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俗語“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很有韻味?

末農


俗語“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是什麼意思呢?其中又蘊含著什麼有意思的道理呢?

我認為這是對親戚關係親疏遠近的一種看法兒,也就是說表親沒有堂親更親近,更能延續,更可持久,這句話中的“三千里”和“五百年”,只不過是一種形象的誇張表述罷了。

首先,咱們要對堂親與表親的界定作一下明確的瞭解。


生活中,我們對一般以“親戚”泛指所有的親屬,其實“親戚”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親言族內,戚言族外,雖說都是自己的血親,二者之間卻有著根本的區別。

“親”泛指的是父系血親,也就是說與自己同姓的父系親屬皆包括其中。

按遠近關係分別是:父親、伯父、叔父、兄弟、堂兄弟等等,族內親屬為同宗,亦稱為“堂親”,又名為“本家的”。


在古時候,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帝王將相,財產繼承與家族權力都是在族內運轉,而不會跑到母系親屬那一邊,所以族內親屬之間往往會涉及到財產繼承與家族權鬥。

比如朱棣奪了侄兒朱允炆的皇位,光緒繼承了堂兄同治的皇位等等。

而“戚”則泛指的是母系血親,指的就是與母親有血緣關係的親屬。

按遠近關係,分別是:舅父、姨媽、表兄弟等等,表兄弟是同一個外祖母的兄弟,舅父、姨媽家的兒子與我們自己就是表兄弟的關係。古代亦稱為“外戚”。


不過,表親也有親疏之分。父親的姐妹或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就是親表;祖父,曾祖父的姐妹或祖母,外祖母的兄弟姐妹的子孫就是遠表。

由此可見,堂親緣於與父系存在血親的關係;表親緣於與母系存在的血親和姻親。

大致瞭解了堂親表親的不同後,那麼,俗語“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是否真的符合現實情形呢?

這個問題還真的需要認真分析一番,才能得出比較客觀真實的結論。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皇室、大家族尤其注重同宗之間的親屬關係,不論哪朝哪代,皇帝的兄弟不僅可以封王,就是他侄兒也都會封王,而皇帝的姐妺出嫁了,就成了外姓人,其子孫自然就是表親了。


如此這般,“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看似很有道理,不過回看歷史風雲,因為族內親屬之間涉及到財產繼承和家族權鬥,反而是和睦不足爭鬥有餘。

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得到皇位,竟然殺了自己的骨肉兄弟。宋太宗趙光義為了皇位,給世人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迷團。

而作為外戚的表親呢?卻常常受到皇帝的親近與重用。

漢武帝時期,對他的舅舅田蚡委以重任,而對他的叔父梁孝王劉武卻是防範有加。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表親權力再大,也不會推翻自己,而宗親則會篡位,取而代之。


就是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也會發現,外甥與舅舅、姨媽的關係比較親,而侄子與伯父、叔父的關係卻走動的少。

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除了財產繼承紛爭外、還與孩子受益母親感性的影響,有著莫大的關係。

記得有這樣一句俗語:“天上老鷹大,地上舅公大”。即是形容表親舅舅的地位之高。作為母親的兄弟,對於外甥來說是最親近的族外親屬,所以亦稱為舅父。


在外甥家庭的一些重要事務的處理上,舅舅的意見有著舉足輕重的份量。比如在一些地方,外甥分家時,大都會由舅舅主持;外甥婚嫁時,舅舅需要坐上位,甚至舅舅不到場,都不可以開宴的。

綜上所述,俗語“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的確表述的有些片面,同宗同姓的堂親,雖說血濃於水,可是親情還是與表親稍遜一籌,只是骨血觀念更正統一些罷了。


然而,值得人思考的是,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有些人重利忘親,並沒有什麼“是親三分向”的意識,反而奉行的是“親不親,窮富分”的勢利觀,這也是有人覺得親戚冷漠的原因之一。

所以,表親堂親的身份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內心的相親相愛,這才是親情永存的真正所在。你說對嗎?


大美威海幸福銀灘


逢年過節的時候,走親訪友已經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農村親戚不走就漸漸的疏遠了,但是一般來說,親戚有堂親和表親的分別,單單從血緣關係上看,表親都是來自母系家族那邊,然後堂親的活則是來自父親這邊,在農村堂親是設出五伏的。

不管怎麼說,都是自家的親戚這個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從親疏程度上看的活,卻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區別,總的來說,比較親近的話還是和自家的堂親的程度比較大,表親的話平常來往比較少,只有逢年過節見上一面,故而在農村有,"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這一說。

我們單從字面上來看,表親路程遠的話,基本上慢慢的就成了陌生人。從通信聯繫上也相對較少了,時間久了也就不相互走動了。堂親的話就不一樣了,因為他們有父系的血緣關係,如果沒有大的矛盾的活,關係都是比較好的,因為在農村非常注重家族關係,在農村誰的家族大,在村裡無論大情小事就有話語權。

至於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下面我們來總結分析一下。

一,姓氏。相信大多數孩子都是跟著父親的姓氏,跟母親的姓氏很少見,由此能更加直觀的看到親疏的遠近程度,但是對於表親的話,在1一2代相對還好,還逢年過節互相走動,超過3代只有見面打招乎的程度了,至於逢年過節的來往少之又少了。

二,距離遠近。在農村堂親之間距離不是很遠,基本上都在一個村子裡,甚至是左鄰右舍,但是對於女性就不好說了,畢竟很多都是遠嫁過來的,在結婚前,基本上不認識什麼人,也沒有什麼親朋好友,在結婚之後有了孩子。這邊的生活瑣事多了,相處的關係也就近了。

三,受傳統觀念,由於中國幾千年來都是男性在家庭裡起主導作用的地位,故而堂親這邊的關係來往比較多,自然而然也就更近了。

大概就是這幾方面原因造成親疏關係的近遠。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哪?


徐國華


個俗語顯然帶有誇張的意味,但是它卻是現實的寫照,那很多人就會發問了,為什麼堂親比表親更親呢?原因不外乎以下這三點。
第一,這是父系氏族社會的大環境所影響的結果,自古以來父親都是扮演中家中的頂樑柱的身份,所以父親相對於母親來說更有威信,這就使得父親這邊的親戚的身份地位也比母親那邊更高。
第二,這是中國姓氏文化影響的結果。在中國只要是同個姓氏的人,無論在天南地北,內心都會將彼此當做是自己人,同姓氏也說明了可能彼此的祖先之間可能有著某些連帶關係,甚至是同個祖先也說不定。而孩子都是隨著父親姓,堂親們都是和自己同個姓氏,而表親們的形式大部分都和自己不一樣,所以在很多人的心裡,姓氏一樣的親戚會讓人感覺更加親近。
第三,這是女性的地位所影響的結果,自古以來中國女性的地位都比男性低,女性結婚後要離開孃家,隨婆家居住,這就使得他們生下來的孩子必然和婆家這邊的親戚接觸的次數比較多,特別是那些遠嫁的女兒,可能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孃家,所以沒有經常走動,親戚間的感情也會變淡。而在農村還有個現象,那就是堂親基本上都居住在同個地方,平常彼此經常串門,小孩子也基本上和堂親的孩子玩的次數比較多,潛移默化之下這些堂的兄弟姐妹就比表的兄弟姐妹更親了。

當然現實中也存在著表親比堂親更親的情況,比如父親是獨子、或者從小和表親這邊的接觸比較頻繁等等,但不管怎樣,我認為能成為親戚是一種特別的緣分,我們都要用真心來維護這些來之不易的感情。


讀書是福


“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真切道出了人際關係的“粘度”!所謂"粘度”,就是一種關係的緊密度!比如說,某某小孩很粘人,就是說這個小孩與大人的關係很親密,離不開大人,或者說這個小孩的“粘度”很高。

這裡說的表親三千里,首先明確表親,就是老表之間的一種親情,比如說自己阿姨的兄弟姐妹,比如說自己舅舅的孩子,再比如說自己姑姑的孩子,自己本人與他們都有表親關係,但是這種表親關係,由於隔了一層看不見的“親情牆”,原本看起來親情很近的,卻看起來很遠。

特別是在古代,交通不便,表親之間相距十至幾十公里,算是非常遙遠的了,可以說很難串門一次,由於串門的機會比較少,次數比較少,甚至幾十年都沒有來往,於是表親之間的關係表面上看起來還是“親近”的,但實際上卻變得淡漠起來,具體表現為“粘度”不高。

當代這個社會也是如此。由於信息比較發達,手機就可以傳遞千里迢迢、萬里迢迢的信息,再加上老表的工作很繁忙,特別是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之後,這種繁忙的程度就更加厲害,很多時候就是一個電話,或者發一個信息,就算是老表之間的溝通了,也當作是老表之間的一次非正式“見面”了。人們在習慣於通過手機或者電話或者信息聯繫之後,真正見面的機會就非常少了,有時幾年、十幾年,甚至一輩子也見不到一次,所以這個時候的表親關係反而比古代還要淡漠,幾乎沒有“粘度”了。

以上就是對“表親三千里”的具體闡釋。

所謂“堂親五百里”,意思比較明確,就是堂兄弟姐妹之間的一種親情,這種親情,由於隔著一個“堂”字,關係就顯得很微妙,但這種微妙比“表親”之間要好很多。“堂親”之間由於隔得比較近,距離比表親之間近很多,存在很明顯的基因遺傳關係,大家之間一般都會有同一個伯父、同一個爺爺、同一個舅舅、同一個阿姨、同一個哥哥、同一個姐姐,所以大家之間來往比較密切,這種密切的“粘度”,要比表親之間要濃要厚,所以正好驗證了我們常常說的“堂親五百里”的意思。

老祖宗的話,很有韻味,真正道出了自古至今人際關係的真諦。


優聞天下


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這是在說親戚關係,內外不同,遠近親疏有別。

親戚由父系與母系組成,男娶女嫁,男重女輕,男內女外,男親女戚,男女父母,合為親戚。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一是誇張空間廣大廣泛,一是誇張時間久遠深長,藉以表現表親、堂親之不同,有區別。表是外表,發散在外的意思,堂是內裡,同宗同脈同族之意。表是姻親,是外戚,堂是宗親,是內親。外戚廣泛而遠,隨時間遠去而疏離,內親深長厚重,時間越長而越深。表親是姓親,堂親是同姓同宗親。父系兄弟叔伯侄類為堂親,母系兄弟姐妹叔伯侄類為表親。表親主要有三種:姑表,即父親的姐妹外嫁後所生的子女;舅表,即母親的兄弟所生子女稱之;姨表,即母親的姐妹嫁後所生子女稱之。這三種表親都是姻親在外而廣泛的,所以用“三千里”遠闊來誇張表達其外展漫延之廣泛。堂親是同源同宗的,用“五百年”時間久遠深長來顯示其內深長厚重。藉此展現人際關係親密與粘稠度。但不管是內裡堂親還是外戚表親,人要互相走動往來才親,親而互不往來,不相互關心友愛幫助,還互相數說不是,甚至指責使壞,親也不親了。有的不是親,卻能相互往來,互有關心幫助扶持,那也是親了。


樹德漢碩


表親、堂親都是親,但是親戚之間也有遠近。

01.表親三千里

在聚族而居的宗族社會,嫁出去的女兒就像是潑出去的水一樣,而對姑舅家的孩子,我們統稱為表親。

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嫁出去的女兒每年能回來一兩次就很不錯了,所以表兄弟之間的感情完全是靠著父母輩的情感來支撐,如果兩家的表兄弟長大之後沒有利益上的瓜葛,很大程度上都是逢年過節打個招呼,基本上等同陌路。

所以就有了這樣一句俗語:“姑死了,舅埋了,表兄表弟不來了。”這也從側面說明了表親在親屬中的地位。

02.堂親五百年

從古至今,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隨著父姓,姓氏也就成了一個宗族共同的旗幟。

從一個家族的初始,就有了堂號的傳承,所以一個奶奶或者一個太奶的兄弟姐妹又稱之為堂兄弟,在同一個姓氏之下,按照輩分有了親疏遠近。

又有一句話說:“同姓者,五百年前世一家”這句話說明了堂親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不論親疏,只要知道是本家本姓的人,就會天然的有一種親切感。

03.當今社會下的親屬

在科技發展的今天,交通和信息的傳播,使得人們更容易的找到和自己三觀想和的朋友,所以大多數人心中,同學、朋友、同事之間的感情比自己的堂兄弟和表兄弟更加的深厚。

這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現代的年輕人大多是都是在外打拼,家裡面的親戚認識的也就是在‘相親相愛一家人’這個群裡的,在遠一點的根本叫不出稱呼。

但是這些並不意味著非得和堂親、表親關係疏遠,其實在很多地區,親戚之間還是有著割捨不斷的紐帶,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鼎力相助。



三點文墨


表兄弟是母親關係的親戚屬外親!堂兄弟屬你父親本姓氏宗族親人,是家內親近親!同時三千里是距離很遠意思,五百年是代表年代時間,按一般上,一代親兄弟,二代叔伯兄弟,三代堂兄弟,四代宗兄弟,五代族兄弟!過了五代為出服!五代內屬自家親人!(過了五代出服後,請做工就要付工錢!)同時老人言:遠親不如近鄰,三千里等於相當疏遠!堂兄弟才是第三代屬自家兄弟,五百年比喻很長久意思!


黃百儒


這句話是說表親疏遠得快,堂親維繫的時間長。

表親一般泛指除父親兄弟以外的親屬,俗稱“親戚“,父親兄弟之間的親屬,稱為"堂親“,俗稱“本家人”。

農村有句說表親戚的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

"一代親“。表親的第一代人,不管是姑舅表親、姨表親,因為有父母輩的近親血緣關係,所以走往很近。過去,表兄妹結婚的很多,父母輩也是希望親上加親,讓親戚關係通過聯姻走得更長久。如賈寶玉的二個結婚對象,一個是姑表妹,一個是姨表妹。如今,獨生子女多,表兄弟姐妹間的親情並不亞於堂兄弟姐妹。

表親到了第二代,困父母亡故,血緣紐帶沒有了,只能淪為表面上的親戚,來往不會十分密切了。到了第三代人身上,沒有長輩提示,很多人傻傻的理不清關係,所謂的親戚來往基本沒有了。

表親不象堂親同姓同宗。表親因聯姻而成,親源複雜,在一些農村,往往全村人都互稱"老表",拐彎抹角的家家都是親戚。比如,金庸和錢學森、徐志摩居然是表兄弟,原來,錢的夫人蔣英是金、徐二人的表姐。所以,看似八杆子打不著的幾個人競是表兄弟。

表親不象堂親居住在一起,表親通常天南地北,堂親相對集中。

說"堂親五百年“,並非說堂親有多麼的親,過去,族譜五百年後可以分修支譜,所以兩個同姓不宗之人常說:五百年前是一家。

總之,"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是老祖宗的人情世故之總結。是頗有幾分道理的。


秋水長天H


表親是姻親,隨歲月會越嫁越遠;而堂親是宗族同姓,上朔500年或更久仍是一家人;

農耕文化父系社會現象!


學民思考


表兄弟是母親關係的親戚屬外親!堂兄弟屬你父親本姓氏宗族親人,是家內親近親!同時三千里是距離很遠意思,五百年是代表年代時間,按一般上,一代親兄弟,二代叔伯兄弟,三代堂兄弟,四代宗兄弟,五代族兄弟!過了五代為出服!五代內屬自家親人!(過了五代出服後,請做工就要付工錢!)同時老人言:遠親不如近鄰,三千里等於相當疏遠!堂兄弟才是第三代屬自家兄弟,五百年比喻很長久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