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貴族氏族沒有設立家徽的傳統?

前度再見


其實中國古代也有徽章,中國的家徽中除了用鳥獸圖騰外,也有用象形文字來表達信息,這是最顯示中國文字優秀的地方。

先說日本的家徽

日本的家徽起源在平安時代,這是一個以奈良時代經濟發展為基礎的時代,也是日本歷史上一個文藝繁榮的時代,所以當時的貴族們經常參加各種聚會,大多乘牛車前往,而很多人的車又都是黑漆塗面,很難辨認你我,於是就有人在車的某個部位鑲嵌金絲圖案,這就是日本家徽的起源。

平安中期,慢慢就有貴族在衣服上做出一些特有的紋樣來表達自己的身份;平安後期,一些貴族開始把家族特有的紋樣用於莊重的場合所穿的衣服上,在這樣重大的場所裡自然就有人通過身上的紋樣來辨認對方的身份地位。此時的家徽作用多是給衣服增加色彩,表示家族繁榮昌盛。比如,天皇家族的家紋是十六瓣多重菊。

  • 日本國徽(天皇家族徽章):

  • 織田家家徽:

再說歐洲紋章

歐洲的紋章起源於中世紀,在封建時代的戰鬥中,成百上千的戰團交戰在一起。因為製造兵服的製造者們頻繁的交流技術,以及戰團中普遍採用的、繳獲後即收為己用的制度,也漸漸變得不明顯。在這樣的的趨勢下,盾牌、盔甲上使用的顏色和符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在十字軍東征中,每次戰役都有數量眾多的領主加入戰團,這更大大促進了紋章學的發展。

  • 全身鎧甲武士圖:

12世紀後期,騎士比武大會開始風靡整個歐洲,紋章成為了騎士們榮耀與驕傲的象徵。因此,西方建立起了等級森嚴的世襲制度,分貴族與貧民,貴族分公、候、伯、子、男五級,世襲罔替,姓氏和紋章成為了貴族騎士的象徵。

  • 英國皇室紋章:

  • 羅馬帝國紋章

重點說中國的家徽,為何後期慢慢消失

中國在家徽的發展中用過鳥獸圖騰和象形文字,這足以表達自身身份的信息,如下:

為何家徽在中國慢慢消失

  • 其一、秦滅六國之後廢封建設郡縣,漢代恢復郡縣,但在七國之亂後開始消藩,之後一直都是中央集權統治,沒有什麼領主和騎士,只有中央統一指揮的軍隊,因此並不需要代表家族和個人的紋章或家徽。

  • 其二、秦朝時期出現了郡縣制這種極力反對藩王出現的制度,擁有家徽、強調門閥是極為危險的一種行為。雖然秦朝滅亡的早,但影響力卻非常的深遠,再到漢武時期獨尊儒術,實行推恩令後,更是極度強調中央集權,藩王慢慢被架空,徹底成了以天子為核心的統治系統。
  • 其三、隋朝創立科舉制度後,尤其在宋朝之後,士大夫階級大多是以師門一系傳承。這種文人之間的傳承主要是學術和政見,不用依靠血緣,因此家徽這樣代表血統的東西,不在是上流文化需要的,可有可無。

本來明朝時可以有“具有獨立行政能力”的貴族,誰知朱棣造反,明朝的貴族一帶差於一代,到後期連飯都吃不飽了,更別談什麼軍事權和人事權,明朝的藩王幾百萬子嗣,如果配上家徽,也會爛大街。

(中國的家徽一個就夠了)

總結一下:相對於歐洲和日本,由於古代中國對中央集權制的把控嚴格,所以並沒有形成財政、人事、軍事獨立,具有長期血緣傳承能力的貴族。再加上漢字在軍事上已經起到了紋章和家徽的作用,所以類似歐洲和日本那樣的家徽在中國沒有得到廣泛的流傳,已至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大國布衣


這個很有趣。

無論是《火影忍者》的大家族,

還是歐洲各國的古老貴族都有設置家徽的傳統,

但是我們國家沒有這個傳統。

舉兩個例子說明,

《火影忍者》的宇智波一族族徽:

是這個樣子,看起來像一個棒棒糖是吧。

這個圖案有兩種解釋,第一種,宇智波這個詞日語的發音,接近“團扇”,因此被譽為“團扇宇智波”。

第二種:宇智波一族的能力,擅長火遁,這個圖案象徵一個人吞吐火焰,。

沙皇俄國的徽章:


這個都知道吧,北極熊的國徽,覬覦全球。

這個圖案源於拜占庭帝國,屋大維建立了羅馬帝國,是第一羅馬帝國,

後來羅馬,“四帝共治”,實際上分成了兩個國家,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東羅馬帝國又稱“第二羅馬帝國”,

後來“第二羅馬帝國”滅亡在奧斯曼土耳其手中,

莫斯科大公迎娶了拜占庭帝國的末代公主,

因為這層關係,沙俄稱帝,自詡為“第三羅馬帝國”,

把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也借用了過來,

雙頭鷹,環視全球,非常符合俄羅斯民族的霸道與貪婪。

就這我們可以看出來,這是一種意志的外化,

具有非常強烈的精神韻味。

這一點其實我們國家也有,你想到了嗎?

沒錯,家訓!

其實是一樣的,我們的更具體更詳細,

把籠統的精神用文字表達出來,形象但不生動。

著名的有《顏氏家訓》《朱子家書》等,

都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

沒必要說誰誰好。

古代中國人是排斥這種個人搞的“圖騰徽章”的,

實際上我們有兩千多年的建國史,國旗,卻一直缺席,

直到晚清才出現現代意義上的國旗,

這些圖案代表什麼寓意,一目瞭然。

在此之前,即便是雄霸天下的大唐,旗幟也只有一個字,“唐”。

歷史傳統不一樣罷了,

我們現在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用更形象的方式傳播價值觀,

從標語,到海報,再到抖音。

回頭看,其實有很明顯的邏輯在內。

如果說中國的貴族真的有徽章的話,

上面的圖案一定不是皇帝,不是神仙,而是孔子,

古往今來沒人能比他更合適了。


良人說史


其實呢,在中國古代大家族,他的姓氏就是一種另類的家族族徽,其實在中國古代,一個姓士就能夠代表你的出生,你的家族,比如說我是河北張家或者是某某地方的李家,就這四個字一說出來,如果說你的家族在當地擁有很大的影響力,那麼其他人一聽到這個稱號就能夠聯想請的家族,那就說明你的家族在當地是一個大家族,而這個家族的姓氏就是你的家族族徽,你到其他地方只要說出你的家族的姓氏,那你就能夠得到禮遇。

如果你說這個姓氏,只是一個名字,沒有任何實物,那麼一個家族的印章呢,這算不算一個好東西呢?

在中國人的眼中,一個人的簽字,一個人的印章,這是很重要的東西,尤其是在中國古代,比如說某位大人物在觀看某副山水畫以後,都會在上面敲一個印章,然後屬一段名字,這樣的話代表自己來過,今後有人在查看這幅畫的時候就會看到這個印章,就代表他們知道你曾經看過這幅畫。

這些印章其實也就是一個家族的族徽,畢竟在一個家族裡面,能夠在這些名人字畫上面留下自己印章的,那都是大家都組長,他們的印章也代表著這個家族,只要這個印章蓋上去,那就代表這個家族的意思。

不過這個是帶來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用圖畫作為自己家族的族徽,而是選擇文字呢?

其實說起來的話,中國人對於圖畫方面的理解更多的是寄情于山水畫,山水畫是靠個人來潑墨然後完成的,對於中國人來講,山水畫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意境,也就是一幅山水畫又有自己的特點,(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如果你僅僅是像現在的照片一樣,把照片上面的東西一五一十的給描繪下來,你的國畫老師會狠狠地抽你一耳光,告訴你這話完全不能用。

這倒不是說你畫的不好,而是你沒有把自己的意見給體現進去,如果說一個大家族有自己的族徽,那麼為了體現這種族徽,那就必須得要把它複印成很多分,這麼多一模一樣的話,這麼多一模一樣的形狀,那對於複製這些圖畫的工匠來講是一個工作,而且對於這些大家族來講,這些族徽太醜了。

這種沒特色的東西,一模一樣的東西拿來作為一個大家族的標誌,萬一有人拿過去複製了怎麼辦?萬一有人拿著這東西招搖撞騙了怎麼辦?自己家裡的名字畢竟要當事人喊出來那才有效,而這些圖畫的拿上去就是一個信物,就是一個憑著那麼萬一有人拿著這張圖畫出去招搖撞騙了,毀壞家族聲譽了,那作為家族本人,是要吃虧的。

所以這種統一的複製的圖形圖案對於大家族來講避之不及他們不想擁有這些東西。


漩渦鳴人yy


家徽這東西只用於封建領主。中國自秦以後就是中央集權制了,更何況中國的分封制也不同於西方,而歐洲與日本的分封制更為相似,封建領主(大名)向下一級領主(大名)收稅,並且豢養騎士(武士),每個領主都有自己家的家徽、旗幟、標誌、符號,國王只是最大的領主,而在中國天下都是皇帝的,各級行政區的長官都是任命的,即使再興旺的家族誰也不敢豢養死士,還弄什麼家徽旗幟標誌符號,那不是找死嗎?

在戰爭頻繁的西方,家徽最重點功能是戰爭中用於識別敵我。可以不給下層平民看卻一定要給下層士兵看啊!還有,一大堆騎士未必相互認識,寫字對方九成不認識(中世紀沒幾個貴族識字的),而且字母文字容易混淆,於是只有用圖案了,時間長了,固定下來就成家徽了……中國上層識率高,對下層漢字也容易分辨,而且在更文明的華夏看來禽獸沒人高貴,於是在中國族徽(圖騰)就很少存在意義了,自然就慢慢消失了。

我認為是因為世家大族的姓氏就是保證了!到哪去,亮出姓氏和祖籍,人家就知道你家牛氣了!根本不用其他的東西。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大一統的。文字。語言都通。你家族牛氣,全國都知道。不像歐洲,日本。都是一堆一塊的,你家牛氣。其實也就相當於在一個小區域牛氣,而且語言啊,文字啊,都不通。所以需要家族徽章來宣揚自家。

為什麼日本和歐洲普遍都有家徽為什麼中國沒有,說沒有貴族孔子能不算,其實真正的原因他們太落後了,歐洲那幫貴族除了傳教士認識字其他基本白搭,再說基督教的名字都在聖經取,總不能打仗都舉個皮特,日本同樣只有僧侶是文化人,用大大明的家徽永樂通寶,你能說多有文化。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期沒有發展出類似於紋章一類的標誌呢?雖然在諸侯之間的戰爭中可以通過標明姓氏的旗幟來判別所屬,但是對於更細小一層的組織,比如諸侯國下屬的具體大夫又怎麼判別?因為放眼整個東周時期,僅僅用姓氏來表示的話仍然嫌太狹隘,比如各諸侯的公子某,公孫某等,這些作為大夫的貴族在戰爭中又是如何互相區分的?

中國和歐洲,日本不一樣。他們都是一群貴族,然後擁戴一個貴族成為代表,那就是國王,但實際上貴族家族還是那個貴族家族。中國每個朝代都只有一個貴族,一個唐,或者一個宋,就是這個貴族家族的族徽,剩下所有人都是這個家族的打工仔兒子,一個打工的你要什麼族徽?戰國以前是有貴族的,但是,全國貴族都是一家子出來的。都是周天子的兄弟子侄。各立家族等於分裂周天子家天下。秦統一之後,除王室外是沒貴族階級的。這正是中國社會千年領先世界的原因。社會組織結構先進。

說有也可以,說沒有也可以!只有皇帝許可就會有,好像"岳家軍”“楊家將”"祝家莊"這些都有自己標註的。這都是皇帝准許的。如果政府不准許的話!你立家族徽記這些會有造反的懸疑!收買人心。嚴重的話會被滅族!因為從秦朝開始,我們就不是所謂的封建制,看看權利的遊戲,那才是封建制,所謂家臣的家臣不是我的家臣,所謂諸侯領主貴族,後來都沒有了,再大的官也不過是公務員,也就沒有家徽了。

簡單地說,是因為中國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全國只有一個象徵就是龍。而日本和西方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各個小國割據,沒有統一過,所以才需要家徽作為區分。比如日本,嚴格來說行成統一也是在豐臣秀吉以後。中國,人在,家族就不斷。 西方國家,家徽可以賜予,可以贈送,可以奪取。 日本,家徽可以繼子繼承,可以更改,可以大名贈予。 三者西方和日本是一個用處,代表家族存在意義。 中國不需要,只要人還在,才是最重要,其他一切跟隨時代變遷進步就好。

中國上古時代有類似家徽這種圖形標誌的,只是叫圖騰而已,後來征伐聯盟後統一用龍這個圖騰,據說龍這個圖騰就是雜糅了各部落圖騰後演變出來的。其他一些沒融合的部落還有自己的圖騰比如可能跑到朝鮮的東夷就是鳥,戰敗的蚩尤就是牛之類。中國的貴族統治在周朝末年春秋時代就趨於瓦解,以後就再沒有貴族的生存環境。後面的世家門閥都只不過是壟斷文化傳播的文人世家並無貴族特權,再發展到後面是完全文人士大夫社會上千年,家徽這種貴族化的東西實在發展不起來。


歷史深度揭秘


中國古代有族徽,鑄造在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有些就是族徽。

商代青銅器銘文中已經被識別的官職、親屬等稱呼用字,比如“婦”、“子”、“犬”、“冊”等二十多種族徽文字,對應甲骨文都可以得到比較豐富的信息。這些已識別的有族徽類青銅器的數量幾乎是所有佔有族徽類青銅器的三分之一以上,也就是說商代貴族是有族徽的,在青銅器上銘刻族徽也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商周青銅器銘文裡的族徽一般都是象形文字,具有繪畫的特點。郭沫若稱之為“刻劃系統的族徽”。文字學家裘錫圭稱之為“記號式族名金文”。董作賓認為族徽銘文是商代的“美術體”。李學勤則認為族徽寫得很象形,是為了把族氏突出而寫的“美術字”,不是原始的象形文字,也不能作為文字畫來理解。所以說中國古代貴族有族徽,族徽雖然以文字的形式呈現,但是也具有象形性。


沅汰


在法國文學名著《三個火槍手》裡面,存在這樣的一個細節:達達尼昂的三個朋友中,有一個叫阿託斯的火槍手。阿託斯是化名,其真正的名字叫“拉斐爾勳爵”(按:不同的譯本在名字上或許翻譯不同)。阿託斯擁有這樣一大優勢,那就是法國乃至歐陸各個貴族的家徽,阿託斯都瞭如指掌。

對於歐洲和日本來說,設立家徽是一種傳統,但是在中國,似乎不存在家徽這樣的傳統,這其中原因何在?個人認為:

割據因素

在歷史上,中國、日本和歐洲,存在著截然不同的發展之路。

在中國,隨著秦始皇滅亡六國,分封制度基本上退出中國的歷史舞臺。雖然後世的西漢、西晉一度恢復過分封制,但是這種制度只針對皇室分封,皇帝和諸侯王都是一個家族,也自然沒有家徽出現的土壤。

而古代歐洲,是由大大小小無數個領主統治下的世界。中文世界裡,時常將中世紀時代歐洲各國的君主翻譯成國王,但是實際上,這個國王的含義,更貼近於“大領主”。領主制度下,歐洲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無數個單元,而領主之間互相火併,為了防止在戰場上出現誤傷情況,於是需要設計出專門的標誌來予以區分,這些標誌,逐漸演變成領主貴族們的家徽,這便是歐洲家徽文化的淵源所在。

古代日本也長期維持分封制度。諸侯之間的火併也時常發生,因此,這種社會環境下,家徽的產生,和歐洲貴族家徽的產生,頗有相似之處。

即:大一統環境下的中華帝國,沒有徽章出現的環境。即便是朝廷派遣大將出徵邊關,為了區分軍隊,可以用統兵邊將的姓氏,執行區分的職能。

貴族因素

前幾年,曾有國內新聞提到這樣一件事:英國有的家族,已經連續六百年居於貴族地位。這種情況在中國,只有曲阜孔家能與之相比,但是這種情況在歐洲很尋常。

因為在中世紀的歐洲,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很小,貴族家族的穩定性很強,貴族之間為了互相區別,於是有了孕育家徽的文化環境。古代日本的情況大致相同。

隋朝之後的中國,君主千方百計打破貴族世襲的局面,到了宋朝,這種貴族世襲的局面基本上終結:從這個角度來說,科舉制是一個偉大的制度。這種環境下,很多家族很難保證下一代是否發達,因此,家徽文化沒有市場。


藤樹先生


根據美國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改編的美劇《權力的遊戲》在國內受到了很多美劇愛好者的追捧。《權力的遊戲》中各個家族的家徽給很多人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不僅是美劇,日本動漫《火影忍者》中也有各個家族的家徽存在。世界各國尤其是歐洲有深遠的家徽傳統,那麼中國歷史上有家徽嗎?

《權利的遊戲》中史塔克家族的家徽


從宋代開始,就有很多學者們發現上古流傳下來的青銅器上存在一種既不同於普通文字,又不同於繪畫紋飾的圖形文字,宋代學者只是在著作中將之解釋為“某某形”。近代以來有學者將之稱為“圖形文字”或“繪畫字”。大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髮現有一些陶器和青銅器上的圖形文字非常相似,提出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釋,稱之為“族徽”。


郭沫若認為,族徽是上古史表示一個家族、部族或氏族的徽號,既有別於文字,又有別於裝飾性的刻畫。首先西周青銅器上的這種族徽不可能是較為古老的文字畫,因為文字畫是比較原始的民族使用的,商代已經出現了完整的漢字文字系統——甲骨文。族徽又不是像饕餮紋一樣的紋飾,因為其有某種實際意義。郭沫若判斷,這些圖形文字是作為某一家族的名號來使用的。

專家推測可能與職業有關的族徽


現在專家認為,族徽的特點是象形性和標識性特別強,美化裝飾色彩明顯,而且在章法佈局上不合文字排列的常規。族徽有的類似於蟲、鳥、獸、魚的,反映了古代民族的“圖騰”或者是“圖騰”的某種簡化。而脫去這種形態顯得較為抽象的,則反映了其文明程度較高,族徽已經進一步抽象化了。

殷墟婦好墓出土青銅器上的族徽


歷史學家推測,族徽主要流行於商朝,是氏族的象徵。但是西周推翻商朝之後,西周人並未接受“族徽”的傳統,而是重新進行了分封,確立了新的分封體制,於是這些族徽就逐漸被個人、家庭、官職、國家和祭禮等專有名詞取代了,大約在春秋早期之後,族徽基本消失。


參考文獻

楊曉能:《另一種古史》


歷史研習社


其實我們是有的,現在還在用,而且你有我有大家都有,就是姓!

這裡涉及到文字的意向,表音的字母文字是沒有形象的,而漢字有,這也是為什麼說表音文字是二維文字,而漢字是三維文字的原因,我們除了音,意之外還有“像”,所以我們就不需要再創造一種徽章圖樣了!

至於日本為什麼會有家徽?因為天皇沒有姓啊!而且天皇家連人都不是,所以它們需要一個代表自己家族特殊身份的徽章形象,天皇有了底下的那些人要不要呢?所以就都有了!


越馬長弓


首先,相對於西方封建領主貴族集團而言,中國只有周朝時期比較類似,而自秦朝起,即便是鼎盛一時的門閥士族充其量也只是一種不完整的貴族——行政權,軍權,徵稅權不可能同時集中。



我想,對於門閥士家時代消亡之後的宋朝時代,這個問題很好理解——此時基本已經沒有了貴族,只有官僚,所以出於維護皇權和大一統的需要,任何帶有個人或狹隘家族主義色彩的東西都需要抨擊。

那麼,關鍵問題是,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的門閥士家為什麼沒有發展出家徽或者紋章這種東西,我可以做出一些分析和推測。


第一,傳統儒家學術忠君愛國,建立了帶有中國特色的道德體系和價值觀。以及漢朝民族共同體概念的成功構建。

自西漢以來就施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即便是很多宗教也需要吸收本土儒學而妥協。而儒學的理念也因此構成了很多人,包括所謂的門閥士家內心的價值觀和信仰。因此,古代中國人的理想抱負是非常遠大的,往往是為了全民族,整個國家,為了天下,為了千千萬萬的蒼生黎民而謀求福利,而修身治學,因此,將榮耀和存在感寄託在格局更小的家族血脈上的動力就不會那麼強。
(殺豬的,編草鞋的,


打短工的逃犯都有這種思想覺悟)

而同時代或者說12世紀時紋章已經發展成熟的歐洲日本則不同,他們沒有一個成熟鮮明的民族共同體歸屬感,沒有儒學賦予他們的強烈社會責任感,所以歐洲人會喊——為了家族的榮耀!為了騎士的榮耀!為了上帝的榮耀!但幾乎不會有人喊為了法蘭西(所以聖女貞德的品質在同時代才格外難能可貴)。

所以我也很少在中世紀以及之前的歐洲和日本歷史中發現像霍去病將軍發出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樣擲地有聲的英雄,更多的就是為了部落或者家族利益而拼殺的梟雄。愛國英雄民族英雄的概念,中國要比歐洲和日本早很多。



因此我認為,是儒學薰陶和漢王朝以來民族共同體概念的建設,使得古代中國貴族有更高的社會責任感,有更高尚的信仰和格局,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取代了狹隘的家族式忠誠。當然,也有一些西晉時那些崇尚所謂玄學和清談的世家,但畢竟成不了氣候,西晉也短,真正面臨外敵時,比如北方遊牧政權,也是需要挑選有才能以天下為己任的世家子弟。


同樣,我可以舉例,中國古代貴族相對於家徽,他們更注重家風的建設,比如東吳時期吳郡的四大家族——顧,陸,朱,張,《世說新語·賞譽》載吳四姓舊目說——“張文,朱武,陸忠,顧厚。可見,他們當時就已經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家風。

第二,門閥士族的貴族性質和權力遠遠比不上歐洲封建貴族和日本大名。他們往往沒有一個最重要的權力——獨立軍隊募集和指揮權,就算是西魏八柱國之類的也沒有,畢竟這是皇權制社會,不是遊牧部落制,而家徽和紋章最明顯的作用——強調私兵化,所以統治者不可能允許其打著對非皇室家族效忠的東西大行其道,因此古代有個很著名的成語——“陰養死士”,強調“陰”!

第三,古代中國生產資料的先進和物質基礎的充裕,所以不同勢力的甲冑制式,旌旗,武器都有很明顯的區別,而且相對文化程度較高,彼此間交流更便捷。


紋章的發展很重要的作用就是這是區分敵我的低廉方式,因為中世紀歐洲的農民徵召兵甚至騎士都是自己負責裝備和武器,這無疑會使得無法形成統一制式的軍隊,各種武器和盔甲的大雜糅,而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戰利品。很早歐洲人就開始用盾牌上的紋章來標註身份。

或者騎士的鎧甲看上去都差不多,都是桶裝盔,鎖子甲,鍊甲衫,所以在外面套一層罩袍無疑更加方便,更容易區分敵我,同時彰顯自己的貴族身份,告訴對方——


“別打死我,我可是貴族,俘虜了可以換贖金的……”


普魯士之魂


答 | 獬執事

世界範圍內紋章最為興盛的主要有兩個地區,一個是歐洲,一個是日本,其中日本的紋章被稱為家徽或家紋。

其實,紋章的誕生並非源於貴族的自我標識,而產生於戰爭中的剛需。西方的紋章大約濫觴於12世紀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之後,因當時的重騎士全身都包裹在重裝盔甲中難以識別,故需要通過在盾牌、旗幟上畫出帶有鮮明個人印記的符號以區分敵我。這裡面最方便的是盾牌——盾牌相對平整、面積也較大,而且相對於旗幟更具實用性因此也不容易被丟棄。紋章在最初又被稱為盾章,正源於此。

隨著紋章的發展以及紋章學的漸漸系統化,各種貴族、團體、組織漸漸引入了這種極具標誌且能夠激發成員榮譽感的符號。因為有能力統一製做紋章的大多是貴族、騎士階層,這才讓人們產生了紋章是貴族專用的誤區。《冰與火之歌》中的小指頭自己也創造了自己家族的紋章:一隻知更鳥,當時色後對此的評價是“很適合你,畢竟像你這樣白手起家的人有太多值得傳唱的故事”——這一態度很能說明紋章在本質上是不分階層的。

日本家紋的源頭也是如此,它發源於“平治之亂”。當時,參戰的源義朝與平清盛雙方分別以紅色戰旗與白色戰旗以區分軍隊,而後在貴族的牛車上也漸漸出現了簡單的圖案以區分不同的家族,最終發展出了獨樹一幟的日本家紋文化。

那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出紋章呢?中國古代戰爭頻繁,當然也有對敵我標誌的剛需。但是有兩個原因導致紋章學並沒有在中華大地上發展出來。一是漢字本身具有較清晰的識別性,尤其在“同姓同族”的時代背景下,一個姓氏足以當紋章之用;二是中國古代相對發達,不同勢力大多有足夠的經濟基礎打造統一的盔甲兵器,從這些方面可以很容易地區別敵我。當然,對於農民軍,就只能用黃巾、紅巾、黑旗之類的用具了。

關於以姓氏區別家族的情形,如果同姓並非同族,也不乏其中一族改姓的例子。比如諸葛亮的諸先其實姓葛,籍山東諸城,後來遷居,當地已經有了一個姓葛的大戶,於是改為諸葛。劉禪報怨諸葛亮曾用過“政由葛氏”之語,這裡的葛氏就是諸葛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