過摔過的人才能夠真正理解。

讀大學的時候,我這個學妹是出了名的好性子,耐心、溫柔,對誰都很有愛心。但是無論怎樣的好性子,在被陪娃寫作業這件事反覆折磨以後,也會被焦慮的利齒撕得粉碎,變成婆婆媽媽、嘮嘮叨叨的祥林嫂。

儘管能對父母的痛苦感同身受,但還是不得不說,嘮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加糟糕。

嘮叨是育兒焦慮下的一種病態表現 ,它既不能緩解家長的壓力,也不會對孩子產生任何正面的影響。父母一定要從這種狀態中跳脫出來,才可能產生真正有效的教育。

很多爸爸媽媽覺得非常挫敗,自己對孩子講了那麼多的道理,為什麼孩子還是劣性不改。

因為語言就是這樣一種東西,重複的越多,力量就越弱。最終,嘮叨對孩子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力了。

嘮叨是一種病,得治

2

為什麼會這樣?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超限效應”,指的是人的機體在接受某種刺激過多時,會出現自然的逃避傾向。

這是人類出於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性的心理反應。由於這個特徵,人在受到外界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過久的情況下,就會極不耐煩。

嘮叨多了,孩子就產生“抗體”了。

站在我們大人的立場上來說,對孩子嘮叨,是在不斷地教育孩子,但是孩子早就在心裡面豎起了屏障,任你說多少遍也聽不進去。

前兩天我在餐廳吃飯的時候,隔壁桌的媽媽帶了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一起。

孩子吃飯有些磨蹭,媽媽就在一旁不停地嘮叨催促,但是孩子好像沒有聽見一樣,依然我行我素。直到媽媽再也忍不住了,狠狠地在孩子身上打了兩下,孩子才一邊哭一邊把飯吃完了。

這肯定不是這位媽媽第一次催孩子吃飯了,對於這麼大的孩子來說,要好好吃飯的道理他一定已經知道了。

但為什麼媽媽的嘮叨毫無效果呢?

因為嘮叨多了,孩子已經對嘮叨產生了免疫。這時,常規性的嘮叨已經不管用了,孩子會想:嗯,大人剛開嘮叨,看來時間還早,還可以磨蹭一會兒。直到動用重量級的“發怒+打罵”,孩子才知道:嗯,這回來真的了,看來是到時間了。

父母在和孩子這種博弈中,需要不斷地升級自己的“武器庫”,因為孩子的心理免疫能力會越來越強。但如果連打罵都不起效果了呢?這時候父母的權威也就完全喪失了。

剛說不做假把式。很多時候,父母缺少的並不是給孩子講道理,而是正真落到實處的行為訓練。

並且,嘮叨還有極其嚴重的負面效果。

嘮叨很有可能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你這麼囉嗦,我偏要反著來。

曾在網上看到過一個初中生抱怨,自己每天都聽著媽媽唸叨,聽多了就關緊房門,不讓媽媽進去。沒想到媽媽站在門口繼續唸叨。

有一次他跟同學去了一趟網吧,足足被媽媽唸了一個星期。媽媽最關心的就是他的成績,希望他能進重點中學。結果他的學習成績越補課反而越差——他就是要讓媽媽難堪。

大部分父母不明白,親子溝通的過程中,處理情緒比處理事情更重要。

很多孩子的心智並不成熟,當他們處在情緒漩渦中的時候,任何道理都是聽不進去的。而父母毫無節制的嘮叨,不僅不能疏導他們的情緒,反而會火上澆油。

這也就是為什麼,嘮叨得越多,孩子卻越叛逆的原因。

嘮叨是一種病,得治

3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做呢?

首先,處理孩子的問題之前,先處理自己的情緒。

大部分時候,勾起我們沖天怒火的並不是什麼生死攸關的大事,只不過因為養育孩子是在太累、壓力太大,才會讓我們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喋喋不休。

這個時候,我們首先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太焦慮了,或者是不是太累了。很多事情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就會明白,根本就不值得我們去嘮叨。

同時,家長也不要總是帶著情緒和孩子說話,不要總是抱怨、指責、數落,比如,“自己的房間又不知道收拾!”

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是在被別人指責批評時,他更加不會願意去聽從的。你可以換一種方式:“你的房間可以收拾一下了。”

當家長的指令具體、乾淨利落、不帶負面情緒,孩子更樂於聽,更有執行力,自然省去了無數嘮叨。

第二,要明確父母和孩子的界限,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決定,培養他的自主意識。

當你喊不動孩子,說100遍孩子也不聽不改時,首先請反思一下是否對孩子控制過多,對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想指手畫腳。

這樣的父母,通常內心過於焦慮,控制慾過強,因此對孩子關注過多,什麼事都想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就像起床、寫作業、睡覺,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是,嘮叨來嘮叨去,變成家長比孩子還著急,好像成了家長的事。

把本該由孩子自己負責的事情攬到自己身上,這其實是一種界限不清的表現。很多教育問題都起源於界限不清。

家長越過界限,孩子自然往後退縮,最終變成了家長支配孩子,孩子喪失了自主能力,習慣了在一聲聲的催促中按指令行事。

對於這一類家長,最需要做的就是調整心態,給孩子多一點自主權。

成長最主要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需要一定的空間去探索、去嘗試、去犯錯、去思索,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

第三,用行為引導行為。批評教育不能解決問題,訓斥打罵更不能,只會導致更多的問題。

實踐已經證明,批評教育和催促一樣,效果都非常有限,真正有效的,是家長用行動引導孩子,在具體的事情中讓他體會。

很多爸爸媽媽嘮叨孩子,初衷是為了幫他避免對他不利的後果:上學遲到,沒完成作業,挨老師批評……

在我們的催促下,總是有驚無險,表面看,我們幫助了孩子,實際上,卻剝奪了他們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權利。

還不如讓他自己去承擔不利的後果:比如吃飯磨蹭錯過了最喜歡的動畫片,不按時起床就不能去遊樂場玩,作業沒完成被老師罵……

當孩子有了幾次教訓以後,他自然而然就學乖了,根本不需要爸爸媽媽嘮叨。

同時,父母也要以身作則。

你希望孩子做到文明、禮貌、熱愛學習、不磨蹭,那麼首先你自己就要做到文明、禮貌、熱愛學習、不磨蹭;身教大於言傳,之所以很多時候孩子做不到,是因為家長自己也做不到。這時候,你嘮叨再多也沒有用。

-END-

搜索“瑞丁老爸啟蒙學院”,一站解決家長的教育困惑。讓孩子擁有最有價值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