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涇渭流域——華夏文明的源頭

涇渭流域——華夏文明的源頭

涇渭流域,泛指涇河流域的寧夏固原地區、甘肅平涼地區、陝西咸陽地區,以及其支流流經的甘肅慶陽地區,和渭河流經的甘肅定西地區、天水地區、陝西寶雞地區、西安地區、渭南地區,以及其支流流經的延安地區、銅川地區。涇渭流域,是華夏民族的搖籃,也是華夏民族文明的搖籃。涇渭之水養育了伏羲氏族及文化、神農氏族及文化、軒轅氏族及文化、周祖部落及文化、秦漢以及魏晉、隋唐偉業及文化。廣成子論道,孔丘復周禮,為華夏的道學與儒學奠定了基礎。萬千典籍的記載以無可辯駁的史實證明,涇渭流域,是中華文明的基礎,也是世界人類文明的主要源頭之一。

三皇五帝時期

太昊伏羲氏:又作伏戲、宓羲、包犧、犧皇、皇羲等。是新石器時代涇渭流域部落氏族的三皇之首。生於成紀(今甘肅秦安),“代燧人氏繼天而王”。當代考古工作者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發掘的大地灣遺址,存在著仰韶晚期——仰韶中期——仰韶早期——大地灣一期四個時期的文化遺址。據C14測定,大地灣這四個時期的文化遺存,距今約7800年至5500年。已清理出原始房址二百四十多座、灰坊三百二十八個、窯址三十八個、墓葬七十九個,還清理出六條壕溝和八千零三十四件遺物。從已清理出的遺址規模以及遺物可知,大地灣當屬新石器時期的部落氏族城廓。伏羲“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八卦,即:乾、坤、坎、離、震、艮、巽、兌。研究者認為,八卦是代表天、地、水、火、雷、山、風、澤的八個符號。《天皇伏羲氏皇策辭》裡說:“惟天至仁,於草生月,天雨降河,龍馬負圖,神開我心,我畫八卦,自上而下鹹安。”意思是說:在春天的時候,天降大雨,渭河氾濫,伏羲在河邊見到一匹生有河圖斑紋的龍馬,泅水而來,受河圖花紋的啟示,畫出了八卦。用八卦的倫理去教化大家,上上下下都變得安定了。從古及今,凡是有據的傳承,都認為伏羲始制八卦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治天下。是一部設道說教的書。《周禮•春官•太卜》裡說:“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各家註疏較為一致的觀點認為《連山》是夏時的《易》、《歸藏》是殷商時的《易》、《周易》是周時的《易》。至於《連山》、《歸藏》由何而成?古有《三墳》之說。孔安國在《尚書•序》裡說:“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三墳》分三部分,一是太昊伏羲氏的《山墳》,二是炎帝神農氏的《氣墳》,三是軒轅黃帝的《形墳》。後來,《山墳》被夏人繼承發展為《連山》,《氣墳》被商人繼承發展為《歸藏》,《形墳》被周人繼承發展為《周易》,儘管承傳體系各異,但卦體框架一致,《三墳》的源頭都是伏羲氏的《山墳》。《易》之道,簡單的解釋,就是“陰陽”。所以《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莊子》也說:“易之道陰陽。”宇宙的根本規律就是陰陽兩個方面的對立統一的運動變化。《周易》用陰陽兩種符號構建自己的體系,陰陽魚的太極圖,在一個立體渾圓的統一體裡,黑白對立,中間用一條流動的曲線分開,就正是要向人們圖示陰陽對立統一的運動變化。《繫辭•上》所說的:“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正是對宇宙一分為二整體性認識的註解。伏羲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為涇渭文化乃至華夏文明、東方文明奠定了基礎,後來涇渭流域的周祖文明、秦祖立國、唐李開國,均受益於伏羲文化。

炎帝神農氏:父為少典氏,母為有蟜氏。生長於姜水(今陝西岐山東及甘肅靈臺之間)。與軒轅黃帝為兄弟。《集解》皇甫謐曰:“《易》稱庖犧氏沒,神農氏作,是為炎帝。”班固曰:“教民耕農,故號曰神農。”《正義》、《帝王世紀》雲:“神農氏,姜姓也……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神農之世,其氏族人多而禽獸少,衣食不足,疾病流行。神農於是砍木為耜,揉木為耒,教民播種五穀。又嘗百草,察水土甘苦,一日遇上十毒。後來支系繁衍,向東發展到黃河中游和漢水中游等地。後來,神農氏嘗百草時誤食毒蟲蜈蚣中毒而亡。其在位時,與倉頡共同創造發表象形文字。文字的出現推動了社會文明,歷史進步的飛躍式跨越。西安半坡古文化遺址,當屬其在位時的部落氏族國都城邦遺址。有繼承和發展伏羲所畫八卦的《氣墳》遺作留於後世。

黃帝軒轅氏:少典氏之子,炎帝神農氏同母兄弟,母為有蟜氏(有蟜氏,涇水流域橋山(今陝西黃陵)地區古代氏族,蟜,即橋),酈道元《水經注》:“帝生於天水軒轅谷”,郭璞《山海經》注:“帝生軒轅之邱。”軒轅谷俗名三皇溝,位於甘肅清水縣山門鄉三皇溝村。《清水縣誌》載:“軒轅谷東南七十里,黃帝誕於此。”炎帝神農氏中毒身亡後,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於是軒轅氏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叛亂的炎帝殘部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與叛亂的炎帝殘部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決戰於逐鹿之野,遂禽(擒)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部落聯盟首領),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其在位時採首山之銅以鑄鼎,作舟車以濟不通,制指南車以示方向,其妻嫘祖始為養蠶治絲之法,用其吏官倉頡初創書契,羲和佔日,常儀佔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歷,大撓作甲子,隸首作算術等。因其能征善戰,,使其統治疆域拓展到黃河中下游,以及大江南北,又及華北地域,奠定了華夏名族的邦國基礎。黃帝在位時繼承和發展了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為氏族民眾謀利益的社會責任感和代表時代先進文化方向方面獨領風騷的氣魄,在發展部族社會經濟,力求民眾安居樂業的同時,不辭勞苦,東至於海,登凡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崆峒),求賢訪道。《抱朴子•內篇》雲:“黃帝西見中黃子,受九品之方,過空桐,從廣成子受自然之經”。《括地誌》雲:“笄頭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高縣西百里。《禹貢》涇水所出。《輿地志》雲或即雞頭山也。酈道元雲蓋大隴山異名也。《莊子》雲廣成子學道崆峒山,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蓋在此。”司馬遷所著《史記》中,也有廣成子問道於崆峒山的記載。道者,治理國家的學問;道者,認識世界,觀察事物的哲理。黃帝軒轅氏終生都在為追求真理奮鬥。著作有《形墳》、《黃帝經》、《黃曆》等。

廣成子:又名大成子,神農氏乃軒轅氏時代的學問家。久居崆峒山,道文化的創始人和奠基者。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二,廣成子(大成子、又號傳豫子)在濟陰傳授地皇內文,教人以好生之道,擴種穀物,和合草藥,並作《太一元精經》三十六卷。《史記》有軒轅黃帝向廣成子問道的記載。當代作家姚學禮的《山出西北》自序之三中說:“《廣成子玄言》和《廣成子道論》這兩書是我國道教之源頭,原著幾經抄錄在秦始皇焚書時毀掉了,可部分篇章卻在黃帝問道於廣成子後,以黃帝名義在後代而成為《皇帝經》,這寶貴的經卷著作傳至東漢時又佚了。有幸的是在一九七三年出土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帛書中,這列於《老子》乙本之前的《皇帝經》四篇古佚書竟證知《廣成子玄言》和《廣成子道論》的存在。”

玄女:神農氏及軒轅氏時代平涼白水人。又稱白水素女、素女、元女。道教將其神化為九天玄女、九天娘娘等。黃帝之師。黃帝與蚩尤大戰於逐鹿之野時,向黃帝傳授六壬、遁甲之術,以及兵符、圖策、印劍等物,併為之制夔牛鼓八十面,遂破蚩尤。關於玄女,《雲笈七讖》卷一00《軒轅本紀》與卷一一四《九天玄女傳》,以及《抱朴子》、《醫心術》《雙楳景闇叢書》等典籍中均有記載。玄女的著作,有《玄女經》留於後世。

夏、商、周、春秋、戰國時代

周文王姬昌:其始祖名棄,是黃帝曾孫嚳之妃、有邰氏之女姜源所生,堯時為師,舜時被封於邰(今陝西武功西),號曰“后稷(一說棄被夏朝任命為“后稷”,管農業,后稷乃古代農官通稱)姓姬氏,其後三傳至公劉,遷居豳(今甘肅慶陽)公劉於豳,復修后稷之業,民賴其慶,百姓多徙而保歸,周道之興自此始。其後九傳至古公亶父,從豳遷於岐山下週原(今甘肅靈臺南及陝西岐山東北),豳人舉國歸之。古公於此劃分田界,控溝洩水,發展農業;貶戎狄之俗,營城郭室屋,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管理庶務,國號曰“周”並開始“翦商”,周朝王業自此始。古公有子三人。古公卒,幼子季歷立。季歷內修古公遺道,外與商貴族任姓摯氏通婚,並親自朝商,商武乙賜予土地三十里,玉十珏,馬八匹,周之勢力日益壯大。伐西洛鬼戎,俘二翟王,大勝。文丁為遏制周人勢力,殺死季歷,季歷子昌立,是為“西伯”。西伯好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士多歸之。帝辛(紂)以西伯積善,將不利己,囚西伯於羑里(今河南湯陰北),周臣太顛、閎夭、散宜生等獻美女名馬於紂,紂乃釋西伯,使之專“征伐”。西伯欲成后稷、公劉之業,訪賢於渭水之陽,遇呂尚(姜姓,先世封呂,名望,字子牙。或曰太公望),拜之為軍師。呂尚輔佐西伯,政和訟平,民心大定,河東小國紛紛歸附,西伯乃受命稱“文王”。文王乘專征伐之機,西伐犬戎,攻滅密須(今甘肅靈臺西南)、黎(今山西長治西南)、邘(今河南沁陽西北)、崇(今河南嵩縣北,一說今甘肅崇信)等國,勢力達於江、漢、巴、蜀並建豐邑(今陝西長安灃水西岸)為國都,至是,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奠定了滅商的基礎。文王稱王九年而卒,在位五十年。太子發即位,是為武王。西伯被紂拘禁羑里期間,以其數代對道的積集與領悟,在總結前人文化遺產以及廣納社會賢達知識積澱的基礎上,對伏羲氏所作《八卦》進行再創作,推演八卦為六十四卦,並對各卦進行註釋,這就是“爻辭”。這也是《八卦》演進為《易經》的主幹。從古及今,凡是有據的傳承,都認為伏羲始制八卦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治天下。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也是為了治天下。用什麼治天下?這就易道。孔子所以特別看重《易》,也是為了以道治天下。正因是道,《易》才被歷代統治者立為群經之首,萬法之源,一直被當成一部不朽的聖典,仰之彌高,傳之彌久。

周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文王之子按序依次為:伯邑考、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鐸、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冉季載等)文王卒後,輔佐武王負責政務。輔佐武王克殷後,武王封邦建國,封周公旦於魯,都曲阜(今山東曲阜),周公旦不就封,繼續留佐武王。武王六年卒,太子誦立,是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諸侯不服,乃攝行政事。是時,管、蔡及群弟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王”。周公旦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避而攝行政者,恐天下叛周,無以告我先王。”於是卒相成王。七年後還政於成王。周公旦輔政期間,三叔及武庚叛,周公奉命興師東征,乃使召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今山東臨朐東南)、北至無棣(今山東無棣北),五侯九伯,實得政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召公時為太保,與周公旦分陝(今河南陝縣)而治: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成王幼,周公攝政,召公疑之,故周公作《君奭》,以明自己忠於王室,非為後代子孫而迷戀祿位。周公東征,誅管叔,殺武庚,放逐蔡叔,降霍叔為庶人,繼之攻滅熊、盈族十七國,遷殷民於洛邑九里之地。周公依據周國原有制度,參酌殷禮,有所損益,建立各項典章制度,是為“周禮”或“周公之典”。成王七年,周公旦往營成周,派使者獻卜兆,作《洛誥》:周公請成王“往新邑”,主持政務。成王“遷宅於成周”,並舉行祈福典禮,後以“四方狄亂未定”,復西歸鎬京,命周公旦留守洛邑,周公從之。洛邑既成,周在王城駐兵八師,監管殷頑民。周公旦以王命告,作《多士》:警告殷頑民,只要順從周朝,就給以生活出路,否則將“致天之罰”。周公旦恐成王有所淫佚,乃作《無逸》以誡王,要成王勤於政務,不要過度遊樂。成王十一年,周公旦朝覲在豐,病危,請葬成周,以明其不敢離成王。周公旦卒,成王以周公“勤勞王家”,其“德明光於上下,勤施於四方”,故葬之於畢(今陝西西安西北),從文王,以明其不敢臣周公。並賜魯公世世祀周,用天子之禮樂,以褒周公。周公旦所作《周禮》,原名《周官》,全書共分六篇:一、《天官冢宰》記邦治之官六十三職。其職統攝六官,以吏治為專職,兼掌宮中事務。二、《地官司徒》記邦教之官七十八職。其職以教化為務,凡地方組織、均土分民、徵賦等均在其掌。三、《春官宗伯》記邦禮之官六十九職。凡禮、樂、卜祀、文史、星曆、車旗之屬均屬之。四、《夏管司馬》記邦治之官七十職。其職專掌軍事與封建,兼及王之車旗、弓矢、護衛等。五、《秋官司寇》記邦禁之官六十六職。其職主刑法、訟獄、刑禁、兼及盟約、憲令、闢除、外交等。六《冬官司空》三十一篇,記諸工事製作,並祥其尺度。《周禮》後被儒家尊為重要經典。孔子倡導的儒家學說中所說“克己復禮”之“禮”,當是“周禮”,周公旦所作《周禮》,是有文字記載的“周禮”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近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處在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當屬孔孟等先賢學者對以“道”為內核的涇渭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涇渭文化的主幹——周文化的復興與承傳。

秦、漢、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

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時期,以及西周文王姬昌和武王發、成王誦時期,是華夏文明的開元時期,也是涇渭文化甘肅境內階段的鼎盛時期,前後延續三千餘年。西周之後,隨著統治集團統治中心東移,在秦、漢、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逐漸退出涇渭流域甘肅地段,向涇渭流域中下游關中及洛水流域與黃河流域交匯地域聚集,涇渭文化甘肅地域段,也由主流文化的領袖地位,退卻向從屬地位。歷史進入五代、宋、元、明、清及中華民國初期時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域的多元化,及著重地域的再次東移,直至擴展向長江流域及沿海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主導地位便再次東移,完全退出了涇渭流域,涇渭文化完全由領袖地位退卻向從屬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