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心理罪》就是人性罪|作者雷米专访

《心理罪》就是人性罪|作者雷米专访


无论是一位文弱的大学生


还是一名熟悉犯罪心理的警察


方木的信念从未改变


就是让那些犯罪者无处遁形


而从原著小说


到改编影视剧以及电影


雷米也一直传递着自己的信念


那就是爱与原谅

2017.8.11

全文共 3763个字,阅读大概需要7 分钟

人物简介

雷米,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法学教师,精通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他“洞悉形形色色的罪恶,甚至超过自己的掌纹”。以《心理罪》等犯罪心理小说闻名于网络,根据其作品改编的《心理罪》电影于2017年8月11日上映。

《心理罪》就是人性罪|作者雷米专访

从2006年到2013年,七年时间,五本书,四篇番外,连雷米也没想到自己能走那么远。灵感在写作中迸发,创作欲望却来源于生活。《心理罪》的出现并非偶然,所有的种子,都在1999年师大图书馆的那张借书卡中埋下了,并于七年后得以昭示。又一个七年后,雷米结束了《心理罪》,轮回终结,但那些种子已在他心中发芽生根,只需一块土壤,那些灵感就会重新生成参天大树。

一张借书卡引发的“血案”

1999年,雷米还是一名大学生,那时图书馆借书用的是纸质借书卡,每个借书的人都会在借书卡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有天雷米在填写借书卡的时候,看到此前借书者的名字,他内心突然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他想到,大家可能互不相识,但是因为这张借书卡产生了一种内在的联系,原本毫无交集的几个人,因为一本书,名字出现在同一张卡片上。雷米的叔叔曾是一名警察,他给雷米留下了许多犯罪学相关的书籍,在他的影响下,雷米对犯罪学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他想到,如果以这个借书卡为中心写一个特别惊悚的犯罪故事会怎么样?但因为之后忙于考研、找工作、结婚生子,雷米一直无暇去构思创作这个故事。

直到2006年的时候,他刚好有段空闲时间,就想试着把这个想法给写出来。这一写,就一发不可收拾,七年的时间,从《第七个读者》到《画像》,再到《暗河》、《教化场》以及《城市之光》,《心理罪》从一本书成为了一个系列,一个品牌。

正如同看到了借书卡上的人名而催生了《第七个读者》,生活中的一个个偶然的场景变成了雷米的创作灵感,从脑海中流动到笔尖,生成这些故事,成为了如今的《心理罪》系列。

最后一个方木

作为全系列小说的主人公,方木从一名瘦弱沉默的大学生到为每一桩犯罪耗尽心力、甚至会因此用一些非正义“手段”的警察,再到牺牲自己泯灭“城市之光”的布道者,他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

很多时候,他在办案时候的做法接近或者已经是犯罪,比如在《暗河》中他选择用挑拨凶手们自相残杀而不是法律手段将凶手们绳之以法。但方木却没有沉迷于这种手段带来的快感,他仍然选择了光明。

在雷米看来,方木本身是一个很善良的人,而且他对正义有一种信仰。所以他坚信这个世界不能是这样罪恶的。“在写这个人物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一个强大的支撑的,我知道他所坚持的东西。”雷米说。

事实上,方木行为的变化,正是雷米世界观价值观变化的体现,《暗河》中,雷米让方木用了一些犯罪的手段将那些逍遥法外的罪犯们绳之以法,在那时的他看来,用不那么正义的手段达到的正义也是正义。

雷米说:“方木这个人物的心态是随着我而变化的。在这个小说创作的时候,我相信这是正义,我相信他的方式是正义的,所以我就这样写了出来。”

但是后来随着雷米年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增加。他对正义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作品表现的核心价值观也就发生了变化。对应在小说里,就是《城市之光》中方木选择了牺牲自己来泯灭那束“城市之光”,而非用之前的方法去维护正义。

这是成长。

在感情方面,初恋女友的被害,廖亚凡的突然失踪又突然出现,米楠的痴情和沉默,这一切都让方木不知所措,方木试图用警察的直觉去解决感情问题,到头来却是一场空。

其实,雷米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擅长写爱情的人,在他看来,写爱情比较多的是在《城市之光》。创作《城市之光》时,他觉得,需要加入一些女性的角色,让故事风格显得更加多彩,有一些女性的柔美在里面,他试图去改变之前作品中那种很硬很冷的那种状态。

同时,雷米需要给作为主人公的方木一个强大的内心动力,这个强大的内心动力可能是因为某种变故导致这个角色产生勇气或者对凶手有一种更加仇恨的心态。

所以雷米在《城市之光》中设计廖亚凡被害,在《第七个读者》中安排初恋女友陈希在方木眼前被杀。

《心理罪》就是人性罪|作者雷米专访

李易峰饰演方木

心理罪就是人性罪

与其他一些悬疑小说不同的是,《心理罪》中有很多犯罪心理学、法学、刑事侦查学、现场勘查学和法医学知识,这也成为了该小说的重要特色。

雷米坦言,虽然自己是学法律出身,但他对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一直很感兴趣,在创作时也就运用很多犯罪心理画像和行为证据学知识在里面。

在雷米看来,犯罪心理描写并不是写作的目的,而是手段,它是推动剧情的一种辅助手段。“我用心理描写手法去描写人物,然后通过人物推动这个故事情节的发展,目的还是想揭示一些社会问题。"雷米说。

他始终是通过悬疑小说的外壳来装载自己想告诉大家的道理。如果创作的小说能够让其他人对这些社会现象有所警醒,或者说换一个去看待问题的角度,那么小说就是有价值的。

“与人为善,彼此原谅”,这八个字是《心理罪》一直坚持的主题。

与人为善,在《教化场》里面有很明显的体现,它描述的就是一群被他人无形伤害的人,别人一个看似很不起眼的举动,对这些人留下终身难以抹灭的印象和影响。

在雷米看来,有时候人们会在现实生活中有意无意对他人造成一些伤害,可能这个人觉得无所谓,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其他人的心理,那个受到伤害的人会不会觉得无所谓?

他希望,每位读者都能通过这部小说了解到这样一种心态:我们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采取相对友善平和的一种态度,如果真的有悲剧或者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能够去原谅。

雷米说:“我觉得爱一个人与原谅一个人相比,其实原谅一个人要难得多,尤其是那个人伤害过你。可能这种心态连我自己都达不到,但我仍然希望大家能尽量向它靠拢。”

《心理罪》就是人性罪|作者雷米专访

心理罪的IP化

作为一部受到读者广泛喜爱的畅销书,《心理罪》吸引了许多影视公司的关注。早在2015年,《心理罪》就被凤凰联动影业改编成为网剧,并于2016年播出了第二季,总播放量超过十亿。

在雷米看来,网剧的拍摄还是比较成功的,演员的选择和角色的塑造都是比较切合,可以打90分。尽管从原作者的角度来讲,他对于网剧的结构和改编方面不是特别满意,觉得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瑕不掩瑜。

在网剧的改编和拍摄过程中,雷米没有进行任何的参与。雷米知道他是电影领域的门外汉,他觉得专业的事就要让专业的人去做,外行不要插手插脚。但这一情况在电影改编时发生了变化,雷米全程参与了《城市之光》的改编。

导演在《城市之光》剧本审阅改编的过程中全程和雷米保持着沟通并且互相提供思路,他们想要一起把这个故事演绎完整,不会因为改编而影响故事内核和完整性,而这正是雷米愿意看到的。

由《心理罪画像》改编的心理罪系列第一部电影《心理罪》将于2017年8月11日在国内上映,李易峰饰演主角方木,廖凡饰演刑警队长邰伟。这部片子,雷米本人也是非常期待,因为这是小说改编成为电影的第一次尝试,而且李易峰在剧中有了突破以往的表现,这让雷米有了很大的期待。

谈及自己心目中方木的理想人选,雷米认为,如果从原著的角度来讲,任何人都可能是最理想的,因为在他心中,方木作为一个人格形象是具体存在的,但作为一个人物形象是很模糊的。

“我知道这个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但要把他落实在某一个具体的人的形象上,我觉得很难。”他认为这几个版本的方木,包括网剧以及电影应该都是塑造的比较成功的。他们代表着方米的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不同成长经历。

柏林电影节影帝廖凡在电影中饰演刑警队长邰伟,一名勇敢果断、善良的警察。对于廖凡饰演的这个角色,雷米非常满意。

雷米说道:“廖凡老师真的是把表演当作一个事业,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演员。他把自己当成这个角色,为了饰演好这个角色非常认真地进行准备,对其他演员的表演也有很积极地配合,所以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我觉得从廖凡老师来讲,他去演一个刑警队长,或者演一个经验丰富、心地善良,同时行事武断的警察,是完全可以演的很好的。”

《心理罪》就是人性罪|作者雷米专访

电影《心理罪》剧照

目前,《心理罪》已经进行了一些改编,除了电影和网剧外,同名漫画也已经推出,而动漫和游戏也在商讨中,等到有合适的时间以及机会就会推出。

作为一个大IP,《心理罪》系列还有很多值得开发的地方。据雷米介绍,现在主要是进行影视改编,五部小说的电影改编权均已售出,根据这五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将先后在国内上映。

走了11年的一条路

从2006年开始写书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1年时间,雷米也步入了人生的中年。这11年来,他的心态和价值判断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似乎没有之前那么锐利,但却多了一些自己独有的相处之道。

但变化最大的,还是他的生活。在雷米看来,现在他的生活领域被拓宽了很多,既有文学创作,也有影视创作方面的,生活状态也发生了变化。

雷米笑称:“最直接的变化是认识我的人越来越多,在学校上课,下课的时候有学生拿着书来要签名,要合影。”

作为一名作家,雷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师,他从来没有放弃教师这个职业。雷米认为教课的乐趣无与伦比,而写作则是自己另外一种生命体验。

以后的路还有很长,雷米会坚持一直写下去,在他看来,这条坚持了11年的路早已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一个方木消失了,还会有无数个‘方木’不断在我笔下涌现,向前走就是了。”

尚俊旭 | 采写

点击 关键词查看往期内容

《心理罪》就是人性罪|作者雷米专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