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自盡前,崇禎給李自成寫了一封信,短短68個字,看過的人無不流

歷朝歷代都會從前朝吸取教訓,同樣,明朝從兩宋身上吸取的教訓就是,兩宋滅亡是由於割地、議和、賠餉,戰略縱橫家蘇洵《六國論》的那一套理由,故不割地不和親不賠款就成了明朝的祖制。


自盡前,崇禎給李自成寫了一封信,短短68個字,看過的人無不流

不過很多人喜歡明朝的最大原因就是,16帝都很有骨氣,尤其是末代皇帝崇禎,他寧可上吊自殺,也不願意拋棄北京城的百姓。崇禎還在自盡前給李自成寫了一封信,看過的人無不潸然淚下。

自崇禎元年開始,一直到崇禎十年,饑荒波及陝西、山西、淮揚、河南、江西、浙江、兩畿、山東、江西,換句話說,幾乎整個中國都在鬧饑荒。在這樣的情況下,縱然你是秦皇漢武,都無力迴天。
自盡前,崇禎給李自成寫了一封信,短短68個字,看過的人無不流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李自成崛起,他提出的“均田免賦”口號受到了全國百姓的歡迎,大家都搶著投奔他。崇禎十六年,覺得時機成熟的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次年便擊潰了明朝最後的希望,孫傳庭部,攻佔西安。

根據資料記載,1644年3月,李自成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然後,崇禎帝朱由檢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也無法劈開。
自盡前,崇禎給李自成寫了一封信,短短68個字,看過的人無不流

三月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重返皇宮,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此時天色將明,朱由檢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朱由檢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最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
自盡前,崇禎給李自成寫了一封信,短短68個字,看過的人無不流

臨死之前,崇禎在自己的藍袍上寫下了68個血字,“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李自成看到這封信了嘛?其實他是看到了,但是並沒有按照崇禎的想法去做。

根據資料記載,農民軍攻入皇宮,在清宮過程中,沒有找到崇禎帝。李自成下令“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二十日午,才發現崇禎帝己自縊身亡。
自盡前,崇禎給李自成寫了一封信,短短68個字,看過的人無不流

後來,如何安置崇禎帝也成為擺在李自成面前的一道難題。李自成命人用兩扇門板將帝后屍體停在東華門側,裝入柳木棺內,搭蓋了臨時靈棚。明朝官員都不敢去看,只有襄城伯李國楨“泥首去幘,踉蹌奔赴,跪梓宮前大哭”。農民軍將他抓住見李自成。他“以頭觸階,血流被面”。李自成勸李國楨投降。李國楨說:讓我投降必須答應三件事:一是明代帝王陵寢不能發掘破壞;二是用天子禮葬崇禎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成一一答應。但難辦的是崇禎帝生前並沒有預建陵寢。


自盡前,崇禎給李自成寫了一封信,短短68個字,看過的人無不流

後來,李自成將崇禎帝埋入了田貴妃的墓中合葬。後來,清朝人主中原後,為收買人心,籠絡漢族地主階級為清廷效力,始將這座葬有崇禎帝后的妃子墳命名為“思陵”,並改葬崇禎帝后,營建了地上園寢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