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還有一些攝影愛好者反對後期調整,你如何看待這樣的人?

無敵馬克兔


攝影是一個開放的媒介,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態度和方式。

攝影術發明之後,照片除去記錄外部世界的基本功用以外,人們早已在反思圖像與自我以及世界的關係,例如照片可以多大程度地反映事實?相機機械複製的現實影像與我是什麼關係?等等。

進入今天的數字攝影時代,攝影的媒介又一次發生了本質的改變,圖像的修飾與修改變得極其容易,並且事實上相機在設置、拍攝和保存照片的過程中已經自行對照片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處理。在這種情況下,所謂反對照片的“後期調整”也只能是一種被動的選項。

某種意義上說,反對“後期調整”可能是對今天照片的過度渲染和造假行為的一種抵抗,或者對自己拍攝能力的自信,也或者是自身攝影創作行為的態度和標籤,但也存在對攝影當代性認知的侷限,更不必用自己的標準去和別人做簡單的比較。


龢下tg


一些攝影愛好者反對後期調整,我看還是順其自然、靜觀其變為好。

人的觀念是不同的,認知也有先有後。任何一樣新生事物的出現,人們都會褒貶不一,不僅攝影圈這樣,各個領域都如此。就說程控電話吧,分明是鍵盤式撥號方便快捷,但有的人就是喜歡那旋轉式轉盤撥號。

其實之前,自己也是強烈反對後期的,而且還暗自嘲笑那些老師傅們拍攝前不好好構圖、用光、選擇角度,全靠後期剪切、調色等。直到前年夏天,為了給照片加文字,接觸了Picsart和Snapseed後期軟件,添加文字前後,自己也按照提示,對照片的明暗、色彩等進行了調整,才發現後期功能的強大,於是逐漸改變了對後期的看法。

這之後,只要發現自己拍攝後的照片光比太大、主體人像臉部過黑等等,都會後期調整一下。

所以,通過自己觀念的轉變,就更加堅信:說不定哪天,這些反對後期的朋友,也會同自己一樣,接觸後期並喜歡後期。


曉軍趙


每個人對藝術的理解和對美的理解方式都不同,攝影后期調整算是二次加工,有些人喜歡樸素真實,拍攝完了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但有些人喜歡藝術的昇華對作品一些細節不滿意通過後期對畫面色調、畸變、瑕疵、等細節進行調整,我覺得是可以的。

後期是照片的第二次生命

俗話說得好,數碼時代不後期是傻子,後期是照片的第二次生命,很多人也是這麼認為的,這樣的思路也是沒有錯的,其實很多優秀的攝影作品甚至是獲獎大片也是有稍微的後期調整的。

有些攝影師喜歡還原真實拍出來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其實這樣拍攝難度非常大一次成功幾率也小,至今數碼相機像素越來越高就是為了給那些精彩瞬間更高的後期空間,讓你第一次沒有構圖成功還可以進行二次裁切二次構圖。

這樣的後期不支持

對於前期拍攝中的瑕疵後期稍微調整一下我認為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沒有問題,我自己是支持的,包括一些色彩校正、鏡頭畸變、消除暗角、等等這方面的處理。

對於有一些攝影師喜歡畫蛇添足,畫面中本來沒有這個自己愣是加上去的後期處理方式我是覺得有點不太友好,這樣就失去了攝影記錄真實瞬間的作用了。

攝影是藝術

咱們看的電影其實都是經過後期處理過的包括色彩、畫面中的瑕疵、摳圖、等等,這些都是藝術的二次加工,你很少會看到一個不加工的電影直接放在你面前,作為消費者的你會吐槽這樣的電影。

照片也是一個道理,只要是合理處理就哦啦。

如果您有不同看法或者還有其它問題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謝謝。


小魚大魚看世界


攝影的目的是分享美,記錄美。當你發現某一個時間,某一個地點,某一組光線特別打動自己。按下快門,記錄那一刻真實的光影,那是他們的浪漫。

而後期調整呢,怎麼說,算是做了加工吧,雖然可能會弄出更美的畫面,但失真。

最後,還是要看需求吧。攝影愛好者享受那一刻的美。其他人追求畫面美。不能要求,誰就必須像誰看齊。


蘭帕德的禮品袋


我是不太贊成後期處理的。總覺得處理後的作品不真實,缺乏質感,給人以人工雕鑿的痕跡。


楚天秋4


攝影是藝術,藝術有創作多樣性,攝影作品的後期處理也是必須的。不承認後期處理的,那麼你知道暗房技術嗎?瞭解了就明白了!


送DEYE


不用爭辯,用好自己的後期習慣即可,當然,後期製作也得符合攝影審美的要求和符合事實的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