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長江三鮮是什麼?

中洋魚天下


每個地方好像定義不太一樣,大底上就是,河豚,鮰魚,鰣魚,

現在河豚大多養殖的,肉又酸又硬,好像江水養殖的吃過幾次還行,最強的就是他那個“勒”揚州話發音,我也不知道是啥,口感像嫩豆腐,味道還行,刀魚是真的巨鮮,鰣魚只吃過一次我媽魚鰓都沒捨得去,家裡四個人就吃了一條,好像快絕跡了,我爸說我以後可能都吃不到了。。但真的絕了,很鮮。鮰魚是真的難吃,江裡的一股柴油味,而且鮰魚的肉特別肥,但我爺爺超喜歡吃它的魚泡說是高蛋白,但我看著就吃不下[捂臉]

別的季花魚,毛魚一種淡水鰻魚。。。都還行吧,我還蠻喜歡毛魚的。。。

附一張大照,你們猜是什麼魚吧,反正是江三鮮,我覺得應該它是第一,無論哪個方面



重要事記


長江的三鮮稱之為長江三寶由於長期以來長江沒有得有效的保護再加水質的汙染鰣魚鮰魚幾乎絕跡我69年下放的時候記得清明前正是吃三寶的好時節,肉嫩味鮮鰣魚只賣到三、四毛一斤。刀魚只有角把錢一斤清明節後刺一長硬了更不值錢現在就連刀魚也少之少灝臨絕跡真想小時候跟父親到朋友家去吃飯朋友自駕小舟十分鐘左右一頓美味江鮮根本腦筋都不要動的。


乖乖龍777


“長江三鮮”常與“靖江”綁在一起出現。

因為這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但距離大海又有一段距離,每到魚類洄游的季節,就會有魚類從海沿長江往上游遷移,產卵繁殖。刀魚、鰣魚和河豚這三類是最被人熟知的洄游至此的魚類,繞靖江而過的長江養育了這裡的魚蝦蟹……

這一年四季的江鮮,讓靖江被稱為為“中國江鮮之鄉”。

1

來自長江的饋贈

作為從江水中生長出來的城市,靖江一直備受長江的厚愛。

江水帶來的泥沙在這裡堆積,為河床鋪上了一層厚厚的“被子”;來自海洋的浮游生物極大地充實了魚類的餌料;恰當的水溫,又保證了“餌料們”的持續繁衍,為魚、蟹、蝦等江鮮營造了絕佳的棲身環境。因而靖江所產各種江鮮異常鮮美,在明清時便很有名氣,成為當時的宮廷貢品。

當時靖江產的刀魚、鰣魚,出水後先運到金陵。金陵城外江岸上有個冰窖,專門負責保管靖江等地送來的江鮮。將新鮮的江鮮用銀色鉛匣裝好,中間盛冰,再用濃油密封,裝入筐中,快馬加鞭,一路運到北京。

這些進貢江鮮在那時尤為珍貴,除了宮廷食用外,也會被賞賜給朝中重要大臣,稱為“賜鮮”。

江鮮不僅飽了這兒的口福,它也是這兒的財富和生活方式。


在長年勞動中,靖江漁民根據魚的習性總結出了諸多捕撈經驗,“鰣魚當縮不縮,刀魚當進不進,河魚漲氣,火眼魚氣的眼睛紅”。

鰣魚頭小身子大,碰到網後如果身子一縮,就可以走脫。但鰣魚珍惜魚鱗,怕被網拌掉,觸網後頭往網上一靠,一動不動,這就是“當縮不縮”。刀魚腮邊上有兩個刺,遇到魚網,忙著後退,同時將兩刺橫出,刺到魚網上,進退不得,這就是所謂的“當進不進”。

▲剛捕上來的刀魚 攝影 / 賈亦真

河豚一遇到外敵,就將腹部鼓漲起來,滿身的刺豎起來,以嚇唬外敵。漁民們用鋒利的滾鉤——一種鋼絲製成的鉤子,去鉤河豚。河豚漲氣的絕招遇到了滾鉤,卻沒了任何效果。火眼魚碰到魚網就著急,眼睛就發紅,便什麼也看不清了,越是掙扎,網纏得越緊。

生活在江邊,哪怕不是漁業生產隊的職業漁民,很多人都有一手撈魚抓蟹的絕活兒。作為土生土長的靖江人,我老同學的父親,也有手獨門捕魚絕活:用比牙籤還小的毛竹卡子,在閘潭裡卡鯉魚——就是在靠近水閘的小片水潭裡捉魚。

將毛竹削成兩頭尖、中間薄的形狀,然後彎成弓形,在毛竹卡子的尖頭處套上曬過的大概三毫米長的蘆葦筒,卡子的中間再塞上一片蠶豆瓣作為餌料。魚吞食時,將蘆葦筒咬破,竹卡便會彈開,卡住它的口腮,這樣獵物就捉住了。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拉平板車,一年也就能賺個二三百元錢;但卡鯉魚,一個夏天就可以賺五六百元。當時的鯉魚二毛錢一斤,他就是靠著毛竹卡子養活了一家人。

2

江鮮的靖江烹調

到了21世紀,由於沒有節制的捕撈與上游工業的汙染,長江中的魚越發稀少,每年都嚴格規定了捕撈期與禁捕期,單靠捕魚過日子,已經沒有以前那麼滋潤。很多漁業隊的下一代,開始轉移到陸上謀生。

而江鮮的花式吃法,成了本地人繼續與江鮮保持聯繫的方式。

在靖江,每道江鮮都帶著特定時節的味道:刀魚帶著桃花的味道,鰣魚帶著薔薇的味道,河豚帶著柳絮的味道……靖江人深諳每種江鮮的特性,用最恰當的方法捕捉、烹飪,放大其本身的美味——清蒸刀魚的細膩,紅燒河豚的肥美,長江雜魚的野性,籽蝦的飽滿,每一道都刺激著人們的味蕾。

靖江江鮮菜濃郁的鄉土氣息,從日常生活而來,保持著江鮮的原味,又有諸多獨創。一般以長江江鮮為主,採用看似簡單,實則十分講究火候的煮、蒸、燒、煎等手法,輔以蔥、姜、醬油、料酒等調料,烹製出食材的原汁原味,如清蒸刀魚、清蒸鰣魚、春筍燒鮰魚、河豚燒青菜等。

▲ 如果你不想被河豚皮外面的“刺”扎到,得把皮捲起來吃。攝影/龍馬

▲ 蟹腿肉做成的丸子 攝影/龍馬

▲ 清蒸白絲魚 攝影/龍馬

靖江人做刀魚時,幾乎不添加任何其他湯汁,認為這樣才能體味到刀魚本身的鮮美。

因為刀魚是一種洄游魚類,每年立春時節,生活在海中的刀魚都會溯長江而上,進入湖泊、支流或長江干流中產卵、繁殖,然後再返回海中為下一次洄游育肥。

靖江離海不遠,洄游到這裡時,刀魚為產卵、繁殖積蓄的能量消耗不多,身體中的鹽分基本被江水淡化,脂肪與鹽分的比例恰到好處,故而體態豐腴,肉質細膩,味道最美。

人們根據洄游地點的不同對“江刀”——長江刀魚進行了細分,如靖江“本地刀”“江陰刀”“崇明刀”“南通刀”等。由於長江汙染加劇以及濫捕濫撈,真正的野生長江刀魚連年減少,價格不菲。如今市面上較為常見的刀魚有近海中還未洄游的“海刀”,溯江進入湖泊產卵後就地安家的“湖刀”,洄游錢塘江的“塘刀”等等。

靖江本地常見的刀魚做法有清湯煮、清蒸、紅燒、油炸等,農家之中最流行的是清湯煮。先在鍋中放些許菜油,等湯煮好後將刀魚入鍋,再配以小蔥、料酒,這樣做出來的刀魚混著小蔥的清香以及料酒的醇甜,味道最是純正。

等到桃花將落,薔薇開得正盛時,鰣魚便成群結隊地溯江而上,游到淡水江河裡產卵繁殖。如清代曹寅在《鰣魚》詩注中曾介紹的:“鰣初至者名頭膘,次名櫻桃紅”,靖江所產鰣魚便是頭膘。

▲70年代的鰣魚加工廠 攝影 / 風物君

在洄游過程中,鰣魚很少進食,因而越往上游,肥厚鮮美越不如前。遊至長江靖江段時,因為剛剛入江,體內脂肪仍極為肥厚,肉味鮮美。烹飪鰣魚,本地人首選的做法還是清蒸。

清蒸時,最忌加水,因水一多,魚味便淡,鰣魚獨有的肥質也因此而改變,風味便相差甚遠了。蒸鰣魚時,多會加入南腿、豬油一同清燉,這樣會使魚的口感更加肥美。

在做鰣魚的過程中,靖江人還有一道特殊的工序。正所謂“鰣魚吃鱗,甲魚吃裙”,不同於烹煮其他的魚時去鱗,鰣魚的鱗,靖江人是不會扔掉的,因魚鱗正是鰣魚的精華所在。

長江鰣魚口感出眾,富含蛋白質、核黃素、鈣、磷、鐵等多種成分,營養價值極高。再加上鰣魚極為嬌嫩,對水溫要求較高,往往一離水面很快就死亡,從古至今都極為難得。

▲刀魚,其實蠻貴的 攝影/賈亦真

早在明代時,鰣魚就與黃河鯉魚、松江鱸魚、太湖銀魚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魚”,備受世人追捧。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由於過度的捕撈與汙染的加劇,長江中的鰣魚已難覓蹤跡,1988年時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後又被收錄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現在靖江售賣的鰣魚大多是人工養殖或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進口的,雖然都是鰣魚,但在本地人看來還是過去長江中的鰣魚味道最好。

至於“靖江三鮮”的最後一鮮——河豚,其鮮美的名聲早已傳遍各地,但因為其本身強大的毒性,坊間一直流傳著“拼死吃河豚”的說法。在靖江,人們常將“拼死吃河豚”,說成“拼洗吃河豚”。

▲河豚 攝影 / 醬子

靖江的河豚大多是人工淡水養殖,接觸不到有毒的餌料,加上由於長期生活在淡水中,食用到毒素的情況也極少。只要處理好河豚自身毒素主要集中的三個地方——“籽、血、睛”便可放心大膽地吃。

靖江人煮河豚時一定會放菜油,因菜油性涼,可祛除熱性。煮時,定要燜煮至極熟極爛,以免帶生仍留有毒素。

我的祖母特別擅長烹製河豚。小的時候河豚多,祖母常用大鍋烹製青菜燒河豚。燒出來的河豚如紅燒肉一般色調,既油膩順口,又鮮嫩甜美。而更絕的是,作為配料的青菜,將河豚的鮮美吸收。這常讓我捨去河豚,而抱著裝滿青菜的一大海碗飯,大口吞食。

▲河豚鼓起來像個球其實是它自衛的方式。河豚正常的形態是這樣的↑ 攝影 / 醬子

今日在靖江,各種名貴江鮮眾多,但不論什麼人家擺酒席,一般壓軸的大菜都是河豚。就像靖江俗語說的:“吃過河豚無美味,販過私鹽無厚利。”

除了刀魚、鰣魚、河豚等名貴江鮮之外,靖江還有很多不起眼但美味異常的江鮮。比如小雜魚。

小雜魚品類繁多,多是不值錢的小魚。將長江小雜魚處理洗淨後,一鍋燉起來,鮮美的滋味,不輸給刀魚、鰣魚這些名貴江鮮。有的人嫌棄小雜魚味道太野,品種太雜,但這卻是地道的長江野味。

如今靖江的各個漁港,每年春天,漁船雲集,岸上擠滿了前來採購江鮮的各地老饕。

鎮裡開小飯店的本地老阿姨們端上的大盆乳白色的昂赤魚、鯽魚燒豆腐湯,濃郁鮮美得讓人眼前一亮。這些曾經本地人用以裹腹、賣錢補貼家用的江鮮,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靖江人,小到佐餐小菜,大到筵席宴請,各式江鮮已融入了本地人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

因而在這片備受長江青睞的土地上,無論是名聲在外的“長江三鮮”,還是不起眼的小魚小蝦,在靖江人手中總是可以被烹製成精緻的美食。

它們成為整個靖江最為大眾所知的標籤,也讓這裡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江鮮之鄉”。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長江三鮮都具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洄游魚類。其肉味及其鮮美,受到歷代美食家的稱讚,因此長期受到過度捕撈,現在都幾乎瀕臨滅絕,且有遊不過鎮江一說。餐廳售價通常在數百至數千元一斤。不過在捕撈地可以享受到便宜的價格,品嚐著人間極致之美味。

刀魚(學名Coilia ectenes Jordan),又稱刀鱭,毛鱭,是一種洄游魚類,與河魨、鰣魚和一起被譽為“長江三鮮”。平時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長頜鱭由海入江,並溯江而上進行生殖洄游。產卵群體沿長江進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長江干流進行產卵活動。由於長江汙染加劇以及濫捕濫撈,刀魚產量逐年下降。

農諺有“春潮迷霧出刀魚”,是春季最早的時鮮魚。刀魚肉質細嫩,肉味鮮美,肥而不膩,兼有微香。奇特的是,此魚迴流過上游鎮江流域,下游過南通天生港開始,其口味就會奇異變化,身價大跌,雖說是共飲一江水,但是地道長江流域喜好江鮮食客不難分別出該魚出水流域!

鰣魚是長江三鮮中最稀缺的物種,在經濟尚未發達之時就幾乎已經野外滅絕,產於中國長江下游,以當塗至採石一帶橫江鰣魚味道最佳,素譽為江南水中珍品,古為納貢之物,為中國珍稀名貴經濟魚類。目前已經有人工飼養的案例。鰣魚一般體長40-50公分,體重1到1.5公斤,最大可到4公斤。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稱其為“惜鱗魚”、“南國絕色之佳”,並做詩讚曰:“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鱸魚。”《本草綱目》記載:“鰣出江東,今江中皆有,而江東獨盛,故官府以充御貢”。自古以來的貢品。
河魨肉味極鮮,卻又伴隨劇毒。然而從古至今都不乏冒死吃河魨的人。由於河魨毒素至今沒有合適的治療手段,因此中國和日本至今每年都有幾十人死於食用河魨。 河魨出生的時候沒有毒,目前的看法通常是河魨會自己合成河魨毒素,食用有毒的藻類會有助於其合成和囤積毒素。因此,儘管人工飼養並不提供有毒食物來源,人工飼養的河魨仍然是低濃度毒性的,考慮到河魨毒素是劇毒的,因此仍然小心為宜。

YOU天涯


長江三鮮,指的是長江下游水域出產的三種味道鮮美的魚類,分別是刀魚、河豚、鰣魚。

自六朝以來,因其味道實在太好,為無數文人墨客所歌頌。

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蘇東坡蘇軾,為一飽口福,不顧生命危險去吃河豚。

那麼,這三種魚的魅力究竟何在?便由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

此間有刀魚,利而鮮

刀魚,屬於一種洄游性的魚類,長期生活在大海里面。

正如其名,刀魚身體狹長無比,宛若一把銀白色的尖刀,肉質細嫩,但多細毛狀骨刺。

到了春季的時候,便會成群結隊,逆江而上,形成魚汛。

刀魚是春季最早的時鮮魚,農諺有云:“春潮迷霧出刀魚”,大約在清明節前後,漁民便會開始捕撈。

若是清明節前的刀魚,魚刺較軟,魚肉較為肥美;而清明節後的刀魚,骨刺較硬,細小的骨刺會多出一些。

倘若想要保持刀魚的鮮美,最好的辦法是清蒸刀魚,吃起來濃厚、粘口,入口即化,豐腴鮮美。

但因過度捕撈,導致長江刀魚的數量劇減,價格越來越高,只要有兩三兩的刀魚,價位便達到一千五百元以上。

在2015年,來自南通的鄒先生購買了一條九兩的刀魚,價格高達一萬五千元,當時在全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鰣魚,逢時而至美,但世間再也無“鰣”

鰣魚,與刀魚一樣,都是洄游性的魚類。

到了初夏,便會抵達長江,開始生殖性洄游,吃起來鮮嫩無比,分兩種顏色。

張愛玲曾經說過,人生三大恨事為“一是鰣魚多刺,二是海棠無香,三是紅樓未完”,但若放在今天,對於我們來說,最恨的並不是鰣魚的刺,而是再也沒有鰣魚了。

如今刀魚雖算是天價,但好歹還有吃的機會,但長江鰣魚已經絕跡,再無品嚐機會。

河豚,至毒而至美

河豚,主要分佈在海里面,少數生長在江河,我們平時所說的河豚,基本上都是在江河之中的。

河豚又被稱作氣泡魚,因為他在遇到危險的時候,便會膨脹好幾倍,看起來“氣鼓鼓”的樣子,彷彿在告訴獵食者,不要吃我,我現在很生氣。

如今的河豚已經非常稀少了,好在建立了人工養殖體系,不然這讓蘇東坡都瘋狂的美味,就要從廣大吃貨眼前銷聲匿跡了。

如今這種魚,是廣大吃貨們,唯一能夠吃得起的絕世美味。

與河豚的美味一樣有名的,便是河豚的毒素。

是耐酸、耐高溫的動物性鹼,為自然界毒性最強的非蛋白物質之一,三十分鐘以內,便能夠麻醉神經,致死量僅為0.5毫克,可見其毒性之猛烈。

即便如此,河豚的毒素依然無法阻擋吃貨們的腳步。

到了人工養殖的階段,河豚已經基本上無毒,所以現在吃河豚不需要那麼擔心了。

吃河豚的人越來越多,養殖業愈發興盛。

而且河豚毒素已經有了醫藥上的用途,只要藉助呼吸機,以及處理得當,河豚毒素便可以成為最好的麻醉劑,市場價可以賣到20萬一克。


跪射俑


長江三鮮:刀魚,鰣魚,回魚。

觀在刀魚、時魚幾近絕跡,身價昂貴。唯有回魚已淪落到雜魚的境地。

現今有人已將回魚踢出長江三鮮之列,讓河豚取而代之,可笑啊。

記得從前,刀魚之賤,雖窮人亦能尋常得而食之,每當刀魚汛期,市面上刀魚賤若泥土,身價遠不及鯽魚鯉魚。而鰣魚、回魚沒有明顯的發魚期,尋常不可獲得,身價遠上刀魚之上。河豚魚尋常人不敢食之。不可能入長江三鮮之列。

而現在江蘇揚中一帶多有工人養殖的河豚,要說味如何?我只能說與回魚不相上下,搞不懂現在還有那麼多人吹捧河豚而無視回魚之美味。


沙島崇明


少小離家老大回,在北方呆了幾十年,幾年前春季回鎮江處理房子,年邁的母親不厭其煩的告訴我有什麼什麼好吃的,說了一大堆,現在作為一個北方人哪能記住,母親不放心,又專門打電話給我遠方的舅舅,說了要給我吃些沒吃過的,就包括長江三鮮,舅舅電話那頭估計滿是無奈,有錢都吃不到,最多能吃到河豚,還只是湖豚(湖裡養的河豚?)。孃舅親真正體會到舅舅的熱情親切,滿滿的一桌海鮮+河鮮,北方人吃肉舅舅是有體會的,居然沒有點肉菜。第一筷子就顯得我無知,夾了一塊河豚,結果滿嘴魚鱗(刺),唉,沒人告訴我河豚魚皮要翻過來並不要咀嚼啊!不知道是廚師懶還是就這樣吃法,不過味道真鮮,怪不得要拼死吃河豚。也許,吃長江三鮮吃的並不是魚的味道,而是名氣。


浪漫的祿來福來


真正的長江"三鮮"是鮒魚,刀魚,鮰魚。其三魚各有特點,鰣魚和刀魚的製作方式基本相同,不管是紅燒或清蘋蒸決不能少了鮮芛片配之,口感鮮嫩,味道香美。鮰魚以白汁為上佳配以鮮芛塊,小火悶,大火收湯,其口感嫩滑,香味濃郁,口齒留香。另值得一提是,只要是真正的長江魚種,其味均鮮美。是其它魚類所能比的。


手機用戶52465047200


長江三鮮是指在中國長江下游水域中出產的三種肉質鮮美的魚類——河豚、鰣魚和刀魚。

自六朝以來,由於士大夫階層和文人墨客的極力推崇,撰寫大量有關的詩詞文章,長江下游城市形成歷史悠久的品嚐江鮮的狂熱嗜好,例如蘇東坡拼死吃河豚。

長江三鮮,指的是刀魚、鰣魚、河豚,都屬長江洄游魚類,鹹淡水兩棲,每逢春季溯江而上,在淡水產卵繁殖後入海,與一般定居類江魚不同。因此,不僅肉質特別細嫩腴肥,且營養豐富。
刀魚因上市最早,且鮮美無比,故列三鮮之首。宋朝劉宰曾設刀魚宴餞別友人,並賦詩“芼以薑桂椒,未熟香浮鼻”,贊刀魚味美。刀魚味美不僅在於肉質細嫩爽滑,腴而不膩,且富含豐富的蛋白質、磷脂和維生素,所以吃刀魚不僅能飽口福,還能養生。《本草綱目》中就有用刀魚治痔瘻和補氣的記載,而民間也常將刀魚作益氣活血之用。
“魚中之王”鰣魚。鰣魚除富含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等,具有很高營養價值外,還有補益虛勞、滋補強壯、清熱解毒等功效。當然,“魚中之王”的美稱同樣認可了鰣魚的美味,所以俗語稱“紅燒鰣魚兩頭鮮,清蒸鰣魚誘神仙”。

三鮮中,滋味與口感最特別的當屬河豚,它帶有肉刺的魚皮膠質濃厚、粘口,豐腴鮮美,入口即化。


鰣魚

(一)清蒸鰣魚

1.主料:鰣魚一條或中段。
2.配料:黃酒、味精、精鹽、蔥段、薑絲,豬網油、玉蘭片、水髮香菰、火腿片、高湯。
3.魚宰殺洗淨。將其置入器皿中,在魚身上擺好各種配料,用網油裹起。各種佐料與高湯適量倒入其中。上火蒸約15分鐘即可。蘸薑末、醋吃。剩下的骨架可加高湯、醋、胡椒粉做成酸辣湯。

(二)紅燒鰣魚

1.主料:鰣魚一條或頭尾
2.配料:醬油、黃酒、味精、白糖、蔥段、薑片、溼澱粉。植物油
3、做法:將魚宰殺洗淨。放入鍋內熱油煎一下。放入蔥、薑黃酒,加蓋略燜後,加入醬油、白糖、味精、水,燒沸後轉小火燒15分鐘,用溼澱粉勾芡。出鍋裝盤。

(三)酒釀鰣魚

做法是:將鮮鰣魚去內臟(不去鱗),洗淨放入適量酒釀和熟豬油,加蔥、姜、火腿片及調料,上籠蒸15分鐘左右而成。
出籠後的鰣魚酒香四溢,色澤潔白,鮮嫩味美。1975年4月12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主席訪問南京期間,張家港(沙洲)鰣魚專送南京招待國賓。
製作方法:
1.鰣魚去內臟,不要去魚鱗,用鹽、味精、紹酒、薑汁醃10分鐘左右。
2、把醃好的鰣魚裝盤,酒釀抹在魚身上,入蒸箱蒸8分鐘,盛出裝盤,撤上蔥絲、紅椒絲即可。
特點:酒香濃郁,魚肉鮮嫩。

(四)砂鍋鰣魚

製作工藝
1. 鰣魚擦去肚膛黑膜,洗淨血汙,從中切成兩段
2. 火腿切成片待用
3. 炒鍋置旺火上,放人植物油,燒至五、六成熱,將魚皮朝下稍煎;
4. 烹入黃酒、醋、醬油和清水500毫升,燒開後裝入砂鍋
5. 再加精鹽、蔥(切段)、姜(切片)、火腿(切片),蓋上鍋蓋,置風爐炭火上細燉,保持湯麵偶冒小泡,待湯汁濃稠,揀去蔥段、薑片即成。
工藝提示
1. 鰣魚皮下脂肪豐厚,不必去鱗
2. 須用砂鍋,小火慢燉,方是正宗風味。
(五)網油鰣魚
菜系:滬菜
特色:魚肉肥嫩細膩,蘸以薑末、香醋,口味鮮美
原料:鰣魚中面350克,豬網油150克,糖豬權油丁10克,熟豬油25克,蔥結1個,香醋25克,姜1片,嫩薑末5克,紹酒25克,火腿20克,精鹽10克,水發冬菇1只,白糖25克,冬筍肉25克,酒釀15克
製作:1.鰣魚開膛,除去內臟和鰓,保留魚鱗,用清水洗淨。火腿、冬筍切成約0.15釐米的片。香菇去蒂洗淨。網油洗淨後揩乾。香醋、嫩薑末放在同一碟內。
2.把豬網油攤平,中間先放冬菇,然後把火腿片、筍片間隔地排列好,兩側撒上豬油丁,把鰣魚擺放在火腿、筍片之上,用網油輕輕包裹起來,保持排列原樣,放入盤內。然後,加紹酒、白糖、熟豬油、精鹽、灑釀、蔥結、薑片,上籠用旺火急蒸10~15分鐘,待網油基本融化時取出,放入保暖的魚盤內(有香菇的一面朝上)。上菜時,帶香醋、薑末碟,供蘸食
刀魚
(一)蜜汁燒烤
秋刀魚去腮去內臟,沖洗乾淨,瀝乾水分
先用料酒和蒸魚豉油抹遍全身裡外,再用蜜汁烤肉醬塗滿裡外醃製半小時以上
烤箱預熱220度,將魚置於錫紙上,用薑絲撒在魚肚裡及外面,並將醃料汁澆在魚身上
可將錫紙包起,放在烤盤上入烤箱上層烤制,約25分鐘即可出爐。也可以烤至中途時將錫紙打開,烤至魚皮表面焦黃。一干一溼風味皆有不同。
因蒸魚豉油有鹹味,加之海魚本身的鹹味,只用蜜汁烤肉醬即可,可以不用再放鹽。

(二)香酥小刀魚

原料:
小刀魚250克、生粉60克、吉士粉20克、青、紅椒粒少許、蒜米少許、料酒1小勺、蔥姜、椒鹽適量。
做法:
1、新鮮的小刀魚用手擠去內臟和魚鰓,清洗乾淨,放入加了鹽和料酒的蔥姜水中浸泡1小時。
2、把生粉和吉士粉混合【沒有吉士粉可不加,吉士粉主要起到增色的作用】,把小刀魚撈出瀝乾水分放入粉中撲粉,入油鍋炸至發黃酥脆撈出。
3、鍋中加少許油,放入青紅椒粒和蒜米煸香,放入小刀魚,撒入椒鹽翻炒出鍋。
河豚
(一)炸河魨塊
材料
經過處理過的河魨一條,圓白菜1/4顆,西紅柿1/4,雞蛋黃1個,麵粉50克。輔料:生抽胡椒粉、料酒、幹澱粉、番茄醬適量。
做法
第一步把河魨解凍,分解成3部分,上面肉、骨頭、下面肉備用  第二步切成小塊,用酒、生抽、胡椒粉醃製30分鐘以上,再用幹澱粉輕裹備用。  第三步在醃製河魨魚塊時,用麵粉+雞蛋黃+鹽攪拌成粘糊狀。  第四步油鍋放滿油加熱,用一點麵糊放在鍋裡,如果立刻飄浮起來就證明油溫已經達到。把醃好的河魨魚塊裹上面糊,下油鍋炸直到浮起,顏色變成金黃就可以撈起,控幹油裝盤。

(二)秘製紅燒河豚

原料:長江河魨4條,約1000克 、豬油50克,特製河魨醬料20克,啤酒500克,姜蔥、蒜子、鮮湯250克,米醋5克,鹽5克。  製作:
1、河魨剖割處理。  2、起熱鍋下豬油、蔥蒜子、肝臟爆出香味  3、放入河魨煎制下,煎至魚肉變白,〈煎至魚肉發白是為了讓河魨湯汁更加容易濃稠有光澤。

4、接著加入啤酒,特製紅燒河魨醬料,米醋,鮮湯,鹽、大火煲約10分鐘,加入生薑改用中火煲約10分鐘,然後加入河魨皮用小火煲10分鐘收汁,出鍋裝盤。


中洋魚天下


長江三鮮指的是:刀魚、河豚、鰣魚。

清明節前後是吃長江三鮮的最佳時間。尤其是

刀魚,過了清明節它身上的刺就會變硬,口感

不好了。其它兩種在清明節前後無差別。現在

野生的三鮮已經很少了,人工養殖的河豚魚在

江蘇省揚中市已經形成規模化基地。所以揚中

市以"河豚島”聞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