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 深圳,到底是誰的深圳呢?

深圳,到底是誰的深圳呢?

每一個在北京、上海工作生活過的外地人,可能都曾經萌生過退意。特別是最近兩年,各大城市都在絞盡腦汁為了“人才”大打出手,更是讓不少“北漂”、“硬盤”心動不已。

送房、送錢、送戶口,看到這些優惠條件,你可能已經在貨比三家,盤算著未來去哪裡發展了。是一路向南,去廣州深圳;還是轉戰江南,定居杭州蘇州;又或者是回到物美價廉的武漢成都或重慶?

但在你心目中的一系列候選城市中,深圳似乎是個特例。深圳雖然是一線城市,但它卻拿出了極為慷慨的優惠,條件之好甚至超過不少二線城市。

為什麼深圳對外來人口如此優待?深圳真的很開放嗎?不同城市對人的態度差別為什麼那麼大?深圳是不是你理想的定居地?這些問題,或許能從深圳的發展歷程中找到答案。

1.沒有外地人,就沒有深圳

大多數人都知道,深圳原本只是個人口不滿五十萬的小縣城,是個年輕的移民城市。儘管地處廣東,但深圳的廣東味道並不濃郁,你甚至很難在深圳吃到特別地道的廣東美食。

今天深圳取得的成就,一大半可以歸功於外來勞動者。2009年《時代週刊》將中國工人選為年度人物,用來代表中國工人這個群體的就是一張深圳外來女工的照片。

深圳,到底是誰的深圳呢?

2009年12月18日,登上時代週刊封面的四名深圳女工

如果沒有外來人口,深圳的命運可能和一個衰落的內地縣城相同。

在談論城市發展時,人們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低估人口對城市的貢獻。事實上,深圳的產業發展正是以這些新鮮血液為動力的。富士康這種“血汗工廠”曾經是深圳製造業的代表,鼎盛時期的富士康,在深圳的工業園區裡竟然集中了45萬員工,其中絕大多數的員工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

深圳,到底是誰的深圳呢?

在深圳,富士康已經是很高大上的企業了。富士康的流水線之外,更多的外來人隱身於華強北的小作坊裡,日復一日的為中國山寨黑科技作出貢獻。過去他們生產的手機佔據中國廣大農村和城鄉結合部市場,甚至沿著鄭和下西洋的線路遠銷印度、東南亞和非洲。現在他們生產的比特幣礦機更是全球炒幣客追求的頂級裝備。

外來人口還進入了服務業。深圳的餐館老闆、理髮小哥和搬家師傅九成以上都是外來人口,這些外來人口的總數和深圳的戶籍人口數量相當,可以說是隱藏在深圳中的另一座城市。平常你不會覺得他們的付出有什麼特別,到了春節幾塊錢的外賣配送費漲到幾十塊時,你才會發現他們為深圳人的生活降低了多少成本。

此外,深圳市的社保基金結餘全國第一,這也離不開外來人口的付出。從全國四面八方來到深圳的有志青年大部分都不是拖家帶口的,所以深圳的老年人非常少,這樣養老金的壓力也就很小。

在深圳基本上是每五個人工作的人負擔一個不工作的人,大概是全國平均負擔的一半

。相反,這些有志青年的爸媽或者孩子大多被留在了家鄉。這些地區往往是典型的人口流出地,留下的人老的老小的小,社保經常收不抵支。人口流出的大省四川、重慶也在為籌集社保資金苦惱,在他們那裡不到兩個人就要負擔一個人的社保。這種情況最極端的黑龍江,幾乎每個還在工作的人都要供養一個老人或者孩子。

深圳,到底是誰的深圳呢?

東北,年輕人走了,老年人成了城市的主角

沒有外地人,就沒有深圳。作為回應,深圳也十分樂意宣傳自身開放的形象,把“開放”當作一張城市名片。“

來了,就是深圳人”一度是深圳最知名的城市廣告語。這句話曾入選“深圳十大觀念”,和“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樣的名句並列。

然而廣告語和現實畢竟是有差距的。深圳到底開不開放?別看廣告,看療效

2.深圳,其實很嚴格

深圳給全國人民留下了開放的印象,但是深圳的管理卻沒有那麼開放。你想成為一個深圳人,並不容易。

宣傳口號說的是來了都是深圳人,實際上來了只能做沒有戶口的流動人。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深圳在2015年有常住人口1137.87萬,其中戶籍人口只有354.99萬,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31.2%。一線城市中,只有深圳的戶籍人口數不足常住人口數的一半。連深圳官方都承認深圳的戶籍人口相比流動人口太少,是嚴重倒掛。

而且,深圳的外地人可能還要比官方想象的多得多,這樣就使得戶籍人口比重更低

。有學者通過就業和社保繳納比率側面推算,深圳常住人口可能多於官方統計的數字,最高可以達到2000萬,被低估的主要是流動人口。

也就是說,在深圳,五個人裡面大概只有一個有戶口的

和中國其他城市一樣,有些公共服務只有“深圳人”才能獲得,流動人口就別做夢了。比如,1996年《深圳養老保險暫行規定》並沒有把持有暫住證的職工納入養保險範圍,幾年後修改成要求職工連續繳納社保費用十五年,但是這個標準還是太高了。

深圳有700多萬的正常工作交費人口,但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在深圳享受社保待遇。你來了,拿不到戶口,也只能做精神上的深圳人

深圳,到底是誰的深圳呢?

2009年7月11日,二線關鐵絲網

算不算深圳人,還在於你是不是關內人。深圳特區剛剛興建的時候,圍繞特區設立了一道特區管理線,用來區分特區和非特區。這條線俗稱二線關,聽起來就像山海關那樣的軍事設施,實際它還有個別稱叫做“中國柏林牆”。管理線沿線全部設有鐵絲網,整個管理線共有163個武警執勤崗樓,口號是“全線設防、嚴密控制、綜合管理”,外來人員沒有邊防證不得進入。

就像山海關區分關內關外那樣,這條關卡也將深圳分為關內關外兩個地區。關內是貿易、金融和高科技產業的集中地,而關外大多是工廠和工地。雖然現在二線關已經拆除了,但是這條線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深圳城市和農村深圳城鄉分界線,也是深圳人和外來人的分界線。在這裡,關外人仍然受到關內人的歧視。相比來了都是深圳人的口號,分隔內外的二線關似乎更形象地展現了深圳的現實狀況。

深圳,到底是誰的深圳呢?

2017年11月16日,深圳城中村的一座建築被拆除

能留下的才叫深圳人。深圳在2003年之前對外來人口相對寬鬆,可是隨著人口的增加,深圳對外來人口的管制也越來越嚴格。2004年深圳率先提出要嚴格控制人口規模,而一直在控制人口流入的北京,到了2016年才第一次正式採用這個說法。

也是在2004年,深圳發動了“梳理運動”,一口氣拆除了3800萬平方米左右的違建房。這個拆除面積,相當於從深圳遷移一座中等規模的內地城市。當被問及這次清理是否有排斥外地人之嫌時,有官員自信地反問道:”農民進城就不應該遵守城市的法規嗎?就可以住在違法建築裡面嗎?”

清理人口,還不只是這一次。2011年為了保護大運會安全,深圳又開展了“治安高危人員排查清理百日行動”,一共清理了8萬名“治安高危人員”。這裡的高危是如何確定的呢?評定標準裡面有一條“經常晝伏夜出,有群眾舉報,具有現實威脅的人員”。連睡覺時間都管,真的是很嚴格了。

3.深圳離不開外地人

不過,矮子裡面拔高個。雖然深圳人口管理很嚴格,但相比其他幾座一線城市,人們還是更願意選擇深圳。

2015年到2017年,深圳的常住人口每年增長超過50萬。與此同時,京滬兩地的常住人口增長速度卻在下降。尤其是2017年,改革開放以來,京滬兩地常住人口數量第一次出現了同時減少。

京滬兩地在2015年之後,都開始採取各種方式控制人口數量。相反,2016年深圳市政府發佈了寬鬆的落戶規定。新規定將人才引進落戶條件從碩士學歷放寬到大專學歷。當然,學歷不是唯一標準,沒有學歷的人也可以通過社保積分入戶。深圳可以說是一線城市裡出的叛徒。

同樣是一線城市,對外來人口態度的差別為什麼那麼大?

有人認為,相比京滬兩座城市,廣深兩座一線城市的總人口都低於1500萬,無論是產業還是人口,都還有較大的發展增長空間。但這種說法不能成立。

深圳不是人口數量最多的城市,卻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1倍左右,這還不算深圳人口中被低估的部分。

深圳,到底是誰的深圳呢?

2011年3月30日,在深圳排隊等待公交車的人群

還有人認為,深圳對外地人“好”,是因為深圳現有人口還沒遠達到規劃目標。根據《深圳十三五規劃》,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預期目標1480萬人,現在深圳常住人口有1253萬人,可見未來三年深圳常住人口還有227萬的增長空間。

但是城市規劃往往是先射箭後畫靶子的產物。回顧城市規劃歷史會發現,規劃人口是屢敗屢戰,屢戰屢敗。比如《上海市城市總體人口規劃(1999-2020)》目標是2020年上海控制在人口2000萬左右,可現在上海人口已經超過2400萬了。按照現實情況改動這些規劃一種常態。與其說嚴格的規劃讓戶口限制更嚴格,不如說戶口限制嚴格的地方才有底氣制定嚴格的規劃。

那麼戶口限制的差別到底從何而來?答案是行政級別。

在發展中國家,行政手段往往比市場因素更影響城市發展。行政等級越高,越可能在財政撥款、醫院和大學資源建設上擁有壓倒性優勢。

中國的城市可以看作一個按照行政等級排列的金字塔。作為直轄市的頂點,京滬兩地壟斷了大量的公共資源。舉個醫療資源的例子,北京一地就有30家三甲醫院,上海有24家。而人口大省河南只有24家三甲醫院,山東只有21家。

聚集如此多的公共資源,即使守株待兔,外來人口也會不斷流入給城市帶來發展的活力。這兩座城市就像坐地收租的房東,即使不去工作,房租也會源源不斷。

如果說北京上海像房東,深圳就像白手起家的白領。憑本事掙錢,除此之外一無所有。深圳是副省級城市,本來就比直轄市低了一級。而且深圳歷史比較短,即使和同為副省級城市的廣州比,深圳公共資源也是相對少的。同樣舉醫療資源的例子,人口差不多的情況下,深圳的醫院數和床位數就只有廣州的一半左右。

深圳,到底是誰的深圳呢?

2018年4月11日,深圳某病人爆滿的三甲醫院

不像背靠國家的北京上海,深圳沒有足夠的本錢對外來人口愛答不理。深圳的發展和外來人口是一種共生關係,外來人口帶來了城市的發展,而發展的好才能吸引更多人口。然而,從2005年起,深圳常住人口增速持續下降,2011年到2013年三年間,深圳常住人口增速為歷史最低,平均增速不到1%。深圳的發展模式已經岌岌可危。

深圳,到底是誰的深圳呢?

2014年2月11日,深圳人才市場的求職者寥寥無幾

深圳的嗅覺可謂非常靈敏。2015年以來,中國的流動人口數量不斷下降。一些大城市的人口還在增長,但是更多中小城市的經歷了人口流失。據統計,最近十年中國有87座城市人口都出現了明顯的流失。

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外來勞動力這塊蛋糕只會越來越小,對人才乃至人口的爭奪也會更激烈。如果深圳不放鬆戶籍限制,深圳就要錯過這趟人口資源的末班車了。與其說是開放,不如說是沒了外地人,深圳可能就什麼也不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