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女人在婆家的地位由自身教養決定,與嫁妝多少無關,對此你怎麼看?

農在天涯


我覺得是這樣的,女人在婆家的地位和嫁妝多少是沒有關係,重要的是你的人品素養問題,如果你是尊老愛幼有教養的人,那麼在婆家不會沒有地位,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人與人相處是相互的,你想得到別人尊重你,首先你得尊重別人


石頭旅行記錄


前段回老家,街上有人家娶媳婦,排場特別大,接親的車一輛接著一輛,據說也是因為女方家條件特別好,隨的嫁妝很豐厚。旁邊街坊都說人家嫁妝隨這麼多,嫁過去了婆家可不得高看一眼啊,這以後可不會受委屈。當時我還疑惑,這嫁妝和彩禮都是證明兩家的誠意,當然人家也是希望自己女兒嫁過去了,婆家能看在嫁妝的份上不給女兒委屈受。

這都是父母的心意,非常能理解,但是既然結婚了,以後的生活還長著呢,女人在婆家的地位高不高,其實並不取決於嫁妝的多少。嫁妝只是結婚時的一個心意的表示,真正相處之後,還得看婆家人的這幾點表現,才能說明你到底有沒有被重視。

在自己的小家有沒有話語權

現在的家庭情況,結婚後不跟公婆住一起,只需要顧好自己的小家就好了。有的女性會說自己很不幸,嫁了個“媽寶”男,什麼都聽他媽的,過得無比窩囊又憋屈。其實,男人是不是真的“媽寶”,跟你在婆家的地位脫不開關係,如果你在家裡有絕對的話語權,身為小家庭的女主人,婆婆再強勢也不能干涉太多。就是因為在家裡沒有被重視,男人才會自動忽視掉你的意見,總是聽他媽的話。既然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就不要總是表現出寄人籬下的樣子,真正看重你的婆家人,不會插手太多,年輕人只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老人只會有忠告,不會做決定。

家裡大事有沒有參與權

很多家庭明明已經進入了新世紀,思想卻還停留在老舊的年代,認為兒媳婦嫁過去了也是個外姓人,無權干涉自家事務的決斷。人家閨女大老遠嫁過來,回到孃家成了客人,在婆家還不當自己人,這都沒考慮過兒媳婦的感受。所以,不拿兒媳婦當外人的一個明顯標誌,就是家裡事從不避著兒媳婦,大家一起商量做決定。既然嫁過去了,那就是一家人,勁往一塊使家才能越過越好,越來越興旺。不拿兒媳婦當外人的婆家都會一大家人一起有商有量,共同參與,爭取把日子過得更好。

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否能自己做主

家裡最容易產生矛盾的地方就是孩子身上,特別是和爺爺奶奶一起在針對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上,總會出現分歧。明事理的公婆會尊重兒媳婦的教育方法,還會教導孫子孫女多聽媽媽的,不重視兒媳婦的公婆不僅總是插手孩子的教育,還會跟兒媳婦唱反調,給孩子灌輸媽媽不好的想法。對自己的孩子連教育都不能做主,還要被公婆無視,既說明了家庭地位也不利於孩子對媽媽身份權威的認同。





正能量A


我不知道怎麼回答你。但我知道我媳婦是怎麼做的說給你聽聽。

我媳婦我倆是自由戀愛的。結婚時也年輕家裡條件也有限。什麼聘禮嫁妝了也給省了。是女朋友讓這樣乾的。現在想想還是她聰明。當時我倆在縣城都有一份小工作。住當然住單位幾個人的宿舍了。結婚就租了一間。花了一百五買了張床。二首市場買了張舊桌子十塊錢用來做飯用。這是城裡的結婚家當。

當時結婚結在了農村。打了一套新傢俱。包括床。櫃子。一個桌子。還可以啊。全部下來花了七百。木頭是自家的樹。

說重點了。女朋友說。家裡人問了就說東西在城裡。城裡人問了說東西在農村。這件事到現在想想都對不著媳婦。男人的面子給足了。

因為我哥的媳婦結婚時還給父母要了八千。當時父母東拼西湊賣了糧食。又沒借到。又賣了一頭牛。因為嫂子是大戶人家。不給人家不來。所以我媳婦沒要。說憑咱倆好好切都會有的。

十幾年過去了。城市安家了。父母年齡也大了。我父親身體不好。她就讓我回家伺候。因為有自己的生意走不開。她說。父母年齡大了。該陪多少年。現在陪著以後你不後悔。母親有病時。她回家了。說女的伺候著方便。

父母穿的都是人家買的。她買衣服看質量。看穿著合適不。從不看價格。說給父母買的想那麼多幹嘛,

我家孩子吧。現在在鄭州好高中上高一。人家自己考上的。說我吧。媳婦給我慣得一身毛病。家務活不讓幹。說我在外面可累。

現在值得我說的是。我家所有家當都在媳婦名下。獨有的產權。能讓我做到的也能這些。

不多說了。不是說婆家地位嗎。這就是地位。在我父母面前。她說話比我好使。這就是地位。我能做到今天。沒媳婦給我家父母孩子照顧著。我做不到今天。這就是地位。


憨子哥愛旅遊


前段回老家,街上有人家娶媳婦,排場特別大,接親的車一輛接著一輛,據說也是因為女方家條件特別好,隨的嫁妝很豐厚。旁邊街坊都說人家嫁妝隨這麼多,嫁過去了婆家可不得高看一眼啊,這以後可不會受委屈。當時我還疑惑,這嫁妝和彩禮都是證明兩家的誠意,當然人家也是希望自己女兒嫁過去了,婆家能看在嫁妝的份上不給女兒委屈受。

這都是父母的心意,非常能理解,但是既然結婚了,以後的生活還長著呢,女人在婆家的地位高不高,其實並不取決於嫁妝的多少。嫁妝只是結婚時的一個心意的表示,真正相處之後,還得看婆家人的這幾點表現,才能說明你到底有沒有被重視。

在自己的小家有沒有話語權

現在的家庭情況,結婚後不跟公婆住一起,只需要顧好自己的小家就好了。有的女性會說自己很不幸,嫁了個“媽寶”男,什麼都聽他媽的,過得無比窩囊又憋屈。其實,男人是不是真的“媽寶”,跟你在婆家的地位脫不開關係,如果你在家裡有絕對的話語權,身為小家庭的女主人,婆婆再強勢也不能干涉太多。就是因為在家裡沒有被重視,男人才會自動忽視掉你的意見,總是聽他媽的話。既然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就不要總是表現出寄人籬下的樣子,真正看重你的婆家人,不會插手太多,年輕人只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老人只會有忠告,不會做決定。

家裡大事有沒有參與權

很多家庭明明已經進入了新世紀,思想卻還停留在老舊的年代,認為兒媳婦嫁過去了也是個外姓人,無權干涉自家事務的決斷。人家閨女大老遠嫁過來,回到孃家成了客人,在婆家還不當自己人,這都沒考慮過兒媳婦的感受。所以,不拿兒媳婦當外人的一個明顯標誌,就是家裡事從不避著兒媳婦,大家一起商量做決定。既然嫁過去了,那就是一家人,勁往一塊使家才能越過越好,越來越興旺。不拿兒媳婦當外人的婆家都會一大家人一起有商有量,共同參與,爭取把日子過得更好。

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否能自己做主

家裡最容易產生矛盾的地方就是孩子身上,特別是和爺爺奶奶一起在針對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上,總會出現分歧。明事理的公婆會尊重兒媳婦的教育方法,還會教導孫子孫女多聽媽媽的,不重視兒媳婦的公婆不僅總是插手孩子的教育,還會跟兒媳婦唱反調,給孩子灌輸媽媽不好的想法。對自己的孩子連教育都不能做主,還要被公婆無視,既說明了家庭地位也不利於孩子對媽媽身份權威的認同。


五行不可缺你


一個有教養,懂禮貌,知書達禮的人走哪都非常受歡迎!所以這樣的女人在婆家一定會有地位!這個與自己從小受到的教育有非常大的關係,父母是孩子的教科書,選擇老婆先看丈母孃,如果父母雙親是那種不講道理,胡攪蠻纏,三觀不正之人,他們也教育不出好子女!我家姊妹四個,前面三個都是女兒,最後一個弟弟,我父親雖然文化不是太高,但是把我們姐妹教育的個個都知書達禮,在婆家都有地位,都能當家做主,受婆家人尊重,老公愛護!所以那些人說不要彩禮在婆家沒有地位,完全是無稽之談,想當年我們哪有彩禮?哪有什麼嫁妝?要知道尊重是自己贏來的,不是別人給的……


囡囡174723994


女人在婆家的地位跟自身教養無關,更與嫁妝多少無關。

女人在婆家的地位不能指望著誰給你,憑的是自己的本事自己的能力賺來的。換句話說,女人在婆家的地位是自己給自己的。

說得俗一點,就是你的地位跟你的賺錢的能力成正比。

一個女人,教養再高貴,嫁妝再豐厚,如果沒有本事養活自己,在婆家也是不會有話語權的。腰包鼓,說話才有底氣,你說的話也才叫話。囊中羞澀,縱使你的話有道理,也少有人聽。

這樣說法多少有些流於膚淺。

可是,如此膚淺的說法卻是大實話。現實如此,不容得你不膚淺。

說婆家範圍有些大,單單把這個問題放到兩口子之間去衡量,也是一個道理。一個女人,縱使書讀得再多,教養再良好,如果自己身無長物,自己不能賺錢養活自己,什麼都要靠著老公,時間久了,老公也會生厭的。令人生厭的女人,何來地位可言?

聰明的女人是不屑於在乎什麼地位不地位的,埋頭實幹,有賺錢的本事才是王道,其餘的全是扯淡。


羞畫麟臺


女人在婆家的地位由自身修養決定,與嫁妝多少無關,對此你怎麼看?

“女人在婆家的地位由自身修養決定”,這句話,放在“開明”和“文明”的婆家是肯定。任何事都會存在正反兩個方面,這是因為人上一百五顏六色,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心氣。

一、在一個崇尚知識文明的家庭裡,家人們是十分看重修養的,自身修養高的人,地位自然就高。

這是因為:

1. 人們在社會學習和交往過程中,都比較推薦和崇尚有修養學識的人。

自身有修養的人,做事有分寸,對事物的判斷準確,總會客觀的處理好每一件事。很少參雜個人的思想情緒。

2.有自身修養的人,將來對於下一代教育,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下一代的教育,是一個令人頭疼的事情。有教養的人,都會冷靜的觀察思考,會把事物看得很透。因為她的思想言行從不跟風,也從不落後社會。

3.有教養的媳婦,能起著家庭興旺發達的作用。

有教養的媳婦,總是丈夫的好助手,在丈夫遇到困難時,她都會鼓勵丈夫奮發圖強。在丈夫被喜悅充昏腦頭腦時,她都會清醒地提醒丈夫。

4.在家庭遇到困難時,有修養的她即是家庭的好幫手,也能獨當一面。

一個完整的家庭,多多少少都會遇到這樣和那樣的事。但在遇到家庭困難時,有修養的人,都會在自然處理事務中,都會在自覺和不自覺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在一個把金錢看得很重的家庭,對自身的修養是不屑一顧的。所以自身修養高,在家庭的地位是談不上的。

1. 這種少之又少的家庭,只認嫁妝多少,承認的是金錢帶來的一切誘惑。

2.或許他們的發家史,跟文化修養沾不到一點邊,所以這就造成了文化的無用論,所以他們只認得嫁妝。

3.或許這種人家,對生活沒有長期的打算和想法,只是看到眼前。對孩子教育也不那麼認真,只要孩子長大能認識金錢的作用即可。

4.單方面認為,自己遇到麻煩的事,用金錢打發就可以了。

可見,女人在婆家的地位,由自身修養決定是正確的。但是,也有兩說。





沿流溯源


唯心主義的悖論。

首先你要知道一個有修養的媳婦,必定會有一個家教良好的家庭。一個家教良好的家庭,其父母會收了彩禮不給對應嫁妝?

我告訴你,這不可能。任何一個擁有良好家風的家庭都不允許出現“賣女兒”這種事存在,如果男方家要求只給彩禮,不要嫁妝,女方家也絕對不會答應,這是面子問題。有修養的家庭注意臉面,絕對幹不出這種事。

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媳婦,必然帶著等同彩禮的嫁妝,甚至女方家如果要面子會給的更多!

另外,不給嫁妝,或者嫁妝少,媳婦的修養就高?這是什麼邏輯?我真的難以理解現代社會會有“賣女兒”這種行為存在。

一場體面的婚姻,難道不是雙方父母共同為新家庭注資嗎?

可惜有些人不要體面。

任何時候,勢均力敵,門當戶對都不會錯。

經濟在快速的發展,可惜有些人的精神境界跟不上物質水平進步的速度了。

單方面掏空婆家的財產,我真的不知道你的修養需要高的什麼地步才值得婆家尊重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你決定淨身入戶的時候,你就把自己擺在了不值得被尊重的位置。


獵奇紳士


人們常說:長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得好不如活得好。那麼,怎麼才叫活得好呢?特別是女人出嫁以後,來到婆家,如何擺正自己在婆家的位置,這些都是與自己個人在孃家的教養決定,與嫁妝的多少沒有關係。

自古以來,男婚女嫁人們講求的是門當戶對,這其實有一定的道理。試想一下,如果男的是一個不學無數,沒有啥文化,但家庭條件還可以。女的是一個溫柔賢惠、內斂體貼的才女,這樣的兩個人成為夫妻,他們能有感情嗎?能有共同興趣愛好嗎?言語之間對問題的認識能發生共鳴嗎?再比如,我們周圍有位有錢有勢的姑娘,她看上了一個瀟灑帥氣的小夥子,她死纏爛打的跟著小夥子要嫁給他,但這個小夥子的父母親都是農民,家庭經濟條件相對不好,但在各方親朋的勸說之下,還是結婚了。婚慶典禮那天,孃家也陪嫁了豐盛的嫁妝,令周圍的街坊鄰居都很羨慕。但兩個人的婚姻維持了不到三年,就分手了。主要原因就是女人沒有教養,在婆家好吃懶做,蠻橫無理取鬧,總感覺孃家有錢有勢,結婚時陪了那麼多的嫁妝,總拿這個問題說事,婆家和小夥子忍受不了這種折磨,最終只能忍痛分手,天各一方了。

因此,女人在婆家的地位是自身教養決定的,與彩禮的多少沒有多大關係,大家認為呢?





絲路花雨182336177


女生在婚後都會面臨很多的問題,其中婆媳關係的問題一直是大家最為頭疼的:離開了父母的呵護和疼愛,進入另一個家庭,被動的去建立和經營另一段驚心動魄的“婆媳”關係。

其實,婆媳之間之所以會有這樣那樣的矛盾出現,不外乎三個原因:

①:雙方潛意識裡為了樹立自身的家庭“地位”,由“控制慾”衍生出的矛盾。

②:觀念上不同(包括但不限於消費觀念、生育觀念、生活習慣、交流方式等等),造成了行事作風上的代溝,這也是婆媳問題的主要來源。

③:兒媳對婆婆的“定位”存在問題(當成親媽或者熟悉的“敵人”),這兩種相處模式其實都不是最好的相處模式。

那麼,女生在婆家的“地位”由誰來決定呢?一起來看。

01:女人在婆家的“地位”,由丈夫“決定”

我們常說,女人總是不講道理,因為面對同一個問題時,她們總是有和男人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如果男人和她們講道理,她們就會和你談“感情”和“在乎”,如果你和她們談感情,她們又會和你講道理。

所以,一個為人丈夫、為人子的男人常常會覺得束手無策,是因為他要同時面對兩個“女人”。

很多男人面對母親和妻子的矛盾,要麼是“靜觀其變”,想著她們自行解決矛盾;要麼是“站隊”,以道理或者情感的角度替其中一個人說話。

其實,這都是不對的。由著她們“自行解決問題”,是存在一定風險的,它必須建立在雙方起碼有一方保持客觀理智的前提之上,否則只會激化矛盾。

而“站隊”就更“傻”了,因為在這場“戰役”中,無論男人站在任何一方,最後都是討不到任何好處,只會讓矛盾更加嚴重。

我有個朋友,就非常聰明,在結婚當天,就分別和母親、妻子私下作了一個約定,那就是無論她們之間存在任何看法和不滿,都要先和他說,由他來處理解決這些問題,如果實在解決不了,她們再自行解決。

朋友到今年結婚第九個年頭,家裡沒有爆發過“婆媳戰爭”,甚至很多時候,“婆媳”會矛頭一致對準他。看起來似乎有些“得不償失”,但實際上這樣的家庭氛圍,才是促進和諧的婆媳關係的最佳“土壤”。

所以,「女生在婆家的“地位”,由丈夫“決定”」的意思是:

①:以丈夫為“緩衝帶”,阻止“當下”矛盾,並“延期”解決。很多時候,我們對一個人有看法和不滿時,如果當下可以忍住不發作,或者選擇向其他人“傾訴”,再過兩天,你會發現,其實當時發生的事情只是一件雞毛蒜皮的事,根本不值得為此發生矛盾。所以有個“緩衝帶”就十分有必要。

②:以丈夫為“垃圾桶”,把他作為吐槽對象,婆媳雙方心裡不藏“毒”。一個聰明的男人,一定要懂得如何做母親和妻子的情感“垃圾桶”,給她們一個吐槽對方的宣洩口,不積累矛盾,才是不激化婆媳矛盾的最好預防。男人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靜靜的聽著,一直到她說完,中間不要打斷,讓她們可以放開了去表達自己的情緒。

很多時候,婆、媳,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不可理喻,不講道理,維繫她們的紐帶其實就是“丈夫”、“兒子”,很多時候,她們想要表達的並不是對對方的不滿,而是對“兒子”“丈夫”的付出和愛。

02:女人在婆家的“地位”,由自己“決定”

首先,我不贊成“把婆婆當作親媽”的說法,原因很簡單:

你在家時和親媽嘻嘻哈哈、打打鬧鬧、相互詆譭都是日常發生的事,但換到婆婆身上就不應該。不是說彼此有隔閡,而是婆婆和親媽本就是兩個不同的身份,就好像男人對親媽和丈母孃一樣。雖然都是喊“媽”,但與她們相處時的態度是絕對不同的,很明顯對待丈母孃會更加的尊重一些。

我們常說,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就要先學會尊重他人。婆媳之間也是這樣,如果對方說的對,就聽著,虛心接受;如果不對,也要學會接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畢竟誰也不是鈔票,做不到每個人都喜歡。

所以,也有一個說法是:女人在婆家的“地位”,是由自身素質和教養決定的。

還有一種兒媳會把婆婆當作“假想敵”,通過“閨蜜”和“朋友”的過分解讀,把婆婆的言行舉止理解成“下馬威”、“使絆子”、“故意的”等等。

你要明白,這個世界上,沒有比你丈夫更瞭解你婆婆的人,如果你對婆婆有了什麼看法,完全可以和丈夫求證並求尋幫助。

『保持“誠意”』

網上有很多的段子,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個是:

嫁去婆家之後,炒菜別管是什麼,量多少,先倒半袋鹽;洗衣服時別管幾件,先倒半袋洗衣粉;刷碗時,別管大小,摔傷一個兩個。這樣堅持一個月之後,就什麼都不用幹了。

我很清楚這只是一個段子,應該幾乎沒有誰真的這麼幹。但由此我們也能輕易的發現,如今的人越來越喜歡“套路”。殊不知即便最後被得逞了,不用做家務,但背後失去的東西是你可能無法想象到的。

所以,婆媳相處還是要保持“誠意”,有困難是一定的,但請儘量減少“旁敲側擊”和“套路”,短期可能看不出效果,但時間久了,你會發現,婆婆處好了,會比親媽還疼你。

結尾

接受婆婆對你建議和看法,在合適的時機慢慢的向婆婆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用年輕人的視角帶著婆婆去感受你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其實,婆媳之間的相處過程,就是一個兩代人“求同存異”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你們會發生分歧和矛盾,沒關係,這也是雙方互相瞭解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