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何古代帝王家的女子要叫公主、格格,而不叫皇女、阿姐呢?

祥子談歷史


關於公主

“公主”一詞來源於春秋戰國,據《公羊傳》記載:“天子嫁女子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意思就是說:周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時,會讓公爵級別的姬姓諸侯去主持婚禮,這便是“公主”的由來。

這裡說的公主的“公”是指“公爵”,而“主”是指的主婚,所以後世便對“公主”稱帝王之女。

關於格格

“格格”一詞來源最初是清朝滿族對女性的一種稱謂,為清皇族女兒的統一稱呼。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1636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而格格根據出身,還分多個稱呼,比如和碩格格、多羅格格等等,所以,後世“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

而題主所提的關於“阿姐”及“皇女”的稱呼,則是親人之間的稱呼。


旅行者說文史


公主,是中國古代對皇女、王女、宗女的稱號,簡稱為主,與公主對應的男性稱號為王。

公主並不等同於皇女,未出嫁即早夭的皇女在大多數朝代不會被授予公主稱號。

反之也有宗室女會被授予公主身份。迎娶公主稱“尚公主”,公主下嫁稱“將嬪”。

公主,是帝王、諸侯之女的稱號。

周稱王姬,戰國始稱公主。

皇女,或稱帝女,都是指皇帝的女兒。

皇女和公主、郡主、翁主、王姬、帝姬等封位不同,這上述的封位都需依照一定的規定來冊封,而皇女一詞,只單純的是指皇帝之女,只是將所有皇帝的女兒做個總括之稱,不需經過一定的儀式和規定進行冊封,只要是皇帝之女,皆可一律稱為皇女或帝女,不論她們之間的品級和封位如何。

格格,滿語,意為小姐。

是清朝滿族對女性的一種稱謂,為清皇族女兒的統一稱呼。

阿哥,是一個滿族俗語。

滿族父母稱兒子為阿哥。(不存在阿姐一說)



泥醉


呃,我且胡亂的說一說。

人云天下為公,又曰:天下者,乃公器也。

而古人則君臨天下,那麼,天下就是帝王家之私產。帝室,就是最大的公家。既如此,公家的女兒,自然就是公主了。至於滿清的格格,,很可能就是公主之意思的滿語發音吧?

至於皇女、阿姐之稱,聽著似乎有點兒俗。但在文風居於武風之下的漢唐時代,似乎也有類似稱呼,唐中宗時的安樂公主,就想讓皇帝封她為“皇太女”,而到了文化人越來越講風雅的宋與明時代,如此直白而簡單的稱呼,那就是讓那些以引經據典為主業的科舉狀元進士們,估計是萬萬不能接受了~



風去了無痕D


“公主"這個詞是春秋戰國時期才開始有的。

周朝的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自己是不能主持婚禮的而是叫同姓的諸候來主婚。當時各諸候國的諸侯一般稱“公”,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為是諸侯主婚,天子的女兒被稱為“公主",諸侯國的女兒則稱為“翁主”。“翁主"要比“公主”低一個等級。到了清朝,親王、世子、郡王、貝勒、貝子、鎮囯公、輔國公之女,才能被稱為“格格”。

所謂“皇女、阿姐”則是皇族內部私下之稱謂。


王玉潔507


“公主”這個名詞,源之春秋戰國時期。周朝的天子將女兒嫁給諸侯時,自己是不主持婚禮的,是由同姓的諸侯來主婚。當時諸侯國的諸侯一般稱“公”,“主”就是“主婚”之意,因為是諸侯主婚,所以天子的女兒就稱為“公主”了。“公主”這個稱號一直沿用至清朝。

而格格是滿語,即“小姐”的意思,是清代皇族女兒的稱呼。即親王的女兒稱為郡主,而郡王及貝子、貝勒、輔國公的女兒稱為縣主。除了皇帝的女兒公主外,其它人雖然有郡主、縣主資格,但在未正式獲得封號前,都統稱為格格。


揚生解史


公主自周朝就有,是傳統稱謂。格格滿語意為小姐,這裡是尊稱,不是現在引申的某些職業稱謂。在後金時期,皇帝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皇太極以後,重新規定了封號,沒有封號時,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