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道德經》第五十九章如何解讀,給我們什麼啟示?

聖哲同學


《道德經》第五十九章原文是:“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其意思是:管理民眾,奉行天道,沒有比農夫(五穀收藏)“多入而少出”之道更重要。只有按照這個“多入而少出”之道去做,叫做未到時候就提早事“道”;未到時候就提早事“道”,叫做多積德;多積德,就沒有什麼不可以剋制的;沒有什麼不可以剋制,就沒有人知曉其物資儲備力量的極點;沒有人知曉其物資儲備力量的極點,就可以有治國的物質條件基礎,這是治國之根本;有了治國之根本,就可以長治久安。這叫做深根固蒂、長生久存之道。人,民眾(《辭海》)。嗇,節儉(《辭海》)。早,還沒有到時候(《辭海》)。服,事(《辭海》)。

這一章給我們的啟示,主要是:⑴治理一個國家,一定要發展經濟,增收節支,讓“無為”之益(《道德經》第四十三章)惠及人民。⑵治國安邦要有充分的物質條件基礎,這是治國之根本;有了治國之根本,就可以長治久安。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道德經》第五十九章,老子用養生之道來襯托治國之道。老子認為破巢之下無完卵,因為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群體的力量是無限的,眾人拾柴火焰才會高。如何融入群體,那就是遵循道自然規律,舍小利求大利。


解讀:做為統治者,治理百姓和養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神更重要。所謂的“精神”,即群體精神。而要愛惜群體精神就要早做準備,不斷的積“德”。“德”,即勤儉節約,低調處事,順應自然乃至群體客觀規律。只有這樣,群體不斷壯大穩固,那就無法去估量它的力量,也就沒有什麼不能攻克。養身一樣,養精即固本,免疫力強,病毒繞著走。所以,也正因為有了這種無法估量的力量,才有了治國的原則和道德,此時就可以擔負國家的重任。國運長久,此謂根深蒂固,這才符合長久維持之道。

啟示:人要有抱團取暖的意識,因人都是以獨立個體為單元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性群居高級動物。離開了群體的保護,單獨的個體是很難獨立面對自然界中的種種危險及自然災害而生存的。個人只是社會大家裡的單元細胞,社會是由眾多單元細胞聯合構成的。因此,抱團取暖要趁早。

結論:所以,小到公司、企業,大到集團、黨派、國家,做為統領著順應自然客觀規律去群建、群防,才能做到共存、共生、共榮、共贏。

(好,感謝閱讀!我是詩驀1,原創回答首發頭條平臺,歡迎您來關注與評論!)


詩驀詩書畫


荷邀!

餘自知學識膚淺,不敢妄言!……

粗淺陋見,妄猜老子之意?……

惶兮恐兮,容下冒昧:

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嗇”。此乃說shui國君之語也。治人,治理天下蒼生也;事天,事從於自然之道也;莫若,方策之最也;嗇,非吝嗇小氣,而乃遵法自然,不妄為,不狂為,不粗暴;節飲食,惜精神;使民安其居,樂其俗,守其業也!……

“嗇謂之早服”:服,順服也。

“重積德”:重在積累厚德也。

“無不克”: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至此為止,應粗淺理解為:作為一國之君,要想治理好一國之民,必須要遵從於自然之道;遵從於自然之道,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粗暴,不狂妄,不靡費國家錢糧,不耗損百姓精神;使天下蒼生都能儘早地歸服於自然大道之中。如此,作為一國的領導者,你就等於積了大德了。有了如此大的恩德,治理好天下還會有困難嗎?(餘則不論,剩下的就不難理解了……)

見笑!……


身安茅屋靜


在老子八十一篇、五千言的《道德經》中,“道”共出現約七十次,分佈在三十二個篇章之中。可見,“道”在其中意義非同一般,甚至可以說是提綱擎領,統馭全篇。

那麼,“道”究竟是何物,或曰“為何方仙人”?

為此,大蝦、小蝦們展開了幾千年的爭吵,誰也不服誰,莫一是衷。雖然覺得難免有些矯情,但是文壇也享受著熱鬧,有趣!

如此一來,我倒是悟出了另外一個道理——

我中華文明自誕生以來,除了來自自身的變革或創新外,外來文明對我中華文明的入侵,要麼“同化”(印度佛教就是例證),要麼“退卻”(這方面的例子就多了,最顯著的事例是日本人在侵佔我東三省後在刺刀的淫威下推行的日本文化教育的失敗。)其中緣故,與“道”的存在恐怕是是息息相關。

由此看來,“道”這個東西並不是虛幻或者玄妙的東西,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可以是“治大國,如烹小鮮”,也可以是“上善若水”,更可以“道法自然”甚至“無為而治”。所以,沒有必要過度解讀,就像你問一個乞丐“什麼是幸福”,不要奢想他跟你講主義或人生,正義或公平,因為他知道,“有飯吃”才有“幸福”,就這麼簡單。

所以,關聯通篇,通讀第五十九章,解析:治理人、事奉天,沒有比涵養、節用更重要的了。延伸:保有國家的根本,可以長久存在。

一言以蔽之,為修身、養性也。即涵養、節用可以先和服於道,先和服於道則可以使德深厚,德深厚則無不勝任,無不勝任則能耐不可限量,能耐不可限量則足以保有國家,這就叫做根扎得深,柢撐得固,從而長維生存久於在世的道。(參照相關網絡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獅背河畔蓑笠翁


要解讀《道德經》,首先要明白為什麼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思想空前活躍?它實際上是對上層統治者需求的適應。因為其時新興地主階級取代奴隸主階級登上最高統治舞臺,他們亟需各種新的思想,新的學說幫他們改革舊政,富國強兵,對內壓制奴隸主階級的反抗,對外抵禦各種併吞和侵蝕。諸子百家應運而生,為統治者出謀劃策,《道德經》也不例外。第五十九章開宗明義,第一句,"治人事天,莫若嗇。″就明明白白告訴人們,議論所指是一國(諸侯國)的最高統治者,因為只有他,才能治人又事天,即他是代表天來治理國家,統治人民的。那末這一章給最高統治者究竟出了什麼主意呢?實際上就一個字:嗇。在此處嗇的本意是節省,節儉,引申為簡省,簡約。也就是告訴最高統治者,你的政令要簡明扼要,簡單易行,如此你就會有充分的準備,避免蒼促上陣,上面容易推行,下面容易接受,這樣就合於道的法則(可以理解為自然法則),合於道的法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你把困難一個一個都克服了,老百姓(不同於現在的百姓)就會覺得你十分神奇,無比英明,你的智慧和能力無人能比,這樣你就可以駕輕就熟地治理國家,也就能夠使國家長治久安。所以呀,嗇才是強根固本,治國安民的最重要的道理。


陳老師224723857


,我書寫的〈非常 詮釋《老子》〉59章目錄:事物的壽命期。控制原文:略

解讀:本章主要闡述儉嗇的好處在於無不克。道之理的“有無相生”過程,是事物發生、發育、成長、滅亡的有規律的過程。而“有無相剋”卻決定了事物的壽命期限。瞭解這些就是重積德,重積徳就是要全面瞭解掌握道之理 並能靈活運用之。

治人事天,莫若嗇。治理人事,研究天地,探察其規律性,尙能達到目的則儉約上,甚至儉約到吝嗇的程度,這就叫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早早的掌握服從道之理,知道事物皆是“有無相生”的過程,而且是無始無終,“有無相生的連續過程。“過程”中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點,即是過程轉變的極點。

無不克就是讓這個極點晩出現甚至不出現,達到“過程”轉換仍按原過程進行,這樣事物之壽命延時了。 這也予示了宇宙世界自然界是不會再生的。因為其創生的條件一去不復返了。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唯嗇方能延長供應時長。正像霍金提出:世界政治和社會混亂,環境惡化,人類如何延續多100年?唯嗇而不是耗散。

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即是懂得“有無相生”過程中有一個質變點,控制該點使其延時出現。即是無不克,無不克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在道理指導下的國家是可以長久的。這就就是根深固底的長生久視之道。

譯文:治理百姓的措施和機構越少越好,敬事天地要節約財富,不要浪費,這就是嗇。嗇者是深通道理的表現,只有節儉、收斂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有無相剋決定事物的壽命期,只要懂得這個道理,就可以運用這個道理以使事物相對長久。採取措施以律而行,是謂長生久視之道,治國也是如此。君不見我國封建社會兩幹多年.......。儒家無不克的作用功不可沒。


老喬218152046


本章的意思是說,治人、做事、理國、養生、修真就和植樹是一樣的道理,一理通百理通理理通無理不通。只有根深蒂固,才是長生久視之道。

根本,自然之大道也,抱守自然之大道,效法自然之大道,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此章將守大道治人理國分為七個層次,層層遞進,依次展開,一以貫之,不離清淨虛空無為自然之大道。

1、事天。效法自然,無為無不為,為而不爭。

2、嗇。精簡節約,儉省吝惜。

3、早服。早作準備,有備無患,應付突然。

4、重德。廣積陰德,自有天報。

5、克。功德即是法功,即是實力,即是智慧,具之,則無不克。

6、有國。誰詩云、機緣俱佳,一旺百旺,事遂人願,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

7、母。即根本,即天道,此乃萬化之源。

此所謂修真養生之之難治事李國志綱要。

善養生修真者,無不效法於大自然的清靜無為,清靜無為,則少私寡慾,精誠感格,遂通天心;自然陰陽平衡,中和順正,玄理明暢 自覺自願自悟自行於養生修真。

既無慾,則儉省吝惜精氣神,自覺塞其兌,閉其門,積功累德,專修兼行、天無私情景虛空廣大,人無慾襟懷若谷寬容。無慾者,降低能量消耗,延緩細胞代謝,減慢衰老速度,益壽延年。無語方能明心見性,見性方能天人感應,天人同性則相應,混元一起則通靈。通靈者,凡夫俗子之身,道林真人之心,自然能戰勝一切疾病災殃,降服一切邪魔歪道,進而成就事業,鑄就輝煌,完善人格。

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根”之上的,不能忘本,守住道真。守道之法,長生久視。欲得長生,先須久視。久視上丹田則神長生,久視中丹田則氣長生,久視下丹田則精長生。久視三丹田,則精滿氣足神全,終究得道長存而永生。


問道黃老


我覺得要明白這段話的意思就要明白其中幾個重要的字的含義,最主要是“嗇”、“早”、“極”、“母”這幾個字。經查閱分析,在這裡的“嗇”字是指農事;而“早”字在這裡是指十日同耀,即竭盡所能,也謂下文所說的重積德;至於“極”在這裡為極限的意思;而“母”為根基的意思。

既明白此四字的意思,那麼接下來我們要解此文就不太有障礙了。

根據《道德經》第五十九章的原文再結合老子的整體思想我覺得此文可以這樣通俗的翻譯:“作為安邦定國者,其治理之道莫如農夫之農事,作為農民若要有好收成,他必須因地而施,必須結合農時,必須順天地之道,必須盡十分之辛勤,同樣我們的治民治國者就該這樣效法嗇事,必須竭盡所能,必須循其道厚其德,則無不所向披靡,所向披靡者則無人知其力量之極限,便不敢輕易再犯也難再犯以致可以安邦定國,這就是安邦定國之根本智慧,當我們擁有了此智慧,那我們泱泱之華夏將永遠猶如根深蒂固枝葉繁茂之參天大樹,將長存不衰將永立東方!

這就是我對這段話之理解。事實也證明我們就是那根深葉茂永屹立東方而不倒的東方之參天之大樹!這得力於我們五千多年的優秀文明之根基!所以中華之炎黃子孫務必要世世代代呵護傳承發揚光大我們之文明之根基,以為萬世之基!


仰望802315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治人事天四個字就說明老子這章不是談養生,《老子》就是一本講君人南面之術的書,而且是為開創者而不是守成者寫的統治管理辦法,養生是漢代人為轉移視線的濫觴。

嗇的本義,是把麥子屯積在糧倉裡。引申為收斂,節儉,吝嗇。而在這裡個人認為用的就是本義,屯積,儲備糧草。老子在第67章中講了″三寶“,一曰慈,悲憫天下的志向。二曰儉,這個儉就包涵有嗇的意思。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等待時機,切忌魯莽。

早服,早,提前,服通復。復是週而復始的意思,冬至以後,一陽來複,成為一個太陽視運動的新週期的起點,也是確定農時節令的關鍵。早復,就是在曆法出現之前,通過觀測提前預知復的來臨。一般人感覺凌冬己至,智者卻識得春天將臨,而準備播種,這樣才有秋天的收穫,才有可嗇之糧。老子提倡無為,並非不為,而是於無處為,何謂無處,對於秋天的收穫,春天的耕耘就是無處,對於春天的耕耘,一陽來複的時令就是無處,而多數人只羨慕成功者的有,而唾棄創業者的無,就是不懂早服的道理。在元末的反元三巨頭中,陳友諒是有為,搶著當皇帝,可以看著三九天種水稻,朱元璋是無為,灌水施肥,潛龍勿用。張士誠是不為,坐山觀虎鬥,誤了農時。

重積德。人們都懂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而如何得民心?民心不是靠講大道理得來的,是靠解決民的生存問題得來的。民以食為天,在戰亂之中,能讓老百姓實其腹,強其骨,這就是積德,重視積德,則天下歸心,民心所向,則無所不克,無所不克,就會受到百姓的擁戴而成為一國之君。

什麼是國之母,民心也。也就是立國之根柢。朱元璋懂得這個道理,他在群雄並起,爭相稱霸的環境中,豎起保境安民的旗幟,屯田積糧,.恢復生產,這套組合拳可以看作嗇的註解,不僅打下大明江山,還開創了洪武之治。


梅里一了


一、原文解讀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為嗇,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解讀這一章關鍵是搞清楚一個字“嗇”。嗇,可解讀成有好東西捨不得拿出來,比如吝嗇。也可按古義解讀成收割莊稼!我們先按第一種看看:治理百姓管理天下,最好的方法莫若少去說話、少去幹擾百姓,看起來好像一個吝嗇的小氣鬼一樣。所謂嗇,就是因為我們早早的遵循大道法則,不妄施妄為,所謂早服就是我們早早的就用天道來治國了。因為我們早早以天道治國,故而德越積越厚(何為德,德是道在萬物上的體現,遵循萬物自然之性謂之德。何為性?萬物本來的習性,比如人要吃飯吃飽飯謂之性,過了則稱欲,欲則不道不德)。德厚者洞曉萬物運行規律也,自然無所不克!為什麼攻無不克呢?因為達到了無為之境界,萬物亦無形也!洞曉天機明達萬物之理則可以治理國家。道是德之母,治國能堅守大道不離可以長久。道為根德為柢(本),所謂深根固本就是讓大道深深的植於我們治國治家治身之中,道深則德固,道不離則德不失,如此則國可恆久!比如樹木深根固本方可獨木成林!



二、給我們什麼啟示

前面第五十七、五十八章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但老子又擔心大家走入極端,故而說福禍相依的道理。可是否有一個根、一個錨可以遵循呢?本章就是告訴大家治國長久之法,乃是深根固本,也就是守道而厚德。怎麼做呢?一個字“嗇”,兩個字“早服”,三個字“重積德”,四個字“深根固柢”!通俗說就是:道是萬物之源,而德是道在萬物上的體現,順應天道自然即為德。道生萬物而德蓄之,道如同生母而德如同養母,生母養母合一不離,則兒孫幸福美滿,在老子看來生母養母若分離兒孫沒有幸福長久的。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為什麼呢?一是大家不明何為道何為德?二是不願意摒棄欲。慾望固然是進步的法寶,可欲望亦有兩面性過猶不及,物極必反。老子尊尊教誨的是要我們走恆道!所謂恆道者,身可長生,國可恆久!是為長生久視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