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寫詩進階:詩句化用典故的三種手法

寫詩進階:詩句化用典故的三種手法

詩句化用典故的三種手法

用典是古今詩最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運用大家熟知的典故、典藉來說明事物,表達情感,闡述觀點,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袁枚曰:“人有典而不用,猶之有權勢而不逞也”,這說明用典是理所當然的事。

1、用事。

就是把歷史故事提煉成詩句,藉以評價歷史人物事件,或以古喻今、借古諷今,或表達思想、抒發感情。用事最常見的是詠史、懷古之類的。如李白《永王東巡歌》: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胡沙。

這首詩寫於李白作為永王李磷幕僚時寫的,當時處於安史之亂中。詩中用了兩個典故,一是永嘉,這是晉懷帝的年號,這一年前漢劉曜攻陷京都洛陽,天下大亂,以此來形容安史之亂,非常貼切;二是謝安石,就是謝安,前秦苻堅率兵進攻東晉,謝安東山再起,大破苻堅於淝水,史稱“淝水之戰”,表達了詩人希望有本領的將領能夠平定安史之亂的願望。再如春風化雨《端午》:

端午九歌揚,楚天聞粽香。

濯纓於汩水,千古話滄桑。

這是一首懷古詩,用典是最常見的。此詩中幾處用典,一是“九歌”,乃屈原之詩一;二是粽香,端午吃粽,民俗也,以祭祀屈子;三是汩水,汩羅江,乃屈子投江之處。以上三典都是與屈原有關,借之來懷念屈原是非常自然的事。

2、用句。

就用前人典藉中的句子,引用到自己的詩中。如蘇軾的《送人守嘉州》: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謫仙此語誰解道,請君見月時登樓。

這是直接引用,前兩句是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原句。嘉州是現在的四川樂山縣,李白當年寫《峨眉山月歌》是經平羌江而下寫的詩,平羌江於樂山縣流入岷江。於是蘇軾在送友人去嘉州的時候,自然想到李白的這首詩,進而引入詩中,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是比較恰當的。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這是套用前人句子的一種方式。南朝蘇子卿《詠梅》中有:“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來”,王安石進行修改,套用。又如毛澤東《為女民兵題照》:

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這詩中化用了杜甫的《丹青行》中的:“英姿颯爽來酣戰”之句。

3、用詞。

就是把故事前人的文句,縮簡為一個詞語用在句裡。如周恩來的詩:

大江歌罷棹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在這首詩裡用了四個典:一是“大江歌罷”,讓人想起了蘇軾的《赤壁懷古》;二是“面壁十年”,讓人想起了達摩面壁十年的典故;三是“破壁”來自神話傳說,南北朝時張僧繇在壁上畫龍從不點睛,說是點睛就會成真龍飛去,有一次別人促其點睛,結果龍真的破壁而去;四是“蹈海”,戰國時魯仲連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說如果不能實現,寧可“蹈東海而死”。

用典也不可隨便用,要注意:一要用得自然得當,忌生搬硬套;二是精而勿濫,用多了,成了典的堆累了,那就是說別人的話,沒有自己的聲音了;三是要熟不要生,忌用生癖的典。別人都不知道的典,用了白用,不能說明問題,反而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更多詩詞資料,盡在:詩詞軒

寫詩進階:詩句化用典故的三種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