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夷陵之戰,蜀漢為何會一敗塗地?

困徒2002


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表面上看是為兄弟報仇,其實也是被迫之舉,曹魏勢大不能和他聯合,只能敵對,東吳更沒有聯合的希望了。自從關羽丟失了荊州後,劉備的戰略方針就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為他謀劃的取荊,益兩州,而後稱霸天下的計劃要泡湯,劉備能不著急嗎?史書記載,諸葛亮也沒太阻攔,可能在內部已經形成共識了,因為他的想法是,即使不全吞滅吳國,也要把荊州奪回來,實現他和諸葛亮以前的完整計劃。他留下諸葛亮看家,自己帶兵去打仗。



.劉備雖然在夷陵之戰前做了準備,但是還是戰敗了,這其中的原因,

第一,劉備在軍事上有缺欠和輕敵,劉備自出道就東打西殺,仗是沒少打,但還是缺乏經驗,蜀軍在攻打吳國,是一路高歌,在勝利的面前,不免有驕傲的思想,有輕敵現象,他沒有帶諸葛亮來也說明了這一點,劉備沒看起陸遜,蜀兵小看了吳兵,在這樣上下齊傲的情況下,就應了驕兵必敗的古訓了。

第二,遇上超強對手,劉備要是遇上別的統帥,都不是問題,可遇上陸遜是他最大的剋星,陸遜是個機靈鬼,通過仔細觀察,認真分析,他把劉備琢磨得透透的,劉備的一切行動都在他的掌控之中,等待機會成熟,在一網打盡,

第三,孫權對劉備發動夷陵大戰也有充分準備,孫權自從得了荊州後,也懸幾分歡喜幾分憂。地盤奪會來?可是不太合情理,他也認為劉備會來奪地報仇,所以也開始備戰,他也沒想到劉備打得這樣順利,嚇得老毛病又犯了,想講和,給荊州,送殺張飛的人,最後陸遜的出現增加了他的信心,才把'仗打下去,直至最後勝利


國哥愛生活


夷陵之戰,劉備敗的很慘,大家普遍認為劉備失敗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劉備指揮不當。

第二,劉備內部不和。

可是,如果我們再把視角往高處放一放,那麼夷陵之戰劉備的慘敗,其實就是三個意外!!!

第一個意外:關羽意外被殺。

大家應該都知道,夷陵之戰的起因,是因為東吳陸遜,呂蒙,偷襲關羽,致使關羽身亡。

而孫權和劉備一直是同盟關係,為什麼下黑手呢?

俗話說: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而東吳孫權的角色,就是中立,平衡,自保。

當時劉備打敗劉璋,奪取了益州,之後關羽攻打漢中,怒斬龐德,逼降於禁,水淹樊城,圍住曹仁,聲名大噪,以至劉備集團,實力大盛。最後曹操都怕了。

所以,孫權也怕,他怕三方鼎力的局面被打破,以至最後威脅自己。於是,孫權幫助曹操,偷襲了關羽。

其實本意上,孫權也就是想平衡一下各方的實力,打一打,各自撤退就行了。可萬萬沒想到,關羽被馬忠那個操蛋貨給殺了。

於是這下玩大了,都知道,劉關張三兄弟義氣,關羽被殺,那劉備肯定不罷休。最後沒辦法,孫權只能硬著頭皮,把人頭送給曹操,繼續向曹操示好,然後自己把關羽的屍體厚葬,希望穩定一下局面。

第二個意外:張飛意外被殺。

當劉備這邊得知關羽被殺後,那也是群情憤慨,其中最生氣的,莫過於脾氣暴躁的張飛。

可劉備心裡明白,這個虧,白吃了。

首先,東吳佔據天險,易守難攻。

其次,曹操虎視眈眈,定然不會不管。

最後,劉備也不一定打得過,因為東吳那邊,能人也是不少,比如呂蒙,比如陸遜。

所以,劉備只能按兵不動。但是又不能毫無作為,畢竟是好哥們,如果沒點表示,那自己的仁義光環,可就裝不下去了。

於是劉備開始揚言,孫權小兒,我要打你了,你快點做準備。然後自己盤算著,到時候發動個戰爭意思意思,順便再撈點好處。

可壞就壞在,張飛不懂政治,他是真把這事,當成給關羽報仇的機會,而且自己也真想給關羽報仇。結果張飛借酒消愁,被手下給殺了。而且兇手還都投降了孫權。

於是劉備,又尷尬了,現在兩個兄弟都死了,還都和東吳有關。那自己現在不但要表示,而且還得表示個大的,不然真說不過去了。

第三個意外:陸遜整的太投入。

當這一戰必不可打的時候,其實各種因素都上來了,比如劉備剛稱帝,需要立威,比如需要給劉禪鋪路,比如關羽死了,張飛死了,蜀國照樣牛逼,讓別人不敢亂動。

於是劉備趁著呂蒙剛死的勁,帶兵就幹過去了。

至於諸葛亮為什麼不去。

首先,諸葛亮是搞政治戰略的,如果讓他三軍陣前,咔咔咔打仗,他還真不是太靈光。這在以後的數次北伐中,能看出來。

其次,劉備和諸葛亮應該提前商量好了,目的就是去顯擺一圈回來,然後能撈點好處就撈點好處。也不是什麼大事,所以諸葛亮坐鎮後方就行。而且諸葛亮在以前的軍事部署中,也經常都是坐鎮後方,比如赤壁之戰後劉備入蜀,外面就是諸葛亮在管事。

最後,那邊還有一個曹魏呢,如果真把所有人都開過去,那曹丕不得高興死。

所以,諸葛亮及趙雲,不去也正常,本來也沒想打出點什麼,而且現實也打不出什麼。就算走狗屎運打贏了,曹丕也不會坐視不管,不可能讓劉備滅了東吳。

再看東吳這邊呢,孫權也很配合。先前指揮偷襲關羽的那一場戰役,是陸遜和呂蒙,現在呂蒙掛了,那我把剩下的陸遜給你,讓你出出氣,反正他年輕,順便讓他鍛鍊鍛鍊。

到時候打個差不多,咱們一收場,這事就算過去了,你好我好大家好。

結果仗一打起來,雙方就不當家了,劉備一直想贏,贏不了。陸遜年輕氣盛,又不想輸。然後雙方就在那裡死死地糾纏了七八個月。

其實劉備苦啊,我就是想讓你們服個軟,有那麼難嗎?

孫權也苦,我也想服個軟來著,關鍵你打敗他啊,陸遜年紀輕輕的,你整不了他,我也沒辦法啊,讓我平白無故投降,我也要面啊。。

於是,劉備越打越急,最後一不小心,讓陸遜鑽了空子,弄了一個慘敗。仰天長嘆:草。

不懂政治的陸遜:哈哈,我終於打贏了。

孫權:我草,陸遜你個啥查!!

這也是為什麼劉備兵敗之後,贏了的孫權反而與劉備求和。因為孫權本就不想打,不想結仇,結果陸遜越打仇越深。。

所以,夷陵之戰的慘敗,歸結兩個字就是,意外。

本人從事教育工作,如果有哪位朋友覺得小編寫的不錯,可以點擊一下右上方紅色關注,後期會不斷創作關於三國的題材,多謝支持[玫瑰][玫瑰][玫瑰]


夢辰文學


劉備引軍五萬屯於吳蜀邊境,當地山高林木。劉備沒有向三國演義裡那樣,催軍前進,而是一直屯於此地。至於為什麼?劉備不是傻子,他不做虧本的買賣。他不希望自己與東吳血拼,而讓曹魏撿便宜。所以他屯兵邊境,給東吳造成壓力,然後希望曹魏南下進攻東吳。(曹魏一統天下之心是三國之中最強的,且曹丕初登帝位,他需要戰功,所以劉備認為曹丕會出兵的)

很遺憾的是,曹丕很聰明,他在魏吳邊境屯軍,卻不南下。這時的東吳處於風雨縹緲,稍有不慎,便舉國覆沒。

孫權不善軍事卻善用人,關鍵時刻啟用了陸遜。陸遜仔細分析了魏蜀吳三國心理,認為魏國必不出兵南下,至少在吳蜀之戰結束之前不會。於是他做了一個一場大膽的行動。

陸遜利用東吳多水軍且位於夏季,水量充沛之時,將魏吳邊境的軍隊秘密調至吳蜀邊境,以絕對優勢之兵力擊潰蜀軍,然後立即返回。等到魏軍反應過來時,吳軍已回防。

征戰多年的劉備敗在了陸遜手裡,氣不過來,病逝白帝城。(不否認諸葛亮是傑出的軍事家,但劉備,關羽的軍事才能並不弱於諸葛亮,曹操,其具體體現於漢中之戰中,此戰,劉備為絕對主導,諸葛亮在後方負責後勤。)





仁德歷史


夷陵之戰劉備不聽勸告,執意要給關羽報仇,在做了一年多的準備後對孫權發動了軍事行動。軍事是講究戰略戰術的,從戰略上來講劉備對孫權發動復仇行動犯了兵家大忌,毫無戰略意義,反而更加使吳魏兩家一起團結對付蜀。如果是復仇就要目標明確,行動迅速,如秋風掃落葉一樣。從蜀對戰爭的準備,不是這樣的。夷陵之戰從劉備發動進攻、蜀吳兩軍相持、陸遜反攻經歷了大約一年的時間,劉備就註定失敗了。再從戰術上,在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軍情,首先是守衛,僵持了七八個月後,等蜀軍疲勞了才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陸遜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劉備在剛開始是“以怒起兵,持強冒進”,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夷陵之戰中,陸遜“火燒連營”是重要轉折,這是劉備最大的軍事失誤。也是這一次戰爭63歲的劉備敗給了39歲的陸遜,從此劉備鬱悶不已,不久就病死白帝城。


問道龍湖


我認為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劉備準備不足,指揮失當。二是孫權有備無患,應對得當。

第一點,劉備在發動夷陵戰爭時,是有很多人反對的,比如趙雲就說,國賊是曹魏,不是東吳孫權,只要擊敗了魏,那東吳就不在話下,如果和東吳相持不下,恐怕會有變故,但劉備什麼都聽不進去。那好,那打咱們就好好打,結果劉備是武無上將,文無良謀。關羽,張飛,黃忠都已病故,馬超魏延在北邊防著曹魏,趙雲因為反對劉備不受重用。謀臣方面,龐統,法正先後去世,諸葛亮鎮守成都,可謂將帥乏人。

臨陣指揮時,劉備本可以從長計議,穩紮穩打,但他一意孤行,非常浮躁,不顧一切的向前推進,最後又把七百里連營一頭扎進林子,豈有不敗的道理。

第二點,孫權在面對氣勢洶洶的劉備時,展現了高超的智慧。首先他能屈能伸,完全倒向曹魏,向曹丕稱臣,接受了他的封號,並在長江上佈下層層防線,這樣就穩住了曹魏,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劉備。

其次,他用人有方,任命劉備非常輕視的陸遜為前線總指揮,而陸遜也不負眾望,在與劉備交戰之時,前期沉著冷靜,據守不戰,耗盡了劉備的士氣,最後又敏銳的抓住戰機,火燒連營。

這就是我認為的,蜀漢夷陵之敗的原因。


山河若微


公元221年,稱帝后的劉備為結義兄弟關羽報仇為由,傾全國之力對東吳發動了戰爭,東吳方求和失敗後派陸遜阻擊蜀軍,據記載,當時蜀國討伐東吳時一共八萬兵力,而陸遜作為防守方共計約10萬兵力,首先兩軍兵力並沒有很大的懸殊。

那麼,這次夷陵之戰為什麼會一敗塗地呢?

古人出征想要勝利離不開三件事:天時地利人和。

而劉備此次出征卻完全違背了以上三點,首先天時,劉備出征時正值酷暑,作為進攻方的蜀軍首先就要長途跋涉,在酷暑下長途跋涉對軍隊的士氣無疑是致命的。

其次,地利,因為蜀軍是進攻方,所以作戰基本上都是東吳熟悉的地方,而東吳作為防守方,偷襲成功率大大提高了。

人和,此次出征前,劉備的這個決定遭到了諸葛亮和趙雲等人的勸阻。

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劉備卻是三個都缺,這樣敗了也不足為奇了。

那麼,此次出征劉備為什麼沒有帶作為蜀漢主力軍師的諸葛亮呢?

首先,這次劉備出征,諸葛亮本來就是不看好,不同意的,因此在出徵前兩人肯定鬧的也不愉快,這或許是劉備沒有帶諸葛亮出征的原因之一。

再有就是出征後,自己的大本營必須有人坐守,而且協調糧草的補給也是一件大事,所以這個擔子就落到了諸葛亮的肩上了。

還有就是從夷陵之戰之前,劉備入川前,出征帶龐統。入川后,帶法正,可見諸葛亮在劉備眼中並不十分可信。

因此,劉備此次討伐東吳,一沒有天時地利人和,二沒有賢臣輔佐,三是劉備心急不懂計謀,所以夷陵之戰大敗。





zhongguo夤露心語


因為劉備報仇心切,加上不懂戰略戰術,一錯在錯,本來借荊州奪益州都是侵犯吳國主權,牽設主權問題是吳核心利益問題,當然會奮力反抗。劉備根本沒有帶兵打仗與指輝能力,抱著私憤出征,紮營佈陣是門外漢,那有會不失敗理由,他是一國之君,誰個又阻攔得了,所以兵敗退白帝,是劉備自己斷送自已江山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