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贏得“金融人才大戰” 上海還需“補短板”

贏得“金融人才大戰” 上海還需“補短板”

未來的城市競爭中,人力資源的競爭尤為引人注目。如今,全國各地紛紛拿出實打實的優惠政策,不斷吸引各類智力資源。其中,上海在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進程,有著怎樣的人才優勢,又面臨著什麼樣的人才短板呢?

BOSS直聘研究院日前發佈的調研報告顯示,作為金融中心城市,上海的金融市場規模和資金吸附能力都處於全國頂尖水平。高度發達的金融體系和完善的金融生態使上海成為國內對金融人才吸引力最強的城市。數據顯示,流入上海的金融人才數量持續增加,人才質量逐步提升。2017年以來流入上海的人才中,13%進入金融行業並從事管理和強專業技能型工作。2018年前4個月流入上海金融行業的人才中,14.3%具有海外留學經歷;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求職者佔比達到81.8%,較2016年同期增加4.2個百分點;擁有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求職者比例達23.2%,較2016年同期增加1.2個百分點。

看準科技集團創始人、Boss直聘CEO趙鵬表示,2018年以來,長三角地區金融人才的城市間流動比例達到9.35%,流動率及增幅均高於珠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趙鵬表示,上海作為區域核心城市,聚集了最多的人才資源,成為長三角區域其他城市金融人才跳槽的第一選擇。

儘管有著相對明顯的人才競爭優勢。但是,BOSS直聘研究院的調研也發現,上海市金融行業也面臨著嚴峻的人才挑戰。

首先是人才供應存在結構性矛盾,三類崗位人才緊缺。第一類是有前沿技術背景的複合型金融人才。數據顯示,儘管上海在專業金融人才數量及質量上佔據明顯優勢,但技術人才存量不足,在支撐智慧金融的快速發展上有較大缺口。例如:2018年前4個月在BOSS直聘平臺應聘上海金融行業職位的人才中,1.9%的求職者表示掌握大數據、AI、區塊鏈等新興技術,低於北京的2.6%。此外,上海掌握新興技術的人才池規模相對有限。如何吸收培養複合型金融人才,是上海金融行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的一大挑戰。

第二類是金融管理人才。數據顯示,進入2018年以來,我國金融行業中,管理類職位人才的供需比不足0.8(人才供給量/人才需求量),上海金融管理人才的供需比僅為0.67,堪比人工智能領域。

第三類是擁有國際職業水平資格認證證書的強專業化金融人才。公開信息表明,2010年以來,上海市擁有國際職業水平資格認證證書的專業人才存量有較大提升,但擁有CFA、FRM等資格認證證書的人才供給量始終小於企業需求量。持有國際認證證書的金融人才競爭力指數是基數值的2倍以上,如果還擁有海外名校教育背景,競爭力指數能夠擴大到基數值的3倍以上。

其次是上海高校培養的複合型人才存量不足。BOSS直聘的金融人才樣本統計顯示,上海高校畢業的金融人才,平均求職競爭力指數較全國基數值高出31%,並在各分位值區間均體現出較大優勢。但是在高分位值區間的金融人才比拼上,上海高校畢業生的整體競爭力遜於北京,與海歸人才也有差距,特別體現在複合型人才的存量上。

以風控崗位為例,2018年以來,上海市金融企業在BOSS直聘平臺發佈的風控崗位中,30%在招聘需求中提到,求職者需要掌握Python、R語言等工具,而上海滿足要求的人才供需比為0.75,明顯低於北京的0.93。

第三是人才爭奪加劇,留存難度提升。這一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互聯網行業高薪攬人,精英人才留存難度提升。雖然金融行業依然是整體薪資水平最高的行業之一,但與科技行業相比,其薪資優勢逐年下降。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4月間,有34%此前在上海金融行業從事大數據、算法研發等高級技術類工作的求職者轉行至互聯網科技領域,轉行比例較2015年增加2.2個百分點。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行業人才身價急劇飆升,如何避免高端金融人才,特別是金融技術類人才流失至新興風口行業,成為上海金融行業面對的重大人才挑戰。二是區域間人才流動加劇,人才爭奪戰升級。儘管上海市高學歷金融人才流入率仍為正向增長,但隨著周邊新一線城市實力的增長以及人才引入政策的不斷升級,上海將面臨一場嚴峻的人才爭奪戰。2018年前4個月,在BOSS直聘平臺上將上海作為第一期望工作城市,且學歷為碩士及以上的金融行業求職者中,有7.9%還填寫了第二期望城市,其中過半求職者將杭州與南京作為第二期望城市,側面反映出新一線城市搶人能力正與日俱增。

針對上海面臨的金融人才競爭問題,BOSS直聘研究院提出兩點建議。第一要提升人才引入力度和精準度。上海要在城市科技氛圍的整體創建和提升層面下些功夫,一方面提升對金融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一方面降低人才流失率。例如,梳理和建立與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特點和發展目標相適應的薪酬機制,通過一定的激勵措施,降低上海金融行業核心技術人才流失率。第二要逐層優化人才培養體系。面對人才市場和行業的快速變化,金融行業的人才培養體系亟待優化。在基本面上,高校和用人單位作為培養和需求的兩端,需要更緊密地溝通與合作。從課程體系、交叉學科培養機制、校企合作等方面全面升級,以優秀學生作為橋樑,企業提供更早期,更有進階體系的實踐機會,將學術界的智力支持和工業界的實證經驗融會貫通,從而降低課程體系的滯後性,併為用人單位提供更順暢的人才選留通道。

專家強調,從人才留育的角度來看,真正從人才的角度出發,理解他們的需求和企業自身發展需求應該如何匹配,顯得尤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