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夜读|杨绛《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1997年3月4日,杨绛送走了女儿钱媛。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先生去世了。

从此,"我们仨"走散了,家不成家,只是临时的客栈罢了。

那个留在客栈收拾残局的人怎么办呢?她"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于是有了《我们仨》。

夜读|杨绛《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一、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

对孩子而言,梦可能是童话,是幻想,是插上翅膀在云端飞翔。

可对老人而言,梦却是珍惜,是不舍,是离别之际的执手相看泪眼。

1.万里长梦缘何起

那一天,杨绛先生做了一个梦——她和先生钱钟书走散了——正是夜幕降临的时候,在荒无人烟的旷野。

老人们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西方心理学说,梦是人的潜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梦虽是虚幻的,可是梦中的分别是那么突然,比起现实,梦中的焦虑却更深切,环境更深沉,心境更孤凄。于是,她"惶急中忽然醒了",看到先生"睡得正酣"呢。

虽是恍然一梦,可那痛太深切,虽醒来,亦久久不能释怀。她讲给先生听,钱钟书先生却之说"那是老人的梦",原来"他也常做"。"老人的梦"是人生步入黄昏,对即将到来的夜幕的恐惧吗?或许更多的是害怕再见不到眼前人吧。

因为那一句埋怨"怎么不声不响地撇下我自顾自走了",于是有了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怎舍得"不声不响"?怎么能"自顾自"……

夜读|杨绛《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2.舟船驿站话别离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这一场漫长的别离,地点选在了古驿道,那名字"如灞陵道、咸阳道等",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尚是生离,"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已是死别。

在第二部分《我们仨走散了》中,处处都是象征的意象。

在这场漫长的梦中,钟书接到一通毫不客气的电话"开会"去了。他选择了"没人要的水道"。那水是什么河?别人走了什么路呢?如果这一切隐喻着生命的告别,水或许就是忘川吧。别人都走了奈何桥,喝了孟婆汤,而他独独选择了乘舟摆渡。传说忘川上有一个摆渡人,只渡有缘者。乘渡船过忘川的人可以不忘前生。不知道杨绛先生是否也知道这个传说呢?然而"作者不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九微宁愿作此理解,许他们三生三世不忘前尘的情缘。

这一路上,钟书乘船,"我"住客栈,日落前必须返回。是不是很像"阴阳两隔"?而那舟行的目的地是人生的"永宅",生者不过是人世间的过客,一切的居所不过是客栈。

阿圆的人生最先走到了重点,于是她的"病好了"。钟书叫她"回家去",不是三里河,也不是西石槽,"回她自己家去"。于是女儿拉着娘的手,说:"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

"这一路上长亭短亭都已改建成客栈了"。长亭连短亭,何处是归程?

夜读|杨绛《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3.梦中幻影照现实

一梦已隔山河,再梦恍若隔世。情深自是无语,情炽反见心伤。——温左琴教授的论文《题记》

有人说杨绛先生感情克制,能够用平和的笔触书写女儿和丈夫的先后离世。可我却分明看到痛彻心扉的哀伤,和不愿面对的痛苦。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为引子,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多是回忆的甜蜜日常,唯独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触及那痛彻心扉的别离。可是在此部分的开头,她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她用梦给这段痛苦包裹了糖衣,完成了自我保护的隔离。

1994年,钱钟书先生生病住进医院,梦中则是一个恼人的电话将他叫去"开会"。钱钟书先生缠绵病榻,梦中则是卧在船上,多半时间都是昏昏入睡的。后来女儿也病了,于是在梦中他们脑门"热辣辣的"。"钟书手背上有一块青紫",也是长期打吊针的痕迹。后来女儿也病倒了,奔波于两个病人之间的杨绛在梦中化作一个"梦中梦",女儿和先生一天天病重,杨绛先生从一个轻灵的梦,一天天变成了沉重的噩梦。一直到女儿"回家"了,艄公艄婆摆渡着钟书走了……

还记得梦中的船号吗?311,那正是钱钟书先生的病房号。

二、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

如果幸福的家庭有个模范的话,钱钟书先生一家应该可以算是了。对于这一点,杨绛先生很自豪,他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夜读|杨绛《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1.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一个家庭幸福的秘诀,被杨绛先生一语道破:"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世俗总以为,男人要当家里的顶梁柱。可是钱钟书先生偏偏是个除了做学问,生活能力极差的人。在妻子生产住院期间,他常常"做坏事",打翻墨水瓶,弄坏门轴,砸坏点灯……杨绛先生总是一句话,"不要紧,我会修",让他放下心来。

如果以为钱钟书先生事事要靠妻子,则又走入另一个误区。杨绛先生怕鬼,走夜路总要钱先生陪着。做菜如果有活虾,需要剪掉须和脚,也只得钱先生出手。杨绛先生生产期间,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钱先生还学会了炖鸡汤,"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她吃。

多数时候,女儿总是最需要保护的一个。可是当钱钟书先生因为工作要"住到城里"的时候,却嘱咐女儿"好好照管妈妈"。于是懂事的女儿会细心地把煤球里猫屎抠干净,因为妈妈怕触摸猫屎。

三个人,每个人都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真心地为"我们"付出。这才是"我们仨"。

2.好的生活需要经营

钱钟书先生曾经评价杨绛先生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要赢得这样的赞誉并不容易。所幸本书是杨绛先生的第一视角,可以管窥她经营家庭生活之道。

众所周知,最初钱钟书先生的父亲并不满意这桩婚姻,后来因为看了二人的通信才接受了这个儿媳妇。但婚后如何经营才是家庭和睦最关键的地方。

首先,从巴黎回国的杨绛经常带着女儿去婆婆家"做媳妇"。也就是"带些孝敬婆婆的东西,过去看望一下,和妯娌、小姑子说说话"。杨绛先生是很爱惜时间的人。在英国的时候,钱钟书先生来客人害她"牺牲三两个小时的阅读,勉力做贤妻"都会让她"心里暗暗叫苦"。想必"做媳妇"于她而言也不是什么轻松差事,可那是她的"本分",她并没有"暗暗叫苦",只是本本分分地做了。

其实,杨绛先生的经营之道与家教是分不开的。当时,钱钟书先生正在清华教书,父亲大人却向让他到蓝田当英文系主任。杨绛认为从道理来讲,在清华尚不满一年,应该教下去。她想为此事争执一下,将这打算告诉了自己的父亲。父亲用"沉默"的方式引启了她的深思——"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师,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父母"。这或许是二人恩爱多年的秘诀吧。

夜读|杨绛《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3.知识分子的坚守

钱钟书和杨绛先生是纯粹的知识分子,有着知识分子的气节和坚守。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许多人逃跑了,他们却不。并不是没有去处,也不仅是舍不得父母亲人,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工作中,有人在背后"捅刀子",钱钟书先生总是豁达地说,"不要愁,他也未必能随心"。杨绛曾经翻译过英国诗人兰德的诗《生与死》:我与谁都不争,与谁争都不屑(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或许这句诗诠释了他们的心境。

三、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在甜蜜的回忆中,杨绛先生又重温了"我们仨"温暖。但是回到现实,我们仨"那么轻易地失散了"。面对死神,人是如此渺小无力,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人间也没有永远,那忘川彼岸才是"永宅"。

"以前当作家的寓所,成为旅途的客栈。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在杨绛先生的心里,"我们仨"何尝分开过?这一场离别不过是一场梦。

(LKX)

夜读|杨绛《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