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波伏娃和萨特:相爱到老,一生不婚,允许“三人行”,怎样做到?

文|沫沫

爱情,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为了爱,拼了命也要在一起,这样的事见多了。而居然有一种这样的爱情,他们相爱终生,只同居,不结婚,甚至允许第三者存在,只凭一纸“契约”相扶到老,而这种爱情一度成为美谈。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恋爱,不结婚,没有束缚,只有自由,这种爱情真的存在吗?


波伏娃和萨特:相爱到老,一生不婚,允许“三人行”,怎样做到?


​1929年,在夏天巴黎的风景下,一男一女在走着,谈着。男的个子矮,结实,戴一副教师眼镜,右眼受过伤,他总是在笑。女的个子高,瘦长。男的就是萨特,女的就是波伏娃。他们是上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作家,在爱情这条路上,演绎出一段超乎世俗“畸形爱情”。

萨特,是改变波伏娃一生命运的男人,他是第一个吻她的人,他坦诚、风趣、思想奇特而伟大,喜欢思考问题,她为之深深迷醉。

萨特后来回忆了第一次见波伏娃时所留下的印象:“我认为她很美,我一直认为她美貌迷人,波伏娃身上不可思议的是,她既有男人的智力,又有女人的敏感。”

这样两个人走向婚姻,似乎再正常不过了吧?可是偏偏没有。

波伏娃和萨特:相爱到老,一生不婚,允许“三人行”,怎样做到?


萨特跟波伏娃说:“我们的结合是一种本质上的爱。”换句话说,他们都可以体验偶然的风流韵事,不需要受任何束缚。他拥护多配偶制。波伏娃本性也喜欢冒险,她意识到这个男人不是婚姻所能束缚的,于是,两人达成协议,灵魂深深相依,身体可以自由,可以彼此找“调剂品”。

波伏娃和萨特:相爱到老,一生不婚,允许“三人行”,怎样做到?


随着交往的加深,他们发现,彼此在灵魂上是多么需要,他们决定彼此决不分手。波伏娃写道:“我们不发誓永远忠诚,但我们的确同意延迟任何分手的可能性,直到我们相识三四十年的永远的年代。”

可即使是如此相爱,萨特从没有改变他的风流本性,一边深深地爱着波伏娃,同时也毫不掩饰和其它女人交往。凭着他不同凡响的思想和智慧,无数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孩受他迷惑,被他吸引。萨特把他和这些女性的交往称为“偶然的爱”,和波伏娃的爱则是“本质的爱”。


波伏娃和萨特:相爱到老,一生不婚,允许“三人行”,怎样做到?


波伏娃说过:“我和萨特的关系是我一生中不容置疑的巨大成就,三十多年来,我们只有一次在就寝时是不和谐的。”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肉体可以不忠,灵魂至死不渝真的可以做到吗?

“我试图在这种关系中得到满足,但我白费了力气,我在其中从未感到自在。”波伏娃回忆录中的这段独白,可以视作她为这段长达半个世纪的开放式关系所作的总结,她似乎在和萨特的这种关系中饱受折磨。

波伏娃和萨特:相爱到老,一生不婚,允许“三人行”,怎样做到?


在这心照不宣的爱情契约里,波伏娃恪守自己情人的本分,然而,随着女学生奥尔嘉进入这段关系,情况开始逐渐失控。

波伏娃一开始是喜欢这个17岁的小姑娘的,她向奥尔嘉展示了真实的热情和温暖,令她感到快慰和放松。波伏娃主动把她介绍给萨特,寻找两性关系中刺激因素的尝试,也可能只是一场悄然进行的测验,她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随着萨特与少女坠入爱河,波伏娃开始变得反复无常,充满了嫉妒、烦躁的情绪。一次又一次的争吵,使得这个饱受争议“三人行”,最终走向破裂。

波伏娃和萨特:相爱到老,一生不婚,允许“三人行”,怎样做到?


后来,因为战乱,萨特与波伏娃分隔两地。彼时,萨特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写出了不朽之作《存在与虚无》。而波伏娃也通过《名士风流》等作品探索着她的世界。

1947年,波伏娃去美国旅行,遇见了她生命中的另一个男人奥尔格伦。他完全不同于萨特,是个型男,个子高大,才华横溢,也是一个作家。波伏娃在与他的交往中,第一次感到自己原来可以是个小女人。他深深地爱上了她,书房里贴满了她的照片,完全一副痴情汉的模样。他向她表白:“我对你的情感,绝不是友谊,而是爱情。” 并希望波伏娃能嫁给他。

波伏娃和萨特:相爱到老,一生不婚,允许“三人行”,怎样做到?


波伏娃也是动心的,相比于萨特,他的感情是如此忠诚而坚定,的确是一个好丈夫的最佳人选,可是,她还是拒绝了他,她说:我爱你,但我不能把生命全部交给你,你能理解吗?

在波伏娃的生命里,她是绝不能离开萨特的,她早年爱上的人并非一位普通人,而是萨特,一个能在哲学史上单独占据一个章节的萨特,他清奇深邃的思想,是其它男人不可能给予她的,没有谁能像他一样,能和她的思想高度碰撞。

没有人能像波伏娃之于萨特一样,理解他作为哲学家的伟大,同情他身为普通人的卑微。她一再强调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不屈从任何别人。萨特,是她的主动选择,还是一座走不出的迷宫?

波伏娃和萨特:相爱到老,一生不婚,允许“三人行”,怎样做到?


可怜的奥尔格伦,从此半生落寞,他至死都不愿出版与波伏娃的通信。对于一个作家来,他完全可能通过此举来获得轰动。而波伏娃这一时期,创作出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二性》,这本书,描绘出女人如何存在于世,探讨女性独立可能的出路。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性圣经”。

与奥尔格伦的关系结束后,波伏娃开始把情感寄托在比自己小17岁的青年作家克劳德·兰兹曼身上。她有自己是情爱的需求,却无论如何离不开萨特,直至与萨特共同走向人生的终点。

波伏娃和萨特:相爱到老,一生不婚,允许“三人行”,怎样做到?


波伏娃和萨特:相爱到老,一生不婚,允许“三人行”,怎样做到?


1979年6月21日,波伏娃和萨特一起庆贺萨特74岁的生日,她却是唯一一个始终陪伴在萨特身边的女人。也许很多人猜中了他们的开头,却没人猜中他们的结局。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波伏娃如是说,不知道,这一生,她有没有变成她自己想要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