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內蒙古突泉縣退出貧困旗縣序列,打造出“突泉氣象扶貧模式”

3月6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中國氣象局定點幫扶縣——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已正式宣佈退出貧困旗縣序列,實現脫貧摘帽,這標誌著中國氣象局定點幫扶近8年打造的“突泉氣象扶貧模式”取得顯著成果。

據內蒙古自治區政府3月5日發佈的公告,經旗縣申請、盟市初審、自治區專項核查評估、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研究通過、政府網站公示等嚴格程序,包括突泉在內的20個國家級貧困旗縣達到有關指標,符合貧困旗縣退出條件。其中,突泉縣貧困發生率降至0.12%,如期實現“人脫貧、村出列、縣摘帽”的高質量脫貧。

突泉縣屬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內蒙古重點扶持的革命老區。在精準扶貧之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有23144人,存在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步伐緩慢、公共服務能力不足等困難和問題,脫貧任務艱鉅。

自2013年與突泉縣“結對子”以來,中國氣象局把定點扶貧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發揮氣象服務在精準脫貧中“趨利避害、減災增收”的獨特作用,打造出“突泉氣象扶貧模式”。

中國氣象局先後派出8位優秀氣象幹部深入突泉扶貧第一線,一批批扶貧幹部把他鄉當故鄉,以氣象科技之力打開脫貧致富的新天地,結下“同袍誼、扶貧情”,成為中國氣象局用力、用心、用情推進定點幫扶工作的縮影。

八年來,圍繞實現“人脫貧、村出列、縣摘帽”的目標,到突泉縣調研幫扶的氣象工作者達300多人次,通過科技下鄉、支部共建、送醫送藥等活動將關懷溫暖送到貧困戶的心坎兒上。憂”與“報喜”的轉變之間,凝聚著中國氣象局對口幫扶一步一個腳印的行動。

“造血”式扶貧激發內生動力

在與中國氣象局結對子之前,突泉縣貧困程度深、人均資源少、財政收入低,存在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步伐緩慢、公共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

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脫貧成果經得起檢驗,就要對症下藥,從根本上謀實策出實招,集中優勢資源扶持主導產業,著力幫助突泉增強自身發展能力。

内蒙古突泉县退出贫困旗县序列,打造出“突泉气象扶贫模式”

扶貧幹部幫村民改良的豬圈 圖片來自中國氣象局

“造血”式幫扶要找準門道。秉持合作共建的理念,圍繞“扶貧扶產業·牧業再造突泉、扶貧扶志·新時代新型農民素質提升、扶貧扶心·黨群心連心”精準脫貧三大工程,中國氣象局將扶貧工作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結合,“造血”有章法、幫扶接地氣兒。

“輸血”與“造血”緊密結合。結合突泉縣產業發展規劃和防止致貧返貧要求,中國氣象局通過專項幫扶、引進幫扶、捐贈等多渠道累計投入近4800萬元,從建牲畜圈舍到建成東北區域規模最大的安格斯肉牛品種基地,從建果園到全方位支持村集體經濟,從探索庭院經濟到發展特色種植產業園,從為貧困戶購置保險到培育創業帶頭人,八年來中國氣象局扶貧“輸血”工作層層滲透,從“修復毛細血管”到“塑骨增肌強體魄”,充分帶動突泉自我發展,打造“造血”功能。

在中國氣象局投入500萬元建設的特色種植產業園內,草莓、黃瓜、西紅柿、芹菜等特色果蔬基地已然成勢。大量遊客慕名前來,產業園每年收益達40萬元,增加公益性崗位80個,從“根”上解決了貧困群眾生存發展問題,“造血”式幫扶迸發出強大活力。

為確保產業可持續性發展,中國氣象局打造舍飼牧業、設施農業、特色作物三大氣象服務品牌,“氣象科技套餐”覆蓋牛羊養殖全過程,精細化服務為設施農業減災增產,氣候品質認證大大提高特色農作物產品附加值。因品質優良,去年突泉紫皮蒜還登上了央視農業農村頻道獲全面推介。

如今的突泉,特色種植產業園內果蔬爭春,大田田園示範種植基地內綠意盎然,棚舍內牛羊悠閒自得。資金和技術都用在了“點”上,讓突泉地區“面子”和“裡子”一樣好。

氣象趨利避害,鑄就“突泉氣象扶貧模式”

突泉縣是農業大縣,面對多發頻發的自然災害,因災致貧、因災返貧現象時有發生。氣象部門充分發揮趨利避害的優勢,形成減災防災護產業、氣象資源助脫貧的“突泉氣象扶貧模式”。

在中國氣象局的幫扶下,當地完善了氣象業務服務體系,構建集綜合監測、預報預警、為農氣象服務、專業氣象服務、人工影響天氣為一體的綜合業務平臺和涵蓋災害防禦全流程的防災減災應急指揮平臺;引入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建立突泉縣氣象防災減災數據庫,完成寶石鎮寶利村等36個山洪災害重點防禦村的防災減災指揮作戰圖和應急行動計劃的製作……因災致貧因災返貧風險大大降低。

發揮部門聯動和技術優勢,提升風險風範能力。農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18個部門信息接入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系統,實現多部門資源整合、預警信息多渠道一鍵式發佈;將突泉縣納入東北區域飛機增雨作業範圍,保障糧食安全、降低災害風險。

氣象服務提質增效,農業生產錦上添花。自動氣象站實現鄉鎮全覆蓋、農作物生產發育全程自動化監測;精細化氣象服務可直通281個專業合作社,覆蓋全縣7萬餘名農牧民;氣候好產品、“天然氧吧”等品牌創建,為突泉城市發展增添競爭力。

如今,在突泉的土地上,一個個脫貧致富的故事正書寫:在新生村,直通式氣象服務讓葡萄園連續五年避開雹災,免去數十萬元損失;在特色果蔬採摘園,氣象專家保溫板妙招將大棚內地溫提升2℃到3℃,適宜的溫度,讓果蔬賣上了好價錢;種蒜大戶許賀春心裡樂開了花,人影作業帶來及時雨,他家1.3畝大蒜長勢喜人。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政府3月5日的公告顯示,突泉縣已如期實現了“人脫貧、村出列、縣摘帽”的目標,“防災減災護產業、氣象資源助脫貧、扶貧扶智謀長遠、扶貧扶心念黨恩”的突泉氣象扶貧模式經住了考驗。而如何實現穩定脫貧不返貧成了中國氣象局的新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