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漫说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01

漫说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01

壹、东西

是该写点东西了。

为什么选择《春秋》呢?俺也说不清楚。反正一开始想写连载时,便想到了这部书。学者辜鸿铭有本英文书《中国人的精神》(英文书名为“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他自己译为《春秋大义》。他老人家之所以要这么翻译,我认为首要原因便是春秋大义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换言之,正是《春秋》这部书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

这年头,学绝道丧,即便是博士、硕士级的知识分子,对《春秋》这部书也是不甚了了了。说句实在话,我详细了解《春秋》也是在很晚的时候。那时,某电视剧里的一副对联的上联:“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可读否?”(下联我就不说了,太低俗了!大家去想)使我对《春秋》产生了兴趣,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春秋》中国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周代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二百四十余年间的历史大事。书中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春秋》经文极为简略,每年记事最多不过二十来条,最少的只有两条;最长的每条不过四十余字,最短的仅一两字。

虽然周代的时候,秦国的史书称为“记”,晋国的称“乘”,楚国的叫“梼杌”,但“春秋”从一开始便是作为史书的统称出现的,墨子曾经说过“吾见百国春秋”,可见那个时期各国的史书都是被叫做“春秋”的。那么为什么不叫“冬夏”呢?这事貌似简单而答案却争论了两千多年,依我看,这问题其实只消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那就是那时人们的头脑里“冬夏”的概念很淡。笑话!大哥你胡说什么?我们从小都被教育“我们伟大的祖国位于温带,不冷也不热,是四季分明的国家”,你说古人对“冬夏”的概念很淡,还不如说古人只过白天不过黑夜呢。可是一切都是可能变化的(记住!这话我以后还会再说!),我们常见的天气也不例外。诸位知道“全球变暖”吧?既然以后天气要变热,难道远古至今的气温就一成不变了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既然知道了气候是变化的,这事讲起来就容易了。因为通过科学家的研究,我国夏商周时期的气候是相当温暖的,气候温暖了,春秋两季的时间就很长,冬夏的时间就很短,那么“春秋”两季就几乎是一年了。古代的史书都是编年纪事,用“春秋”而不用“冬夏”的做史书的统称也就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了。

从严格意义上讲,《春秋》并不是史书,而是孔子为后世垂宪立法的理想蓝图。《孟子》上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可见《春秋》的力量。为什么“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呢?这是因为在历史上弑君杀父、君主奔走逃命而无法守住社稷的现象层出不穷。霍布斯所说的“人与人争”的可怕的自然状态几乎占据了整个人类历史,人性中的动物本能被肆无忌惮的释放,有谁能为人类社会设立法则?正因为如此,孔子编定了《春秋》。那书中的思想理性,就像无声的利剑,警示着“乱臣贼子”,让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

《春秋》寓褒贬于字里行间,仿佛是一部宪法。它是孔子乃至儒家对历史和未来的评判和指向。可以说,正是《春秋》的精神影响和决定了而后两千五百年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路径。

它的大一统,制止了分裂,同时也指导着无数当权者去奋力完成统一,连少数民族领袖也不例外。

它的托古改制说,几乎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变革。如汉武帝独尊儒术,戊戌变法。

它的礼教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五百年的政治、法律制度,几乎使中华法系走向了伊斯兰法(沙里亚)的道路。如汉代的春秋决狱。

它的夷夏大防思想,肯定了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的自我定位,使华夏民族不以血统、人种、地域、地位为标准来区别异族,而以文化为惟一标的。即使外族,只要认可华夏文化,就是中国人。

另外,它的天子一爵、天人感应、夷夏之辩、经权、三世、大一统、通三统、大复仇等等思想,没有一样不浸入中国人的骨髓深处,可以说我们中国人全都生活在《春秋》中,以前,现在还包括遥远的未来。

春秋的天空蓝得透明,蓝得清澈;春秋的人心纯的纯粹,纯的可爱!宋襄公不擒二毛,子路临死前要正衣冠,楚成王临死前竟说想吃熊掌。正是这种对完美人生的不懈追求,打破了历史的沉默,各种思想如火山爆发一样喷涌而出,照亮了中国的天空。而《春秋》,正是对那个时代人人事事的大总结!

孔子写《春秋》,正是教导后世中国人怎么做,做什么。

谁是中国人?只有读了《春秋》才会认识得更清晰,更透彻。诸位就和我一起读吧!

漫说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