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抗日名將薛嶽

抗日名將薛嶽

馮春華

他是著名的抗日名將,有抗日“戰神”之稱。在抗日戰爭期間,薛嶽曾參加淞滬會戰,指揮了武漢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等著名戰役。他以其著名的“天爐戰法”,在三次“長沙會戰”中就擊斃、擊傷10餘萬侵華日軍。美國總統杜魯門授予薛嶽一枚自由勳章,以表彰他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張治中將軍稱其為“百戰名將”。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的“抗日英雄譜”欄目曾介紹了他的抗日事蹟。

薛嶽外號“老虎仔”,原名“薛仰嶽”,因崇敬岳飛改名“薛嶽”。 薛嶽11歲就讀於黃埔陸軍小學,14歲便在廣州加入同盟會。1920年,24歲的薛嶽被粵軍第一師參謀長鄧鏗任命為該師機槍營營長。25歲擔任孫中山的警衛團機槍營營長。

薛嶽一生中最輝煌和最值得銘記的,當屬他指揮的三次長沙會戰。

1938年10月下旬,日軍兵逼長沙。薛嶽臨危受命,擔任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代司令長官,併兼任湖南省政府主席,肩負起保衛長沙的重任。

1939年9月14日,日軍十一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日軍精銳部18多萬人,在海空軍的配合下直取長沙。大敵當前,蔣介石卻下令棄守長沙。薛嶽堅信長沙一定守得住,毅然抗命,電呈軍委會,表示“誓與長沙共存亡”的決心。

第一次長沙會戰打退了日軍瘋狂進攻,共殲敵3萬餘人,成為日軍侵華以來遭受最大損失的戰役,對日軍士氣打擊嚴重。同時,極大地鼓舞了國民對於抗日勝利的信心,各地民眾奔走相告。美聯社、泰晤士報、塔斯社等國際知名媒體紛紛向世界報道。

1941年,阿南惟畿接任日軍十一軍司令官後,制定出一個“加號計劃”,決定集中12萬精銳兵力,企圖殲滅第九戰區主力。 9月18日晨,日軍發動全面攻勢。薛嶽思慮再三,一邊急電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請求增派3—4個軍增援,一邊急電湘北各部隊迅速行動,計劃在汨羅江一線與日軍一決雌雄。

孰知,薛嶽下達的作戰命令在電波傳送中被日軍截獲破譯。致使第九戰區的各部隊一個個落入了日軍早已設好的陷阱。各部隊官兵們奮起反擊,雖然傷亡巨大,但免於全軍覆滅。

正當阿南的大軍向長沙長驅直入時,其後方卻屢遭緊隨而來的中國軍隊的四面打擊,後勤補給線幾乎全部被切斷。雖然眼看勝利在望,但阿南由於兵力不足,重複了他的前任岡村寧次曾下達過的命令:“全線撤退。”

薛嶽見狀,迅速指揮中國軍隊各部對撤退中的日軍進行包圍。日軍完全是在苦戰之中艱難北撤的,傷亡極為慘重。

中國軍隊最後可謂反敗為勝,但薛嶽並沒有盲目樂觀,而是痛定思痛,在總結第一、二次長沙會戰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利用湘北複雜地形,與敵後退決戰的“天爐戰法”①,讓日軍聞之喪膽。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第十一軍司令官阿南聽說薛嶽的兩支精銳部隊南下,決定再攻長沙。薛嶽早已把他的“天爐戰法”打造成熟,並迅速把南下的第四軍、第七十四軍和駐常德的第七十三軍調回參加會戰。

三戰長沙,薛嶽給第十軍下了道死命令:“擅自後退者殺無赦,重傷兵亦不得後撤。”

日軍進攻長沙,這是薛嶽所希望的,在他的“天爐戰法”中,長沙正是爐膛的正中。

日軍接近長沙時,薛嶽將長官部指揮所搬上嶽麓山,就近指揮和督促各部作戰。為鼓舞士氣,堅定殲敵決心,薛嶽訓令各部:“第三次長沙會戰,關係國家存亡,國際局勢之巨。本會戰只有必死決心,必勝信念……”

此電後來成為一份有名的抗日電文,它充分顯示薛嶽誓死保衛長沙的決心和信念。

正當第十軍死守長沙時,第九戰區的大軍迅速向長沙外圍合攏,以9個軍的優勢形成了一個從東南、東北、西面及北面對日軍的包圍圈。

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擊斃、擊傷日軍56944人,俘虜日軍中隊長松野榮吉以下官兵139人,繳獲一大批槍支彈藥和物資。

中國軍隊長沙會戰的勝利,對國內外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薛嶽將軍更是因此被日軍稱之為“長沙之虎”。

(節選自《韶關日報》,2011年3月5日)

相關鏈接:

①天爐戰法,是一種“後退決戰”的戰術。“天爐”是將兵力在作戰帶,布成網狀的據點,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方式,分段消耗敵軍的兵力與士氣,最後,把敵軍“拖”到決戰地區,再狠狠地圍殲之。它因薛嶽保長沙,敗日軍而成名。當年的中國戰史出版局曾專門出版了薛嶽撰寫的《天爐戰》一書。書的前言有這樣一段文字介紹:“他(指薛嶽)的戰略戰術足以法天地之幽邃,窮宇宙之奧秘,為鬼神所驚泣,人事所難測,無以名之,故曰《天爐戰》。”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薛嶽自幼有報國志,11歲就讀於著名的黃埔軍校,14歲參加同盟會,因仰慕民族英雄岳飛,改名為“薛嶽”。早年跟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曾擔任機槍營營長。

B.薛嶽有抗日“戰神”之稱。在抗日戰爭期間,他曾參加淞滬會戰,指揮了長沙會戰等著名戰役。僅在三次“長沙會戰”中就指揮中國軍隊擊斃10餘萬侵華日軍。

C.第一次長沙會戰,薛嶽抱著“誓與長沙共存亡”的決心,指揮戰區各部隊予瘋狂日軍以沉重地打擊,殲敵3萬餘人,極大地鼓舞了國民對於抗日勝利的信心。

D.第二次長沙會戰開始陷於日軍的重重圍困之中,主要原因是作戰命令被日軍截獲並破譯,雖然薛嶽將軍做了周密部署,官兵也奮勇殺敵,但傷亡慘重,導致最終失敗。

E.第三次長沙會戰,薛嶽的“天爐戰法”顯神效,擊斃、擊傷日軍近6萬人。因其在抗日戰爭中的卓越功績,美國總統杜魯門授予他一枚自由勳章,張治中將軍稱其為“百戰名將”。

2.“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可當蔣介石下達棄守長沙命令時,作為最高長官的薛嶽為何“抗命”? 請結合材料,分析他這樣做的理由。(6分)

3.薛嶽獨創的“天爐戰法”具有哪些特點?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6分)

4.作為著名的抗日愛國將領,薛嶽不僅深受國人欽佩,甚至連敵人也稱他為“長沙之虎”,其中必有內在原因。請結合材料具體分析。(8分)

【參考答案】

1.C、E(選C項得3分,選E項得2分,選B項得1分。B項“擊斃10餘萬侵華日軍”不準確,原文是“擊斃、擊傷10餘萬侵華日軍”。選其他項不得分。A項“就讀於著名的黃埔軍校”錯,“黃埔軍校”指1924年成立的黃埔陸軍軍官學校,薛嶽11歲讀的是“黃埔陸軍小學”,當年應是1907年。D項“導致最終失敗”錯,原文是“ 中國軍隊最後可謂反敗為勝”。)

2.①軍人的服從也是有條件的,古有“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之說,薛嶽抗命,是根據當時的抗戰形勢和長沙的實際情況作出的正確抉擇,事實證明了這一點。②薛將軍抗命,是他“堅信長沙一定守得住”。他有卓越的軍事才幹,有豐富的對敵經驗,他分析了整個抗戰的形勢,長沙不能放棄,只有堅守,才能阻擊日軍的南下步伐;他根據長沙的具體情況,發明了“天爐戰法”,更堅信中國軍民的抗日決心和鬥志。③薛將軍抗命,是因為他抱有“誓與長沙共存亡”的決心。他是戰區司令官,又是湖南政府主席,他深知肩上的重任。如果不戰而放棄長沙,他就是長沙人民的罪人,對不起湖南人民和全國人民。所以,寧願抗命,也要為國為民而戰。④薛嶽抗命,是因為他有一顆強烈的愛國心。他從小就仰慕抗金英雄岳飛,把名改為“薛嶽”;他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他多次參加、指揮大型戰役,把個人利益、前途乃至生死置之度外,故而他敢於抗命。

3.①獨特性。他是薛嶽獨創的,又是根據當時長沙會戰的具體實際制定的,還取法長沙的地理特點,以長沙為“爐膛”,把敵人放進爐膛而滅之。②戰法靈活多樣。以網狀的據點為根本,可伏擊敵人,也可誘惑消滅敵人;可從側面攻擊敵人,也可從尾部打擊敵人。分階段有效消耗敵軍的兵力與士氣,最後,把敵軍“拖”到決戰地區,再狠狠地圍殲之。③具有奇效。此戰法“為鬼神所驚泣”,也是“人事所難測”,效果顯著: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擊斃、擊傷日軍近6萬人。④神秘性。“法天地之幽邃,窮宇宙之奧秘”,“無以名之”,足見其神秘難測。從對敵作戰的效果來看,也是神奇無比:第十軍誓死守長沙,其他9個軍的部隊從外圍合攏,形成包圍,最後殲滅。(每點2分,答對3點得滿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給分。)

4.①薛將軍戰功顯赫,為抗戰立下不朽的功勳。他參加過淞滬會戰,指揮了武漢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等著名戰役。美國總統杜魯門授予薛嶽一枚自由勳章,以表彰他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張治中將軍稱其為“百戰名將”。 ②薛將軍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超凡的智慧。他作戰經驗豐富,治軍嚴謹,部隊戰鬥力很強;把握時局和形勢精確,指揮若定,獨特的“天爐戰法”更顯其智慧。③薛將軍捨身報國,頑強殺敵,誓死保衛長沙。第一次會戰前他就決心“誓與長沙共存亡”, 第三次會戰中,他下達命令:本會戰只有必死決心,必勝信念。④薛將軍鬥志旺盛,意志堅強,勇氣令人讚歎。他揚國威,懲敵寇,三次長沙會戰,以旺盛的鬥志和堅強的意志,給敵沉重的打擊,敵人不得不佩服他,認為他像老虎一樣勇猛無敵,贊為“長沙之虎”。⑤薛將軍有強烈的愛國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他從小仰慕岳飛,改名為“薛嶽”,立志報國,跟隨孫中山革命;他置個人前途、生死不顧,毅然抗命,以命保衛長沙。(每點2分,任答對4點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給分。)來源:語文報高考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