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我心目中的啟明

我心目中的啟明

出生在光緒、民國和共和國的縣城人,很少有不知道啟明的。啟明這個名字是已故的李樵松取的,她以“早晨東方啟明星”命名自己創辦的女學堂。經過百多年的時光,啟明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地名。

啟明女校在鶴嶺北麓。要說啟明,還是先說說鶴嶺和牧嶺。

唐代元和四年(809),縣城由中縣坪下遷20裡,“縣治建於鶴嶺之南”,這是清代同治《平江縣誌》所載。

鶴嶺之前叫什麼呢?清嘉慶《平江縣誌》曰:“牧嶺,為縣治後屏”,因縣治在前,故俗名衙背嶺。並稱此嶺“淑姿端正,佳氣鬱蔥”。明代永樂年間,知縣黃華在牧嶺上建有牧愛堂。清雍正年間,知縣李萃德又建嶽笠亭。

最有名氣的是清康熙初年知縣許國璠建的“喜鶴亭”。當時,牧嶺形態端莊,樹繁林茂,鬱鬱蔥蔥,引來白鶴成百上千,在嶺上築巢繁衍。秋去春來,將雛飛鳴,依人飲啄。許公以為這是好的徵兆,因而在嶺建亭,曰:喜鶴亭,以志祥瑞。乾隆五年,知縣謝仲坃因此嶺有喜鶴亭而命名為鶴嶺。

光陰似箭,一晃到了清朝光緒年間,二百多年前建的喜鶴亭早在同治年間列入古蹟,但白鶴仍歲歲來巢,經久不衰。光緒三十三年(1907)春,李樵松留日歸來後,親眼見到國人文盲多,尤其是婦女入學無門。便提出要創辦女校的主張,得到了丈夫凌容眾的支持。於是,她將孃家留給自己的一千多畝田土變賣,作為辦學經費,在甲山凌高根住宅辦起了一所女學堂,並命名為“啟明女學堂”。自己任學監,負責管理學校事務;凌容眾任學董,負責對外聯繫。女校第一班只有七名學生。其中有李六如之妻李完英,李銳之母李淑,李昌鄂之母凌用儀,有臺灣教授凌可之母高迪,凌尚武之母黃胄。學校在秋季還招收了工藝班。宣統元年,該校開辦師範,招收了八名學生。翌年又在魯家坪公屋開辦女子實業傳習所。民國元年,此所改為啟明女子實業分校,李樵松兼任校長。

民國六年(1917),啟明女學堂改名平江私立啟明女子師範學校。由於學生增加,必須遷移校址。而鶴嶺形態端莊,綠樹成蔭,百花吐豔,鶯歌燕舞,鳥雀爭鳴,正是建校的風水寶地。於是,啟明便遷於鶴嶺北麓。直至1950年啟明師範併入平江縣立初級中學(後名平江一中)。啟明女校辦學30多年,桃李滿天下,其中著名烈士和知名人士胡筠、邱紀文、董純、盧衡等女同志都是啟明的優秀學生。

啟明女校是我縣第一所女子學校,名聲遠播。從遷入鶴嶺開始,人們便漸漸地把鶴嶺叫啟明的嶺上,啟明由校名成了地名。

啟明女校併入縣立中學的天嶽書院後,原校址為平江縣第十九完小。我是1950年下學期進入該校讀高小的。這個時候的學校和以前的一樣。“啟明女校”的校門還在。從大門進去後,從右手邊上幾級臺階,便是原啟明女校的禮堂,左手邊有一口井叫養福泉,井上有亭名“養福亭”。亭南往下走有一棵樹齡上百年的大槐樹,樹周圍約一米七八左右,樹已空心,空間長出一棵榆樹。因而叫做“槐抱榆”。在縣城這樹獨一無二,成為啟明的標誌。此樹 2015年還在。校園東北是糧倉叫“萬擔廒”。進校門直走約二十多步是一個大地坪,其面積比足球場大很多。地坪南面有一個約2米的高墈,墈上有一棟二層樓,是學校和教師的辦公室。地坪南面有教室三間。東面也有一排教室。地坪東南角有沙坑和跑道。地坪西邊的墈上,是教職工食堂。從這往嶺上走,有一塊平地,李樵松和凌容眾的合葬墓就在這裡。墓面向東邊地坪,呈圓形,有圍欄,全用石板鋪面。李樵松與凌容眾分別於1928年與1933年在長沙病逝,享年56歲與59歲。凌容眾生前說過:“我一生不信風水迷信,生長在啟明,死不離開啟明,但願早晚能聽到學生的讀書聲。”根據他倆的遺願,將他倆合葬在啟明後山鶴嶺上。其墓碑上刻著凌容眾生前自撰的楹聯:許國自同盟,以教育造共和,白首清貧貞素願;蓋棺有定論,於身世無渣滓,青山明月證靈魂。墓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毀。

啟明的後山上,林密樹茂,有松、樟、楓、芙蓉、繡球花樹;灌木有杜鵑、桅子、繼木、棕櫚;花有月季、玫瑰、海棠、雞冠花等等。嶺上雜草很少,沒見過蛇。顯然是經過人工修整。嶺上的阡陌小徑,大都為素土,也有卵石鋪成的,曲徑通幽。

登上嶺的最高處極目遠眺,汨羅江南岸的寶塔歷歷在目。往東南眺望,魯肅山上的天王廟,小天嶽峰的祖師廟隱約可見。那個年代全城沒有三層及以上的高樓,沒有電杆、鐵塔,映入眼簾的是藍天白雲,百鳥飛翔,連綿山嶺,綠色樹林及汨羅江上的白帆點點。大自然的風光,令人陶醉。

啟明後山嶺上的樹木,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梧桐和楓樹,它招來了成百上千的白鶴。秋天可以撿拾樹上落下的梧桐籽和楓球。梧桐子用鹽炒熟當果子吃;楓球用它煎水洗澡可祛風敗毒,治療皮膚髮癢。嶺上還有多棵板栗樹。深秋時節,板栗球老了可自行爆裂,板栗子落在地上。課外活動時,我常去嶺上拾板栗,運氣好時是可撿到十幾粒。

嶺上還有一種灌木,我們叫它猴子樹。用手輕輕觸摸樹幹,其枝葉會微微抖動。另有一種草,在枝葉伸展的時候,你輕輕碰它一下,葉子便會縮卷蔫了。過幾分鐘枝葉又自然伸展開來,像少女一樣害羞,故名含羞草。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學校社會活動較多。每逢節日,學校都開展各種活動。六一兒童節,十九完小就開展了 “捉戰犯” “抓特務”活動,事先將“戰犯”和“特務”(即日本和國民黨反動派有名的戰犯和美蔣派遣的特務)的名字寫在硬紙牌上,放在樹下、花叢、雜草和落葉中,讓少年兒童去尋找。每尋到一個,便到領獎處領獎。獎品有文具、玩具和糖果。頭腦靈活、眼明手快的可以“抓”到幾個,每“抓”到一個,孩子們那高興勁溢於言表。

每逢“五一”節、國慶節,縣城各單位都要上街慶祝遊行。除扭秧歌、打“霸王鞭”外,還演出活報劇。我們班排演了一個消除“五害”的節目。“五害”指的是蒼蠅、蚊子、臭蟲、跳蚤、白蛉子。我身體瘦小,扮演蚊子,還有一個比我矮小的扮演白蛉子。各種動物都有臺詞,在街頭遊行隊伍中邊走邊演,街上觀看的人很多。

在十九完小讀書時,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是學生集合時要唱集合歌。集合歌詞是:

集合、集合,親愛的同學們快集合;

集合、集合,親愛的同學們快集合;

敏捷,阿阿;迅速,阿阿。

敏捷,比音速還要快(這句詞可能有出入),

迅速,如萬丈光芒!

《集合歌》少年童聲合唱起來,十分清脆悅耳、動聽,既傳遞了集合信息,又體現了青少年的朝氣蓬勃。在我的整個學生生涯中,僅在十九完小唱過。其詞曲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學校創作的。

1954年9月,此處改為城西完小,但其校園沒有變,仍是原啟明女校的建築和設施。1956年9月,城西學校併入“城北校”,1963-1964年,城關中學在此用過兩年,後遷往首家坪。城北學校亦在此辦過分校。

1949年7月18日平江解放以後,啟明便成為縣城重要大會和重大活動的場所。1949年7月25日開始,縣委、縣政府在這裡辦了四期新區幹部訓練班,每期15天,共培訓了360名新幹部。這些新幹部一般是家庭出身好、有初中文化的青年,經過培訓後,充實到縣直單位和區鄉政府。

是年11月15日,在啟明召開群眾大會,慶祝蘇聯十月革命節,晚上在學校禮堂演出了《兄妹開荒》等文藝節目。

1951年10月,這裡召開了平江縣首屆農業勞模大會。當時因為人多,廚房、餐廳容納不下,便在地坪北頭搭起了臨時爐灶。伙食很好,10人一席,擺在地坪裡就餐。對農業生產成績突出的給予了獎勵。獎品為犁、耙、箱桶等大型農具,最突出的獎勵耕牛。

1952年3月1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歸國代表宋訓令、韓在春和朝鮮人民軍訪華代表團金鐲胄等同志到平江訪問,在啟明十九完小學校禮堂向縣直機關幹部作報告。當時聽報告的人很多,門窗外都站滿了人。最可愛的人代表和外國友人為何來到平江呢?這是因為平江是革命老區,又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舉行起義的地方,同時,平江人張震、張平凱、喻縵雲等一些將領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自解放以後的幾年間,晚上啟明的地坪裡經常演出大型歌劇,如《白毛女》《劉胡蘭》《窮人恨》《小放牛》等,都是由縣城的教師排練演出的,不賣票,每晚都是滿場。觀眾每人一條小凳子或席地而坐。這些戲對人的影響很深,尤其劉胡蘭,很多看過後都能唱上幾句。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崇拜英雄人物,劉胡蘭、羅盛教、邱少雲、保爾柯察金等,不像現在的青年追星族,崇拜一些唱歌的、演戲的。

1956年城西完小撤出啟明後,這裡成為大會場,實際上從解放初期開始,歷屆縣人民代表大會都在這裡舉行。原來的縣人民代表大會每年舉行一屆,不像後來五年一屆。學校撤走以後,原來的地坪建起了大會堂,兩側的教室東側改建成飯廳和宿舍,西側建成了多間住房,以供與會人員食宿。

1980年,我縣在啟明嶺上建起了電視差轉檯,開始轉播中央和省電視臺的電視節目,直到開通有線電視才廢止。

上世紀六十年代,啟明正式成立縣政府招待所,接待各種會議和縣外來縣城辦事的人員。歷屆黨代會、人大會、政協會議,全縣國家幹部大會、三級幹部大會及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大會都在這裡舉行。一直至1983年10月1日人民影劇院建成後,縣裡一些重要會議才移至影劇院舉行,但住宿和討論仍在政府和縣委招待所。上世紀九十年代,私營旅社和賓館逐漸增多。為加強市場競爭力,建立了啟明賓館,將原住房重新改造裝修,設備更新。並將萬擔廒拆除,建了房屋。還在嶺上新建了幾棟別墅,並建起了民族式的門樓,由開國中將劉志堅(平江人)題寫了館名。之後,又將原會場改成了大宴會廳,為婚慶喜宴提供了華麗場所,一時生意十分紅火。2010年後,民營大酒店、賓館如雨後春筍,且一個比一個豪華、氣派,加上縣城周邊的各具特色的土菜館暴起,啟明賓館生意每況日下,終於停業解體。

至於啟明後嶺上的白鶴,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隨著縣城及周邊樹林、溼地減少,已很少見了。到九十年代,以往成千上萬的麻雀列為“四害”之一,對其進行大剿滅,都沒有除掉,為何這段時間麻雀絕跡,對我來說這是個謎。好在近幾年綠化好了,樹木多了,引來了外地的麻雀又在縣城安家了。

2015年,經縣委、政府決定,啟明改建成文化廣場。2016年動工修建,所有原建築物除本世紀所建的職工宿舍樓和啟明賓館門樓外,全部拆除。嶺下的大樹暫時移栽到另處,待廣場建成後再遷回。

整個文化廣場佔地27202.13米,比原來的景福坪還大5600平方米。廣場分為文化廣場休閒區、老年大學功能區、山體公園、室內門球場、街頭小遊園五大部分。

進入啟明門樓後,映入眼簾的是文化休閒廣場。這是一個偌大的廣場,佔地12988平方米。設有文化景牆、景觀廊架、養生廊、樹陣廣場、景觀綠池。廣場底下設地下停車場,有停車位154個。北側和東側設進出口,停車十分方便,廣場東北側和南側,立有卵石形銅鑄浮雕共5處,分別再現了平江老縣城明清和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期的硯池巷、北街、鐵爐巷、花溪巷、月池塘、大碼頭場景。如北街,呈現了晚清建築風格的商鋪,狹窄的街道上,有推土車的,拖板車的,騎三輪人力車的,還有磨剪刀、菜刀的,身著漢裝,頭系大布手巾,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月池塘的浮雕有解放初期的學宮、靈星門和月池歷歷在目,將一個熱鬧繁華的月池塘重新展現在人們眼前。浮雕大碼頭使人們聯想起滔滔的汨羅江上,千舟競發,百舸爭流的動人情景。廣場中,還有清代縣治平面圖的地雕,再現了清代縣治的建築佈局。

廣場上裝有景觀燈柱16個,佈局合理,整齊美觀。晚上燈光柔和,適宜人們晚間休閒。廣場南端有高規格的室內門球場兩個。四周有欄柵,頂棚很高,光線很好,空氣流通,適合於老年人打球。廣場西南,地面上刻有“毀家興學,毅力熱心;十年一致,舉世罕見。”兩行大字,點贊凌、李夫婦毀家興學的愛國主義精神。

廣場中央西側,上九級臺階,建有啟明女校舊址門亭。門額有紅底黃字“啟明女校舊址”,兩旁有“容眾一代,啟明千秋”的門聯。進門後有照牆,牆上有以當年女校禮堂為背景,反映女生活動的白石浮雕。牆南北有通往山體公園和老年大學的石階。

進入山體公園,像進入森林。原啟明女校的喬木,已長成參天大樹,有雪松、樟樹、楓樹、梓樹,不少上百齡的大樹。依山就勢,建設了多條登山石階小道。往南上80多級石階,到了凌容眾、李樵松原來的墓地。現此地建立了兩人的銅像,凌容眾坐著,李樵松立在凌容眾旁。面目慈祥,眼神犀利,像在聆聽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從銅像平臺往北上13級臺階,到鶴亭。此亭為6柱,飛簷,內設四排座位,前後皆可入亭。亭子簡樸大方。鶴嶺下面有象徵性的養福泉井,井前有銅塑象,一男提著木桶,將剛從井中吊上來的水倒入盆中,一女正在井旁梳洗頭髮,形象十分逼真。

從銅像平臺上24級臺階,到凌容眾、李樵松夫婦紀念碑。此碑建立於2007年12月,2018年5月重立於此。此地是鶴嶺的最高處,站在平臺上可觀覽縣城,向西望去,滿目青山,重重疊疊,一片蔥綠。向東望,則是高樓林立,鱗次櫛比,一派大都市的繁華景象。

老年大學功能區仿晚清建築,兩棟樓房已經封頂,街頭小遊園位於北端,面積350平方米,正在建設中。

整個文化廣場建設將現代建築溶入了古代元素,巧妙地將現代文明和古代景觀融為一體,既傳承了啟明和縣城的歷史文化,又彰顯了現代科技的豐碩成果。

啟明文化廣場的建成,為老年人提供了鍛鍊身體的場所,老爺子可以在這裡打打門球,練練太極拳、太極劍;累了,在這裡休息,談天,說說過去的“過五關,斬六將”,給心靈帶來無限的歡愉。大媽大嬸們跳跳廣場舞,度過休閒時光。成年人傍晚來到這裡散散步,驅去緊張的工作和勞動帶來的疲勞;青年人邀上自己的朋友,帶上自己的心上人,在樹林花叢談談愛,交交心。這裡還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李樵松舍家興教的事蹟,將鼓舞青少年們奮發學習,天天向上!

啟明文化廣場,為平江旅遊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啟明”這個名稱,從“啟明女學堂”開始,至今已有111年曆史。“啟明”發揚光大,從啟明文化廣場通往犁頭嘴、民建路的大馬路叫啟明路;啟明所在的社區叫啟明社區。啟明星的光輝照滿人間大地,啟明這個響亮名稱響徹平城,啟明的歷史將永遠傳承。

(作者系城關鎮人,平江縣史志學會副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