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清以來的貴州詩詞文化,每個時代寫詩的有哪些人?影響力如何?

  • 自尹珍開始,貴州就漸漸融入了中原文化,然而2000年的歷史變遷,終究被山川地貌死死阻隔。無論是秦漢時期的牂牁、夜郎,還是之後的郡縣、土司等,都似曇花一現般淹沒在歷史塵沙中,少有人問津,就是被派到這裡的官宦,也常常被稱之為流放夜郎。唐宋時便有“唯爾貴州,遠在要荒”的說法,可見貴州距離中原,是較為偏遠的。緩慢的發展進程中,能夠進入後人視野的文化事件屈指可數,今人熱論“知行合一”的陽明文化雖是起於貴州,然而王陽明畢竟是浙江人,只在這裡停留了四年。

明清時期的貴州詩歌


明清以來的貴州詩詞文化,每個時代寫詩的有哪些人?影響力如何?

《巢經巢詩鈔箋註》

  • 明清以來,貴州漸有文人雅士,繼黔北沙灘文化興起之後,貴陽周漁璜、畢節丁寶楨、興義張之洞等也時負盛名,其他各地亦偶有嶄露頭角的,其中多有作詩者,收錄於《黔詩紀略》《黔詩紀略後編》《黔詩紀略補》等書。至此,貴州詩歌形成生態,成為省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個人詩集而言,明末清初貴陽吳中蕃有《敝帚集》《響懷集》《斷礬草》《斷礬草二集》,清康熙年間貴陽周漁璜有《桐埜詩集》;清嘉慶年間貴陽花傑有《寶研齋詩抄》,黔東南州孫應鰲有《學孔精舍詩稿》,遵義黎恂有《蛉石齋詩集》;清道光年間貴陽黃彭年有《陶樓詩鈔》,遵義黎兆勳有《侍雪堂詩抄》6 卷、《煙亭詞》4 卷、《黎平詩系》《石鏡齋詩略》《詞林心醉》,鄭珍有《巢經巢詩》,鄭知同有《屈廬詩稿》,黔南州莫友芝有《郘亭詩抄》六卷、《郘亭遺詩》八卷、《影山詞》二卷及外集一卷,莫庭芝有《青田山廬詩鈔》《青田山廬詞鈔》,黔東南州胡長新有《籀經堂詩鈔》,畢節周婉如有《吟秋山館詩詞鈔》;清咸豐年間畢節丁寶楨有《十五弗齋詩存》;清同治年間貴陽劉韞良有《牂牁群苗雜詠》1卷、《壺隱齋詩集》20卷,陳田有《聽詩齋詩》,李端棻有《煃園詩存》,顧履均有《梅南詩草》,顏嗣徽有《望眉草堂詩集》,袁思鏵有《雙印齋詩集》,六盤水趙德昌有《枕戈室詩草》,畢節楊紱章有《留真集詩鈔》;清光緒年間貴陽何威鳳有《啖芋軒詩文稿》,陳夔龍有《松壽堂詩鈔》《花近樓詩存》,陳燦有《知足知不足詩存》,楊調元有《綿桐館詞》,司炳蝰有《寧拙堂詩集》,遵義周沆有《印山草堂劫餘吟草》,黎汝謙有《夷牢溪廬詩鈔》七卷,楊兆麟有《守拙堂詩集》,聶樹楷有《聱園詩剩》《詞剩》,安順任可澄有《匏齋詩存》《藏山堂詩文詞稿》;清末貴陽王敬彝有《柳癭庵詩鈔》,陳文政有《冠山詩集》等等。這其中,被稱為“西南巨儒”的鄭珍和莫友芝,更是詩風獨特,令人刮目,所以蘇州大學錢仲聯教授曾言“清詩三百年,王氣在夜郎”。

二十世紀的貴州詩歌


明清以來的貴州詩詞文化,每個時代寫詩的有哪些人?影響力如何?

王萼華《微波樓詩詞集》

  • 眼看貴州詩歌似有凸起之勢,怎料江山不幸詩家也不幸,列強入侵之後,國人一味盲目破舊立新,欲將傳統優秀文化連同封建腐朽一併顛覆,乃至“五四”新文化運動成為詩歌新舊的分野,而新詩盛行以來,作舊詩者更是寥寥數人。《黔詩紀略》以後,省內集中展示一個地區詩詞狀態的合集便不常見了,就是上世紀常常活躍的陳恆安、王萼華、李大光、李獨清、盧雨樵、王燕玉、許莊叔、涂月僧等,雖然多少留下了時代印記,終究也未曾形成規模,頗為遺憾。個人作品方面,有陳恆安《鄰樹簃詩存》、王萼華《微波樓詩詞集》、李大光《半石齋詩稿》、李獨清《潔園剩稿選》、涂月僧《樂山齋詩詞集》、王燕玉《紫巢詩詞文選》等詩集存世,供後人學習。

二十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的貴州詩歌

明清以來的貴州詩詞文化,每個時代寫詩的有哪些人?影響力如何?

部分詩詞書籍

  • 不過“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二十世紀末,舊詩復甦,傳統詩詞風靡全國,各地佳作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來,個人詩集出版的更是多不勝數。中華詩詞學會推行的“詩詞進校園”活動至今仍然活躍,後續推出了很多“詩詞之鄉”和“詩詞校園”,近幾年更有“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等電視節目引領風尚,頗有詩國氛圍。然而時至今日,雖然省內各地時有詩作彙集,但較有影響的詩詞合集依然九牛一毛。目前而言,較成系統的可能就是《中華詩詞集成》了,這是一套詩詞系列合集,由中華詩詞學會領頭收集,各地以市縣為單位各成一卷,以此計算便有數卷之多。然後便是貴陽的《黔中七人詩詞選》《黔中十人詩詞選》《黔中九人詩詞選》《清鎮詩詞楹聯選》,畢節的《納雍詩詞三百首》《桑梓情韻——納雍縣詩詞楹聯學會會員作品集》《織金詩詞三百首》《金沙玉屏詩詞選》《威寧詩詞楹聯選》等,其他各地亦有不少合集,茲不例舉。論及當下貴州詩詞,李華、張興、李正君、王福凌、康鍇、吳若海、劉燦、何偉、楊林、龐仕蓉、曾曉鷹、丁垂賦等諸多黔中可入眼者,其作品或清麗宜人,或渾厚老道,或平白如話;他們中有的是農民,有的是教師、有的是務工人員,有的是幹部,有的還是殘疾人士,不同行業的詩家集中在一起蔚為壯觀。
    其中吳若海師承王萼華,對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等頗有研究,其作品詩味很足,其餘詩人多半自學苦練,自成風格,佳作甚多。部分詩家也先後出版了個人詩集,如吳若海《南崗選集》,丁垂賦《藤窗吟稿》《藤窗偶拾》《藤窗小集》《藤窗寄意》,李華《李華詩詞集》,餘廷林《新醉翁詩詞集》《四雨軒詩詞集》《素心雁字》《滴泉居詞稿》,李玉真《容膝齋詩詞集》等。
  • 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後,全國各地先後成立詩詞楹聯學會,最小單位為鄉鎮級的詩詞組織,成為民間傳承和傳播詩詞文化的專業機構,成員數量少則幾十人,多則數百人,較新詩而言較為壯觀,而成員結構多為退休幹部。但因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百年來國內教育偏廢國學,獨尚科學,以致國人缺乏傳統文化素養,漸失中國傳統美學基因,作起詩來多半根底不牢,視野狹隘,一味模仿,難登大雅。加之,自魯迅《自嘲》一詩開雜文詩先河之後,後人多半“學其詩體而乏其風骨,往往形似而神不似,大雅流於鄙俚”,每況愈下。乃至今日世面上詩刊之詩乏善可陳,更多則是充斥著浮躁的味道,除了有口號可喊之外,人們作起詩來總覺文思枯竭,只得勉強為之,漸成“老幹體”了。一時間“歌功頌德、浮泛應酬、吟風弄月、模山範水之作充斥詩刊;格調庸俗、語言粗糙、破律違韻的作品觸目皆是,大量偽劣之作掩蓋著真正的精品,數量與質量不成比例”。

網絡興起之後的青年詩詞文化

  • 待過渡到本世紀初,網絡文學興起,中青年詩人群體在網絡上悄悄崛起,顯露生機。各地詩詞組織先後吸納新人,年輕詩人的漸漸融入,“老幹”狀態才略有改觀,但總體而言終究是詩味過淺,人才凋敝久矣!當前,社會、文化、經濟、教育等方面都呈多元形態,科學技術成了第一生產力,發展迅猛,國力日漸強盛而民族文化偏弱,生活壓力不斷加重而精神空間漸小,在這樣的狀態之下作舊詩,其難度可想而知。何況古人就沒有一個是專業作詩的,屈原、李白也無外乎此,就算是“詩是吾家事”的杜甫也是因為仕途不順才苦心作詩。雖說文學無新舊之分,只有高低之別,但是缺乏傳統文化素養而作舊詩,確實較難突破。此等境況下,想要潛心創作,非得甘於寂寞不可。所幸《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出臺以來,學校各級教材頗有改觀,加重了傳統文化分量,後起的新人應能有所進步。青年詩人詞家亟需惡補國學知識,“隨著社會的發展、政治與經濟體制的變更,詩詞家一方面繼承古典詩詞優秀的人文精神和精美的藝術形式,另一方面又汲取新文化和新觀念,提煉新詞口語以入詩,體現出新舊交融、神契先哲而又與古人面目不同的時代風采”。這樣的詩詞水平,就當前青年人而言,中華詩詞學會何鶴的作品或可一觀,而在貴州省內,天柱姚源清、關嶺曾入龍、黃平辛來萬、普定雷維瓊、大方漆毓、納雍宋波、威寧夏蘇等出生於90年上下的青年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結尾:詩詞文化的新韻與舊韻之爭

  • 至於詩詞界有新韻舊韻之爭,此事由來已久,舊韻多尊《平水韻》《詞林正韻》等,新韻先後有《中華新韻》《中華通韻》施行,孰優孰劣,至今尚無定論。舊韻與新韻的根本區別實質上是古今語音體系的不同,只是新韻實施以來,詩才甚佳者仍然少見,常為舊韻堅守者所詬,省內如貴陽劉燦,納雍宋劍、彭俊楓等新韻作品倒是稍佳,或可品味。尊新韻者且不說能否達到唐宋高度,若可以研習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等,適當涉獵經史子集,旁觀儒釋道哲學體系,則追蹤漢魏、託體風騷也未必不可。只不過既說文學無新舊之分,只有高低之別,新舊韻如何發展,不妨就交給時間來檢驗吧。以上所述,是筆者視野所及,因目光短淺,必有更多詩家未得拜閱,容後繼續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