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青花花鳥紋蓋罐

青花花鳥紋蓋罐,高47cm,口徑20.6cm,足徑20.4cm。

罐直口,短頸,豐肩,圓腹,腹下漸收,砂底。傘形蓋。罐通體以青花裝飾,蓋面繪牡丹、竹、菊圖案,頸部飾倒垂的變體蓮紋,頸肩交接處平行細線兩週。器身一面繪一隻長尾雉雞獨立於山石之上,仰首翹尾,似高聲鳴叫;雉雞上方盛開著兩朵飽滿的雙犄牡丹花。罐的另一面繪有竹雀紋。

此罐胎體潔白,造型敦厚端莊,釉面光潤,白中微微泛青。紋飾生動活潑,充滿生機。青花藍中泛灰,有水墨畫之效果。由於順治朝青花器傳世品較少,因此,這件花鳥蓋罐顯得分外珍貴,是研究順治朝瓷器的重要實物資料。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鬥彩竹紋竹節式蓋罐

鬥彩竹紋竹節式蓋罐,清康熙,通高16.7cm,口徑4.2cm,足徑11.7cm。

罐小口,直頸,斜平肩,圈足,帶蓋。罐身以凸弦紋為界分成三段竹節式。器蓋亦竹節形,上、下緣凸鼓,蓋頂以覆彩技法繪團菊紋,黃蕊紅瓣。器蓋及罐身竹節處均以連珠紋裝飾成竹根點斑,通體繪多組竹葉紋,竹葉填綠色淡彩。底雙圈內書青花“大清康熙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裝飾上大量使用單一色彩屬於鬥彩瓷器中的特殊品種。單一色彩在明成化年間的鬥彩瓷器中已有所見,康熙鬥彩中單一色彩器物的製作則更趨精緻,並具清新雅淡之趣。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五彩牡丹紋尊

五彩牡丹紋尊,高58cm,口徑19.5cm,底徑18cm。

尊撇口,短頸,豐肩,腹垂直下削,脛部至底外撇,平底無釉。通體白釉,外壁五彩裝飾。頸部繪青花、綠彩枝葉,配紅彩牡丹。肩部繪青花錦紋一週。器身以綠彩繪枝幹,間雜青花為葉,紅、黃、綠、紫色牡丹遍佈器身,莖蔓纏繞,花葉連綿,繁而不亂,色彩豐富豔麗。

順治五彩器基本保留晚明時期古拙的風格,多以色調對比強烈的紅、綠彩繪制粗獷的紋飾。此尊胎體厚重潔白,造型敦厚端莊,釉面光潤,白中閃青,所繪牡丹有“雙犄牡丹”之稱。色彩紅、綠、紫色相互映襯,鮮豔明亮,青花濃厚而呈黑藍色,具有順治時期五彩器的典型特徵。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鬥彩瓔珞紋賁巴壺

鬥彩瓔珞紋賁巴壺,清康熙,通高23.2cm,口徑5cm,足徑9.1cm。

器形仿藏族銀製賁巴壺形式,造型略如塔,口、流均有蓋,新穎別緻。壺直口,曲流,圓鼓腹,下承覆缽形託,圈足,足底沿外撇。通體以白色乳釘紋為界將紋飾分為不同的單元。用鬥彩繪蓮瓣紋、如意雲紋、火雲紋等,腹部獸面瓔珞紋為主題圖案。

宗教題材出現在清代御窯瓷器上是當時國家宗教政策的反映,它不僅使藏文化風格得以在清內廷傳播,也促進了漢、藏、滿、蒙族上層間文化的交流。賁巴壺是藏族地區寺院內的祭神用品,而在清代皇家御窯廠內燒製的瓷質賁巴壺則是清朝皇帝給西藏、青海等地宗教領袖的賞賜之物。這件鬥彩瓔珞紋賁巴壺將藏族傳統的器物造型與紋飾和漢族悠久的陶瓷燒造工藝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清代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鬥彩紅龍鳳蓋罐

鬥彩紅龍鳳蓋罐,清康熙,通高13.1cm,口徑4.6cm,足徑10.4cm。

罐小口,矮直頸,豐肩,扁圓腹,臥足,帶蓋。腹部兩面以礬紅彩分別描繪龍、鳳戲珠紋。鬥彩只用作裝飾頸、肩、脛、蓋等次要部位的輔助紋樣。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康熙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此器主題龍鳳紋搶眼奪目,繪製精細,以鬥彩作邊飾,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具體體現了康熙鬥彩瓷器中綜合裝飾技法的運用。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紫紅地琺琅彩纏枝蓮紋瓶

紫紅地琺琅彩纏枝蓮紋瓶,高13.2cm,口徑4.4cm,足徑5.4cm。

瓶撇口,細長頸,扁圓腹,平底無釉,裡施白釉。通體飾琺琅彩,紫紅地,藍、白、黃彩料繪畫紋飾,頸部飾變形蟬紋,中間連以變形小蟬,腹部飾折枝蓮紋。底部方欄內刻楷書“康熙御製”四字款。

此器是琺琅彩瓷器初創時期的一件佳作,其效果頗似銅胎畫琺琅,風格樸實凝重 。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藍地琺琅彩纏枝牡丹紋碗

藍地琺琅彩纏枝牡丹紋碗,高5.2cm,口徑11cm,足徑4.4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施白釉,外壁藍地琺琅彩纏枝牡丹紋裝飾。足內施白釉,有胭脂彩雙方欄“康熙御製”圖章式款。

琺琅彩瓷器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琅”,據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其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辦處琺琅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制的新瓷器品種。琺琅彩盛於雍正、乾隆時,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製,解運至京後,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

康熙朝琺琅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以各色琺琅料描繪各種花卉紋,其色彩、繪畫、款式皆同於當時的銅胎畫琺琅器。此碗在寶石藍地色的襯托下,以紫紅、金黃、草綠色繪就的纏枝牡丹顯得格外嬌美,具有康熙朝琺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徵。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黃地琺琅彩纏枝牡丹紋碗

黃地琺琅彩纏枝牡丹紋碗,清康熙,高7.8cm,口徑15cm,足徑6cm。

碗廣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輪廓線緩收,腹部微豐,圈足。碗內光素無紋飾。碗外以黃彩為地,以紅、藍、綠、粉、藕荷等色繪盛開的纏枝牡丹花紋。碗底藍料方框內楷書“康熙御製” 雙行四字印章款。

琺琅彩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創燒的,其藝術風格適應皇室富貴華麗的裝飾需求,較之於當時流行的鬥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它一經問世就秘藏於皇宮內苑,專供皇室賞用。琺琅彩瓷器全部採用景德鎮御窯廠燒製的精選細胎白瓷,運京後再由造辦處琺琅作畫師遵照御旨畫彩,經爐火低溫烘烤而成。由於康熙時期琺琅料依賴於進口,故造價較昂貴,琺琅器的生產數量十分有限。此碗屬康熙琺琅彩瓷中的精品,造型端莊,畫工嚴謹,色彩豔麗,製作技藝已十分成熟。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黃地琺琅彩牡丹紋碗

黃地琺琅彩牡丹紋碗,清康熙,高7.2cm,口徑15.2cm,足徑5.7cm。

碗敞口,口沿下輪廓線緩收,腹部微豐,圈足。碗內光素無紋飾。碗外以黃彩為地,其上以粉、藍、綠、紫、藕荷等色彩繪8朵盛開的牡丹花。碗底藍料彩方框內楷書 “康熙御製” 雙行四字印章款。

康熙琺琅彩瓷和銅胎琺琅器一樣多作色地裝飾,少見白地畫琺琅者。常見色地有紅、黃、藍、紫、綠、胭脂等色。紋飾以纏枝牡丹、菊花、虞美人、折枝大朵花卉及團花中心加壽和開光花卉等為主,畫工嚴謹細膩,具有圖案化的效果。此碗的繪畫技法已經改變了銅胎琺琅器規矩、呆板的風格而趨於生動寫實。其潔白細膩的胎質,瑩潤如玉的釉面,明快豔麗的色調以及精湛絕倫的繪畫技巧充分體現出皇家宮廷御用器之精美。由於琺琅新瓷是在康熙晚期才創燒成功的,數量極少,傳世品十分罕見,尤顯其珍貴。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粉彩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鍾馗醉酒像

粉彩鍾馗醉酒像,清康熙,高16.8cm,底長29cm。

鍾馗依山石而坐,頭戴黑色軟冠,身穿朱彩描金海水雲龍紋蟒袍,腰繫黃色絲帶,足蹬白底黑靴。他左臂倚著一仿宋官窯酒罈,右手持杯,兩眼微閉,醉意朦朧,自得其樂,背後有一紅蝠紋瓶。山石後側刻陰文 “康熙年制”四字楷書款。人物生動傳神,釉彩濃淡相宜,華美自然。

自古以來,鍾馗多以猙獰可怖的面目示人,常手持利劍,捉拿妖魔鬼怪。後來,鍾馗逐漸演變成為迎富、納福的吉祥神人。此瓷像的塑造風格與傳統的鐘馗形象不同,更富有生活氣息和人情味,其醉態使人覺得和藹可親,詼諧可愛。彩瓷中的塑像以三彩居多,粉彩少見,鍾馗像更為稀有,此件為康熙彩瓷中的珍品。

此像在清宮內長期被尊為庫神,享受供奉,清晚期曾流出宮廷,後被發現於隆福寺一古玩店,又被迎回紫禁城。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五彩加金鷺蓮紋尊

五彩加金鷺蓮紋尊,高44cm,口徑22.4cm,足徑14.2cm。

尊侈口外撇,長頸,溜肩,鼓腹,腹下內收至近足處外撇,形似鳳尾,又稱“鳳尾尊”。

口外沿和脛部各繪水波紋一週,頸、肩相接處繪回紋及水波紋一週。通體以白釉為地,上以紅、黃、綠、藍、紫、金等色彩繪鷺鷥蓮塘紋。塘中水草、浮萍隨波盪漾,嫩綠的新枝托起碩大的蓮葉,隨風搖曳,紅色、紫色、金色的蓮花,或含苞或怒放,蓮間點綴著彩蝶、鷺鷥。整個畫面以寫實手法細緻入微地刻畫出一幅自然恬靜的夏日荷塘美景。

蓮花因其“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之特性為人們所喜愛,明、清瓷器多以蓮花為裝飾。此尊器型秀美,色彩豐富,尤其是金彩的應用,使之愈顯富麗堂皇。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五彩蝴蝶紋瓶

五彩蝴蝶紋瓶,高44cm,口徑12cm,足徑13cm。

瓶撇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通體白釉五彩裝飾。頸中部繪如意頭紋、錦地朵花、圓點紋各一週,頸、肩相接處繪錦地如意紋一週,肩下至足部繪飛舞的彩蝶,間以蜻蜓,外底青花雙圈內繪靈芝。畫工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彩蝶三五成群、或聚或散的景緻,極盡寫生之妙。

康熙五彩是清代彩瓷中的名品,享有極高的聲譽,素有“康彩恢奇”、“康熙彩硬”之品評,與後來具有柔和感的粉彩迥然不同。由於五彩採用單線平塗法施彩,彩料濃豔深厚,透澈瑩亮,彩燒溫度較粉彩略高,畫面給人以豔麗、堅硬的感覺,因而又有“硬彩”之稱。康熙以後,隨著粉彩瓷器的盛行,五彩瓷器少有生產,且康熙五彩往往被作為摹古的對象,故康熙五彩又被稱作“古彩”。清末寂園叟《陶雅》曰:“康窯彩畫,往往官窯不如客貨,亦一奇也。官窯力求工細,下筆不肯苟率,自奇所長。客貨信手揮灑,老筆紛披,時或有獨到之天趣,令人不可方物。”“客貨”即民窯燒造的器物。

康熙五彩瓷器造型豐富多樣,特別是大件的鳳尾尊、棒槌瓶、梅瓶、玉壺春瓶、觀音尊、油槌瓶等,均以古樸、凝重、挺勁見長。其裝飾題材極為豐贍,且多“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此瓶滿繪蝴蝶,“蝶”與“耋”諧音,“耋”意為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以“百蝶”寓長壽之意。

康熙五彩蝴蝶紋瓶以斑斕的色彩、細膩的畫風描繪出人們喜聞樂見的圖畫。每隻蝴蝶的姿態和敷彩均不相同,有的採用青花加彩使圖案具有立體效果,有的在綠色蝶翅上點綴黑彩魚子紋,還有的在蝶翅的紅色斑紋上施以熠熠生輝的金彩。青花與釉上紅、黃、藍、褐、黑、紫、綠等諸彩相結合,整個畫面五色繽紛,光彩奪目。

康熙五彩以加施黑彩、金彩者為上品,此件蝴蝶紋瓶從施彩到繪畫都頗具代表性。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五彩耕織圖瓶

五彩耕織圖瓶,高46.5cm,口徑12.3cm,足徑13.2cm。

瓶洗口,直頸,折肩,直腹,圈足,形似搗衣用的木棒槌,故俗稱“棒槌瓶”。瓶身彩繪4組紋飾。口部以綠彩墨線勾畫回紋一週。頸部繪通景山水人物紋。肩部繪梅花錦紋及4個開光,開光內繪琴棋書畫。瓶身以五彩繪養蠶、碓米2組主題紋飾,每組繪6人於室外勞作,並題“舂碓”、“分箔”及五言詩2首。

舂碓圖題詩為:

娟娟月過牆,簌簌風吹葉。田家當此時,村舂響相答。

行聞炊玉香,會見流匙滑。更須水轉輪,地碓勞蹴踏。

分箔圖題詩則描寫了織布養蠶的勞動過程:

三眠三起餘,飽葉蠶局從。眾多旋分箔,早晚磓滿屋。

郊原過新雨,桑拓添農綠。竹間快活吟,慚愧麥飽熟。

圖紋空間補以松柳及六月星辰等紋飾。足內青花雙圈,無款識。

康熙瓷器中反映農耕題材的紋飾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朝廷對農業的重視。此瓶紋樣即出自康熙時所繪的耕織圖中的兩個片斷,其情景描繪得真實生動,器物製作精緻,是康熙五彩器中一件寫實風格的藝術佳作。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墨彩竹節式臂擱

墨彩竹節式臂擱,清康熙,長17.2cm,寬6.9cm。清宮舊藏。

臂擱長方形,上下等寬,通體施白釉,正面上下兩道竹節紋之間以墨彩繪竹葉圖,畫旁題有“琅玕枝竿疏”五言詩句。畫面上端竹節外凸飾鼓釘一週。

臂擱又名“秘擱”,竹質居多,但瓷質臂擱更具特色。此器為文具中的稀有作品,竹節形狀模擬逼真,墨彩濃重,畫筆疏簡,文人氣質極濃,為清康熙朝墨彩瓷器的代表之作。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五彩十二月花卉紋杯

五彩十二月花卉紋杯,清康熙,高4.9cm,口徑6.7cm,足徑2.6cm。

杯撇口,圈足。外底青花雙圈內署“大清康熙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杯胎輕體薄,色彩清新淡雅,釉面細潤潔白。十二月花卉紋杯以12件為一套,按照一年12個月分別在杯上描繪代表各月的花卉,再配以詩句加以讚美。其分別是:

一月 水仙 春風弄日來清書,夜月凌波上大堤。

二月 玉蘭 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

三月 桃花 風花新社燕,時節舊春濃。

四月 牡丹 曉豔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風。

五月 石榴花 露色珠簾映,香風粉壁遮。

六月 荷花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七月 蘭花 廣殿輕髮香,高臺遠吹吟。

八月 桂花 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

九月 菊花 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香。

十月 芙蓉 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煙。

十一月 月季 不隨千種盡,獨放一年紅。

十二月 梅花 素豔雪凝樹,清香風滿枝。

每首詩後均有一方形篆書“賞”字印。將詩、書、畫、印結合起來裝飾瓷器,體現了古人對多種藝術形式融會貫通、相互借鑑的藝術創作思想。十二月花卉紋杯構思巧妙,風格新穎,使人在品味美酒的同時能感受到美器的韻味。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冬青釉五彩加金花鳥紋大花盆

冬青釉五彩加金花鳥紋大花盆,清康熙,高33.3cm,口徑61cm,足徑39cm。

花盆呈圓形,折沿,深腹,撇足,底心有一圓形滲水孔。花盆以冬青釉為地,外壁通體描繪五彩加金花鳥紋飾。桃樹枝幹蒼勁,花葉繁茂,小鳥棲於枝上,烘托出鳥語花香之意境。口沿上描繪相間排列的雲鶴、桃樹紋,足邊飾以桃樹枝幹花葉的局部,與盆身紋飾相呼應。口沿下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橫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

此花盆體大規整,構圖舒展,畫筆既工細嚴謹又蒼勁老練,色彩濃重豔麗,體現出較高的工藝水平。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五彩竹紋筆筒

五彩竹紋筆筒,清康熙,高14.2cm,口徑18.4cm,底徑18cm。清宮舊藏。

筆筒直口,筒形身,璧形底。器外壁一面繪墨竹兩枝,透過茂盛的竹葉隱約可見嫩枝新發,生機勃勃。竹枝於黑彩外又潤以綠彩和赭石色少許,風格蒼勁瀟灑。另一面題行書詩句:“終獲萬龍化,曾留綵鳳吟”,末有紅彩陽文篆書“西”“園”聯珠方印。底施釉,無款。

清康熙朝官窯瓷器的裝飾畫面有許多出自當時名畫師的手筆。此筆筒所繪的簇簇墨竹清秀挺拔,瘦勁有力,深淺相宜,富於層次感,有如畫在白紙上的國畫一般生動細膩,絕非一般工匠所能為。加之墨彩黑亮如漆,光滑濃豔,與純白的底釉構成強烈的色彩對比,賦予此筆筒不同凡俗的審美意趣。此墨彩筆筒將詩、書、畫、印結合於一體,為康熙朝五彩瓷文具中的精品。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五彩加金花鳥紋八方花盆

五彩加金花鳥紋八方花盆,清康熙,高32cm,口徑51.5cm,底徑35.6cm。

花盆通體呈八邊方形,折沿,深腹,重底。通體以五彩加描金裝飾。盆身四個主要面描繪花鳥紋,分別為玉蘭綬帶、蓮花鷺鷥、牡丹山雀、梅竹喜鵲;四個較窄的側面均描繪靈芝、竹子。折沿上描繪桃樹、雲鶴紋,底邊繪八朵垂雲,垂雲內各繪折枝花紋。口沿下以黑彩自右向左橫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

此花盆通常被用作一般花盆的外部套盆使用,故被裝飾得格外華美。圖案繪畫筆觸細膩,描金裝飾使畫面顯得分外高貴典雅。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天藍釉獸面紋螭耳尊

天藍釉獸面紋螭耳尊,高22.5cm,口徑11.9cm,足徑11.7cm。

尊口微撇,口、足徑度相若,圓腹,圈足外撇,頸部兩側對稱置螭耳。裡施白釉,外施天藍釉,通體飾仿古銅器紋飾夔龍、夔鳳、饕餮、回紋等。底白釉青花楷書“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尊造型渾厚、端莊,釉色晶瑩淡雅,反映出康熙時瓷器製作工藝已相當成熟。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郎窯紅釉觀音尊

郎窯紅釉觀音尊,高45.5cm,口徑12.7cm,足徑14.4cm。

尊撇口,短頸,圓肩,長斂腹,近足處外撇,圈足。外施紅釉,裡口和底部施蘋果綠釉。

此器風格樸實,造型端莊規整,釉色紅豔光亮,是康熙時郎窯紅釉瓷器的典型作品。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孔雀綠釉花觚

孔雀綠釉花觚,高27.5cm,口徑19.9cm,足徑7.5cm。

觚侈口外撇,頸部細長,長脛,近足處外撇,圈足,無款。通體施孔雀綠釉,開細碎紋片,頸、腹及腹脛相接處各刻弦紋兩道。

此觚造型仿古銅器,裝飾簡潔,釉呈青翠色,釉面玻璃質感強,是一件精美的陳設瓷。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淡綠釉暗花螭紋杯碟

淡綠釉暗花螭紋杯碟,清康熙,杯高3.5cm,口徑5.7cm,足徑2.4cm;碟高1.6cm,口徑12.7cm,足徑10cm。

杯、碟合為一套。杯口微撇,深腹,圈足,兩側對稱置戟耳。裡施白釉,外施淡綠釉。外壁暗刻四隻螭虎。外底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碟撇口,淺弧壁,圈足。碟內底有一週凸起,放置杯子時可以卡住杯足。碟心暗劃二螭龍紋。足內施白釉,外底亦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康熙瓷器中杯碟成套的用具久副盛名,其中最典型的是黃釉器和淡綠釉器。此套杯碟小巧秀雅,這種淡綠釉是隨著康熙時畫琺琅料從歐洲的傳入而產生的。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豇豆紅釉菊瓣瓶

豇豆紅釉菊瓣瓶,高20.3cm,口徑5.2cm,足徑4.2cm。

瓶撇口,細長頸,圓肩,肩下漸收,圈足。因近底處凸雕一週細長的菊瓣紋,故稱菊瓣瓶。通體施豇豆紅釉,釉色滋潤淡雅,呈現出深淺變化的粉紅色,其間夾雜少許綠色苔點。口沿露白色胎骨。底部施白釉,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紅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最早出現於唐代的長沙窯。元代始成功地燒製出紅釉器物。明代永樂、宣德時燒製出著名的“寶石紅”釉。清代康熙時,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先後燒製出郎窯紅、豇豆紅和霽紅。其中以豇豆紅的燒製難度最大,在淡雅的釉色中有萬千變化,人們贊其“綠如青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

豇豆紅釉因燒製困難,故基本無大件器物,主要有瓶、太白尊、小盂、洗等文房用具。此菊瓣瓶釉色明豔勻淨,是豇豆紅釉中難得一見的上乘之作。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郎窯紅釉鳳尾尊

郎窯紅釉鳳尾尊,清康熙,高45.5cm,口徑12.7cm,足徑14.4cm。

尊口微敞,短頸,肩以下漸收,脛部外撇,圈足。無款。內壁施白釉,外壁通施郎窯紅釉,底足內施白釉,微泛黃並開有細小紋片,俗稱“米湯底”。

鳳尾尊又稱觀音尊,是清康熙時期流行的瓷器式樣。郎窯紅釉是一種高溫銅紅釉,因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御窯廠窯務時創燒而得名。以地方官督理窯務是清初御窯廠的管理制度和特徵之一,是對明代舊制的延襲。郎窯紅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大,器物口沿處因釉薄而呈現自然白色,底部釉厚色濃甚至釉凝成堆。由於施郎窯紅釉的器物在底足處理上都有刀削外足跟的做法,所以在一般情況下紅釉釉層不會流至器足或與墊餅粘連,從而形成獨特的風格,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此尊形體端莊挺拔,釉色鮮紅濃豔宛若初凝牛血,並具玻璃光澤,燦爛奪目。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

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清康熙,高20.8cm,口徑6.1cm,足徑9.1cm。

瓶直口,長頸,垂腹,圈足外撇。足外牆兩側各有一長方形穿孔,可穿繫繩帶。在容器上繫帶是對無樑、無系、無扳手的器物進行提拿的傳統方法,拆卸容易而又非常實用,也可以使器物在擺放位置上固定,不致被損壞。明高廉《遵生八箋》中記載:“故官哥古瓶,下有二方眼者,為穿皮條,縛於幾足,不令失損。”

該器通體施紅釉,因釉質在高溫燒造時垂流而使口部顯露出白色胎體,底部紅釉凝聚,釉色濃重。外底施白釉並鐫刻乾隆御製詩:“暈如雨後霽霞紅,出火還加微炙工。世上硃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插花應使花羞色,比盡翻嗤畫是空。數典宣窯斯最古,誰知皇祜德尤崇。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題。”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郎窯紅瓷器的喜愛和推崇。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冬青釉暗花海水龍蘿蔔尊

冬青釉暗花海水龍蘿蔔尊,清康熙,高19.2cm,口徑3.3cm,足徑3.5cm。

尊撇口,細長頸,豐肩,深腹,外腹微弧,瘦底,足底內凹。通體施冬青釉。頸下部凸起弦紋三道,腹中部至足凸印螭龍兩條,間以帶狀雲紋和海水紋。底書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豇豆紅釉洗

豇豆紅釉洗,清康熙,高3.9cm,口徑8.2cm,足徑7.5cm。

洗斂口,圈足。裡施白釉,外施豇豆紅釉,有綠色苔點。足底施白釉,書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

豇豆紅釉是一種呈色多變的高溫顏色釉,用還原焰燒成,為清康熙時期銅紅釉中的名貴品種。其基本色調如成熟豇豆的紅色,故名。成品有高下之分,上乘者稱“大紅袍”;略次者,釉色中含有深淺不一的斑點及綠苔,又稱“美人醉”或“美人霽”;下品呈色暗褐,稱“驢肝”、“馬肺”。豇豆紅燒成難度很大,只能由官窯少量生產,僅供皇室內廷使用,且無大件器物,最高不過20cm。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豇豆紅釉萊菔瓶

豇豆紅釉萊菔瓶,清康熙,高19.8cm,口徑3.2cm,足徑4cm。

瓶撇口,長頸,寬肩,長腹,淺圈足。外壁施豇豆紅釉,通體素淨,僅於頸部飾數道凸弦紋,起弦之處因釉層較薄可見白胎。內壁施透明釉,微泛綠色。外底施白釉,書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

豇豆紅釉器外壁的銅紅釉是分幾次吹釉然後高溫燒成的。由於釉中含有微量銅的成份,在燒成過程中會造成氧化而產生綠色的斑點,俗稱苔點,摻雜在紅釉色中相映成趣。康熙朝創新的萊菔瓶中以豇豆紅釉為最佳,此瓶釉色勻淨典雅,只在口部呈現綠斑點點,惹人喜愛。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釉裡紅四魚紋水丞

釉裡紅四魚紋水丞,高8.3cm,口徑6cm,足徑5.3cm。

丞斂口,圓腹,臥足,形似缽。內外施青白釉,足沿無釉。外壁飾釉裡紅游魚,姿態各異。外底心有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款。

釉裡紅是康熙時瓷器的重要品種之一。康熙時期瓷器有落本朝款的,也有仿前朝款的。此件水丞造型、紋飾具有康熙時期特點,只是落了明代宣德款而已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青花瓔珞紋賁巴壺

青花瓔珞紋賁巴壺,高23.2cm,口徑4.9cm,託徑8.9cm。

壺呈塔形,口、流均有蓋,且分別與蓋組成塔身形狀,直頸,曲流折連於腹部,腹扁圓,腹部繪獸面瓔珞紋,近底處繪變形蓮瓣紋1周,腹下承託。壺體自上而下各部位皆飾有小乳釘紋,共16周。託內施白釉,無款識。

此壺造型仿藏族銀製賁巴壺燒造而成,製作精巧,新穎別緻,青花髮色濃豔。紋飾具有濃厚的少數民族藝術風格,為瓷器中的精品。

故宮博物館藏品精粹(清代)陶瓷品欣賞

青花山水人物紋蓋罐

青花山水人物紋蓋罐,通高23.7cm,口徑23.1cm,足徑14.2cm。

罐直口,短頸,圈足。器蓋平頂,微折沿,有環形抓鈕。罐通體飾青花山水人物圖案。青花嬌豔青翠,清新明快,具有水墨畫的藝術效果。畫面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畫中的文人高士、獨釣老翁等形象生動。此器胎精體重,瓷質潔白細膩,為康熙朝民間青花瓷器的代表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