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宋朝和明朝之間,明明只有九十年的相隔,卻為何感覺兩朝相距甚遠?

用戶64324579


我對這個問題的批評,不是專門針對提問者,而是針對一些確實有不懷好意的人。這種觀點只是很無聊的人或者帶有某種破壞意識的人,搞的意識遊戲。這個遊戲的玩法兒在第二點我們詳細說,先說提問者的題幹錯誤。

(1)宋朝和明朝之間間隔不是90年,而是237年

朝代和政權是有區別的,統一謂之朝,百年以上謂之代。北宋雖然沒有傳統中原政權的幽雲等地區,但一直被人稱為朝代,其基本統一是有的。南宋連中原都沒有,沒有稱朝的資格。

所以,宋朝只是北宋,南宋只是政權。南宋和金一樣都只能被稱為政權,都沒有被稱朝的資格。

所謂的“正統”思想那是已經被淘汰的騙人的封建思想,現代作者如果真拿南宋作為正統,不顧它只是政權的實質,那也沒辦法。

但我認為:東西晉、南北宋,與東西漢絕對不同。正如我前天在回答“什麼周朝能存在800年而其他朝代都不能”這一問題所說的那樣。

(2)提問者故意忽略“元朝”,其本意就是讓聽者在思想意識上有一個停頓,這是在打思維意識遊戲

所有中國人都知道“宋元明”,這是任何一個支持民族團結、支持思想統一、支持國家教育的人都有的歷史傳承脈絡。那麼,你揪出“元朝”作為某種標靶,肯定會讓聽者在思想上一愣,從而產生時代隔久感。

比如你聊天,從你祖宗一下子談到你自己,讓別人聽來這個跨度肯定大。

朝代也是如此,你忽略了一個朝代,人們下意識地就得去填補“空缺”。同理,你說一個末代皇帝,再提新朝代的第二個或第三個皇帝,中間隔著也許就十幾年,甚至幾年,你同樣會覺得時間被拉長了。

拉長的時間就是你意識中為其填補空缺的時間。

(3)宋元明清是一個完整的時代脈絡,元朝承襲中原政權的東西有很多,明朝承襲元朝的更多,中國歷史不應該被不懷好意的閹割

元朝的“元”本身就出自《易經》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元朝是屬於中國朝代,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其統治轄區主體就是中原政權且部分受到“儒家化”,雖然不徹底,一直停留在“執行元世祖既定方針”階段。

但從元朝內部的漢人官員數量(從朱元璋、李善長監造的《元史》就可以看出)、科舉、農耕文明被重新重視等各種角度說,儒家文化、藏傳佛教文化、畏兀兒文化、蒙古傳統文化的四種主體文化中,儒家文化是緩慢性增長的。

元朝在科學技術、經濟發展水平、外貿等並不輸於宋朝。

明朝則繼承了元朝的戶籍管理制度、商業政策等基本治理手段。因此,元朝的過渡性很明顯,也不像某些人說得元朝那麼黑暗。比如科技元朝在建造、天文、水利方面的貢獻並不比漢唐宋差,絕對要強於明清。劉秉忠、郭守敬師徒所做的貢獻直接影響明清。

劉秉忠建造元大都,後世的人將劉伯溫附會成劉秉忠而已。

郭守敬在天文學上的整體貢獻,有幾個人能比?其在水利上的貢獻,也很了得。

所以,人不怕對歷史不熟悉,只怕對歷史有了嚴重的好惡。


坐古談今


我國擁有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其中大一統王朝有十個,分別是秦朝、西漢、東漢、西晉、隋朝、唐朝、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若把王莽的新朝和武則天的周朝算上,那就是十二個大一統王朝。不管是十個還是十二個,大部分都是漢人建立了,只有元朝和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畢竟我們國家的主體民族是漢族。那麼作為漢人建立的最後兩個王朝——宋朝和明朝,就會經常被人拿來比較。有一個奇怪的現象,自南宋1279年滅亡到明朝1368年建立,這期間不過才89年,卻讓人感覺恍如隔世,這是為什麼呢?這得通過宋朝和明朝的各方面比較來看。

首先宋朝和明朝在政治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士大夫不再免死了。唐朝由盛轉衰之後就陷入了藩鎮割據的局面,軍閥驕橫,濫殺文人,後來又經過五代十國的亂世,趙匡胤才好不容易建立起北宋,自然要吸取這些前朝的教訓,善待文人。而且趙匡胤是武將出身,深知武將權力過大會威脅到皇權,所以制定了“以文馭武,厚待士大夫”的政策方針,趙匡胤之後宋朝各任皇帝都遵守這條政策,所以宋朝文人的政治生活是非常好的。

到了明朝就不同了,朱元璋是窮苦農民出身,放過牛、當過和尚、要過飯,知道餓肚子的感受,所以他特別痛恨貪官,在洪武一朝只要貪汙六十兩銀子,不管你是誰,都得剝皮實草。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光方孝孺一案就誅殺了方孝孺的十族。之後的皇帝雖然不像朱元璋和朱棣這樣殘暴,但也沒有像宋朝那樣不殺士大夫,比如於謙和夏言就被冤殺了。要知道史書都是文人寫的,宋朝善待文人自然在史書中口碑很好,相反明朝就被文人扣上了殘暴的帽子。

其次宋朝和明朝的官場局面也不同。宋朝沒有出現宦官擅權的現象,取而代之的是朋黨之爭。最著名的莫過於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的新舊黨爭了,王安石啟用呂惠卿、曾布、章惇及韓絳等新人進行變法改革,遭到了韓琦、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朝中守舊大臣的反對,雙方水火不容。而明朝的官場上是宦官勢力與文官勢力的鬥爭。明朝第一個擅權的大太監就是宋英宗時期的王振了,他慫恿宋英宗御駕親征瓦剌,結果明軍二十萬精銳在土木堡盡失,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虜。此後宦官擅權就成了明朝見怪不怪的現象了,汪直、劉瑾、馮保等人一個接一個登場,甚至明末還出了一個“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閹黨與東林黨的鬥爭愈演愈烈。

接著就是經濟上的對比了。宋朝商業經濟十分發達,商業稅甚至超過了農業稅,紙幣也是在宋朝誕生的。但是元朝滅宋後中國的商品經濟發展停滯,漢族百姓地位急劇下降,即使明朝建立後恢復了漢人的地位,也無法恢復宋朝那樣發達的商品經濟了,明朝主要還是發展的小農經濟,商人依舊不受統治者的重視,商人不能穿絲綢衣物,也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直到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才再次繁榮起來,隆慶皇帝開放“海禁”和“銀禁”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東南沿海手工業快速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現象。但是明朝的商品經濟發展相對於宋朝還是退步了的,宋朝不禁止土地兼併,所以很多失去土地的農民都跑去大城市經商,刺激商業發展,而且宋朝的軍隊數量超過百萬,都是募兵制招來的,平時不參與生產,這一百多萬人就都是消費者。反觀明朝,實行了很長時間的衛所制,士兵都是自給自足,不太需要向外購買商品,沒有需求商品經濟的發展就受到了打壓。加上明朝通過佔田制打壓了土地兼併,每個農民都有地種,都能自給自足,自然就不用再去經商過活了。只有到明朝中後期國力衰弱,人口激增,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商品經濟才能得到又一次的發展。

然後再來看看雙方軍事上的對比。宋朝由於開國皇帝趙匡胤“黃袍加身”的經歷,所以特別提防武將,所以宋朝整體軍事實力並不強。但是明朝不同,可以說明朝短暫地重現了漢唐軍事的輝煌。明朝能夠將強大的蒙古人趕出中原實屬不易,還屢次壓著北元打,將宋朝沒有收復的雲南、寧夏和燕雲十六州等地都收復了。宋朝的和平是歲幣換來的,北宋與遼國是兄弟之國,南宋更是向金國納貢稱臣。明朝沒有所謂的歲幣,和平都是拳頭打出來的,明朝更是重現了天朝上國的朝貢體系,周邊小國無不臣服。

當然最重要的是兩個朝代對外的態度不一樣。宋朝自宋太宗趙光義兩次北伐失敗後就再也沒有皇帝能夠挺直腰板與周邊國家叫板了,宋高宗趙構與金國求和時言語中盡是卑躬屈膝之意,可以說宋朝對外是有些軟弱的。明朝就不同了,都說強漢、盛唐、弱宋、剛明,明朝的“剛”就體現在“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哪怕是亡國之君崇禎帝面對李自成日益逼近的大軍和關外虎視眈眈的滿清,也沒有選擇難逃,而是與明朝共存亡,吊死在煤山後還留下了“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遺言,可以說是把祖訓遵守到極致了。

這麼看來雖然明朝與宋朝都是漢人王朝,文化上有一定的繼承,但是雙方的政治、官場、經濟、軍事和對外態度完全不同,加上中間隔了一個蒙古人統治的元朝,服飾也會發生變化,所以明朝雖然只與宋朝隔了89年,卻讓人恍如隔世。


風塵講歷史


首先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宋明兩朝之間其實只隔著一個少數民族政權-蒙古大元。從我個人層面出發,覺得有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導致我們感覺時間相距甚遠。

1.文化低潮,野蠻中斷:我們知道宋朝是個文化經濟異常發達,軍事羸弱不堪的國度。被一支野蠻兇殘遊牧民族,入主中原。他們蒙古人並不覺得你中華文化有多麼優秀,強逼把原來文明沃土拖向黑暗深淵。這樣子,原先的大儒博士卻不願給蠻族服務。恰然而止的文化斷層讓這種感覺更加強烈。

2.文化差異,幻如隔世:宋朝和明朝無論從各個方面都有非常的差別,也是導致這種固定印象原因之一。明起於市井之間,第一任皇帝還是和尚,乞丐從不顧及,中國歷史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平民皇帝。而宋朝以徽宗為代表都是文化大拿,在藝術上造詣令人佩服。

3.實際上的89年的時間差,其實也算很長的時間。以古代人平均壽命計算就更加冗長了。以上只代表著我個人粗淺的看法,希望夥伴們補充。


章魚雜談


確實,宋朝和明朝之間差別很大,咱們一一說來。

宋朝在經濟方面到達了中國古代的巔峰,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辛棄疾在詞中這樣描述臨安城元宵節的夜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可以想象宋代城市的夜晚是怎樣一種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


在文化方面,宋朝出現了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司馬光、曾鞏、柳永、秦觀、黃庭堅、李清照、辛棄疾、陸游等等一大批詩人、詞人、文學家,以及周敦頤、張載、邵雍、程顥、程頤、朱熹等一大批理學家和思想家,毫無疑問也在文化層面達到了一種高度繁榮的狀態。



科技層面,宋朝時期印刷術、指南針技術、火藥應用於軍事的程度等都取得了很大進步,在醫學、法醫學、天文學、數學、物理學等多個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誕生了像沈括、燕肅、蘇頌、錢乙、宋慈、秦九韶等各領域的傑出人物,為後世留下了《夢溪筆談》《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洗冤集錄》《數學九章》等著作。

在政治層面,宋朝祖制不殺上書言事者,中書門下有權駁回皇帝詔書,諫官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存在,既可以批評宰相,又可以批評皇帝。這個方面就不細說了。

相比之下,明朝在上述方面顯然要差一些,由於八股取士等原因,其文化開放性相比宋朝是有欠缺的。

在審美層面,宋朝也是非常細膩的。唐朝的審美價值觀頗受鮮卑和西域的影響,無論是妝容還是胖瘦都是如此,以"妖豔"為主,而到了宋朝,就逐漸迴歸淡雅。



當然,軍事問題一直是宋朝備受詬病的問題。宋朝319年的歷史中先後遇上了巔峰時期的契丹人,巔峰時期的女真人,巔峰時期的党項人和巔峰時期的蒙古人,四大少數民族最巔峰的階段都讓宋朝趕上了,讓宋朝付出了靖康之恥等慘重代價。但事實上無論在對遼戰爭、對夏戰爭、對金戰爭還是對蒙戰爭,宋朝也都是有過相當輝煌的戰績的,比如宋遼戰場上的李繼隆,宋夏戰場上的狄青,宋金戰場上的岳飛和宋蒙戰場上的孟珙,都是鼎鼎大名的戰神級人物。

相比之下,伴隨明朝的一直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樣的豪言壯語,但明朝對抗外族的表現卻似乎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光鮮。最值得稱道的就是朱棣五次伐蒙古,效果似乎一般,並沒有真正削弱蒙古的力量。很快沒多久瓦剌人就在土木堡之變中俘虜了明朝皇帝朱祁鎮,後來嘉靖時期韃靼人又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下;東南沿海倭寇猖獗氾濫,明軍一度無可奈何,可見其戰鬥力,戚繼光重新徵兵才解決問題;後金崛起後對戰後金屢戰屢敗,袁崇煥好不容易勉強打贏幾戰,還被自己人凌遲處死,比岳飛的結局都慘,真是令人唏噓。



那麼為什麼僅僅相隔九十多年就有如此大的區別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宋朝是繼承的唐和五代的禮法,而明朝是繼承的元朝的禮法(假如還有禮法的話)。

唐朝本身在多個層面就是一個盛世局面,宋朝繼承唐朝的制度禮法自然差不到哪裡去,只會越來越好。而元朝呢?蒙古人在建國前還處在落後的奴隸制時代,僅僅是依靠粗暴的武力攻城略地建立了國家,其文明程度與唐宋根本無法相提並論,明朝繼承元的資產,顯然在客觀上就已經是一種退步了。



2,趙匡胤和朱元璋有著兩種不同的立國觀念。

趙匡胤出身貴族,以仁慈立天下,建立宋朝後不殺一人就解決了功臣的問題,事事寬以待人,虛心納諫,定下了不殺上書言事者的祖制,在宋朝殺一個官員是非常困難的事,頂多就是貶謫外地。而朱元璋草莽出身,建立明朝後大開殺戒,屠戮功臣,給明朝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頭,在明朝,殺一個官員似乎特別容易。不要小看開國皇帝的示範作用,很大程度上,一個王朝是什麼性格,上限有多高,就是由開國皇帝的素養決定的。

宋朝和明朝,如今在很多人眼中是柔弱和勇武的代名詞,實際上這其中存在不小的誤解,要想消除這種誤解,恐怕還需要很長時間。


北宋書生耶律蕭


這個是因為兩個朝代之間出現了一種斷層了,一夜回到解放前那種感覺,因此導致給人感覺就是這樣的遙遠而陌生了。


我們知道,兩宋是高度發達的的文明的朝代,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要進,造極於兩宋之世。由此可見,兩宋的文化文明是如此的高度發達,經濟更加不用說,世界加起來都沒有它一半,此外,科技研發也是比較多的,思想自由活潑。這是接近今天的這種生活的了。

然而,隨著蒙元的入侵,不僅造成人口的極大銳減,還造成文明進程的斷層,遊牧民族統治了中國,造成了中國極大的倒退。一夜回到解放前,很多的科技文明喪失了,甚是可惜。不然中國按照這種發展下去,可能會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也說不定了。



隨著明朝的建立,明朝的參考唐宋建立起制度,明朝開始恢復元朝打斷這兩宋的發展水平,明朝用了兩百年來恢復元朝一百年的破壞,可謂是不易。到了明朝後期好不容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了,明朝用了兩百年的時間來恢復,始終還是沒能恢復到,可見元朝這個打斷,出現的倒退甚是嚴重。


原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突然變成了落後了,差距太明顯了,哪怕是一百年,感覺就是太遙遠了。數千年的演進造極已經失去了動力,因為自己斷了,接不上了。


作故示


從高潮掉入低谷,難免會有一種心裡落差,而這種落差就是一種斷代感。

宋朝是我國古典文化的巔峰時期,科技發達,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而南宋的滅亡,標誌著中華古典意義文明的隕落,而武力崛起的元朝根本無法與漢文明碰撞出火花和默契。歸根結底,蒙元是一個奴隸制建立的政權,它們的落後思想與中原先進文明格格不入。所以它們對中原的統治有著掩飾不住的力不從心和捉襟見肘。
(宋東京之繁華)


元朝政府,為了維護來之不易的政權統治,它們使出了奴隸主壓迫奴隸的貫用的原始手段,不準養馬、不準夜出、不準集會、不準習武,甚至還對其他民族分等級而治,完全是離經叛道,與時代潮流背道而馳。這與後來的滿清如出一轍,所以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朝代,隨處可見的是空洞、乏味與精神上的空虛。

而繼起的明朝雖然是漢民族建立的政權,但是受蒙元愚昧的統治影響深遠,本質上沒有重拾漢文明的文化自信。所以,明朝的統治階級依舊保守內斂,而老百姓不能突顯生命價值,工商貿易受到人為的壓制,鄭和的無敵艦隊成為了落日西下里的殘景,大航海時代來臨的前夕,明朝已經降下了沉重的桅幕,歷史的倒車被明朝開的漸行漸遠。
(鄭和下西洋)


所以,元朝撕開的文化裂痕到了明朝也沒有縫合,宋朝和明朝自然也不會形成更深邃的文明對接。兩個看似類同的朝代,其實文化上四處流露著無奈的貌合神離。所以,沒有肢體上的接觸,更不會有靈魂上的默契。

宋朝與明朝就像一對走不到一起的戀人,隨著歲月的變遷,留給後人的只有無言的陌生和若即若離的痛。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山中茅店


九十年是什麼概念?在那個時期能活到六十歲就算高壽,一輩子才六十年。宋經歷過太多的的事了,從趙匡胤黃袍加身然後制定了宋朝上大體的發展路線。趙氏王朝最初也是勵精圖治,神宗時代也想用改革來實現,已經實現了經濟上的飛躍,徽宗就是坐享其成而已。

實際上在神宗皇帝時期,已經檢驗過自身實力了,五路伐夏失敗最最終沒有讓宋氏集團感覺到危機感。最後的突然間塌陷,耶穌都救不了趙家江山了,遭遇靖康之恥。趙構格局擺在那裡,也就是是被趙家人一直看不起的武將讓南宋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

公元1161年蒙古草原上隨著一聲嘹亮的嬰兒哭泣。一個手握著凝血的成吉思汗出生了。他出生就註定了他的不平凡。他在九歲父親也速該路過塔塔人營地被下毒酒,回來沒幾天就死了。後來被同族的拋棄,經歷過被仇人的追殺和安答的背叛和義父的猜忌,最終滅掉蒙古六部實現草原的統一。無論他有多牛逼也擺脫不了命運的的安排,最終在蒙古第一次西征回來準備南下的時候倒下了。

蒙古人沒有因此而放棄南征,最終西夏,大理,金和南宋相繼被蒙古所滅。西夏不光滅國還被滅族,金也是走到了盡頭,南宋在襄陽和蒙古僵持了六年最終全線潰退,隨著陸秀夫帶著幾歲的孩子在崖山縱身一躍,南宋滅亡,讓國人久久不能釋懷。

蒙古最初在1211年南侵的時候早已經被漢化了,蒙古實際上最初的蒙古士兵很多都戰死了。在打花拉子模損失五萬多人,後來成吉思汗回來留了很多蒙古人在中亞地區,長子朮赤和次子嚓合臺都有自己的地盤,說是二十萬回來的不到五萬,實際上就剩下託雷的十萬人,在加上後來自己又幹了一仗,蒙古的後期兵源都是降軍。

蒙古打仗是把好手但是治國就是按照他們部落那樣的管理的,沒有了治國的人才所以一個王朝才不到一百年,至於問題所在宋和明之間那只是心裡距離,這個可以理解,畢竟是亡國之痛,都是要臉的人。實際上蒙古人和西夏還是遼金宋都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子。

那些國外的史家想用文化來刺激我們,其實他們都想多了,哪個民族的強盛是順利的?。我們在生活中都會祝福別人一帆風順,心想事成。請問哪位大哥活了一輩子沒有經歷過風雨的?沒有經歷就不會成長,同樣一個民族也是一樣。你同村那些所謂的朋友的只會巴不求得你回家天天和家裡人吵架,這樣他們能看熱鬧啊,這就是人,簡單的道理你比我講的更好!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2020


宋朝,漢文化與經濟極盛,達到了巔峰。後來因外族兩番入侵,亡於公元1279年。明朝是漢人在驅除蒙古人後,建立於公元1368年的漢人王朝。

期間相隔的九十年,是漢人的一次從涅槃到重生的時期,既黑暗又悲壯。精神上給我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痛苦感受,物質方面也有著影響深遠的改變。

從明朝回看歷史,確實給人滄海桑田的感覺。首先,從我們內部講。格局,政治,經濟等發生了很大改變。

一,版圖內部,經濟文化的格局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宋時,南方的江南地區已經開發的很好了,但華夏核心區域依然在北方中原地區。不管是政治還是經濟的核心,都在北方的中原。其中,最繁華的是首都汴梁地區。流傳千古的一幅《清明上河圖》,道盡了當時的繁華。

然而,在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兩次入侵後,北方中原地區的經濟和文化被數次戰火嚴重的毀壞的千瘡百孔。中原人口大量減少,生產力被嚴重破壞。華夏的經濟文化核心難移到了南方的江南地區。

宋及宋以前,政治及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名人,北方人佔據了其中的大多數。到了明朝建立時,朝廷開科舉取士。在科舉考試中,北方的讀書人數量很少,幾乎被南方的讀書人霸榜。

經濟方面也是如此,中原地區的經濟核心地位轉移到了南方。

二,政治方面。

宋朝,為了鼓勵工商業的發展,朝廷給人們很大的自由。

人們的言論,思想,甚至具體到衣食住行的各方面,都有高度的自由。因此宋朝的文化,經濟,思想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

以朝堂為例,宋朝實行不殺一士的政策,官員享有充分的言論自由。使得宋朝的政治制度,頗有近現代的君主立憲制的風格。

到了明朝,政治方面的整個風氣發生了鉅變。人們的各種自由較之宋朝,都受到了很大的約束。

百姓出行,需要“路引”,否則就是違法。就連穿衣服,也有嚴格的規章制度。衣服的顏色,款式,衣服的圖案紋飾都有規定,處處體現著階層的限制。

社會的經濟活力,富裕程度比宋朝差了許多。

三,在對外的理念方面,也有很大的變化。

宋朝對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處處忍讓,顯得窩囊至極。現在的河北和陝西,都成了邊境地區。但是,對海洋貿易方面卻積極支持,並且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到了明朝,對外一掃宋朝的窩囊作風。軍隊多次勇敢的橫擊大漠,在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積極的攻略,版圖比宋朝大了許多。在北方,不但收復了讓宋人念念不忘的燕雲十六州,連努爾幹都司建立了起來。被少數民族壓著打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



只是,明朝的海洋政策很是保守,甚至實行海禁。為宋朝帶來巨大收益的海洋,卻成了明朝的負擔。

今天,我們回看那段歷史。不得不感嘆宋朝到明朝鉅變,真正是滄海桑田。


德全不畏


元朝的歷史非常短,還不到一百年,然而中間卻發生了很多事情,從成吉思汗崛起,到蒙古帝國擴張,橫跨歐亞大陸,這中間發生了無數傳奇故事。我們最熟悉的,自然就是金庸先生以此為背景,創作的著作《射鵰英雄傳》了。

中間發生的事情多、年代動亂,又經過了異族王朝的更迭,使中國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就使得宋、明之間感覺距離很遠了。

其實不止是宋、明之間感覺相隔很遠,只要是不同的朝代,都會感覺有很大一段差距的。比如西漢,明明就在秦朝之後建立,我們卻會同樣覺得,秦朝年代要久遠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