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一百多年前曾有德國學家提問:為何中國沒能走上西方理性化道路?

在一百多年前,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曾經提過一個問題,他說:“中國和印度無論科學、經濟和藝術政治如何發展,都不能走上西方獨特的理性化發展。”簡單地說,馬克斯·韋伯是疑問為何中國沒能走上西方理性化道路?帶著這個問題馬克斯·韋伯還對中國的社會基礎,進行了深層基礎的研究。

一百多年前曾有德國學家提問:為何中國沒能走上西方理性化道路?

在1916年,《社會科學與社會政治文獻》的活動上,韋伯還發布了《儒教與道教》、《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等三部作品。根據瞭解,這三部作品還是窮盡了韋伯畢生的精力譜寫而出的。這三部作品還構成了宗教社會的三部曲研究,所謂的“宗教社會學研究”,也就是通過研究宗教來思考宗教和一個國家的文化、經濟和政治的內在聯繫。

韋伯是通過對宗教學的研究,得出歸根結底、道教倫理和儒教,阻礙資本主義精神衍生的結論。在韋伯看來,中國儒教倫理裡的“神”是非人格化的天神,是被認為至高無上、並非是超世俗的創世主,是一種超神的永久不滅存在。在封建君主的專制裡,他們特別依賴這種創世主的天神,也讓人類相信皇帝是具有神力的天子,具有非凡魅力的領袖者,所以才會獲得穩定的社會長久統治。

在“變化意味著混亂與無序”裡,這樣以官僚階級存在讓皇帝感到不安,為了強化這種神性,讓士農工商的差序等級得到強化,也一直以推崇儒教倫理來治國,也就是把儒教的“禮”放到非常重要的直關位置。中國人在嚴格規定的等級下,也將遵守君臣的基礎禮數,在各自的崗位上安守本分、各盡其能。韋伯認為,中國的儒教倫理屬“人間的俗人倫理”,也相當於現世與此岸性的強調,在儒教裡更在乎的是今世今生。

另外,把世俗和儒教倫理緊密聯繫在一起,進而穩固了長幼尊卑的秩序格局感。和儒教相比,道教並不是統治者主流的治國理念,韋伯說:“它是消極避世的宗教理論,更是不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當我們重新思考韋伯的問題之時,還將儒教歸納為宗教,在這一點上還是有爭議感的。而中國是否存有宗教,一直也是中國社會學的爭議不斷,並且還沒有結論性的問題。

古言有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句古言也非常好地印證了韋伯的家產製。這其實就是一種強調式的家族,也是集體財富的積累政治制度,宗族不斷地向內部延伸,也束縛了對經濟的對外擴展。強調式的家族強調了集體財富,同時卻往往忽略了個人的需求,所以中國自然也沒能走上西方理性化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