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端午節就要到了,這些吟詠端午節的詩詞,你讀過幾首

端午節就要到了,這些吟詠端午節的詩詞,你讀過幾首

1、【小重山·端午】——元·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

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細纏五色臂絲長。

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

千年忠義氣,日星光。

離騷讀罷總堪傷。

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解析】《小重山·端午》是元曲作家、詩人、詞人舒頔的作品,作於明朝建立之後的一個端午節。舒頔生平處於元明之際,史書記載,他遭逢亂世、嘗避寇巖谷,被抓,他怒罵朱元璋的起義軍,朱元璋得人對他忠於元朝非常感動,就放了他。

我看到青年男女到處採擷艾蒿、蒲草繁忙,準備過端午節?自己的內心惆悵,還有誰在端午節追悼屈原?

過去的事不要評論衡量,屈原忠義氣節,可與日月相比。讀完了《離騷》總能感到悲傷。沒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樹蔭底下乘涼。

端午節就要到了,這些吟詠端午節的詩詞,你讀過幾首

2、【端午遍遊諸寺得禪字】——宋·蘇軾

肩輿任所適,遇勝輒留連。

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靜筵。

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澤浮雲天。

深沉既可喜,曠蕩亦所便。

幽尋未雲畢,墟落生晚煙。

歸來記所歷,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寢,孤燈同夜禪。

【解析】這是一首紀遊詩,寫於元豐二年(1079)的端午節,此時作者剛到湖州不久。同遊者還有“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秦觀寫有《同子瞻端午日遊諸寺》可證。

我乘坐小轎任性而適,遇到勝景便遊覽一番,江南五月的自然景色,濛濛細雨,時作時停,寺院的小窗,清幽妍麗,四面環山,如坐盆中。放眼大千世界,浮天無岸,煙波浩渺,一片錯落有致的景色,非常宜人。

端午節就要到了,這些吟詠端午節的詩詞,你讀過幾首

3、【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宋·黃庭堅

君家玉女從小見,聞道如今畫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解析】在端午節這個特別的日子,送別友人,或是還鄉,或是感慨於時光的流逝,總是別樣的日子別樣的情啊。黃庭堅這首詩運用了對仗,比喻的手法。表現了對友人離別時的勸慰,同時也對自己的一種安慰。

端午節就要到了,這些吟詠端午節的詩詞,你讀過幾首

4、【端午即事】——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解析】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軍被扣,在鎮江逃脫後,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你贈與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卻看不見,新結交的知己卻在萬里之外。

往日能夠為國盡忠的人,現在已經白髮蒼蒼。我想要從屈原那裡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較遠。

在詩中端午節歡愉的背後暗含著作者的一絲無奈,但是即使在這種境況中,他在內心深處仍然滿懷著“丹心照夙昔”的壯志。這首詩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樣為國難奔波卻壯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端午節就要到了,這些吟詠端午節的詩詞,你讀過幾首

5、【菩薩蠻】——清·顧太清

薰風殿閣櫻桃節,

碧紗窗下沈檀爇。

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

【解析】道光十七年(1837年)五月五日端午,這一年,顧太清三十九歲。

這是一首詠花詞。菊在秋季開放,但這裡所詠的盆中菊在端午開放,詞人在初夏欣賞到了秋季的花卉,自然格外欣喜。上片首先渲染盆中所菊所開放的夏日氣候,“薰風殿閣櫻桃節”,說溫暖的南風吹滿殿閣,櫻桃也成熟了。“碧紗窗下沈檀爇”,屋內燃著驅暑的薰香。再以“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凸寫菊花開放時節。下片以“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寫出因花開而洋溢欣喜之情。她在欣喜之餘,唯有讚歎栽培它的花匠:“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全詞最後才說出這一“菊”字,而驚歎、欣喜之情靈動地展現在其中。

端午節就要到了,這些吟詠端午節的詩詞,你讀過幾首

6、【摸魚兒】——清·納蘭性德

漲痕添、半篙柔綠,蒲梢荇葉無數。

臺榭空濛煙柳暗,白鳥銜魚欲舞。

紅橋路,正一派、畫船蕭鼓中流住。

嘔啞柔櫓,又早拂新荷,

沿堤忽轉,衝破翠錢雨。

蒹葭渚,不減瀟湘深處。

霏霏漠漠如霧,滴成一片鮫人淚,

也似汨羅投賦。

愁難譜,只綵線、香菰脈脈成千古。

傷心莫語,記那日旗亭,水嬉散盡,

中酒阻風去。

【解析】納蘭性德,滿族人,清代著名詞人之一,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

這首詩寫的是端午之日下雨,雨中憑眺,見景生情。舊俗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所以納蘭寫了雨中憑眺的所見之景,而於下片轉入抒情,抒發了對屈原的隱曲的深情。詞中對屈原的憑弔語其實蘊含了作者的今昔之慨和身世之感。值得注意的是前景並不顯哀怨悽清,而後情則思致含婉幽怨,前後形成較大的對比,如此大的轉折,大的起落便更使所抒之情深厚鬱勃,沉致幽婉了。

端午節就要到了,這些吟詠端午節的詩詞,你讀過幾首

7、【端午三首】——宋·趙番

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

嘗聞求福木居士,試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羅。

何意更觴昌歜酒,為君擊節一長歌。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我欲於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

【解析】趙蕃,理宗紹定二年,擔任直秘閣官職,不久就死了。《端午三首》是南宋趙蕃的一組關於端午節的詩。

第一首詩是寫端午節人們對屈原的祭念,表現了人們對屈原的同情。

第二首詩是端午時候詩人對於屈原忠不見用陳江而死,但是詩文傳千古的感概和惺惺相惜之感。

第三首詩是詩人端午時候讀歷史有所感觸,卻找不到人傾訴。這裡有一種可能是這個詩人也受到冤屈,跟屈原的處境相似。

端午節就要到了,這些吟詠端午節的詩詞,你讀過幾首

8、【乙卯重五詩】——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解析】1195年,宋寧宗慶元元年,作者71歲,在家鄉紹興隱居。“重五”,即端午節。

端午節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詩人吃了兩隻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忙完了這些,已是太陽西斜時分,家人早把酒菜備好,他便高興地喝起酒來。

端午節就要到了,這些吟詠端午節的詩詞,你讀過幾首

9、【屈原塔】——宋·蘇軾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飢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

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

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

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

【解析】蘇軾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他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

和劉禹錫一樣,蘇軾也歷經貶謫,在一肚子不合時宜的心境中度過人生的大半光陰。一直以來,屈原的精神都感動著人們,直到今天,在倉綠色的江流上,人們還投下飯食拯救飢餓的魚龜蝦蟹不讓它們吃屈原的屍體。遺留下來的風俗成了比賽划龍舟,人們哀叫的聲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古往今來的人有誰是不死的?沒有必要去比較是到底是長壽好還是死亡好。

人的名聲實在是不會消忘的,而身份財富只是短暫的榮盛。屈原正是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氣節與節操。

端午節就要到了,這些吟詠端午節的詩詞,你讀過幾首

10、【午日處州禁競渡】——明·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解析】湯顯祖是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萬曆十一年中進士,任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因彈劾申時行,降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又因不附權貴而免官,未再出仕。曾從羅汝芳讀書,又受李贄思想的影響。在戲曲創作方面,反對擬古和拘泥於格律。

萬曆十九年(1591),他寫了著名的《論輔臣科臣疏》,批評神宗朱翊鈞即位後的朝政,抨擊宰輔張居正和申時行,因而被貶廣東徐聞任典史。二十年(1592)調任浙江遂昌知縣,頗多善政,並有詩作諷刺朝政,關心民間疾苦。

我剛剛從蓮城踏青回來,只在家置備了菖蒲、竹葉和雄黃酒,我覺得這樣就可以過端午了。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們的甌江,何必要勞民傷財以如此豪華的龍舟競渡來憑弔屈原呢?

據史書載,競渡起於唐代,至宋代已相當盛行,明清時其風氣更加強勁,從競渡的準備到結束,歷時一月,龍舟最長的十一丈,最短的也有七丈五,船上用各色綢絹裝飾一新,划船選手從各地漁家挑選。湯顯祖認為,這樣的場面過於豪華,因此詩中加以表露。從詩中可見,一個清廉的地方父母官,是何等愛護百姓的人力財力。

端午節就要到了,這些吟詠端午節的詩詞,你讀過幾首

不一樣的文章,不一樣的精彩,更多內容,請關注【詩詞歌賦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