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守好南京“南大門”高淳設置一千五百零三個防控卡口

高淳:全民參戰,守好“南大門”

設置一千五百零三個防控卡口

南報網訊 高淳區是我市南大門,東鄰溧陽,西南與安徽接壤。在疫情防控中,省界接壤及外市相鄰處往往意味著人員流動性更復雜。如何做好邊界處人員來往的管理,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是高淳區打好這場疫情防控戰的關鍵。

嚴管卡口,密織道路防控網

“您從哪裡來?沒有去過湖北等地吧?”“沒有,沒去過。”2月1日上午11:30,在高淳區東壩街道204省道防疫卡點,值班人員正在對進入江蘇省界的人員進行體溫檢測。該卡口位於江蘇與安徽兩省交界處,是我省與安徽的重要公路通道。

正在值班的東壩街道城管執法人員何軍介紹了卡口的工作流程,首先由交管部門引導車輛進行檢查,衛健部門對車內所有人員進行體溫檢測,體溫正常且無其他異常情況登記信息放行。如果遇到體溫異常者,衛健部門對原車隔離消殺,將湖北人員送到定點醫院發熱門診接受醫療檢查,其他人員安排到就近醫院發熱門診接受檢查。

“要織牢織密道路防控網,堅持定人定崗定責。”在1月31日晚召開的高淳區委常委會會議上,區委書記吳勇強格外強調道路卡點的防控要求。

按照“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要求,截至1月31日,高淳區共設置1503個防控卡口,覆蓋所有主要出入口。

駕車行駛在淳溪街道雙固路,幾乎每個入村口都能看到身穿紅色志願服的人員在值守。

在固城街道蔣山村卡口執勤點,該村黨支部書記何臘保和固城街道宣傳委員李明正在卡口執勤。由於地處省界,蔣山村的卡口設置也格外嚴格。李明介紹,固城街道共設置200多個卡口,覆蓋街道17個村出入口,卡口執勤人員輪班上崗,每班3到5人,由網格員、志願者、村幹部、街道包村幹部和區掛鉤幹部組成執勤人員。

上下聯動,由面到點力求全覆蓋

高淳區細化落實區級指揮部每日例會、鎮(街道)區管幹部包村、村負責人現場督查居家隔離重點人群、網格化治理等工作制度。目前該區除參與疫情防控指揮部工作的區領導外,其他區領導全部下沉到基層聯繫點指導疫情防控工作,並調整充實區防指力量,目前已有16個組35人進駐實體化辦公。

區級總抓,鎮(街道)、村排查落實,依託卡口構建了一張上下聯動、全天候防控網。

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陽江鎮西蓮村黨支部書記孔蘭花一直奮戰在一線。緊湊的日程安排反映出這位基層幹部的日常工作。除夕前一天,召開村緊急會議,安排疫情防控工作;年三十晚上,到村裡逐戶上門摸排情況;大年初二,帶領西蓮村幹部、黨員志願者進村入戶開展防控宣傳;大年初三,通過“西蓮村黨員群”發動黨員志願者及村民參與村路設卡,實行值班制度;大年初四(設卡第一天),率先上陣在設卡點值班檢查過往車輛人員……

由於西蓮村面積廣,自然村分散,應急廣播輻射距離短,很多村民聽不到疫情防控的廣播宣傳。孔蘭花向村裡的廣場舞大媽借來了移動音箱,將疫情防控知識錄進音箱裡,自己拖著音箱逐個自然村走,讓村民群眾能聽得更清晰。

全民參與,群防群治戰疫情

從1月24日開始,固城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志願者們就爭先行動,在固城街道成立了127個聯防聯控工作值守點,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認真排查來往車輛,對過往人員進行體溫檢測。在蘇皖交界處的寧宣路等卡口,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旗幟迎風飄揚,巾幗志願團隊、夕陽紅黨員志願者、群眾志願團隊等3支隊伍120多人組成的防疫阻控力量,編織了一道道防控網。

在陽江鎮,鎮婦聯組織巾幗志願者們利用新媒體,將“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半邊天力量”的倡議層層轉發傳遞到基層。她們還進村入戶,通過發放《致高淳人民的一封信》、張貼海報標語、播放音頻等多種方式宣傳科學防控知識,叮囑村民群眾不串門多居家。

在東壩街道,青年志願者發揮年輕人的優勢,利用新媒體手段在家庭群、同事同學群、朋友圈等轉發權威消息,科普防控知識,及時勸導他人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同時,青年志願者們協助街道、村委工作人員參與疫情防控,引導群眾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

截至1月31日,高淳全區參加疫情防控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約6500人次。此外,截至1月31日,高淳區融媒體中心共進行疫情新聞報道及科普宣傳120條次;自1月26日啟動應急廣播以來,全區城鄉1600多個小喇叭全天滾動播放;電視、廣播、報紙等多頻次宣傳防控知識;在新媒體平臺運用海報、長圖、動漫、視頻等形式,幫助公眾第一時間瞭解掌握權威政策信息。

“許多疾病是因為我們食用了野生動物而產生的,我們千萬不要再吃野味了。”高淳寶塔小學五年級8班的孔濼然也以他自己的理解參與到疫情的防控之中,不吃野味、儘量不出門、出門一定戴口罩。“前幾天,我已經把厚厚的《狼王夢》看完了,現在正準備背誦古詩。”雖然延期開學,但孔濼然已經把假期學習安排好了。

南報融媒體記者 範傑玉 通訊員 楊軍 陳春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